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风(贸易风动千帆东来)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美)张错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考察17、18世纪肇始于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而后整个欧洲出现的一种带有东方品位的艺术风格和潮流。作者没有简单从文本中考察这种文化潮流,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中世纪欧洲旅人带回的光彩夺目的瓷器,或是东印度公司输入的中国工艺品、丝织品。或者说,作者是在一种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理解欧洲的这种艺术风潮。本书配有大量稀见的外销瓷、丝织品、油画图片,图文并茂,可以让读者形象了解欧洲中国风思潮的历史和特点。
作者简介
张错,1943年生,本名张振翱,广东惠阳人,他是著名的新诗人,也是著名学者,致力于艺术研究。1974年起任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现已退休。著有诗集《过渡》《死亡的触觉》《鸟叫》《洛城草》《等;评论集《当代美国诗风貌》《从莎士比亚到上田秋成—东西文学批评研究》《冯至评传》(英文)等。
目录
导言 中国风与丝绸
第一章 西方海上霸权、殖民主义、东印度公司
第二章 西方启蒙运动、洛可可、中国风
第三章 中国风与东方想象
第四章 印度花布与壁纸
第五章 另一种写实中国风:钱纳利与亚历山大
第六章 从东方想象到东方印象——林官、廷官与《中国服饰》
第七章 谁是史贝霖?一个广州外销画家身份之谜
后记 中国风动·幡然醒悟
序言
中国风与丝绸

中国风(Chinoiserie)一
词是法文,专指17世纪欧洲
对中国狂热想象而重复出现
的一种艺术风格。它本来含
义有点像英文的阿拉伯风(
Arabesque),只不过没有
China-esque 这个英文字,
同时不止英国,而是全欧洲
都接受了这股从法国皇帝路
易十四开始带动的东方品味
的艺术浪潮。但是夸张且带
强烈丰富中国想象暗示的艺
术装饰风格,不能尽归之于
中世纪欧洲旅人带回的光彩
夺目的中国瓷器,或是17、
18世纪东印度公司输入的中
国青花瓷或日本漆艺。17、
18世纪,这股浪潮在欧洲掀
起最高点,而且广泛涉及国
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法国
、英国、荷兰、瑞典、意大
利等当年的海上霸权,但就
像当代英国艺术史学者昂纳
(Hugh Honour)在《中国
风》(Chinoiserie-The
Vision of Cathay, 1961)一
书内强调的,中国风是一种
欧洲风格,应该从欧洲本位
出发研究,他视其为中世纪
到19世纪的西方艺术家与工
匠们看待东方及对它的想象
,而不是像一般汉学家视它
为模仿中国艺术的低能尝试
(“For chinoiserie is a
European style and not, as
is sometimes supposed by
sinologues, an
incompetent attempt to
imitate the arts of China."
)。
昂纳上面这番话说得好
,把中国风放在适当的文本
(propercontext)。他本
人亦坦诚招认,西方对东方
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像他小
时候,每天在餐盘上的杨柳
青花纹饰(willow patern,
他家中当是用老招牌转印瓷
Caughley,Copeland-
Spode,Wedgwood,Adams
,或Davenport的青花瓷具
)看到蓝天白云、亭台楼阁
,以及传说中一双年轻情侣
幻变成天上比翼飞翔的燕子
。他在童年参加化装聚会时
也会装扮成身着丝绸、头戴
草笠、后挂一条辫子、贴上
两片八字胡须的中国官人。
看到家中或别人家里摆设的
瓷器、漆具,也会被告知所
有这些都是来自遥远的东方
,心中以为这就是中国或东
方了。待长大后知道很多都
是欧洲仿造,但童年对神秘
中国种种形象依然清晰如新
,足见中国风在西方影响力
之强。
昂纳引用的18世纪英国
散文、小说家奥立佛·哥尔
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
,1730-1774)《世界公民
》(The Citizen of the
World,原名Chinese
Letters,《中国人信札》,
1760)一书内,虚构了一个
在伦敦游历的中国河南人梁
济(Lien Chi Altangi),把
他在伦敦所见所闻写成书札
寄回给北京一个礼部尚书,
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待英国政
治、司法、宗教、道德、社
会风尚,并进行批评。书内
有一封信函描述梁济被一名
英国贵妇邀请去她宅院花园
观赏一座中国神庙。梁济一
看,简直被眼前的景象吓呆
了,顾不得什么上国礼仪,
就这般回答:“夫人,我什
么都没看到……这中国神庙
大概也不能称为埃及金字塔
,因为这小玩意也是风马牛
。”由此可见中国风与中国
文化的差异。
……
到了16世纪,中国南方
沿海一带城市如广州,已大
量出口丝绸到欧洲,基本上
用大型商船与瓷器、茶叶及
香料一同运载的都是纺好未
曾加工的“生丝”(raw silk
),到欧洲后曾与本地纺织
品构成恶性竞争而被立法禁
止入口。据英国纺织学者威
尔逊女士(Verity Wilson)
指出,当时广州一带已可生
产欧洲商人指定纺印的丝绸
纹饰,就像外贸瓷的“族徽”
(Fitzhugh)餐具一样
(Chinese Export Art and
Design, ed. Craig Clunas et
al,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987, p.22),但
这类“匹帛”(piece-goods
)成品,是指在纺机上已织
好或印好图案的成匹丝绸布
帛,只占出口成品一小部分
。1709-1760年的几十年间
,异国情调的纺织品风行一
时,但丝织成品从未超过英
国入口商品总值的5%,其
他大部分当是指陶瓷与茶叶
了。据“维多利亚和阿尔伯
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内中国纺
织品方面的收藏,许多中国
丝织成品都是床盖
(bedspreads)或床顶挂
帘。出人意料,还有大量宗
教弥撒仪式穿着的绣花或绘
花丝织祭服、覆盖圣杯圣餐
的布块,都是当时中国出品
的丝织精品。
后记
2012年秋季,我在南加
州大学东亚研究所新开一门
“Chinoiserie-中国风与外贸
瓷研读”的文化研究课程,
利用视觉文本来诠释近代东
西文化接触与交流、误解与
了解、海洋与陆地、贸易与
殖民的种种细节差异。本来
要开一门新课,必须呈送学
校课程委员会,更要相关院
系加签准许,以免误闯人家
的研究领域。如果误闯了,
就叫“捞过
界”(encroachment of
territory),要撤回修改后
再送,那是层层关卡、扇扇
衙门、外行充内行、有理说
不清之事。为了节时省事,
我用了系内一个高级文学研
究课程及课号,再加上“中
国风与外贸瓷研读”的副题
,研究生自会按图索骥,选
修到这一门课。上面事件显
示出两种情况:第一,许多
东亚系(或中文系)研究所
现设的专业文学课程,已不
够应付势不可挡的跨学科研
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书写文本亦不足
概括所有意义或含义,如能
放在一个较大文化研究层面
,便会牵涉到视觉、物质文
本,以至历史与思想史;第
二,以一个资深或接近退休
的教授而言,系所现设的课
程本来就代表或部分代表他
多年研究的成果与动向,如
另辟新课,那就可能是两种
心态,一是自寻烦恼,二是
像伍子胥心情,“日暮途远
,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庆幸两者都不是,有情
众生,烦恼够多了,岂能一
寻再觅?倒是日暮途远有点
近似学海无涯之意。一个学
者或创作者的成就,不在于
他的完成,而在于永不穷尽
的追寻与发现。一颗活泼的
文心,就是不甘心。课程进
度表是按照这书完稿后的一
部分大纲设计出来的。所谓
大部分是指本书原计划下半
部谈外贸瓷,结果由于中国
风牵涉太广,从17世纪直落
19世纪,更因19世纪的中
国贸易(ChinaTrade)除了
出口茶叶、丝绸、香料、瓷
器外,还包括大量中国民俗
水彩、粉彩、树胶彩画,这
些画作分别绘制在通草纸、
宣纸、油布、玻璃上,让中
国风从早期故意的误读,转
变为向东方学习并认识真正
的东方。更令人惊愕的是,
除了西方人船坚炮利,以及
医学、宗教、教育开启带动
中国民智思想与科技知识外
,中国人也在艺术绘画上接
受了西洋画法的透视法,以
及在植物科学基础上要求的
鱼禽花鸟科学绘图制作。这
种中西文化的紧密互动,让
一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我
,一时瞠目结舌,兴奋莫名

于是当机立断,课程上
虽然尽量延伸至外贸瓷的民
窑特性,以及德国麦森
(Meissen)白瓷彩瓷的崛
起、欧洲瓷国群雄并列、转
印瓷(transferred wares)
大量复制,让研究生进入一
种宏观的文化影响比较。外
贸瓷的衰落,不只代表航运
与科技知识的超越,更指向
西方瓷器文化艺术的兴起、
自给自足,形成每一个欧洲
瓷国民族传统的传承。
我本科专业是英美文学
,但不知不觉已伸展入中西
艺术文化,虽是互相牵连,
但由于牵扯太大,开始像一
个大学生那般从头学习艺术
史,譬如巴洛克(baroque
)与洛可可(rococo)本来
在欧洲文学也有所涉猎,甚
至当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所修过一门“
巴洛克诗歌研究”(Studies
inBaroque Poetry),与17
世纪的中国玄学诗人
(metaphysical poets)相
互比较,更与美国的汉学家
一样,认同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巴洛克诗人;但在艺术史
上如何从华铎(Antoine
Watteau)与布欣
(FrancoiseBoucher)的画
作理解欧洲的中国风风味,
以及他们的误读或故意
误导,却是需要阅览群
书后形成自己的思维。
家中邮箱又重新变成门
庭若市的书店,亚马逊不在
话下,遇到许多绝版的稀本
书更不耻下问,在网络二手
书店也可买到,但说也奇怪
,有些精明书商好像胸有成
竹,知道有些书有些人非买
不可,价钱一点也不手软,
更毫无商洽余地,这些书商
有些远在东南亚、印度或英
伦等地,邮资不菲,更是费
时,但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
,收到书后那种急于翻阅的
喜悦,以及规划日后如何分
批阅读应用于书稿,笔墨无
法形容于万一。
于是,我开始发觉,寻
求知识是我的解忧良药,书
写是我的青春秘方。只要一
天不停止阅读书写,一天都
是一个汲取知识的青春少年
郎。在欧洲漫游时碰到一些
手拿地图与背囊年轻人(有
时在火车上也会碰到同样的
老先生老太太),更有在博
物馆专心聆听讲解或观赏的
旅者,这些人与年龄无关,
我有时觉得,这些人比一些
无所事事的中年人或一事无
成的伪学者、行政人员更年
轻有为。真的,知识就是青
春的泉源,也就是我完成《
中国风》一书的动力。
2013年夏天,我和南加
大比较文学系同事狄亚士(
Roberto Diaz)教授[他同
时也在西葡语文学系
(Dept.of Spanish and
Portuguese)任教]合开了
一门出外游学的“无国籍疑
难杂症”(Problems without
Passports),有点像“无国
籍医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夏天到贫瘠国家
进行义诊。我们把十二个学
生带往香港、澳门,边走边
上课,同行还有一位比较文
学专业的助教,也是修读我
“中国风”课程的学生之一—
—李安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