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看就懂中医养生智慧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吕万安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最本真的中医常识,最实用的养生智慧。读得明白,用得放心。

本书将由第一章中医基础概念开始,让读者了解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寒热体质、阴阳学说及气血理论等;第二章则介绍中医养生与药膳的原则与运用;第三章到第十一章介绍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疾病之定义、病因、诊断要点、治疗、典籍考据、现代研究及生活运用;第十二章介绍皮肤病与中医美容;第十三章则是其他常见疾病之保健与补养方法。文中也介绍现代西医的观点,并且采用现代通俗医学来诠释艰深难懂的中医学,除了让读者了解中医的内涵之外,还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做比较,增进读者的理解。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医学拥有完整且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非常丰富的治病与养生经验,流传并沿用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历久弥新。今日的中国传统医学能够结合现代科学与医学推陈出新,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信赖,中医养生保健的观念也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书从中医的基础概念开始讲起,通俗系统地介绍中医养生与药膳的原则与运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的常见病的病因、诊断要点、治疗、典籍考究、现代研究及生活应用;皮肤病与中医美容;常见疾病的保健与补养方法等内容。

书中也介绍了现代西医的观点,并用现代通俗医学来诠释艰深难懂的中医学,让读者了解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

目录

第一章 中医基础概念

 寒热体质

 阴阳学说

 气血理论

 望闻问切

第二章 中医养生与药膳

 漫谈中医养生

 药补与食补

 怎么吃最补?

 四季食补食疗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

 失眠困扰

 精神官能症

 歇斯底里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

 便秘

 痔疮

 大肠激躁症

 急性胃肠炎

 消化性溃疡

 消化不良

 常见胃痛

 脂肪肝

 漫谈肝炎

第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鼻咽炎(感冒)

 流行性感冒

 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气喘

第六章 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

 心悸

 胸痛

 贫血

第七章 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炎

 尿道炎

 膀胱炎

 夜尿症

 摄护腺肥大

第八章 代谢及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

 肥胖症

 痛风

 高脂血症

第九章 五官系统疾病

 黑眼圈

 眼病防治

 耳鸣

 过敏性鼻炎

 鼻出血

 口臭

 声音嘶哑

第十章 妇科常见疾病

 痛经

 月经不规则

 崩漏

 更年期障碍

 习惯性流产

 产后调理(坐月子)

第十一章 儿科常见疾病

 小儿水痘

 小儿过敏

 小儿调理原则

 小儿打鼾

第十二章 皮肤疾病与美容

 湿疹

 荨麻疹

 异位性皮肤炎

 皮肤的保健

 青春痘

 黑斑与雀斑

 穴道按摩

第十三章 其他常见疾病与问题

 谈甲状腺机能亢进

 清凉中药露

 冬季瘙痒症

 浅谈头痛

 肝火旺怎么办

 慢性疲劳症候群

 中西医联合抗癌

 预防骨质疏松症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概述

气,是运动着的精微物质,主要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

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有营养、滋润的作用,属于阴。

二、气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这种观点被引用到医学领域里,就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的生命活动。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精微物质,一是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气的生成来源,总的来说,不外乎三个方面,即藏于肾中的精气、化生于饮食的水谷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肾中的精气来自父母,藏于肾中,是先天之精气;水谷之气由脾胃消化、吸收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而来,是为后天之精气;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经肺吸入体内。因此,气生成的多少,与先天之精气是否充足,饮食营养是否丰富,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尤以脾胃的受纳与运化功能最为重要。

人体的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无处不在,无处不到。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基本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人四种。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都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场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就是说,人体各个脏腑组织都在进行着升降出入的运动,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气的运动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说:“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力孤危”,就是说明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的普遍存在,以及这一运动对人体和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气的升降出入,具体体现于各个脏腑的活动,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例如肺的呼吸运动,呼就是出,吸就是入;又如饮食进入胃之后,在胃里经过初步消化,再送入小肠进一步消化,这就是胃气主降;饮食中的精微部分由脾吸收,上输于肺,并达到全身各部,这就是脾气主升。此外,如肾司气化的升清降浊、肝主疏泄的升发条达,以及心火下降、肾水升腾的心肾相交等等,都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体现。气的运动发生障碍,或升降失调,出入不利,就会影响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种种病变。

由于人体的气分布于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因而有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兹就其生成、分布、作用,分述如下:

(一)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出生之后,又需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元气根于肾,经由三焦而分布全身,无处不到。元气有激发、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组织的功能就健旺,身体便健康少病;反之,如果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伤损,就会出现由元气衰惫而产生的种种病变。

(二)宗气

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吸收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宗气积聚于胸中“气海”,并能上走“息道”(即呼吸之道),下注“气街”(脐下丹田部位)。《灵枢·刺节真邪篇》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血气,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与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三)营气

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富有营养价值,所以《素问·病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营气分布于脉管之中,其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与血共行于脉中,发挥其营养的作用,所以《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由于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

(四)卫气

卫气主要由水谷之气化生,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故又有“卫阳”之称。其性剽疾滑利,也就是活动力强且行动快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能运行于脉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卫气的功能,主要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就是卫气功能的概括。

三、血

血是在脉管中循环运行的红色液体,是由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气化作用而成,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由于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所以称脉为“血之府”。

血的生成来源,主要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通过营气与肺的作用,化为红色的血液。《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就是对血的生化过程的很好说明。此外,精血之间可以转化,精可以化为血,如《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总之,血的生成是以水谷精微、营气和精髓作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肺、心(脉)、肾、肝等脏器的功能活动而完成的。

血液生成之后,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血液的正常循行,主要是依靠心肺之气的推动,而使血液布散全身;赖脾气的统摄,使血液循经而行,不致溢出脉外;依靠肝脏的功能,调节血量。总之,血液的正常运行,是心、肺、脾、肝等内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调,都可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

血的功能,主要是营养全身,外而皮肉筋骨,内而五脏六腑,都须由血液给予营养和滋润,才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如果血不足,对眼目和四肢的濡养作用发生障碍,就可能出现视力减退、眼睛干涩、关节活动不利、四肢麻木等症。

血也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只有气血旺盛,才能精力充沛,神志清晰。因此,血有病变,也可出现神志方面的异常,如惊悸、失眠、谵妄、昏迷等等。

四、气血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气与血的生成,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在功能活动方面,既能互相促进,又能互相制约,并且都有赖于肺、脾、肾等内脏的功能活动,两者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活动力很强,而血的活动力较气为弱;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推动,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滋润,所以说“气主洵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气属阳,血属阴,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是指血在其生成及运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气。血液的物质基础是阴精,而促使阴精化为血液,则有赖于阳气。阳气旺盛,则化生阴血的功能亦强;阳气虚衰,则化生阴血的功能亦弱。因此,气虚常可导致血虚,而治疗血虚的病症,有时要配以补气的药物,就是因为气能生血之故。血液的循行,要依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称为气行则血行。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流通不畅,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淤血阻滞,故在治疗淤血病症时,不但要用活血化淤药,且常配以补气或行气的药物,就是因为气能行血之故。血液之所以能正常地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致溢出脉外,是依靠气(特别是营气)对血的统摄作用。如果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常会导致各种出血,对于气虚引起的出血,治疗时必须用益气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就是因为气能统(摄)血之故。

血为气之母,是指气依附于血,并需得到血所供给的营养,才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临床上常见到在大出血时气亦随之丧失,称为气随血脱,说明血为气之母是有一定道理的。P12-15

序言

中国传统医学拥有完整且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非常丰富的治病与养生的经验,在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流传并沿用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没有消失,甚至于历久弥新。今日的中国传统医学更能够结合现代科学与医学推陈出新,因此,即使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愈来愈多的人们信赖中医,生病的时候喜欢看中医。除此之外,中国传统医学更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肯定与重视,中医养生与保健的观念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渐渐受到西方人士的青睐。

中医学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自然界为大宇宙,并将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联合视为一个不能分割的有机体,同时也注意到四时气候,周围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说,中医不仅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而且也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性。换言之,人与大自然结合的思想,随时随地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这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本书将由第一章中医基础概念开始,让读者了解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寒热体质、阴阳学说及气血理论等;第二章则介绍中医养生与药膳的原则与运用;第三章到第十一章介绍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疾病之定义、病因、诊断要点、治疗、典籍考据、现代研究及生活运用;第十二章介绍皮肤病与中医美容;第十三章则是其他常见疾病之保健与补养方法。文中也介绍现代西医的观点,并且采用现代通俗医学来诠释艰深难懂的中医学,除了让读者了解中医的内涵之外,还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做比较,增进读者的理解。

本书的内容恐有疏漏或错误之处,尚请读者多多包涵。总之个人希望读者能借由中医的基础概念以及对曰常疾病的认识,进而了解中医的养生与保健方法,由浅入深,能够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达到养生的目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