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摩西·门德尔松是德国启蒙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之一,被称为德国的苏格拉底。《晨时或论神之存在的演讲》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1785年雅可比出版著作《论斯宾诺莎的学说——致门德尔松先生的书信》一书,他指出门德尔松好友莱辛向他透露自己信仰斯宾诺莎哲学。雅可比花了较大力气论证斯宾诺莎哲学实质是无神论、虚无主义,并进一步指出其根源在于理性本身。由此可见,雅可比是借“爆料”批判启蒙哲学。 《晨时》这本著作是对雅可比的回应,也是对启蒙哲学的维护。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什么是真理,即我们如何获得客观知识,第二部分主要论证上帝存在。门德尔松同样批判斯宾诺莎哲学,指出其学说本质上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一即一切取消了个别事物的实体性,而一切有限之物无法构成一个无限的一。此外,门德尔松又指出从斯宾诺莎的无限实体推不出思维与广延两个属性来。批判了斯宾诺莎哲学,门德尔松指出莱辛信仰泛神论不假,但信仰的是精炼的泛神论。这种泛神论认可一切事物存在于神中,但又不否认神的决断,不把广延归之于神,门德尔松认为这样就可以回避雅可比的指控。雅可比认为理性必然导致无神论与虚无主义,而门德尔松论证理性并不必然如此,由此门德尔松就为启蒙哲学辩护了。在最后一章,门德尔松实际在回应康德对上帝存在证明的批判,他尝试为本体论证明辩护,现在也有学者在尝试复活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晨时》与雅可比《论斯宾诺莎的学说——致门德尔松先生的书信》是德国泛神论之争最关键的两本著作。泛神论之争涉及理性,情感,信仰等问题,深刻影响了启蒙哲学、浪漫主义与德国观念论的走向。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真理、幻象与谬误之初步知识 第一章 何为真理 第二章 原因-结果-根据-力 第三章 直接知识-理性知识-自然知识的自明性 第四章 真理与错觉 第五章 实存-清醒-睡梦-迷狂 第六章 观念的联结-观念论 第七章 续篇:观念论者与二元论者之争。真理冲动与许可冲动 第二部分 关于神之存在的科学学说概念 第八章 探索的重要性-论巴泽多信仰义务的原则-公理 第九章 纯粹与实用的重要学说的自明性-与神之存在的证明的自明性相比较-证明的不同途径 第十章 寓言式的梦。理性与常识。证明神之存在的根据,以观念论者的体系为参照,以人自身的实存为基础。同样必要时以客观的感性世界的理想实存为基础 第十一章 伊壁鸠鲁主义-可能性-偶然性。因果序列无终点无开端,往复以至于无穷-永恒,无开端无终点无过程 第十二章 偶然之物存在于必然之物的充足理由-前者乃某时某地,后者乃每时每地-前者只关乎时空;后者是绝对的最完善者与最完满者。现存的一切即最完善者。神的一切思想就其以最完善者为对象而获得现实性 第十三章 斯宾诺莎主义-泛神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反驳 第十四章 与泛神论者的后续争辩-类似观点-观点之整合-纯化的泛神论的无害性-宗教与伦理就实践而言的相容性 第十五章 莱辛-他对理性宗教的贡献-他关于纯化的泛神论的思想 第十六章 对于必然性、偶然性、独立性与依存性概念的释义-基于自我认知的不完全性,尝试对神之存在进行新的证明 第十七章 “最完满、必然与独立的存在者存在”证明的先天根据 序言 摩西·门德尔松(1729— 1786)是德国启蒙运动的 代表人物,在当时被誉为“ 德国的苏格拉底”,主要著 作有《斐多——论灵魂不死 》、《耶路撒冷》等。门德 尔松是犹太哲人,一直奉行 自由、平等、宗教宽容等信 念,努力推动犹太教适应欧 洲的文化与教育。人们往往 通过康德的“谬误推理”获知 门德尔松,仿佛他只是康德 哲学的一个点缀,在哲学史 上并不重要。需要指出的是 ,这并不公正:首先,门德 尔松作为莱布尼茨-沃尔夫 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继 承和发展了该学派的思想; 其次,他的启蒙思想完全可 以和康德相媲美;而他的美 学思想则是德国美学从鲍姆 嘉登迈向康德、席勒的一个 重要环节;①最为重要的是 ,门德尔松为调和犹太教与 基督教做出了巨大贡献。 《晨时或论神之存在的 演讲》出版于1785年夏天 ,是门德尔松公开出版的最 后一部著作。他在晨时与几 位天资聪颖的后生一起探讨 自然宗教的真理,致力于为 神之存在提供证明。在此之 前,同时代的德国浪漫主义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海因里 希·耶可比通过与莱辛对话 发现莱辛是一个斯宾诺莎主 义者,但耶可比没有立即将 此事公之于众,而是在莱辛 死后才告知门德尔松。莱辛 是德国启蒙运动的旗帜人物 ,门德尔松一直将莱辛视为 自己最亲密的友人。在当时 的德国称一个人是斯宾诺莎 主义者,意味着这个人是无 神论者,耶可比的言论显然 刺痛了门德尔松。门德尔松 面对“侮辱”,也为了维护启 蒙哲学,不得不出面回应。 于是德国著名的“泛神论之 争”爆发了。《晨时》是德 国泛神论之争的一部关键著 作,它并非门德尔松对自身 思想的简单总结,而是关系 到真理的标准、泛神论是否 意味着无神论等认识论和形 而上学的问题。 门德尔松将理性视为评 判真理的最终标准。他作为 莱布尼茨与沃尔夫体系的继 承者支持如下观点,即一切 判断在根本上来说都处在同 一律之下,因此判断的最终 标准依赖于矛盾律,也就是 说任何与主词矛盾的谓词都 不应该归于主词。①按照这 种观点,一切知识都先天地 蕴含于理性的先天原则之中 ,只要我们把握了先天原则 ,一切真理就可以不借助于 任何经验先天地分析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门德尔松在 《晨时》中没有完全否定经 验的作用,但是经验只有助 于我们形成个别的、偶然的 命题,或者带有一定普遍性 的不完全归纳命题,就是说 经验对形成知识具有一些推 动作用。显然,门德尔松在 一定程度上对康德先验观念 论做了妥协。然而,经验仅 仅起引导作用,理性的先验 原则依旧是我们一切知识的 根本。 《晨时》的另一个目的 是维护莱辛的信仰。门德尔 松认为莱辛信仰纯化的泛神 论。这种泛神论主张神只能 通过两种方式思维自身,要 么同时思维他所有的完满, 将自身视作这些完满的总括 ;要么将他的完满分开思维 ,这些完满彼此独立,各自 根据程度与自身相区分。通 过分开思维,造物分有神的 完满。既然神的造物是神的 思想,并且神所有的造物构 成了世界,那么人自身以及 周围的世界不过是上帝的思 想,而且神通过独立思维自 身的完满将自身与有限之物 分离,不受它们限制。显然 纯化的泛神论主张无限者离 开有限之物仍然可思维、存 在,但有限的存在之物不能 摆脱无限的存在者而存在。 因此,有限者必然依赖于无 限者,否则不能存在,但是 无限者却可以不依赖于有限 之物。这样,神从有限之物 以及作为有限之物整体的自 然中分离出来,可以存在于 万物之外,同时也赋予外在 于神的世界以思想性。门德 尔松就此指出:莱辛一方面 认为神存在于世界之外,另 一方面否认一个外在于神的 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神是一 个无限的自我。可见,在莱 辛信仰的纯化的泛神论看来 ,一切事物仅仅存在于神的 无限理智中,仅仅作为上帝 理念的对象存在着,万物是 神的造物,但万物的总括不 是神。值得注意的是,纯化 的泛神论不能等同于自然神 论。自然神论认为上帝创造 世界,赋予世界存在的法则 ,自此世界获得了在神之外 的独立性。而纯化的泛神论 则否认这种观点,它不否认 神的自主决断,在它看来神 有思想而无广延,是纯粹精 神性的存在者,另一方面强 调造物内在于神。由以上论 述来看,虽然纯化的泛神论 承认万物皆在神之中,但回 避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神有广 延的思想,也回应了神受造 物束缚的指责。 最后,门德尔松尝试维 护本体论证明,因为它关涉 到理性的权威。门德尔松认 为我们有两类概念,即有限 存在者的概念与无限存在者 的概念。有限之物的概念必 然可思维,它可以拥有理想 的实存,而不必拥有现实的 实存。例如纯金是真概念, 它可以被理性思维,却不在 现实中存在。然而,无限者 或者完满的存在者作为一个 真概念必然实存,否则与完 满者这个概念相矛盾,就是 说只要承认完满者这个概念 就必然承认它的实存。在门 德尔松看来,实存这一属性 必然属于完满的存在者,而 不必然属于有限的存在者。 完满的存在者的现实与有限 之物的现实不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