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2年2月2日,Facabook正式提交首次公开招股的申请,计划融资50亿美元,这将创造互联网史上最大的融资纪录。全世界的聚光灯又一次投射在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身上。
69亿美元的身价、1800亿美元的公司市值、8亿以上的用户,这些天文数字和他1984年出生的年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纵观人类历史,能够和他比肩的,唯有另外一位年纪轻轻就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亚历山大。
这些成就固然会为扎克伯格赢得无数艳羡的目光,但是深深打动人们内心的,却是数字无法表述的传奇,这是关于梦想的传奇。诚如扎克伯格在融资书中所言,Facebook的创建目的并非成为一家公司,它的诞生,是为了实践一种社会使命:让世界更加开放,更加紧密相连。这不是心口不一的宣传,而是扎克伯格内心的真实写照,在Facebook的成长路上,扎克伯格始终恪守这一理念,并因此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挣钱的机会。但是,越是忠于理念、远离外界诱惑,命运反而越是垂青于这个年轻人,Facebook有如被附上了神的祝福,迅猛攀升,从哈佛寝室一路走上世界的最高舞台,直到今天走入你我的视野之中,让全世界共同见证这一奇迹:凭借看似简单的坚持,心中的一个梦想,化身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震惊世界的大公司。
注目于传奇的缔造者,我们没有看到乔布斯那样半人半魔半神的形象,却看到了一个样貌普通的邻家青年形象:深棕的鬈发,浅蓝的眼睛,脚蹬露趾橡胶凉鞋,身套宽松T恤和牛仔裤。
巨大的反差再次挑战了人们的想象力,人们无法想象扎克伯格的成功是一种必然,他们宁愿把它简单地归结为“偶然”,归结为“运气”,一本名为《纯属巧合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业故事,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传说》的关于扎克伯格的传记和一个以该传记为依据的电影《社交网络》将这种心态表露无疑。
传记也好,剧本也好,其实都是诞生于他人想象中的一些东西。在这些想象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态孤僻的天才,这位天才做事多出于阴暗目的,他勤奋编程,不过是为了发泄失恋的痛苦,为了泡妞、赚钱、获得派对邀请函。
传记取材于扎克伯格的对头爱德华多·萨瓦林(扎克伯格的哈佛同学),扎克伯格曾自己掏腰包买票,邀请公司里的人观看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他无奈地说:“电影的细节考据做得挺棒,主角身上每件T恤都能在我自己的衣柜里找到。”但是除此以外,他和主角之间的共同点实在不多,“编剧觉得促使我创建Facebook的动力是一些明确的诱因,比如‘前女友’,或者进入某个哈佛高端秘密社团,但实际上,创建Facebook的唯一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件伟大并且值得为之付出的事情”。扎克伯格说:“他们甚至都不愿意去了解一下真实情况。”现实生活中的扎克伯格,早在创立Faceb00k之前,就认识了女友普里西拉·陈,他们的感情至今已有八年。扎克伯格既没有遭受过锥心的失恋之痛,也不是性格孤僻的人。相反,他一生都处于充满温暖和被支持的社交环境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大学宿舍,或是在他自己的公司。
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他人和扎克伯格的心理对比。传记和电影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疑,对成功的怀疑,对理想的怀疑。他们宁愿相信,扎克伯格成功纯粹是走了狗屎运,而他做事的动机是报复、嫉妒,而不是出于改变世界、助益他人的美好理想。 这种怀疑的心理,想必我们并不陌生,它像瘟疫一样埋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随时准备跳出来腐蚀你的壮志。如果你谈到实现理想,马上会有人笑话你:“实际点吧”;如果你畅想伟业,一定会有人来提醒你:“别做白日梦了,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吧”。
是的,如果要和他们保持一致,你就得听从他们的劝诫,老老实实地蜷缩在那个叫作“现实”的与扎克伯格们暌隔的世界中。这种心理是一堵墙,永恒地挡在匍匐者和大写的人之间,挡在路人乙和扎克伯格之间,如果不除去这堵墙,梦想于我们将永远定格为神话而非传奇。而你打开这本书的目的,一定不是为了听神话故事。
心理学家早就对这种心理进行过细致深入的剖析,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它命名为约拿情结。
P2-4
苹果前CEO乔布斯的心高气傲为人所共知,他却对Faceb00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将这个一脸稚气的年轻人视为硅谷创新传统的最佳接班人。扎克伯格对乔布斯亦有同样的敬重,他把乔布斯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这两位英雄惺惺相惜,不仅因为他们同样处于硅谷的最高点,更因为他们的性格有着本质上的相通。
乔布斯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他将人文和科学的天赋凝聚为一体,他曾说,“我小的时候,一直都以为自己是个适合人文学科的人,但我喜欢电子设备,然后我看到了我的偶像之一,宝丽来创始人埃德温·兰德说的一些话,是关于既擅长人文又能驾驭科学的人的重要性的,于是我决定,我要成为这样的人。”
乔布斯想要成为的,正是扎克伯格始终追求的。扎克伯格说:“在大学里,同时学习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课程。我说过很多次,但别人无法理解。我对两个学科的结合很感兴趣。”《时代》杂志评论:“和扎克伯格一样善于写代码的人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但是这些人没有扎克伯格这样的灵魂方式。”
这种灵魂方式是扎克伯格与乔布斯共有的,也是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等人所拥有的,它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拥有高超的技术,一是洞悉人性。这正是新时代迫切需要的创新素质。在一个产品和服务都极大丰富的时代,唯有体现人们特殊需求的东西,才可能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对人性的洞察力,使扎克伯格能够悉心捕捉社会形势的变化,对人们的最新需求感同身受,而高超的技术能力又使他们有能力制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他们的特殊灵魂方式为无感情的流水线产品赋予个性化的元素,把寻常工具升格为象征梦想的艺术品,这样的产品注定要在琳琅满目的陈列柜里脱颖而出,鸣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如今,全世界都在寻找创新人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尤为如此。我国管理界人士指出,被很多人看衰的2012其实潜藏着无穷机遇,国家开始重提创新精神,以政策扶持微小企业,在严酷的经济环境下,挤掉泡沫的同时,也急需充当中流砥柱的实干型人才。企业比的是本事而不是机制,个人拼的是能力而不是资历。机会属于拥有了扎克伯格式的灵魂方式的人。只有他们才能抓住机会,谋定而后动,在万变世界稳处不败之地。
扎克伯格的灵魂方式是天生就有的吗?答案为否。硅谷至今还流传着扎克伯格的“二”时代故事。在扎克伯格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欲变世界,先变自身。”这句出自甘地的话泄露了扎克伯格之所以为扎克伯格的秘密——他正是在塑造自身的过程中,塑造了Facebook帝国,在改变自身的同时,改变了他的世界,进而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喜欢读名人传记,是人类想要扩展自我的一个本能。我们每一个人都天生具有成就卓越事业的潜在本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能力被限制,我们的生命力变得萎缩。追寻名人的成长之路,反观自身,我们或可解开心锁,唤醒沉睡的大我,成就生命中本该属于我们的一切。
扎克伯格之所以成为扎克伯格,是因为他选择改变自己,是因为他在人生关口的明智选择,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出于我们的选择。本书结合心理学知识,为您细剖扎克伯格成长路上的点滴得失。跟随我们踏上这条路,读者将能够比对自身,发现个性中待完善之处和能力上的盲点,由此靠近扎克伯格,趋近卓越的自我,历练出万变时代的不变能力。
马克·扎克伯格,1984年5月14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白原市长大。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创办人。有“盖茨第二”的美誉。也被称为后时代的乔布斯。
2010年,扎克伯格被《福布斯》评选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净资产40亿美元。同年,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社交网络》上映,成为北美票房冠军。2011年11月,扎克伯格位居福布斯权力人物榜第九位。在2012年3月的胡润全球富豪榜上,他以260,亿美元位列第八,成为全球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富豪;5月18日,Facebook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交易量创下美股首日交易量之最。
《选择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给年轻人的37个人生忠告)》由雷静所著,《选择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给年轻人的37个人生忠告)》是一本人生励志的读物。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知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首席执行官和主席,同时也是一名软件设计师,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2010年12月,扎克伯格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年度风云人物”。
《选择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给年轻人的37个人生忠告)》由雷静所著,本书以年轻人为读者对象,书中内容涵盖勤奋、创新、情商、自制、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结合心理学知识,为年轻的读者仔细剖析扎克伯格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旨在帮助年轻的读者对比自身,发现个性中待完善之处和能力上的盲点,由此靠近扎克伯格,趋近卓越的自我,历练出万变时代的不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