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才类型也是素质型人才,所以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各种科学的教育途径提高民族素质。这是一项长远的发展要求。为了使青少年增加知识含量,提高青少年动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编者潘秀英精心编撰了编者精心编撰了《学习隶书指南(素质教育应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习隶书指南(素质教育应用)/大课间实践技能培训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作者 | 潘秀英 |
出版社 | 安徽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才类型也是素质型人才,所以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各种科学的教育途径提高民族素质。这是一项长远的发展要求。为了使青少年增加知识含量,提高青少年动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编者潘秀英精心编撰了编者精心编撰了《学习隶书指南(素质教育应用)》。 内容推荐 《学习隶书指南(素质教育应用)》内容介绍: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之一,是我国自有文书以来的第二大书体,直贯秦、汉、魏、晋六朝,代篆书而盛行于世。唐以后虽然楷书占据统治地位,但隶书仍然流行,以至今日。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书体,是汉代通用的标准化书体,隶书在书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我国方块形汉字从此基本定形。 《学习隶书指南(素质教育应用)》的作者是潘秀英。 目录 第一章 隶书概述 第一节 隶书的历史 一、隶书的起源 二、隶书的发展 三、汉简与隶书的关系 四、碑刻隶书与隶书的关系 第二节 如何学习隶书 第二章 书法基础 知识入门 第一节 书写的姿势 一、坐势 二、立势 三、蹲势 第二节 执笔的要领 第三节 运笔的方法 一、中锋运笔 二、侧锋运笔 三、藏锋起收 四、露锋起收 五、平移 六、提按 七、转折 八、换锋 第四节 书法上的美学 一、结字是书法艺术的首要问题 二、汉字艺术结构的规律 第三章 隶书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 隶书的结构学习 第二节 隶书学习提示 一、隶书与楷书在字形上的比较 二、隶书与篆书、楷书基本笔画的区别 第三节 隶书基本笔画的写法 一、点的基本写法 二、平横的基本写法 三、直竖的基本写法 四、折画的基本写法 五、波挑的基本写法 第四节 隶书临帖和选帖的方法 第五节 隶书创作章法的学习 一、创作式样 二、创作要求 第四章 用硬笔写隶书 第一节 硬笔隶书的学习 一、钢笔隶书的用笔特点 二、钢笔字的结构 三、硬笔隶书的章法 第二节 硬笔隶书的书写工具 一、钢笔 二、墨水 三、纸张 第五章 认识与欣赏碑铭 第一节 北海相景君铭 第二节 石门颂 第三节 乙瑛碑 第四节 孔宙碑 第五节 衡方碑 第六节 西狭颂 第七节 埔阁颂 第八节 史晨碑 第九节 曹全碑 第十节 熹平石经碑 第十一节 张迁碑 第十二节 鲜于璜碑 第十三节 礼器碑 第六章 名家论隶书 第一节 用笔论 第二节 用墨论 第三节 点画论 第四节 结构论 第五节 技法论 第六节 临习论 第七节 章法论 第八节 创作论 第九节 书论 第十节 董其昌论书 第十一节 笔法诀 第七章 书法相关 知识介绍 第一节 书法术语介绍 第二节 书法用的笔 一、毛笔的发明 二、毛笔的性能、类别 三、笔的选用 四、怎样使用和保养毛笔 第三节 书法用的墨 一、墨的种类 二、选墨 三、磨墨 第四节 书法用的纸 一、纸的类别 二、选纸 三、纸的使用 第五节 书法用的砚 一、砚的种类 二、砚的使用 第六节 书法其他工具介绍 一、笔洗 二、笔架 三、笔筒 四、镇纸 五、印章 六、臂搁 第八章 书法欣赏 第一节 欣赏书法的一般规律 一、需要反复地观赏玩味 二、书法欣赏的能动性 三、书法欣赏带有主观色彩 第二节 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点画的线条美 二、结构的造型美 三、章法的整体美 四、全幅的风格美 第九章 书法的收藏 一、行话 二、书画的鉴定 三、收藏的方向 四、收藏的条件 五、收藏的方法 六、书画的保存 七、污渍的处理 第十章 书法名家简介 第一节 古代书法名家简介 一、梁鹄 二、蔡邕 三、仇靖 四、曹喜 五、李隆基 六、韩择木 七、徐浩 八、史惟则 九、蔡有邻 十、文彭 十一、伊秉绶 十二、金农 十三、陈鸿寿 第二节 现代书法名家简介 一、黄绍勋 二、王祥之 三、刘炳森 四、冯志福 第十一章 古代书法家趣事 第一节 潜心苦学墨当饭 第二节 东床快婿 第三节 王羲之换鹅 第四节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第五节 “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 第六节 醉瞠白眼看青天 第七节 柳公权发奋练字 第八节 郑板桥学书法 附录 中国书法隶书发展表 一、汉 二、西晋 三、东晋 四、南北朝 五、北周 六、元代 七、清代前期 试读章节 《青川郝家坪木椟》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字形方扁,横势强烈,是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的过渡期作品,《青川郝家坪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这些都是早期隶书明显的特征。从书体角度而言,《青川郝家坪木椟》那种简率的用笔意识和参差不齐的天然美感与金文所具有的严整、匀衡对称、凝重等美感已经是大相径庭,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它已经展现出一种与金文审美系统完全不同的书法语言和审美模式。 甘肃《饫水放马滩战国秦简》是在1986年挖掘出土的,也是战国古隶的重要资料,计460枚,有《日书》等。书风与《青川郝家坪木牍》小异,但笔意却大致相同,反映了同一时期古隶共同的特征。由于出土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本土,所以可视为纯粹的战国秦隶标本。 秦代隶书墨迹的标本,当首推1975年出土于湖北的1100余枚《云梦睡虎地秦简》,其中一部分的成书年代可上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隶书作为这样一种既便捷书写又富于美学价值的“承上启下”的书体,或许发明者是谁并不那么重要了。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我们很容易从《青川郝家坪木牍》、《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找到隶书发展的脉络。《云梦睡虎地秦简》已有了明显的波挑,在运笔中时有连笔意识和提按痕迹,逆人平出的横画及点的运用都明显增多,用笔浑厚而丰满。由于此时的秦隶仍处于由篆至隶的过渡状态,故兼融了篆书和隶书之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简书。据考证,部分成书年代与《云梦睡虎地秦简》年代接近,在用笔、造型、行款、节奏等多方面都表现出风格的一致性,这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隶变的大趋势,说明隶书的笔法正在日臻成熟。 隶书的大行时代是在西汉,这一时期不只是隶书发展日臻成熟而且产生了不少好的碑刻,但历史上曾因地下资料未被发现而有过“西汉未有隶书”(康有为)之说。然而近100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和江淮地区陆续出土了为数众多的古代竹木简牍,填补了西汉时代隶书手迹的空白。 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比比皆是,使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 魏晋以后的书法,主要是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许多书法家的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楷、行、草书上,但隶书虽未被废弃,但此时的隶书在用笔上逐渐掺入楷法,失却以往汉隶的古朴和灵秀。 到了清代,隶书在碑学复兴的浪潮中得到了重振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隶书艺术的第二个高峰。 纵观隶书的整个发展历史,汉朝仍然是隶书发展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而在有关隶书的出土文献中,汉简也是发现时间距今最早的,它又分为“西北汉简”和“江淮汉简”。 三、汉简与隶书的关系 (一)西北汉简 “西北”汉简指我国西北干燥地区出土和发现的汉代木简牍墨迹。1899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古楼兰遗址发现晋木简120余枚。此后,在新疆古于阗遗址、古楼兰遗址和甘肃敦煌均有大量汉、晋木简出土。1930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古居延海)发现汉简10000余枚。同年,新疆罗布淖尔亦有西汉木简出土。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陆续于甘肃武威,甘谷、古居延海和青海大通县发掘出大量的两汉竹木简。其中以居延汉简数量最多,计20000余枚。西北汉简多出自下级官吏和边陲将士之手。以粗犷、率真为主要特征。其用笔多变,点画跳跃呼应,波挑放纵,反映了指、腕的灵活运动,居延汉简既具有一种率真的天趣,活泼灵动、变化多端,甚至漫不经意,富于幽默感。汉简的字体自然天真,粗头乱服,不修边幅,甚至草率。 在一些西北汉简中,隐约透露出了晋人行草的信息,这也大大丰富了笔法。西北汉简书风质朴,结体多有简化意识,其特征可视为后世北方书风的先河。 (二)江淮汉简 江淮汉简指我国长江、淮水流域一带出土的汉代简牍和帛书墨迹。近20年来,汉简出土的地域又有了新的突破。自1972年以来,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和安徽阜阳双古堆等地发掘出许多西汉竹木简。此外,近几年又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江苏仪征胥浦出土了汉代的竹、木简牍。 在出土的汉简中,以马王堆帛书、竹木简以及I临沂、阜阳、凤凰山、张家山西汉简牍为代表,它们的形态不像居延汉简呈扁方状,而大都保留着某些篆书的纵势遗意,字的间距较大。这些汉简的内容多为古代典籍,其手书亦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故书风多温雅、沉稳,用笔讲究,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形成了与西北汉简及东汉碑刻迥异的书风。P8-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