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生活中会给自己定下目标,并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一定就会成功。但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值得坚持,在错误的方向上行进,过程中必然产生迷茫、无力、羞耻、愤怒的情绪,它们会攻击我们,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
“在你努力忍耐时,有人正起身寻找通往成功的路。”只有当人像动物一样找准一个方向逃跑,才有可能避开无谓的伤害,保留奋起反击的有生力量,为一招制胜奠定基础。
而何时需要逃避,需要怎样对亲友交代,以及如何行动,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勇于逃避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韩)尹乙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人们在生活中会给自己定下目标,并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一定就会成功。但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值得坚持,在错误的方向上行进,过程中必然产生迷茫、无力、羞耻、愤怒的情绪,它们会攻击我们,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 “在你努力忍耐时,有人正起身寻找通往成功的路。”只有当人像动物一样找准一个方向逃跑,才有可能避开无谓的伤害,保留奋起反击的有生力量,为一招制胜奠定基础。 而何时需要逃避,需要怎样对亲友交代,以及如何行动,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作者简介 尹乙,毕业于英语文学与韩语文学专业,从事编辑出版十余年,成功策划多部畅销书,坚信有的书籍只有为读者策划内容的编辑才能写得出来。借由编辑工作及报社记者的经历,尹乙积累了多年文学和哲学学识以及对社会现状的观察。他相信人们只有改变令人不满的现状,才能提高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而逃避就是行动的起始。 目录 第1章 和自己的约定最重要 世界上最不可能逃避的男人 阅读励志书籍时的必备武器 每天都在上演的自尊心战争 就像那个绝不会弄洒酒的老人那样 我们要逃离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自己 再次的怦然心动 第2章 人类最大的武器——意志力的使用说明书 你的原动力是什么? 逃走并活下去的强烈意志 检视你的记忆 充满意志力的乐观主义者的幸福 第3章 想象力会拯救逃避的我们吗? 想象力不能随意使用 无法想象另一种人生的悲观主义者 克服强大惯性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本质是逃避 为了守护想象力而选择自我流放 第4章 彻底结束已经逝去的爱情的方法 曾经很重要的人 你身上有某个人经过而留下的痕迹吗? 始于想象界的流放 逃离了我的人们 只有彻底地分开,真正的爱情才会出现 第5章 那就这样吧——这句话的陷阱 必须改变自己的原因 从行驶途中的列车跳下 勒内·基拉尔的三角欲望理论 那些成功人士 人生就是在倦怠与痛苦之间不停地摇摆 第6章 没有正确答案,只有不停地修正和完善 你只打会赢的仗吗 连赢的战斗都不参与的人 躲避第二支箭 战胜完美主义的最佳方式 第7章 活出怎样的自我? 我们无法摘掉面具 自我身份取决于社会关系 游牧还是定居? 也许时间才是人生的主宰 不要增加反派的力量 第8章 “走出自我,朝向他人”的冒险 一个月休假中的领悟 专注于他人的呼诉 经历过我所不曾经历的事情的人 我贡献,故我在 第9章 为了维护人生的尊严 笨蛋,那可是钱! 在金钱面前保持理智 工作和金钱使我们独立 不要成为任何人或事物的手段 捍卫自尊的公正的观察者 第10章 对离开自己的一切,微笑说再见 被重要的人抛弃时的领悟 被抛弃的恐惧 如何共同生活而不被焦虑所吞噬 后记 如何主动行动 插画师的话 序言 从辩解到正当理由——逃 避的技术 杰夫·戴尔(Geoff Dyer )的文字有一种让人欲罢不 能的魔力。明明是在嘲讽自 己,却让读者乖乖就范,毫 无招架之力。七年前我还是 编辑的时候,就因为他书中 的一段文字而着了魔。 在外面的时候,想回到 室内;在室内的时候,又想 出去外面。更有甚者,心里 想着坐下来,但一落座又想 着必须马上起身;起身后, 又想坐下。我就这样在落座 和起身之间,虚度了自己的 一生。 在这种状态下,又有多 少人是自由的呢?我们工作 的时候想着辞职,和恋人分 手后又会思念对方。可笑的 是,人一旦决定辞职,又会 想起各种需要继续上班的理 由;想给前任打一通电话, 却又会冷不丁地冒出来彼此 难续前缘的理由。我们的人 生就在进退维谷中虚度,直 到过了很久才幡然醒悟,感 叹自己竟不知所求。 那本书将作者的内心表 述为“废墟”。整本书遣词精 准,再现了杰夫·戴尔这种 复杂的精神状态。他说,“ 动物们逃跑的时候至少会认 准一个方向,而我内心的种 种却涌向四面八方”,换句 话说,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 所处的状况,要比成群逃跑 的动物的处境更加危险。 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 逃避”一词开始成为我生命 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并促使 我萌发出写一本“逃避”的书 的想法。就像动物一样,朝 着一个方向出逃,才能把你 从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无力状 态中解脱出来。这也是一个 最现实的方法。 当然,逃避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人们认为逃避 是一种怯懦的行为,正如我 们平时也会嘲笑他人逃避。 而轮到自己逃避时,我们也 会感受到无力和挫败。无论 逃避的理由有多么正当,只 要选择了逃避,所有的理由 都会变成辩解。最后,人们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只能留 在原地打转。 单凭决心,一个人是无 法自行获得逃避的勇气的。 我们还需要掌握将辩解变回 理由的技术。只有明确区分 辩解与正当的理由,并将理 由充分展示出来,才能尽量 避免在逃避时受到伤害。 事实上,逃避并不是一 件丢人的事情。韩国诗人白 石曾说过,自己走进山中并 不是向这个世界认输;而中 国的古代史书也有记载,“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南齐书》卷二十六,列传第 七“王敬则”)。向敌人露出 后背的那刻起,我们就已很 容易受到伤害。然而,没有 准备就逃避,糊涂地跑错了 地方,会遭受比战死沙场更 大的打击。 因此,我们要善于逃避 。逃避不能说逃就逃,而是 在行动前,找到能捍卫自己 尊严的理由。这也是本书存 在的理由。不管是小时候还 是现在,你可能经常听到别 人劝你不要放弃、即便事情 再难也要坚持到底、不要当 胆小鬼等建议和忠告。毕竟 ,会有谁每天劝你“快逃”来 过日子呢? 于我个人而言,我有过 成功的逃避,也有过落了个 浑身是伤的逃避;曾经坚持 到底最后“牺牲”,也曾勇敢 战斗最终获胜。这些经历让 我明白一点——年纪越长, 越是要善于逃避。只有成功 地逃避,才能保护你自己, 并为下一步的腾飞奠定基础 。 本书涉及世间种种,既 有我的亲身经历,也有周边 朋友的故事,还有很多历史 人物,以及小说中的虚构故 事。四种不同的类型掺杂其 中,能够帮助你认识比现实 更加现实的世界。对我人生 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和哲学 上的教诲,也被我用作本书 的理论依据。那些伟大的作 家和哲学家,如果知道还有 这样一本离经叛道的书提到 了自己,肯定也会觉得很特 别。 我很清楚,没有受到任 何打击就逃避,是一件很难 的事,所以本书并不是让你 不顾一切就逃,更不是鼓动 你逃避现实。我只是非常想 同大家分享逃避的技术,它 一直以来都是我保护自己的 最佳武器。 希望大家读完本书后, 都有一种打了许久游戏,终 于收获一件顶级装备的快感 。如果大家穿的是皮鞋,那 么现在请换上运动鞋,记得 还要把运动鞋的鞋带系紧了 。 导语 心理学家说:摘下面具,活出真我。但每一面都是真正的、丰富的“我”。 朋友说:时间会冲淡情伤。但将他/她的一部分特质变成自己的,逝去的感情才能真正过去。 长辈说:逃避就是懦弱。但逃避能创造出喘息的空间,帮助我们走得更远。 逃避看似正确的选择,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书涉及世间种种,既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有周边朋友的故事,还有很多历史人物,以及小说中的虚构故事。四种不同的类型掺杂其中,能够帮助读者认识比现实更加现实的世界。 后记 如何主动行动 当我小心翼翼地向一位 要好的同事透露自己正在写 一本以逃避为主题的书时, 他的反应非常直接,说自己 最讨厌逃避,那种不负责任 抛下一切逃避的人太差劲了 。而我满脑子想的还是对逃 避的赞美,所以对他的反应 一时之间还有点不知所措。 但我也很快意识到,这实际 上是大家的普遍观念。而本 书的写作目的也随之变得清 晰起来——改变这种普遍观 念,哪怕只有一点点;打开 那位对逃避深恶痛绝的朋友 的心扉;打造一个共同思考 和交流逃避意义的平台;再 不济,也要让人们知道世间 还有一种生活,比当下的苦 苦支撑更值得他们去追寻。 这本书真的能达到上述 目的吗?结果可能与我设想 的不尽相同,而最终这一切 都要由读者决定。但至少对 我来说,在本书的写作过程 中,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 。首先,我创办了自己的出 版社,这原本只是存在于脑 海的一个构想。我之所以离 开深爱的公司,鼓起勇气自 立门户,本书的写作过程本 身就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实际上这也算不上逃避,但 我发现迎接新挑战需要的勇 气和逃避所需的勇气相差无 几。 其次,我逐渐从自我中 摆脱出来。少考虑自我,多 想自我以外的东西,让我重 新发现了身边那些珍贵的人 ,对他们也更加亲近友善。 我勇敢地建立新的关系,学 习新的东西,大步迈向新世 界。我努力让身体比头脑更 灵活,尝试了平生第一次冥 想。就这样,通过走向外面 的世界,我发现自己可以活 得更像自己。 懂得积极争取自己想要 的东西,中途如果觉得不对 就勇敢地放弃,即便会承受 巨大的沉没成本。对于无可 奈何的事情,也学会了坦然 接受。可能听上去有些傲慢 ,但我还是想说,自己有信 心更接近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Epictetus)追求的终极状 态,用神学家传世的祷告词 来说,就是: 上帝,请赐予我宁静, 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 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 我所能改变的一切; 并请赐予我智慧,去分 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我不想像序言中杰夫·戴 尔说的那样,在反复的落座 和起身间虚度光阴,也不想 像乔治·伯纳德·萧那样,在 墓志铭留下一句“我早就知 道无论我能活多久,这种事 情一定还是会发生的”后撒 手人寰。我想过自由自在、 自行支配的生活,而不总是 在苦苦硬撑。即使冒着失败 的风险,我也希望能想尽办 法主动行动,走向新的世界 。对我来说,写这本书就是 寻找“如何主动行动”这个问 题的答案的过程。 也许你觉得“主动行动” 很容易,但事实上,我们的 生活并不是在空荡荡的地面 上行走,而是在海浪上摇摆 。正如大海上没有一个相同 的海浪,对于我们来说,每 一天都是崭新的。而像冲浪 老手一样摆正身姿,在海浪 中自由地穿行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们大部分人只是任 由海浪摆弄,而不会起身主 动驾驭。每天过着重复的日 子,今天像昨天一样,明天 又像今天一样,静静地等待 命运的安排,而一旦遇到困 难,就只是硬撑下去,如同 等待着风平浪静的时刻到来 ,过着完全被动的生活。 只有学会主动行动的人 ,才能摆脱这样的日子,过 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明 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波浪是 什么样子的,坚信有一天属 于自己的海浪终会到来,并 为之提前做好准备。等期待 已久的海浪到来时,他们就 会快速冲上去,朝着自己想 要的方向继续前进。本书中 所谓的“逃避的技术”,归根 结底是关于如何在人生这个 惊涛骇浪上随心所欲地行动 。这个行动不是眼睁睁看着 属于自己的海浪到来后,又 胆怯地紧闭双眼,而是学会 送走不属于自己的海浪,迎 接属于自己的海浪的来临, 并能勇敢地上前乘风破浪。 那样去做就不是我了—— 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源于 这种与自身的过分牵连。不 要害怕摆脱自我,不管波涛 有多汹涌,都不要害怕去行 动。 想法如若束之高阁,便 会孤独且无力。只有通过沟 通加以修正和完善,才对别 人有意义。 按照西奥多·泽尔丁所说 ,我在这本书中吐露了自己 “如若束之高阁,便会孤独 且无力”的想法。终于,我 也有机会通过与读者的沟通 来完善自己的想法。虽然不 知道会有多少读者读到这本 书,但仍希望我们能以此书 为媒介开始新的沟通,并以 此修正和完善自身的固有观 念,无论是作为作者的我, 还是作为读者的你。相信在 这种观念发生转变之时,定 会绽放意义之花。 精彩页 世界上最不可能逃避的男人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美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曾在白宫获授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可谓一代文学巨匠。从1959年发表处女作《再见,哥伦布》(Goodbye,Columbus)开始,到2010年最后一部作品《复仇者》(Nemesis)问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笔耕不辍,仅公开发表的作品就超过三十部,称得上是为写作而奋斗终生的职业小说家,是一位实至名归的文学大师,远非那些稍纵即逝的文坛流星所能相提并论。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本书明明以逃避为主题,却以一生都似乎和逃避毫无瓜葛的菲利普·罗斯开篇。的确,他一直以来都是以直面人生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形象示人,但他真的完全没有想过要逃避吗? 结论是,菲利普·罗斯也曾逃避过,而且他的逃避对一个作家来说是生死攸关的。说得更冠冕堂皇一些,他的逃避就是作为作家在存在论上的逃避——他不想再写小说了。2012年,也就是《复仇者》出版两年后,他明确表示“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复仇者》是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在耄耋之年,而非四五十岁的时候宣布封笔,其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而在宣布封笔六年后,即2018年5月,85岁的他与世长辞,《复仇者》也如其所言,成为他留世的最后一部作品。写了五十多年小说的他,突然向世界昭告不再写作,想来这其中必有缘由。一想到自己心爱的作家就此搁笔,再也读不到他的文字,我的内心感到的不是遗憾,而是迫切地想要了解他的理由——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为什么一定要这样逃避? 他陈述的理由非常明确:没有什么可写的了。换言之,自己作为作家想要说的话都已经说出来了,没有理由再写下去了。菲利普·罗斯不是别人,他的确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寥寥数语,理由也足够充分,让人无可指摘,既没有俗套的修辞,也没有虚伪的夸张,却能够晓之以理,甚至动之以情,让人心生震动。 然而,这个理由仅仅是表面上的,真正的原因还未可知。要知道,他不是在《复仇者》出版的2010年,而是过了两年才宣布封笔的。从这点上推测,可能这两年间他还有其他要写的东西。 那么,藏在他公开的理由背后,让他选择逃避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线索应该就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复仇者》中。《复仇者》讲述的故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在本应逃走时没有逃,而不应逃走时却逃了的男人遭到了天谴。 故事发生在小儿麻痹症肆虐的纽瓦克,当时小说主人公坎特因为视力问题,没有和同龄人一样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身为一名体育老师,没能参战带来的亏欠心理,让他深感责任重大,坚定了他照顾孩子免受当地疾病传染的决心。因此,在孩子们接二连三感染后,他也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不过,女友玛西亚无法坐视不管,她一再催促男友尽快离开纽瓦克,来到自己所在的印第安山——一个尚未出现小儿麻痹症感染的净土。尽管坎特之前已经婉拒过多次,但最终没有耐住心爱女友的恳请,还是选择了逃离纽瓦克,来到印第安山。然而,在这里平静的幸福生活的时间越长,坎特内心的罪孽感就越重。无论是视力问题,还是女友的恳请,都无法让他正视那个从战争和传染病中逃走的自己。 那么后来,坎特遭到了什么样的天谴呢?原来,他在前往印第安山之前就已经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无论是在纽瓦克的时候孩子们相继感染,还是来到印第安山这片净土之后病毒开始在孩子中间传播,都是因为他本人——尽管这些无法得到证实。最终,当他发现自己也出现麻痹症状时,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坎特最终选择报复自己,最起码在天谴面前没有选择逃走。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