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合肥工业大学余京华、唐莉两位教授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修改而成。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为研究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为基本方法,秉持“问题意识”的鲜明导向,回应西方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与误读,旨在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本真话语体系。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西方学界遮蔽历史唯物主义道德维度的缘由、主要观点及其观点的系统评析;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之深层内涵,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批判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实践精神,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诉求;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 本书对历史唯物主义内蕴的深厚的道德维度进行挖掘与阐释,并悉力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维度与道德维度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深刻把握其道德维度与科学维度的生成性统一。 作者简介 余京华,1978年生,女,汉族,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鉴定专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研究项目、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等多项教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和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课题等多项科研工作;于《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伦理学研究》等期刊发表教科研论文多篇,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安徽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多项科研奖项;荣获安徽省“全省优秀教师”“全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和“安徽省委讲师团专家库青年宣讲名师”等荣誉称号。 目录 第一章 道德维度: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存在的基本维度 第一节 道德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被遮蔽的视界 第二节 科学维度与道德维度之生成性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理论精神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何以被遮蔽?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批判范式:辩证性、科学性与革命性 第一节 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消解了道德批判?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批判范式之辩证性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批判范式之科学性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批判范式之革命性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实践精神:道德乌托邦的 历史性超越/196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实践中彰显道德诉求 第二节 道德乌托邦:道德理想与实践本性之悲剧性对抗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何以超越道德乌托邦?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诉求:合道德性与科学性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诉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诉求之提出过程的道德必然性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诉求之基本内涵的道德合理性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诉求之科学性:基于与西方传统哲学和宗教比较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人类道德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包含道德观? 第二节 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物主义道德观之历史性统一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之理论特质 第六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当代西方学界研究的误区、成果与启示 第一节 在科学与道德的两极:当代西方学界的研究误区 第二节 凯·尼尔森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凯·尼尔森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的研究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 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 ,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 史领域的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和 哲学学说,是否内蕴道德维 度?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 ,我们应对此问题作深刻的 道德沉思。迄今,马克思主 义研究领域虽已取得丰硕理 论成果,却少有研究者立足 于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此为理 论切入点,在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视阈中深入探赜并系统 解读历史唯物主义本身所内 蕴的深厚而深刻的道德维度 。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视阈的不足,亦是马克思主 义研究领域的缺憾。基于此 ,本书提出“历史唯物主义 的道德维度”这一学术概念 ,并力求对此问题进行一定 的探讨和研究。 我们潜心回归马克思 (Karl Heinrich Marx)早 期文本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 论》等历史唯物主义经典文 本的本源理论语境及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的原创话语体系 ,系统梳理历史唯物主义创 立前后马克思和恩格斯 (Friedrich Von Engels)的 道德运思理路,深刻剖析历 史唯物主义之创立使命和价 值旨归,即能深刻感悟到: 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揭示历史 发展规律的“合规律性”的“ 真”之理论,亦是诉求无产 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及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的“合道德性” 的“善”之理论;既是一种“ 显性”的历史发展规律体系 和社会发展理论,亦是一种 “隐性”的道德哲学和精神科 学。其内蕴深厚而深刻的道 德维度:具有辩证性、科学 性与革命性的道德批判范式 ,超越道德乌托邦的道德实 践精神,具有“合道德性”与 “科学性”的终极关怀诉求, “唯物”亦“辩证”的历史唯物 主义道德观。基于此,历史 唯物主义本质上是“至真”与 “至善”之生成性统一的历史 观和历史哲学。科学维度与 道德维度之生成性统一是历 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理论精神 。如果说《资本论》是“大 写”的逻辑学,历史唯物主 义则是“大写”的伦理学。道 德维度自历史唯物主义创立 之际即“理性出场”,并在历 史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始 终在场”。其既是与历史唯 物主义的科学维度内在统一 的基本维度,亦是映现于历 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中 的价值底蕴,应成为历史唯 物主义研究的重要视阈。然 而,较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 科学维度研究之现状和成果 而言,其道德维度研究却依 然处于被遮蔽的视界。 苏联学界关于历史唯物 主义研究存在着一种共识, 即普遍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 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革 命理论和方法论——历史唯 物主义,却未提供道德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 历史发展规律体系,突显出 深邃的科学性,并不包含道 德价值。苏联学界一直注重 研究和解读历史唯物主义之 “真”的维度,习惯于将其定 位为“历史发展规律体系”“ 实践哲学”或“阶级斗争学说 ”,而甚少有著述研究历史 唯物主义的道德内涵和道德 价值。这种研究倾向和解读 模式对国内学界的历史唯物 主义研究产生了深刻而深远 的影响。 国内学界长期以来沿袭 苏联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模 式,或将历史唯物主义定位 为“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的历史观”,或将其解 读为“道德中立”的哲学学说 ,或将其界定为“价值无涉” 的历史科学。迄今,学界多 是基于哲学、经济学、法学 或史学的视角研究历史唯物 主义,抑或基于认识论、本 体论、方法论或实践论的视 角解读之,注重历史唯物主 义的科学维度而忽视其道德 维度。时至今日,与“历史 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相关 或相近的研究——历史唯物 主义的生态道德观、正义观 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 直接关涉本书的系统研究和 独立论著依然付诸厥如。 在西方学界,从19世纪 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论敌到考 茨基(Karl Kautsky)和伯 恩施坦(Eduard Bermnstein),再到“两个 马克思论”者和存在主义哲 学家萨特(Jean-Paul Sartre)等人,直至当代西 方学界“马克思主义反道德 论”者,皆漠视或否认历史 唯物主义的内容体系和基本 精神包含道德理论和道德价 值。在当代西方学界,以艾 伦·伍德(Allen W.Wood) 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反 道德论”者明确指出,历史 唯物主义及以其为哲学基石 的马克思主义在伦理学立场 上是“道德相对主义”或“反 道德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与道德互不相容,道德在历 史唯物主义理论视阈中没有 立足之地。他们对历史唯物 主义与道德作二元分立,断 言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后即抛弃了早期的道德信仰 和人道主义信念,而成为“ 唯物”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 家。以凯·尼尔森(Kai Nielsen)、胡萨米(Ziyad I. Husami)等为代表的“马 克思主义道德论”者虽然基 于不同视角,在不同程度上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的 内在关系,但除凯·尼尔森 外,他们多是规避历史唯物 主义而抽象化解读马克思主 义道德理论,其解读模式实 质上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 的解读模式。在当代西方学 界,较为客观地探讨历史唯 物主义与道德之内在关系的 文献可见尼尔森专著—《马 克思主义与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