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当我们身边的人感到痛苦时,我们会非常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却很容易有不知道如何才能安慰好对方的无力感。 本书作者从心理学家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双重视角,告诉我们,当我们需要安慰他人时,应从他人的参照系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人正在经历的事情,并能够充分地尊重对方的边界,让对方振作起来、变得强大,重拾体验快乐的能力与对未来的希望,而不是让对方产生“我就是个需要被拯救的弱者”“你不相信我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喝热水式的安慰跟没说一样”“你以为的幽默让我感觉你在嘲讽我”之类适得其反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创伤后成长”的能力。 安慰一是门可以同频地陪伴他人的艺术,也是我们每个人能接受的来自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及畅销书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目前在巴黎圣安娜精神院工作。著有《恰如其分的自尊》《无处不在的人格》《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幸福生活的秘密》等。 目录 第一章 安慰 何为安慰 安慰的美感 第二章 何为不幸 人生中无法避免的三件事 哀悼的不幸 世上的暴力和疯狂 总有更糟的情况 一般的逆境 无缘无故的悲伤 不幸的持续性 不幸的机制 不幸蕴藏的危险和无法安慰的风险 安慰的需要 第三章 安慰之路:重建联系 与世界重建联系 和他人重建联系 和自身重建联系 第型章 安慰他人 如何安慰 安慰的企图 笨拙的方式和简单的规则 安慰艺术的天才 第五章 接受并接纳安慰 接受安慰 难以安慰之人 安慰就是爱 接纳安慰是种生活态度 第六章 安慰之道 自然是伟大的安慰之源 行动和娱乐 安慰中的消遣理论 沉思带来的安慰 相信并听从命运 通过探寻意义而艰难获得的安慰 第七章 不幸和安慰的遗赠 不幸会令我们更加强大吗 不幸可能带来的三类遗赠 安慰可能留下的三份遗赠 一切都未结束…… 法文推荐书目及相关评论 致谢 注释 序言 渴求安慰 长期以来,我对安慰一 直持漠视态度。作为精神病 医生,我满足于治疗来访者 ;作为作者,我满足于说明 观点和鼓励读者;作为一个 人,我满足于为别人鼓劲儿 。 有一天,我得了重病, 我觉得我的人生或许会比预 想中的提前结束。我并未因 此感到焦虑,但我对自己尚 未厌倦人生却必须被迫结束 它感到悲伤。不过,这份悲 伤没有让我逃避人世,反而 推动我更加专心地观察这个 世界。和很多受到死亡威胁 的人一样,我发现人生是美 好的;也像他们中的许多人 一样,我发现自己极其需要 安慰。在我的身心极其脆弱 时,一个微笑、一声鸟鸣、 一丝友善或美好都能给我带 来莫大的慰藉。 几经住院治疗,我回到 家中开始整理文件、物品, 以防不测。在整理打算送人 的精神病学旧书时,我发现 了一张以前的来访者赠送的 签名书签。他来自图卢兹, 是个精神焦虑、物质成瘾的 躁郁症患者,但我相当喜欢 他。对他进行治疗并使他的 病情稳定极其困难,但他只 愿意找我。他几乎没有错过 任何一次诊疗,即使他状态 很差也会来。他偶尔会因为 感到羞愧、不愿来见我而消 失一小段时间。 这张书签上写着寥寥数 语:“亲爱的安德烈医生, 谢谢您在和我一起时给予我 的耐心和巨大信任。菲利普 。”菲利普在我离开图卢兹 后不久就自杀了,这是他的 同伴告诉我的。 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 他的治疗过程在我眼前浮现 。我想,在治疗他这方面我 失败了(他也确实毫不配合 治疗),但我当时没有意识 到自己几乎总能成功地抚慰 他。 当我的治疗工作不顺利 时,我会自问为何来访者还 会来找我而且从不失约并对 我们的重逢感到很高兴。我 想如果我是来访者,我可能 早就换医生了。 那时的我漠视安慰的作 用,坚信优秀的医生就是能 够治愈来访者。我尚未明白 ,除了科学和对患者的善意 ,我还能带给他们帮助和安 慰,包括温情、友爱、真诚 等。我也许在自己浑然不知 的情况下给了来访者这些东 西,至少是其中一部分,可 是那时我只专注于自己未能 成功做到的事(治愈),却 对自己已经做到的事(安慰 )一无所知。 最终,尽管病了一场, 但我还在人世。死亡将我紧 紧擒住,然后又放回生命之 中。我并未因这段经历而精 神受创或充满忧虑,而是心 情平和,对依旧活着充满了 欢喜,这应该如何解释呢? 也许是因为我发现了安 慰的作用远远超越了一时的 鼓舞,安慰是一种与暴风雨 并存的生活方式、一种爱的 宣言、一首温柔的歌,它将 世界与其中的美好和不幸重 新联结起来。 安慰就像一根贯穿我们 一生的红线,从生到死,我 们会不断地接触它并获得它 。在孩童时期,我们尽情地 索要它;在成年之后,我们 隐秘地寻求它。 安慰,是在现实无法改 变时,我们所希望拥有的或 能提供的。 它将我们扶起,令我们 暂时不那么失望和灰心,慢 慢地将生命的乐趣带回我们 身上。 但愿这本书不仅是一本 关于安慰的书,也是一本带 来安慰的书…… 导语 当我们身边的人陷入糟糕的情绪中,怨恨、绝望、内疚、恐惧、嫉妒、愤怒、无助…… 我们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安慰TA? 为什么安慰对我们如此重要?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无法安慰我们,我们也无法安慰别人? 作者在这本书中回答了很多关于安慰的问题,他也表示:任何人都不应该独自承受情绪。好的安慰,不是扮演“拯救者”,而是:看见TA的感受,理解TA的情绪,尊重TA的选择。 精彩页 何为安慰 我们安慰他人是希望减轻他们的某种痛苦。 这句话的意思包括三层含义: 希望(并不确信结果如何); 减轻(不过无法消除造成痛苦的根源); 某种痛苦(造成感情冲击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安慰既是予以抚慰的一切表示(比如亲人的关爱、让我们忙碌不休的行动,以及在挫折不太严重的情况下疏解情绪的生活),也是一种历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从痛苦过渡到对这份痛苦的回忆,从万箭穿心到隐隐作痛,从不知所措到懵懂觉醒,从独自一人走到彼此相联,从伤口变成伤疤…… 更细致地看,我们可以认为安慰是: 我们可以提供的(包括话语和举动)一切; 对方是处于苦难、逆境、痛苦和悲伤中的人; 目的是(在第一时间里)让对方好受些,减轻对方的痛苦; (长远来看)帮助对方继续生活。 鼓舞和安慰之间有何区别?鼓舞是痛苦被即刻缓解,这当然已经相当难能可贵了,但安慰的愿望常常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时效更长。相较之下,安慰具有更广阔的含义。 在某种程度上,鼓舞是想让痛苦之人重返社会和职场,而安慰着眼于痛苦之人的内心而非行动的有效性。因此,鼓舞可被理解为安慰的一种宝贵结果,或是一种更关注行动而非情感的安慰。 安慰并非寻求解决办法。寻求解决办法的目标是改变现实,而安慰的目标是减轻痛苦。被安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得到帮助,不是得到某种能改变现状或使人可以更改现状的帮助。安慰针对的不是引起痛苦的逆境而是痛苦之人:安慰是对内心而非外在的帮助。当人可以采取行动时,安慰只起到次要作用(不过依旧是有用的)。 假如有人摔倒,解决办法是扶他起来,而不是安慰他,任他倒在地上。不过,在扶起他之后,我们也可以确认他是否因为害怕、觉得丢脸或摔疼了等而需要安慰。 祖父摔了一跤 我记得祖父在我眼前摔的第一跤。我当时大概20岁,正在大学念医科。当时祖父被人行道上的一个小坑绊了一下,摔倒了。我急忙向他走去,要确认他是否安然无恙,而他很快站起身,只是有几处擦伤。我担心他身体受伤,但我立刻明白,他的伤痕是心理上的:这样摔倒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弱不禁风的老头,而且是在所有人尤其是在敬重他的孙子面前。于是,或许是出于直觉,我努力通过转移他对自己脆弱的身体的注意力来安慰他,让他将注意力转移到我身上(“哎呀!爷爷,你吓了我一大跳”)、人行道上(“有这样的坑真不可理喻,大家都会在这里摔倒”),或者他的鞋子上(“爷爷你应该穿运动鞋,这样更贴脚”)。此时安慰他的方法是将他从对自身衰弱的注意中解脱出来,不让他想到自己年老体弱…… 安慰的过程有时神秘莫测,其结果或许无法把握。本书提及的安慰过程都是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结合体,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被称作四个不可或缺的A。 温情(Affection):即使未经直接表达,一切安慰也都是对痛苦之人的关爱。 专注(Attention):安慰转移了对痛苦的专注,即使是暂时地、表面地和轻微地,其效果也都是积极的。因为任何暂时忘却痛苦的行为,都能使痛苦之人好受一些,暂时缓口气。 行动(Action):促使对方行动通常比话语和建议更有益,最好是参加公共性的和共享性的行动,这能帮助痛苦之人重新投入生活。 接受(Acceptation):接受不幸,并非对此欣欣然或屈服,而是承认它的存在。接受是一切心理重建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只不过,它更是一种安慰的结果和安慰带来的积极效果,因此我们不能直接鼓动对方去接受不幸。这是一个远期目标,是安慰者的潜在目的,需要安慰者引导被安慰者逐步实现。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