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了作者在1982年到2007年近二十五年陆续写出来的,都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围绕姚雪垠与《李自成》一书展开叙述。如《李自成》落户中青社,姚雪垠进京访名家,姚老细谈李自成的失败,少见的强烈反响和热情评价等,共计35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十二年磨一剑--姚雪垠与李自成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维玲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了作者在1982年到2007年近二十五年陆续写出来的,都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围绕姚雪垠与《李自成》一书展开叙述。如《李自成》落户中青社,姚雪垠进京访名家,姚老细谈李自成的失败,少见的强烈反响和热情评价等,共计35篇。 内容推荐 《李自成》这部享誉中外的著名历史小说,到1999年4月定稿了。若是从1957年10月姚雪垠动笔算起,整整四十二年;若是从1963年7月《李自成》第一卷出版到1999年8月第五卷全书出齐,也有三十六年了。在这漫长的、不平静的岁月里,毛泽东主席两次在危难关头、紧急时刻救助姚雪垠,发出让姚雪垠把《李自成》写完的指令。1977年11月2日,邓小平副主席派中宣部部长张平化看望姚雷垠,转达他对《李自成》的高度评价和对姚雪垠生活和创作的关怀。两代领导人对姚雪垠的关心和对《李自成》的重视,是建国六十年来所罕见的,是发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史上的一件不寻常的事。 《李自成》的创作和出版确实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对姚雪垠来说,他在《李自成》的创作和出版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坎坷和曲折,以及欢乐和愉快,兴奋和荣誉,是一个作家一生中很难同时都能够经历到的。但姚雪垠都经历到了。可以说从建国开始到姚雪垠1999年病逝,他的主要经历、主要业绩、主要成就,全都包含在《李自成》的创作和出版之中,而《李自成》的出版。不仅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无比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许多非常有益的启示。 目录 逆境中的姚雪垠背水一战 第一卷稿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 《李自成》落户中青社 姚雪垠进京访名家 “文革”前第二卷稿已基本完成 关键时刻毛泽东两助姚雪垠 “一部书救活了一家出版社”之说的由来 凌晨三时就伏案写作的姚雪垠 从第二卷的交流,看姚雪垠的创作思路 波澜壮阔的第二卷 失而复得完璧归赵的三十三章 修订第一卷更上一层楼 《李自成》的春天是从这时开始的 与姚雪垠共事受益良多 承上启下的第三卷 出于战略考虑先难后易 姚老细谈李自成的失败 重中之重的四、五两卷 四十二年磨一剑,终于走上成功之路 三十年反响不寻常 少见的强烈反响和热情评价 知识来自积累,技巧来自实践 既冲破了传统的悲剧理论,又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美学理论 长篇小说最难的是结构,《李自成》先后有序调配有方 姚雪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文学大家姚雪垠 喜庆《姚雪垠书系》二十二卷出版 矢志不渝的姚雪垠 精神上很富有,经济上却很窘迫 对毛泽东,姚雪垠终生感念不忘 文坛痛失姚雪垠 少年时传奇经历,中年写出传奇作品 被捕时不惊不慌,投稿卖文又登上文学殿堂 环境恶劣,条件很差,但作品都一炮打响 84岁时他还身板硬朗,思维敏捷,精力不衰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王梅彩一病不起,给姚雪垠精神上重重一击 在悼念小平逝世后,姚雪垠的体质迅速下降 难忘姚老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次开封战役失利后,李自成便体验到炮火的重要,开始组建炮营。第二次开封战役一开始,上百门的大炮对准了开封城。然而开封不是洛阳,周王与开封的官绅上下一心,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全力支援,开封的百姓和守军殊死抵抗,坚决死守。特别是总兵官陈永福,身先士卒,亲自登城,指挥作战。 李自成低估了开封官绅士民守城的决心和力量,他还是按照老黄历,先派骑兵到曹门,在吊桥外的木栅上粘贴告示,让城中军民速将周王和巡抚众官扣押,献城投降。这七名骑兵与以往一样,贴完告示,向百姓说明:他们是闯王人马,派来攻占开封,只杀贪官污吏、亲王郡王,不杀百姓。但人人屏息,只听他们说话,无人响应,也无人与他们说话。 写开封巡抚高名衡和他的副手总兵官陈永福,准备下充足的守城军资、大炮、火药、滚木礓石……而且组织严密,把开封市家家户户青壮年组织起来,早晚轮流登城,协助官军守城。 写李白成把主要力量放在曹门和北门之间,因为开封城墙坚固,李白成决定先采取掘城挖洞放火药炸城墙的办法,然后用大炮猛轰,打开缺口,冲进城去,攻占开封。 在这个单元里,姚老打破陈规的束缚,放手写总兵官陈永福的指挥才能和作战经验,写陈永福从南门移镇北门,他判断准确,李白成攻城必在宋门经曹门到北门一带。有人向他提出,罗汝才人马众多,若进攻南门,岂不危险?陈永福很有把握地说:“罗汝才就是在南门进攻,也决不会真心死拼。这次攻城定将死伤惨重,曹营决不会拿自己的人马为闯营卖命。”有人又提出:开封如此繁华,所掠子女玉帛,四六分成,曹操为了这个,也会猛攻南门的。陈永福笑着说:“罗汝才所以叫曹操,就是他圆滑,他就是不攻南门,只要闯王攻入城中,他一样四六分赃,何必让自己人马死伤惨重,人马是他的本钱,他不会做蚀本生意。”陈永福向守城官兵指出:李自成围攻开封,志在必得,要准备大战、恶战、苦战、久战,与敌周旋到底。 果然,一开始攻城,一千多名义军带着镢头、锤子、铁钎子,分两支队伍,同时飞奔,过了城壕,把背负的门板举起来,遮住头顶,迅速向城墙根跑去,到了城根,就用他们带来的工具撬砖掘城。另有万名义军将士站在城壕边上,向城上射箭,保护城下掘城的将士。 写陈永福早估计到李自成这一手,做好了各种准备,先用干柴、棉被、棉絮,浇上香油,点着扔下城去,义军战士不断有人被烧伤。同时扔石头、砖头和一种杀伤力很强的“万人敌”火药包,登时死伤了许多义军将士,掘城进度大大放缓。李自成下令开炮,用炮火支援城下义军,压制城上军民的反扑。陈永福也指挥城上迅速向义军大炮阵地开火,城上城下互相打炮,双方都有死伤。但城上炮火有限,也没有义军炮火猛烈,被义军炮火打开一个缺口,形势十分危急。陈永福挥剑向前,向他的亲兵和家丁高呼:“我陈永福就死在这里,大家赶快杀敌!”守城军民看到总兵官这样不顾生命危险,立时勇气倍增,刚才几乎要崩溃的士气,被陈永福挽回,牢牢地控制住缺口。义军上来一批,死伤一批,最后连郝摇旗也中箭倒下,刘宗敏不得不摇动蓝旗,暂时收兵。 转眼间炮声又轰鸣起来,李自成又发动第二波进攻,眼看就要把缺口夺到手,城上的大炮和火铳又响了,义军战士成片倒下,李自成见将士死伤惨重,下令收兵。这两波攻城战中,义军受挫,死伤三四百人,李白成心情沉重,下更大决心,“若不将开封攻破,我决不甘心。” 陈永福为应付李自成下一波更猛烈进攻,抓住空隙,赶快把缺口堵好,又从别处调来许多大炮、火铳、弓弩、礓石和“万人敌”火药包,还增加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年轻壮丁。 写李自成得到左良玉率十万人马援救开封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十天内,也就是元宵节前,攻破开封。当义军以重大牺牲将城下三十几个大洞掘成,只要将上万斤火药放了进去,点燃引线,各洞爆炸时,义军百多门大炮同时开轰,就可能炸断城墙,打开缺口,冲进开封。 P108-109 后记 在编辑《李白成》第二卷的时候,因为姚老住在中青社的宿舍大楼内,我住在二单元,姚老住在三单元,差不多每隔两三天,我就去一次。在编辑第三卷时,姚老已搬到木樨地新址,我去的就不是那么勤了,但每隔两三周总要去一次。有时是我找姚老谈《李白成》编辑出版工作上一些相关的事宜,也有时是他叫我过去,听听一些专家、学者对他的访问,或报刊媒体对《李自成》的采访。有时我因为手边的工作一时安排不开,他就让我把录音带捎过去,录过后再还给我,让我保存一套完整的资料。姚老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扶持和指点,让我感到格外亲切,终生难忘。收入这本集子中的文章,有的就是在他的鼓励下写出来的,有的是他提供给我资料,或是他与别人谈话时,也邀我参加研讨的心得感受,也有的是我主动写的。1993年在《李自成》出版三十周年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概括地谈一下《李白成》一、二、三卷出版后的反映,同时也向关心《李自成》四、五两卷出版的读者作个交代。这篇文章排出清样后,我送给姚老过目,姚老作了一些订正后,在退回清样时,专门附了一张便笺,要我继续写几篇,出个集子。姚老的鼓励和期望,我一直铭记在心,但我深知自己的水平有限,不敢多想,虽然这以后我又陆续写了几篇文章,但发表后,我都放下了。在筹备姚老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时,我的同事、朋友姚海天建议我把过去写的有关《李自成》的文章辑个集子出版,我爽快应允。因为这是在姚老病逝后,一直存留在我心中的一件心事,能在姚老百年诞辰的时候成为现实,不仅是姚老生前对我的期望,更重要的是表达一个后学者对他老人家的一片真挚心意和深深的怀念。我与姚老相识相交二十四年,从1999年他病逝,至今也有十一个年头了,但在编这本集子时,姚老的大家风度、学者气质,不时地涌在眼前,让我常常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强烈的追思怀念之情。 收入这本书中的文章,是我1982年到2007年,近二十五年陆续写出来的,都在报刊上发表过。其中《四十二年磨一剑》最初发表在《出版广角》(1999年)上,后被收入到《雪垠世界》(2001年)一书中,这次成集时,我又把二、三卷出版后,发表在《山东青年》、《福建青年》、《浙江青年》、《陕西青年》、《青少年之友》等青年报刊上的文章和《理论与创作》(1990年)发表的《从(李白成)出版谈起》,《名家》(1990年)发表的《毛主席两助姚雪垠》,《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发表的《怀姚雪垠说(李自成)》等文章融入其中,并通盘进行了调整、增补、修订,甚至重写。《三十年反响不寻常卜文是纪念《李白成》出版三十年,在《小说》(1993年5、6两期)上发表的文章。《文学大家姚雪垠》和《文坛痛失姚雪垠》二文,是以《中华儿女》国内版和海外版发表的同名文章为主,又融入了《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发表的《矢志不渝的姚雪垠》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喜庆姚雪垠书系22卷出版》等文章合成。我估算了一下,二十五年来,大概有十八九家报刊,先后发表了二十五六篇有关姚雪垠和《李自成》的文章。趁着这本集子出版的时候,让我对几十年来对姚雪垠和《李自成》的关爱,对中青社出版工作的支持,对我的鼓励的报刊同仁和各位文友,表示至诚的感谢。感谢中青社和中青社各位领导,他们对姚老至真至诚的真情和友情,以及对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的重视和支持,让我既为之感动,又深受鼓舞。感谢文学艺术中心主任黄宾堂,副主任、责任编辑骆军和参与本书的编校、设计、出版的同仁,他们认真细致的敬业精神和辛勤的付出,使本书适时出版,对此,我深感欣慰。在此,特向中青社和各位同仁由衷地表示敬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