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述闻”系列丛书共12卷,分别讲述了北京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历史典故、人文地理、古都文脉、戏曲曲艺、风物民俗、建筑名胜、胡同街巷、名人故居、京城会馆、传说故事、饮食名馔、史籍志书等,内容上涵盖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丛书与以往写老北京故事不同,不炒冷饭,在传承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考古发现和北京史研究成果,使老北京述说更加详实可考。行文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兼顾知识、趣味和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北京述闻(共12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老北京述闻”系列丛书共12卷,分别讲述了北京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历史典故、人文地理、古都文脉、戏曲曲艺、风物民俗、建筑名胜、胡同街巷、名人故居、京城会馆、传说故事、饮食名馔、史籍志书等,内容上涵盖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丛书与以往写老北京故事不同,不炒冷饭,在传承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考古发现和北京史研究成果,使老北京述说更加详实可考。行文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兼顾知识、趣味和可读性。 目录 《人文地理/老北京述闻》 前言 山记 北京的山 北京的名山 水记 北京的五大水系 北京地区的湖泊 北京地区的泉水 北京的大运河 后记 《营国故事/老北京述闻》 前言 第一章 皇家宫苑 大内、西苑与南苑 三山五园 王府、赐园与护军营 第二章 国之都城 城墙与城门 秩序·中轴线 国之大事·祭祀坛庙 孔庙、国子监 隐隐于世·宗教建筑 第三章 京畿辅弼 西山一径三百寺 巍巍长城 帝陵十三 运河漕兴 参考书目 《古都文脉/老北京述闻》 前言 千古悠悠——先秦时代 肇始斯地 琉璃河遗址 黄金台 慷慨悲歌 边地幽州——秦汉至唐 农耕与游牧之间 大葆台汉墓 燕赵传《诗》 西晋张华 范阳卢氏 郦道元与《水经注》 燕歌行 幽州与唐诗 先有潭柘寺 静琬刻经与云居寺建立 悯忠高阁 融合与新变——辽金元 从燕京、中都到大都 元代运河 华夷同俗 众教杂处 雕版印刷与《契丹藏》 云居寺兴衰与续刻石经 人文荟萃 元杂剧 燕京八景 眷兹北京——明代 都城营建 皇家藏书 《永乐大典》 北京刻书 宫廷画院 大兴佛寺与佛教艺术 《杏园雅集图》里的“三杨” “前七子”与“后七子” 园林风雅 市井生活 利玛窦与徐光启 皇皇之都——清代 旗民分治 三山五园 天禄琳琅 《石渠宝笈》 《四库全书》 琉璃厂 宣南会馆 京籍文人 不如著书黄叶村 往来鸿儒 西学东渐 新旧之间——民国时代 成为北平 弦歌不绝 文物收藏与南迁 书写北京 梨园永固 《戏曲曲艺/老北京述闻》 前言 戏曲 北京戏曲概述 形成于北京的京剧 北昆 评剧 北京的剧场 曲艺 凯歌奏唱话岔曲 “一人单弦八角鼓” “八旗子弟乐”相传——子弟书 “双学一人”演双簧 “一代鼓王”刘宝全 “梅花鼓王”金万昌 走街串巷数来宝 “琴书泰斗”关学曾 谈古论今人间事——评书 说学逗唱解人颐——相声 《历史典故/老北京述闻》 前言 北京人类活动的起源 在“北京湾”中诞生的城市 北方的军事重镇 辽朝的陪都 元朝的大汗之城 明朝之都 封建王朝的落幕 民国时期的北京城 《传说故事/老北京述闻》 前言 “八臂哪吒城”的建成 故宫角楼和鲁班爷 样楼——东直门城楼 铸钟娘娘 永远不旧的“北新桥” “九门八錪一口钟” “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 一代高僧姚广孝 雍和宫腊八舍粥 国子监内的两棵树 黄瓦财神庙与雍正皇帝 王府井的“井” 沈万三和什刹海 “暴脾气”火神爷 北海公园的铁影壁 鲁班爷修白塔 高亮赶水“高梁桥” 灶君庙的铁狮子 大火烧了鲜鱼口 乾隆题匾“都一处” 鲜鱼口“黑猴商店” “会仙居”炒肝店 “門”字为啥没有钩? 过年贴的门神爷 “西便群羊”哪里来 走“乏”了的“乏塔” 天坛祈年殿克难关 天坛益母草 “分钟寺”报时各不同 “卢沟”桥上看“晓月” “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大青不动,二青摇,三青走到卢沟桥” 吴知县修无定河 拒马河边桃树成林 安定门外的“满井” 八万斤大钟怎么挪 沙河镇上的朝宗桥 小汤山、大汤山和九里山 穆桂英的“马刨泉” 十三陵的石人、石兽 八达岭长城的金镢、金锅 红螺寺的“红螺姑娘” 玉泉山上填“海眼” 万寿山——瓮山 排云门前慈禧“放生” 颐和园的铜牛 佘太君与望儿山 求雨得雨的黑龙潭 “梦感泉”和“双清” 香山见心斋、见心井 法海寺的壁画 法海寺神奇的树 全真祖庭白云观 东岳庙碑有四绝 酒仙桥 八里桥的“龙门石” 八里长桥不免桅 通州燃灯塔 燃灯塔与通惠河闸 乾隆君臣走通州 《史籍志书/老北京述闻》 前言 《析津志》与《析津志辑佚》 《元故宫遗录》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西关志》 《宛署杂记》 《长安客话》 附:《燕山丛录》 《酌中志》与《明宫史》 《帝京景物略》 《客燕杂记》与《北京岁华记》 《旧京遗事》 《昌平山水记》 《京东考古录》 《春明梦余录》 《畿辅人物志》 附:《畿辅人物考》 《天府广记》 《[康熙]大兴县志》 《金鳌退食笔记》 《日下旧闻》 《池北偶谈》 《人海记》 《人海诗区》 《北平考》 《国朝宫史》及《国朝宫史续编》 《帝京岁时纪胜》 《京城古迹考》 《钦定日下旧闻考》 《宸垣识略》 《水曹清暇录》 《钦定国子监志》 《 序言 老北京的文化绚丽多彩 ,源远流长,当我们述说它 的历史文化时,自然会想到 它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 空间视野有广有狭,广义关 乎全国,狭义涉及北京小平 原及其周围山地。本书注重 述闻,自然关注于周边的小 地理环境,重点在于今天北 京市域范围之内。范围虽然 有限,却可以帮助我们解释 北京城的选址,北京城的诸 多文化现象,解释它发展演 变的地理环境,理解北京的 过去。 本书分为“山记”和“水记” ,分别对山、水做了描述。 但它不是单纯述说自然环境 ,而是把自然环境和人的文 化活动结合起来,把它看作 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 体,是文化的表述。我们希 望本书对人们理解北京的历 史文化有所帮助,同时也有 助于闲暇时的文化探索之旅 。 (《人文地理》) 导语 北京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古都文化源远流长,京味文化脍炙人口。《老北京述闻》丛书立足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定位,着重从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方面,讲述北京人文故事,提炼首都文化符号,探讨首都文化的特点与传承。在北京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老北京述闻》的出版发行,为北京“四个文化”,即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了切实的资料基础,为北京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历史支撑,为国内外读者体会“老北京”文化的韵味提供了新的教材。 后记 本书分为山记和水记两 大部分,山记由马保春负责 撰写,张鹏卜、李高翔参与 撰写。水记由王洪波负责统 筹,其中北京的五大水系由 马悦婷撰写,北京地区的湖 泊、北京地区的泉水由王洪 波撰写,北京的大运河由陈 喜波撰写。岳升阳做了补充 ,绘制了部分插图,张鹏飞 、魏晋茹补充了个别段落。 (《人文地理》) 精彩页 北京的山 北京城坐落于三面环山的冲积平原上,山地为北京城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地理环境,它既是城市设计的依据、军事防御的屏障,也是生态环境的保障、水源的供给地,还是创造小气候的重要因素。对于北京城的发展来说,山地是不可或缺的地理要素,承载着北京的文化和历史。 北京地区的山地分布于北京城的西方、北方和东北方。西方的山地是太行山山脉的东北段,明朝人称之为太行之首,由于它在北京城的西边,所以北京人称之为西山。北部和东北部是燕山山脉,其西段古称军都山,它们是北京的北山。清初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表述北京都城的地理形势时说,北京是“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沧海是指渤海等大海,东为左,所以是“左环”;太行是太行山,西为右,所以是“右拥”;河济是指黄河、济水,像衣襟一样在南面;居庸关所在的北山,为京城所依靠。 北京的西山和北山将京城围限在一个开口朝向东南的环形区域内,形势如狮口含珠。山峰在平原周围拔地而起,形如海湾。100年前美国地质学家维理士借用海湾的形状来形容北京的地理特征,给了它一个形象的称呼:“北京湾”。 在古代,人们常常把山看作是一座城市的依靠,影响着城市的命运。而中国地域广阔,中国人对山水形胜的看法往往是有巨大空间尺度的。对于北京这样的都城,必以上千里的尺度来形容其环境。明人说北京: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北京的北面是由昆仑山东来的山脉,“北枕居庸”是居庸关地区的军都山,属于燕山山脉。西面是太行山,南面有泰山和华山立于左右,象征青龙白虎,前面的三重案山南可达于江南五岭。而水则包括大海和黄河及其他河流。 北京小平原周边的山地都有伸入平原地区的岗丘,宛如跳跃的音符,给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增添了几分节奏感,也被生活在这里及其附近的人们赋予了各种人文内涵,著名者如玉泉山、万寿山等,就是这类山体。由于北京城的文化影响,在北京山地与平原区的接合部形成文化密集分布的带状区域,被称为山前文化带。北京的山地文化丰富多彩,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的山地区域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数十万年前的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十万年前的新洞人、两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等人类遗存。北京的山地中不乏由于地层差异升降形成的盆地,也有因河流冲积形成的河谷地带,这些山间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先民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一万年前的东胡林人墓葬就坐落在清水河的河流阶地上。在西山及燕山的山前地带也都发现了内涵丰富的考古学文化,如平谷的上宅文化、房山的镇江营文化以及昌平的雪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它们都体现了史前人类在山前地区的活动。到了历史时期,“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更是将山区文化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说明北京山区不仅参与了北京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更是后来北京地方文化、城市文化、皇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北京的山地是在地质年代的地层升降运动中形成的,它保留着北京地质演化和地貌形成的诸多证据和遗迹。北京地处地质构造带的交会地带,地质构造复杂。一亿多年前的燕山运动,即北京地区山地形成时期的地质运动,奠定了本地区地质构造的基础。数千万年来,特别是受到喜马拉雅运动,即喜马拉雅山抬升活动的影响,本地区地质上的新构造运动强烈,在地质构造演化及地貌形态上表现极为明显。 北京西山是太行山山系,大致呈北东一西南走向,形成三条主要的山脊。最北边是由百花山、髫髻山、清水尖至妙峰山的向斜山脊;中间为九龙山至龙恩寺向斜山脊;最南边为长沟峪北岭向斜山脊。西山的最高峰均在这样的地质构造轴线上。 北京的北部山地和东北部山地统属于燕山山脉。军都山由大沙河向东经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区,分布着一系列盆地,如延庆盆地、燕落盆地、平谷盆地、十三陵盆地等。 北京地区重要的河流都是由山地发源或流经山地后再贯穿北京城区的。因此,从水源的角度看,北京的山是水的源头,是水资源的滋生地、供给地。而水又是北京城生命运转的血脉和运输通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的山是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土壤,它以环抱的姿势呵护着“北京湾”,又以水源的形式滋养、哺育着干百年来一直茁壮成长的北京城。在这个过程中,北京的山与水共同构成了北京城赖以起源与持续发展的地理环境,也为北京地区许多以山为主和以水为主的风景名胜提供了环境场所,构成北京地区山水交融的文化景观。 北京地区的山脉,从其地理位置和山形走势来看,为北京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格局。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正是由于环北京城的西山、北山的存在,才使得季风气候中含水气团在逐渐爬坡翻山的过程中形成降雨,滋润着北京大地;同时减弱了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冷气团寒流的冲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