本书不仅是传记文学创作的新收获,也是关于紫砂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这部传记文学作品,通过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传奇性人生经历的生动描写,折射出紫砂艺术的百年兴衰历史,探索了一个紫砂工艺美术大师的人生真谛和紫砂文化的奥妙,语言优美典雅,地域特色浓郁,读之不忍释卷。
本书作者徐风作为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他的文字既有驾驭各种场景的功力,又有描写刻划人物内心世界、铺陈转折恰到好处的精妙,对于读者来说,这也是弥足珍贵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花非花(紫砂艺人蒋蓉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风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是传记文学创作的新收获,也是关于紫砂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这部传记文学作品,通过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传奇性人生经历的生动描写,折射出紫砂艺术的百年兴衰历史,探索了一个紫砂工艺美术大师的人生真谛和紫砂文化的奥妙,语言优美典雅,地域特色浓郁,读之不忍释卷。 本书作者徐风作为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他的文字既有驾驭各种场景的功力,又有描写刻划人物内心世界、铺陈转折恰到好处的精妙,对于读者来说,这也是弥足珍贵的。 内容推荐 我国著名的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蒋蓉,是当代紫砂花货塑器艺术的开山人物、花器艺术的一代宗师。她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潜洛村的一个紫砂世家,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随父学艺,此后便将70余年的人生全部奉献给了紫砂艺术。她的一生波澜壮阔,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近现代紫砂艺术史。《花非花——紫砂艺人蒋蓉传》一书以蒋蓉漫长曲折的紫砂生涯为线索,紧扣时代兴衰与紫砂沉浮来展现其极不寻常的身世命运,全力刻画了一个饱经风霜的当代传奇女性。 目录 一 陌上无桑 二 壶中女孩 三 沪上春秋 四 寂寞乡关 五 雾失霓虹 六 惨淡小城 七 春华无梦 八 天道酬壶 九 新荷初绽 十 花蕚初绽 十一 风生波起 十二 情归何处 十三 秋水无尘 十四 烟笼寒水 十五 霜天寥廓 十六 又见彩虹 十七 花甲丰年 十八 白发姻缘 十九 老树遒劲 二十 静水流云 二十一 名山琼枝 尾声心路无疆 蒋蓉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九一九年的潜洛村遥远而且模糊。近九十年前的这座神秘乡村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宜兴地名录》里仅仅占了一行小字:“范蠡开凿蠡河与西施在此息落,故称前雒,后讹传潜洛。原潜洛有七个庄,后并为一村。”从字面理解,这里曾经是越国大夫范蠡和旷世美女西施的栖息之地。不难理解,我们的古人总是创造一些半神半仙的美丽故事来作为自己的精神背景。 地理意义上的潜洛村离陶瓷产区丁蜀镇不远,离宜兴县城则亦二十公里。与毗邻的上袁村一样,潜洛村也是紫砂的发源地。这里属于阳羡地域,水土丰厚,四季分明;历史上滋养了无数人杰,也蕴藏着成功人士机遇四伏的人脉背景,历代状元宰相将军学者星罗棋布在方圆百里的县域。 紫砂起于北宋,盛于明清,由于质地独特、壶式古朴风雅,得幽远之趣;不媚不俗,与文人的气质十分相投,让天下士人墨客莫不宝爱。宋人梅尧臣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辛弃疾则抚壶吟咏:“一水试泉痕。饮罢清风生两腋,余香齿铀颊犹存。”到了明清时期,紫砂名家辈出,壶则扶摇直上,无论宫廷黎民,爱者日隆而冠绝一时。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陈曼生、黄玉麟……潜洛人提起这些紫砂圣手,说起他们谜一般的传奇故事,照例会浮起一个乡亲式的自豪与憨笑。 但晚清之后,国运式微,紫砂大不景气。村上的紫砂艺人越做越穷,家小都不能养活。村东村西的土坡上有两座龙窑。在滚滚的浓烟里潜洛村渐渐变得不再妩媚,夜半里火龙腾飞的景象已经让人们司空见惯,村北则有一大片野狗出没的坟场,这里安眠着潜洛村的列代先民。小林凤从记事起就知道,村里经常饿死人,铅灰的天际黄土垒起的新坟以及纷飞的纸钱是最常见的风景。小林凤的世界里则满是黏黏的陶土,家家在晒坯、户户在抟陶。她的摇篮曲是父母亲打坯时发出的均匀声响。铿锵,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在陶坯的撞击声中飞扬。三岁的时候她就喜欢向着窑场奔跑,泥与焰交织的窑场图景里总是有一双好奇的童稚的眼睛在闪闪发亮。飞翔,是头顶数不清的蜻蜓,还有比蜻蜓多一万倍的幻想。 有一天她看到年迈的祖父带着她的父亲和两个伯父叔父在窑头上举行着庄严的祭典,一个罕见的猪头,一条眼睛还在眨巴的鲤鱼,还有几样她从未见过的干鲜果品,在袅袅上升的青烟里若隐若现。祖父深深地跪下去念念有词的神态使她感到好奇。后来父亲告诉她,被供奉的是一位名叫范蠡的古人,他在帮助越国吞吴之后就带着一位美女西施悄悄来到这里,制陶浣纱,成为陶业的祖师。后人称他为陶朱公。从此,小林凤对龙窑,对冥冥之中的陶朱公就怀有一种莫名的敬畏。 一九二五年秋天,小林凤已经六岁。在祖父蒋祥元的坚持下她得以跨进村上的潜洛小学读书。祖父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铜钱交给校长时的虔敬表情让她刻骨铭心。上课的时候,林凤发现祖父还趴在教室的窗口,老顽童一样不肯离去。 蒋祥元一生抟陶,是个不识字的乡村紫砂艺人,他多么希望蒋家能出个把秀才。为了长孙女,就是卖血他也情愿。他要求孙女林凤每日习字,写《九成宫》和《玄妙塔》,他确信一个大器之才必然从小练就一身童子功夫。 然而,这个四代捏泥的紫砂世家要出一个读书人的意愿在两年后却无奈地破灭了。有一天林风放学回家,父母正在吵架,吃晚饭的时候父亲低沉地告诉她,不要再去上学了,明天起就留在家中帮母亲做饭洗衣——正在经历着第四次分娩的母亲周秀宝已经给小林凤添了两个弟妹,她多么希望丈夫答应让大女儿继续上学,而已经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蒋宏泉还是在妻子的唠叨声中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这个家庭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以他有限的人生阅历,他实在看不出小林凤多读几年书对他们这个陶艺人家会有什么用场。 偷偷哭了几场的小林风找到了她最后的援兵。但祖父已经病重,他口袋里最后的一点积蓄也许都扔进枕头边那只黑乎乎的中药罐里了。床前的蜡烛即将燃尽,小林凤无望地离去时听到了祖父以仅有的力气发出的一声深重的叹息。 书包被母亲悄悄藏起来了,为的是让女儿不太伤心。她并不知道,八岁的小林凤在河埠上洗衣服的时候,不远处的小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从河面上传过来,她不知不觉就听得泪流满面。有一天,学校的林先生在村头见到她,问:蒋林凤啊,你为什么不上学了?小林凤低低地说:我家里穷,妈妈又生了小弟弟……林先生叹息说,今后你有空就来旁听吧,不收你的学费。 她回到家,鼓足勇气把先生的话对父亲讲了。父亲无奈地两手一摊,说:丫头啊,家里买油盐的钱都快没有了,哪来给你买纸买笔的钱呢?你帮妈妈多做点家务,妈妈就可以腾出手来多做一点窑货。 母亲周秀宝也是民间陶艺高手。她最拿手的活儿,是做那种仿各种动物的紫砂水盂以及假山景致。水盂一天可以做好几个,一个只卖五分钱。 从此小林凤再也不提读书的事。但辍学这件事给她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小学校上课的钟声和读书声,如针锥一般刺痛着她幼小的心灵。迫于生存艰窘的父母没有精力去观察女儿身上的变化。没有人知道她内心那一份和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她的没头没脑的幻想,就像一棵树,在它拔节的时候被狠狠地砍了一刀,但它总是要长大。常人眼里的小林凤总是风风火火,像一枚被抽急了的陀螺,每天穿梭于河埠、作坊、窑场、菜园之间。每当开窑的时刻她陪着父母一起紧张,在心里默念着阿弥陀佛,伴随着窑汉子们高亢的号子,一件件历经千度窑火洗礼的陶器出窑了,一阵欣喜伴随着一阵叹息。当父亲小心翼翼地抚摩着他的那一堆烧得黑黝黝的陶器时,她的心就被拎了起来。谢天谢地,父亲难得地笑了。如果这一窑是“黄货”,那全家就没有活路了。(P7-9) 后记 二○○五年七月的一天下午,我如约来到蒋蓉老人位于宜兴城南郊的家。天气很热,没有风,草木茂盛的院子里,一树火红的玫瑰正吐露着夏日里最后的芬芳。蒋蓉老人安静地坐在她的书房里等我。这对于我——一个文学晚辈来说,是何等重要的时刻,一切都从这一天出发,连同此后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无论作为一个幸福的聆听者,还是一个虔诚的写作者,我得以在一个世纪老人的风雨旅程中徜徉。我把这样的幸运看作是一种财富,我相信并不是每个作家都能有这样的机遇。 “我们开始吧,我就从一九一九年,我出生那天说起……” 始终淡定从容的叙述,像长长的静默的流水,蒋蓉带着我走向她的苦难而开心的童年,她的潜洛乡场,她的蓝天白云、青草绿荷,她的龙窑烟云、作坊岁月。 我与一位八十七岁的老人一起穿越往事,寻找那些生活的遗珠,那些远行的故人,那些被尘埃湮没的感动,让太多铭心刻骨的故事垒起一座高山。然后,猛然回首,一切都如潮汐般隐去,惟留下一个爱字。无论枯灯冷月、寂寞花开,那一片全心倾注的爱心始终不变。风雅与天趣,童心与妩媚,都由此叠化,灿为荼糜。就日常生活而言,爱是直觉,它发自人的内心;理智则是计较,心常惴惴,其情难真,其爱必伪。古人说多一份机心,少一份智慧,此之谓也。这样说来,二百多件原创作品,其实就是蒋蓉老人留给这个世界的大爱。 六百年紫砂,风流人物如过江之鲫。一些人名声隆隆,作品能留下几何?蒋蓉的不凡之处在于,她从来就是清澈的,一生如荷如莲,清气如缕。听似无声而胜若有声。 静水深流。我觉得这句话最能概括蒋蓉。在静美的水面上,你看不到波浪的涌动,但在水的深处,它则奔走如潮。 《花非花——紫砂艺人蒋蓉传》于二○○六年元旦动笔,十二天之后,惊闻老人突患脑梗塞住院治疗,生命弱如游丝,神志似有若无。久立于老人榻前,不禁心潮起伏。生命的刚性与脆弱易如反掌,或许,老人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是有预感的,这一部由她亲授的传记,正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深情呼唤。从此这一支笔再不敢懈怠,一百多天日夜兼程。偶尔偷懒,便想起老人的嘱托以及那冥冥中的一双慈祥而期待的眼睛,于是埋头奋发,一直到写完作品的最后一个句号。 二○○六年七月的一天,我随同老人的女儿艺华去医院探视。“妈,你醒醒啊,徐老师给你写的书已经写好了!”昏迷的老人突然如触电般悸动,微微睁开了眼睛,尽管只有短短几秒钟,在场的人无不震动而唏嘘。 也许,这是老人最放不下的牵挂。花非花,她喜欢这个书名。她曾经自信能坚持到书的出版,她非常想闻一闻书的墨香,如果这部作品能够告慰于她,那将是对所有为本书出过力的人最好的奖赏。 感谢蒋蓉老人给我的这次机会,也感谢蒋蓉家人、亲友、徒弟以及众多壶迷们的全力协助,没有大家的支持,我将寸步难行。我们都爱戴蒋蓉,而蒋蓉不仅仅属于我们,她属于紫砂,属于中国,属于世界艺术之林。 徐风 2006年7月1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