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973年的弹子球(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村上春树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描写少年主人公偶然结识一对双胞胎女郎,一起寻找三年前消失的弹子球游戏机,书中初步透露作者未来的一种写作风格,就是善于异想天开,在不可能的领域里驰骋其想象,以想象力的高超吸引读者。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日本作家。生于1949年。29岁开始写作,处女作《且听风吟》获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销量突破1000万册。2009年出版的《1Q84》被誉为“新千年日本文学的里程碑”,获每日出版文化奖、新风奖,在日本“平成时代影响力书目榜Top30”中名列首位。写作之余,热衷翻译英语文学、跑步、爵士乐等。 目录 《1973年的弹子球(精)》无目录 序言 村上或“我”在找什么? 村上春树有个“青春三部 曲”,《且听风吟》率先, 《寻羊冒险记》殿后,这部 《1973年的弹子球》居中 (以下称《球》)。《球》 写于1980年,和前一年的 《且听风吟》一样,都是开 酒吧期问半夜趴在厨房餐桌 上写的,每晚吭哧吭哧写一 两个小时,同时也是除《挪 威的森林》外唯一有直子出 现的长篇。写《且听风吟》 ,大体是由于心血来潮,还 没有创作自觉;但写《球》 的时候,则已明显意识到自 己想写的东西,即有了创作 主题,有了创作自觉。 村上后来在《球》收入 作品全集时写的后记中这样 回顾道: 这部作品夹在处女作《 且听风吟》和第三部长篇《 寻羊冒险记》之间,感觉上 总好像有些模糊(至少我是 这样感觉的),但这里首次 出现了在我以后小说中展开 的种种要素。在总体上它固 然和《且听风吟》同样未能 走出习作阶段,不过我自己 对这部小说还是有些偏爱的 。在这部作品中,我第一次 得以将自己的情思聚敛于一 个对象,那就是虚拟的弹子 球机。主人公“我”外出寻找 那台游戏机。这样的构思或 结构同我的心情一拍即合。 这部作品也是一边开店 一边写的。和写《且听风吟 》时一样,都是半夜伏在厨 房桌子上写的。全然没有写 得辛苦的记忆,越写越想写 。和写《且听风吟》那时不 同,感觉上写得十分顺畅。 一个命题(在结果上的命题 )在此得到释放——因为已 经写得无需命题了。随着命 题的淡出,自发性情节 (story)开始支配我的脑 袋,小说开始自立、开始独 立行走。我已经知道该做什 么了。当然,知道做不到的 地方也许许多多。可是有一 种让人心里温暖 (heartwarming)的乐观 情绪——文学新手是需要这 个的——在它的支撑下,我 顺顺利利写完了这部小说。 小说本身的力量那样的东西 开始破壳而出。那里有一种 实实在在的手感。 而且,这是我半夜在厨 房餐桌上写的最后一部长篇 。此后我彻底改变了生活, 走上全职专业作家的道路。 在这个意义上,我对最初这 两部小说怀有深切的个人挚 爱。这两本书里沁有我种种 样样的回忆。有的愉快,有 的则不太愿意想起。收入全 集之际,大部分短篇都多少 有所改动,但这两部原封未 动。一来一旦动起来就没完 ,二来也不想动,不想动的 心情要更强些——前面也写 了——我认为这两部作品的 成立是同某种不完美性互为 表里的。读者朋友或许也有 所不满,但希望理解我—— 这就是我,我只能是这样的 我。(《村上春树全作品· 创作谈》,讲谈社,1990 年) 如果说,村上在《且听 风吟》中把自己的情思、意 念、体验和思考之网任其自 然地、消费f生地散向四周 ,在《球》中则渐渐收拢起 来,而将其集中抛向或“聚 敛于”弹子球机这一对象— —“我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了” 。也就是说,创作开始由不 自觉向自觉过渡,由无主题 向有主题过渡。那么,其作 品的主题或自觉旨趣是什么 呢?就是寻找! 村上在1985年接受川本 三郎的特别采访(《文学界 》1985年8月号)和1991年 在《文学界》增刊号“村上 春树BOOK”中以《我这十年 》为题撰文当中两次提到寻 找,说自《球》开始出现寻 找什么这一模式(pattern ),寻找是《球》的着眼点 ,明确表示以寻找什么为中 心是受到了雷蒙德·钱德勒 (Raimond Chandler)的 影响。“钱德勒的菲力浦·马 洛为寻找某条线索见一个人 ,往下再见一个人——我的 确如法炮制来着,因为我非 常喜欢钱德勒。结果一发不 可遏止,见此人之后,往下 去哪里自然水到渠成。” 其实,寻找是很寻常的 行为模式。小时候找妈妈, 上学后找老师,长大了找对 象,毕业后找工作找房子找 车子找票子找门路……应该 说,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的一 生。在文学世界中,寻找也 是最初的形态和模式。但村 上笔下的寻找——方式也好 目标也好结果也好——大多 不具有通常意义上的现实性 和必要性,基本与生计无关 。比如在《球》中,一开始 是找狗。不是自家走失的狗 也不是朋友委托的狗,而是 火车站月台上的狗——直子 一次提起小镇车站月台上总 有狗从这头走到那头,于是 “我”来了兴致,无论如何都 想找那条狗。“为此我剃了 胡须,扎上半年没扎的领带 ,换上科尔多瓦新皮鞋”。 当然,寻找内容主要还是找 弹子球机。三年前“我”上大 学时曾迷上弹子球游戏:“ 我真正陷入弹子球这个可诅 咒的世界是在1970年冬天 。那半年感觉上我好像是在 黑洞中度过的。我在草原正 中挖一个大小同自身尺寸相 适的洞,整个人钻进洞去, 塞起耳朵不听任何声响,什 么都引不起我半点兴致。”“ 我”玩得很好,“是我唯一能 怀有自豪的领域”。后来“我 ”不再玩了,常去的娱乐中 心突然倒闭了,自己玩的那 台名叫“宇宙飞船”的弹子球 机随之去向不明。于是“我” 在1973年的某一天忽有所 感,决心去找那台弹子球机 ,找弹子球机上的“她”: 某一天有什么俘获我们 的心。无所谓什么,什么都 可以。玫瑰花蕾、丢失的帽 子、儿时中意的毛巾 导语 《1973年的弹子球》为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描述一青年为寻找少年时代的弹子机,又返回到无边的孤独之中的故事。这也是一部寻找的小说。一方面叙述者讲述了“我”和“鼠”如何努力摆脱异化,寻求人生的出口;另一方面叙述者通过讲述这段往事,也在为自己现在的生活寻找出口。小说蕴涵着作者希望人类通过写作获得拯救的美好心愿。 精彩页 一九六九——一九七三 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 有一段时间——十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其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 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有的说得洋洋自得,有的则怒气冲冲,有的说得头头是道,有的则自始至终不知所云。而说的内容,有的枯燥无味,有的催人泪下,有的半开玩笑信口开河。但我都尽最大努力地洗耳恭听。 原因固然不得而知,反正看上去人人都想对一个人,或者对全世界拼命传达什么。这使我联想到被一个挨一个塞进纸壳箱里的猴群。我把这样的猴们一只只从箱里取出,小心拍去灰尘,“砰”一声拍打屁股放归草原。它们的去向我不知道,肯定在哪里嚼着橡实什么的,然后一只只死掉——命运是奈何不得的。 这的的确确是一桩事倍功半的活计。如今想来,假如那年举办“热心听他人讲话者世界大赛”,毫无疑问我将荣获冠军。作为奖品,大概至少能得到一盒炊用火柴。 我的交谈对象中有一个火星出生的和一个土星出生的。两人的话给我以极深的印象。最先讲的是土星。 “那里嘛……冷得不得了。”他呻吟似的说,“一想都发、发晕。” 他属于某个政治性团体,该团体占据了大学校园的九号楼。他的座右铭是“行动决定思想,反之则不可”。至于什么决定行动,却无人指教。可九号楼里有饮用水冷却器、电话和洗澡的热水,二楼甚至有蛮别致的音乐室,里边有两千张唱片和“剧院之声”A5音响系统,堪称天堂(较之有一股自行车赛场厕所那种味道的八号楼)。他们每天早上用热水齐刷刷地刮去胡须,下午兴之所至地一个接一个打长途电话,到了晚上聚在一起听唱片,以至秋天结束的时候他们个个成了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 十一月间一个天晴气朗的午后,第三机动队冲进九号楼时,据说里边正用最大音量播放维瓦尔迪①《谐和的幻想》。真假弄不清楚,却是一九六九年的温馨传说之一。 我从堆得摇摇欲坠的用来作路障的长椅下面钻过时,正隐约传来海顿的G小调钢琴奏鸣曲。那撩人情怀的气氛,同爬上开满山茶花的山坡小路去女朋友家时一模一样。他劝我坐在最漂亮的一把椅子上,把温吞吞的啤酒倒进从理学院弄来的烧杯里。 “而且引力大得很。”他继续讲土星,“一个家伙踢在从口里吐出的香口胶残渣上,竟踢裂了脚背。地、地狱啊!” “是够意思。”我隔了两秒附和道。那时候我早已学到了各式各样——不下三百种——附和方式。 “太、太阳小得很,小得就像从外场看放在本垒上的一个橘子,所以总是黑麻麻的。”他叹息一声。 “大家干吗不离开呢?”我问,“容易生活的星球另外也是有的嘛,何苦……” “不明白。怕是因为生在那上面的吧——是、是这么回事。我大学毕业也回土星。建、建设一个美好的国家。搞、搞、搞革命。” 总之我喜欢听遥远地方的故事。我像冬眠前的熊一样贮存着好几个这样的地方。一闭上眼睛,眼前就浮起街衢,现出房合,传来人语,甚至感觉得到人们那大约永远一成不变的、徐缓然而实实在在的生之潮流。 直子也跟我讲过好几次。我一字不差地记得她的话。 “不知道怎么称呼才好。”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