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中国人(1842-1912)(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出版社 现代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立足当代,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全面采集图片资料,科学分类利用,以近代中国人物为线索,精选《伦敦新闻画报》的图片资料,并配以精要的文字解读,以求透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反映晚清以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上至皇后、朝廷重臣,下至市井百姓,从而能够让今人鲜活地阅读到晚清以来中国所承受的深重苦难,阅读到中国文明在历史转型期的承继、交融、发展的曲折之路,进而深刻认识到今日中国发展之巨大深刻,看到民族复兴之路的伟大。
本书旨在为今日读者打造一部极具创新性的近代中国的“图像史话”。
目录
导言 透视历史图像下的中国——《伦敦新闻画报》的中国视角
第一章 时代变局下的统治者
*道光帝
*咸丰帝,北京西直门,南京桥
*北京,皇后府邸的大门口
*抬送妆奁
*大婚日:奉迎仪仗队从皇宫前往皇后府邸
*进贡给皇帝的马和骆驼
*中国人如何窥视大婚仪仗队
*大婚仪仗队的头马
*中国皇帝大婚:午夜新娘入洞房
*同治帝:年轻的中国皇帝
*外国使节在北京觐见中国皇帝
*中国皇帝,载湉皇帝
*12月13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北京召见外国公使夫人
*中国朝廷:在省道台衙门或总督府前宣布谕旨
*官员们礼迎外国代表
*垂帘听政:中国已故太后,天朝的实际统治者
*已故的中国皇帝,刚在北京宫殿里去世
*中国皇帝溥仪,他的父亲醇亲王,即摄政王,以及他的弟弟
……
第二章 影响国运的权臣大吏
第三章 外患内乱下的九州
第四章 山河破碎的人间万象
第五章 东方与西方的碰撞
编辑后记 倾听历史图像背后的灵魂叙事
序言
透视历史图像下的中国
——《伦敦新闻画报》的中
国视角
古之学者为学,“置图于
左,置书于右”,就是常说
的“左图右史”。在浩如烟海
的中华典籍中,图像与文字
并存,汉唐时期所谓的“图
书”,即包含图像和文字两
个部分,有文字无图像,则
称之为“书”。但受限于印刷
技术,二十四史均未收图入
史,人们习惯的叙事手段更
依赖文字,以至于宋代人感
叹“见书不见图”。鲁迅在《
且介亭杂文·连环图画琐谈
》中说:“古人‘左图右史’,
现在只剩下一句话,看不见
真相了。”
近代摄影和摄像技术的
引入和传播,使得大量的历
史影像留存了下来,古人称
许的“索像于图,索理于书”
、图文并茂的理想治学途径
得以容易实现。图与史的深
度弥合与中西方交流有着直
接的关系。晚清以来,西方
的传教士、外交家、商人等
陆续来到中国,广袤的中华
大地,全新的东方视角,引
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心,但凡山川地理、风土人
情、虫鱼鸟兽等无不在他们
的观察范围内。这些观察家
很多是外国派驻的情报人员
,来华收集中国的军事、地
理、人文概况,记录在中国
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信息
情报对于外国政府的对华决
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外国人
对于中国的认知。《伦敦新
闻画报》就是域外了解中国
的重要窗口之一。
一、近代中国走入西方
视野
《伦敦新闻画报》创刊
于1842年,由英国人赫伯
特·英格拉姆与马克·雷蒙创
办,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
片新闻为主要特色的周刊。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期,照相技术尚不成熟,该
刊采取新闻插画的形式,直
观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
事件,引发了读者的关注。
创刊号取得了不俗成绩,发
行量达到2.6万份。至1863
年时,画报的每期发行量更
是达到了30万份。19世纪
的欧洲,人口规模、交通通
达性、信息交流难比今日,
这个发行量是非常了不起的
。当时鼎鼎大名的《泰晤士
报》的每期发行量也不过7
万份。《伦敦新闻画报》风
靡英国,其后影响遍及欧洲
、美国、亚洲等国家和地区
。该报的图片堪称是世界上
覆盖面最广的插图版画和老
照片宝库。
《伦敦新闻画报》创刊
时,中英鸦片战争尚未结束
,西方人亟需了解中国,画
报派驻专业的画家兼记者,
将收集到的情报迅速传回英
国,他们发回了数以千计的
图文报道,构成晚清以来中
国的“时代图谱”。《伦敦新
闻画报》关于中国的报道有
诸多特点。第一,持续性和
连续性。画报自1842年创
刊至2003年停刊,持续关
注中国,近代中国与世界碰
撞的历史大事件尤其是其关
注的重点、鸦片战争、太平
天国起义、中法战争、甲午
战争、庚子事变、日俄战争
、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均
在其报道范围,其报道的系
统性和连续性是其他报刊所
不能比拟的。第二,异域属
性。外国人看中国与国人审
视自身的视角不同,对一些
历史事件的看法与中文史料
的观点不尽一致,为研究中
国历史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外国记者对中国的认识是
陌生的,一些容易被国人所
忽视的事件以及生活细节往
往成为其报道的重点。他们
抱着好奇的心态,将焦点对
准不同的地区、不同生存环
境下的中国人,保存了近代
国人的珍贵图像。第三,全
面性。画报特派画家兼记者
近距离接触中国,他们极尽
所能地打探中国政治内情,
以期全面报道中国,当然这
其中不乏道听途说。除了政
治动向,该报还关注茶余饭
后的人间万象,显现出十足
的烟火气息,全景展示了晚
清中国的风土人情。第四,
原始资料属性。画报的很多
内容是记者的现场目击报道
,属于第一手的历史资料。
照相机刚传入中国时,国人
对于摄影尤其是外国人的照
相设备充满恐惧与排斥,往
往拒绝外国人取相。为了能
够获取更加真实的中国印象
、打消国人疑虑、外国摄影
师和画家采用了各种手段。
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生回
忆、为了拍摄、他会付给被
拍摄人一些费用,用于置办
老人的棺材,这在中国被看
作儿女的孝道。这些照片和
画作是为近代中国的反光镜
,具有超越文字力量之外的
表现力。
《伦敦新闻画报》在新
闻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的办刊理念与传统报刊有
较多的不同,当时大部分报
刊均是文字为主、图像为辅
,图片更多的是起点缀之用
,充当配角,而该报将图像
与文字结合起来,二者并行
,共同发挥“叙事”功能,互
为补充,相互融合,从实践
层面上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
首次视觉转向,极大发挥出
了图像的功能。图文结合的
形式因该报而被提升到新的
高度,这在人类传播史上具
有重要意义。
国内关于近代历史的图
片和影像资料相当分散,外
国记者当年留下的现场速写
与图片存史功能弥足珍贵。
《伦敦新闻画报》的学术价
值也因此得到学界的重视,
近年来,一些学者陆续策划
出版了以该报图像题材为中
心的著述。总体来看,选材
视角更多的是着重于事件史
,以《伦敦新闻画报》为中
心,全面系统地阐述晚清人
物的相关著述付诸阙如。故
此,本书选取《伦敦新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