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从学理上对诉讼证明中的“排除合理怀疑”这一理论进行探讨的学术著作,具有深厚的理论性与突出的针对性。书中具体从排除合理怀疑的理论根基、排除合理怀疑的运行环境等方面展开讨论。 作者简介 张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诉讼法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诉讼基本理论、刑事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曾在《法学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兰州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主持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湖北省社科基金课题和校级科研课题多项,咨政决策报告曾获最高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曾获中国法学会第十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湖北省第五届长江学子创新奖、第三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学位论文、第六届陈光中诉讼法学奖学金、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多项科研奖励。 目录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整体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排除合理怀疑的理论根基 第一节 事实认识的理论:三种认知假说 一、符合论:真实性判断的客观层面 二、融贯论:真实性判断的系统层面 三、同意论:真实性判断的主观层面 第二节 正义地探求真相:人权保障理论 一、刑事证明模式的人权化演进 二、刑事证明中的人权保障标准 三、存疑事实与人权价值的优位 第三节 宗教伦理的指引:道德确信理论 一、疑罪裁判中道德责任化解 二、宗教哲学革新与道德确信 三、道德确信理论的两种走向 第四节 我国排除合理怀疑的理论根基之考察 一、受客观真实支配的刑事证明 二、二元价值结构中的真相偏爱 三、缺乏内在约束的有罪推定论 第二章 排除合理怀疑的运行环境 第一节 分权式证明模式:陪审制与排除合理怀疑 一、陪审团与证明标准之产生 二、分权式证明的内在运行逻辑 三、预先审查与法律指示规则 第二节 平等参与的传统:对抗制与排除合理怀疑 一、对抗制与高质量心证形成 二、辩护权对等化与细节揭示 三、审后动议与证明标准发展 第三节 自由风险的防范:严格证明与事实判断权 一、司法证明的二难困境:一个悖论 二、证据可靠性保障规则:外部规制 三、自主判断与职业伦理:内心约束 第四节 我国排除合理怀疑的运行环境之考察 一、集权式证明模式 二、流线型诉讼构造 三、实用主义的证明 第三章 排除合理怀疑的规范结构 第一节 适用边界:标准作用的范围 一、不利被告的关键事实:分解式适用 二、积极抗辩与刑事推定:适用性探讨 三、约束主体与适用阶段:明确的限定 第二节 内部意蕴:一种静态的视角 一、主观现实性:合理怀疑之典型特征 二、理性人假设:两种经验主义的视角 三、实质的确信:三种理性主义的视角 四、个案的权衡:经验与理性协作机制 第三节 外部路径:一种动态的视角 一、证明标准运作的动态路径 二、排除合理怀疑的三个要素 三、三要素递进式运作之方式 第四节 我国排除合理怀疑的规范结构之考察 一、立法的降格化处理 二、超越阶段性的适用 三、案卷笔录主导心证 四、平面化的运作路径 第四章 排除合理怀疑的中国路径 第一节 转型社会与证据制度的变迁 一、证据制度转型与法治转型之同构 二、制度变迁与证明标准的三种视野 三、司法能力现代化与证明体系重建 第二节 正本清源:证明理论的转型 一、客观事实的理性祛魅 二、人权保障的功能回归 三、多元价值的位阶平衡 第三节 功能分化:外部条件的改良 一、构建事实审理活动的分权模式 二、改良以审判为中心的证明程序 三、确立证据可靠性保障规则体系 第四节 结构重整:内部适用的优化 一、厘清四种程序中的适用边界 二、明确怀疑合理性的判断标准 三、建构三阶段立体化运作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