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才类型也是素质型人才,所以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各种科学的教育途径提高民族素质。这是一项长远的发展要求。为了使青少年增加知识含量,提高青少年动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编者潘秀英精心编撰了《评书知识指南(素质教育普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评书知识指南(素质教育普及)/大课间实践技能培训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潘秀英 |
出版社 | 安徽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才类型也是素质型人才,所以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各种科学的教育途径提高民族素质。这是一项长远的发展要求。为了使青少年增加知识含量,提高青少年动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编者潘秀英精心编撰了《评书知识指南(素质教育普及)》。 内容推荐 《评书知识指南(素质教育普及)》内容介绍:评书是以述事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扮演许多个角色的特点。演出时凭借极其简单的道具,或说或唱,或边说边唱,把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中间也穿插着一些评论和抒情,形式极其灵活多变,它非常适合表达表演者的思想感情和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评书知识指南(素质教育普及)》的作者是潘秀英。 目录 第一章 评书的基本常识 第一节 评书产生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评书的定义 第三节 评书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评书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手段 第五节 评书与评话的对比 第六节 评书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评书的流派 第一节 云南评书 第二节 北方评书 一、北京评书的起源和发展 二、东北评书的兴起 三、北方评书的艺术特色 四、北方评书的特点 第三节 四川评书 第四节 山东曲艺的改革 一、山东快书的革新 二、山东琴书的成功蜕变 三、山东大鼓的复兴 第五节 评话 一、扬州评话 二、福州评话 第三章 评书的分类方法和类别 第一节 传统分类法 一、传统评书 二、新编历史评书 三、现代评书 第二节 现代评书分类法 一、袍带类 二、侠义类 三、纪实类 四、传记类 五、史话类 六、革命类 七、神怪类 八、公案类 九、世界类 十、才情类 第四章 评书的艺术结构 第一节 梁子 第二节 扣子 一、扣子 二、坨子 第三节 剪裁 第四节 开脸儿与摆砌末子 一、开脸儿 二、摆砌末子 第五节 “书胆”、“摘挂”、“口技” 一、书胆 二、摘挂 三、口技 第五章 评书艺术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评书的笔法 一、评书的七种笔法 二、评书的十三种笔法 第二节 评书的取材 第三节 评书的听众 第四节 闲暇社会与评书 第六章 嘴上的艺术——说书技巧 第一节 熟悉历史,吃透书本 第二节 刷掉败笔,有张有弛 第三节 控制节奏,掌握情绪 第四节 照本宣科,评书大忌 第五节 评书表演,融为一谈 第六节 道具三宝,各有妙用 第七节 说书说书,百科全书 第八节 纲目为依,梁柱为据 第九节 设置扣子,一波三折 第十节 惊险情节,奇峰迭起 第十一节 审音辩物,赋赞点染 第十二节 形容真切,刻画细致 第十三节 起伏跌宕,牵动人心 第十四节 表演忌讳,时刻谨记 第七章 评书欣赏与生活 第一节 旧评书 第二节 评书新段子 第三节 听评书也有学问 第八章 京都老评书家 第一节 双厚坪 第二节 陈士和 第三节 连阔如 第九章 当代评书大师及其经典作品 第一节 评书大王——单田芳 一、单田芳《隋唐演义》 二、单田芳《三侠五义》 三、单田芳《白眉大侠》 四、单田芳《明英烈》 五、单田芳《童林传》 六、单田芳《百年风云》 七、单田芳《乱世枭雄》 八、单田芳评书经典片段欣赏 第二节 评鼓书艺术家——陈青远 一、陈青远《响马传》 二、陈青远《三请樊梨花》 三、陈青远评书经典片段欣赏 第三节 评书大师——袁阔成 一、袁阔成《西楚霸王》 二、袁阔成《三国演义》 三、袁阔成《水浒外传》 四、袁阔成评书经典片段欣赏 第四节 幽默偶像——田连元 一、田连元《杨家将》 二、田连元《小八义》 三、田连元《刘秀传》 四、田连元评书经典片段欣赏 第五节 书场花木兰——刘兰芳 一、刘兰芳《岳飞传》 二、刘兰芳《五凤朝阳刀》 三、刘兰芳《赵匡胤演义》 四、刘兰芳《杨家将全传》 五、刘兰芳评书经典片段欣赏 第六节 评书女杰—连丽如 一、连丽如《东汉演义》 二、连丽如《三国演义》 三、连丽如《大隋唐》 四、连丽如评书经典片段欣赏 第七节 后起之秀——张少佐 一、张少佐《杨家神枪》 二、张少佐《豪气惊天》 三、张少佐《童林传》(又名《雍正剑侠图》) 四、张少佐《小李飞刀》(又名《多情剑客无情剑》) 五、张少佐评书经典片段欣赏 第十章 评书的现状及未来 第一节 评书发展现状 第二节 评书未来发展展望 试读章节 评书,实际上是在用散文的形式讲故事,性质上属于传统的说讲民间艺术,是一种把创作、讲述和表演高度结合起来的口头文学。传统的评书只靠一张嘴就可把各种人物和故事说得栩栩如生,使观众百听不厌。评书艺术有其自己的特点: 篇幅较长。传统评书的内容多为讲史,常常一部作品可以说好几个月。也有一些评书作品和故事篇幅适中,内容以现实主义题材居多,像《三里湾》《林海雪原》《红岩》等长篇小说均被改编为评书登台演出。 故事性强。它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行、情节的矛盾冲突来说明环境,刻画人物,推动故事发展,极具传奇色彩。评书以紧张曲折的故事居多,这是由它的演出环境决定的,要想吸引人,要想用口头语言描绘人物,就必须鲜明生动,加强故事性。为了吸引听众,评书常常在每回最后留下一个悬念“卖关子”,也叫“扣子”,通过一个没有解开的矛盾“且听下回分解”,这是评书惯用的艺术手法。 语言丰富,表演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注重细节描写。评书一般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每个人物出场时都有“亮相”式的表白和白描。通过描述故事的发展来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对话生动,表演者善于模仿每个人物的腔调、口吻,从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除了表白、对白之外,还有独自及对人物进行的内心描写,用来刻画人物细致的内心活动。总之,评书艺术充分运用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把人物与故事表达得绘声绘色,神气活现。 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结构单纯,眉目清楚。评书常用的结构形式是“搭线式结构”,多用单线发展情节线索,各线索之间的联系如接力棒一般,很少相互交叉。如《水浒》中的英雄是先后出场的,先说林冲的故事,再说鲁智深、武松……,但某些段落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武松”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几个章回中),这种结构形式便于听众接受。虽然各个段落可以独立单线发展,其连接又很自然,整个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 形象灵活的口头语言。形象性是指评书善于运用肖像、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使人物达到形神的统一;灵活性是指评书的语言灵活多变,演员讲故事时或叙述,或描写,或评论,可随意穿插。 表演鲜明。评书演员运用声音和动作来摹拟各种人物,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评书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艺术形式,它不受时空限制,也不需要化装、服饰、道具,就可以完成演出任务。但是,要说好一部书,说得生动,有吸引力,而且具有哲理性和知识性,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就不那么简单容易了。有人说,写诗靠才华,写小说靠生活,写报告文学靠思想,而要说好一部评书,不但要具备这三点,还要有像生活小百科那样的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和见闻,这些正是体现评书演员功力之处。 评书艺术的特色和功能,首先表现在“评”字上,所以有“评书之贵在于评”的说法。“评”包括评人物、评事件、评情理等等。评人物就要评价一个人物在此时此地的作为、表现,他的行动和他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忠奸善恶等;评事件就是要评价一件事的始末原因,发展变化和最终结局以及它们与客观环境的制约关系;评情理就是要评价人和事的是非曲直、伦理观念及其社会背景。这种评述是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占有大量资料为基础的。要评得正确、全面、恰如其分,也并非易事。仅仅根据故事情节本身提供的依据,就事论事地评述一番,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评书艺术是一种极其繁重的脑力也包括体力的劳动。首先,要把洋洋几十万言的平面文字立起来,化为书坛上的艺术表演,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同小可的大工程,更何况还要绘声绘色地把时代背景、人物成长、情节过程、矛盾冲突、地理位置、风物习俗、饮食器皿、服饰礼仪等等,一段一段地加以评说呢。当然不是每说必评,但评确是很重要的成分。戏曲界有“千斤白,四两唱”之说,说评书是“千斤评,四两说”,也不为过。 具体地讲,评书艺术的首要问题是选书。戏曲界有“戏保人,人保戏”之说。同样,评书界也有“书保人,人保书”的说法。也就是说,故事情节本身曲折诱人,其中人物也家喻户晓,这部书就容易说好;反之,故事平直,人物也陌生,表演的难度就大些。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具备深厚的表演功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巧,这样才能把这部书说好。也有人说,“找错了一个对象,苦半世;选错了一部书,苦一世。”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因为很多评书艺人,一生中往往只以一两部大书为其代表作,选错一部重要的书,会对整个艺术生涯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古今中外的小说名著浩如烟海,但绝非每本书都可以拿来作为评书的脚本。譬如,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搬上戏曲舞台,通过剧中人的舞台形象、道白、唱腔以及舞美、道具、灯光的烘托,成为吸引人的好戏。不少剧种都有红楼梦的剧目,但是,如果要把红楼梦作为评书来说,那么难度就大了。再如一些散文体小说,说起来就更吃力,可见选书是评书演员面临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小说是供人阅读的,作者写书就是为了给人看,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开卷后几分钟,十几分钟,就能把读者抓住。而评书演员则更要简捷,要求自己在开书后用几句话就得把观众抓住。因此,评书演员在选好一本书之后,还要根据评书表演需要对原著重新结构。接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说好这部书。一个演员按照原来自己从师学艺学来的基本功和技巧,来表演今天的著作,那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传统书目,也赋与了新时代的气息,也应适应新时代的听众。否则,评书就会丧失其艺术生命力。譬如,传统评书中有很多程式动作、套话和赞赋,今天的听众就觉得陌生、难懂。所以为了适应听众的需求,这就出现了一个向生活重新学习的问题。p8-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