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普英雄故事/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让我们重温了“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关向应、大连唯一“开国中将”万毅、“工人运动先驱”唐韵超、“忠贞报国的留学生典范”董秋农、“工人阶级的坚强战士”辛培源5位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故事。他们是金普新区人民的骄傲,更是700多万大连人民的骄傲。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教育我们:党史学习教育应该从身边学起,从身边的革命传统学起,从身边的革命精神学起。 目录 寄语 序 关向应 一双布鞋 罢课记 鲁公馆的灯光 雪山让马 草地上的“鼓皮宴” 陈庄灭“狼”记 这门不能关 木刻组画诞生记 延安的“小鲁迅” 奇特的壁画 “贺关”手足情 向应同志不死 万毅 秘密入党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 冒死越狱 “酒窝”将军 挺进东北 “布鞋”司令 歼灭国民党先遣军 江南作战 智勇擒敌 激战丰台 再立新功 一身正气 唐韵超 领导福纺大罢工 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 奉天监狱脱险 鞋厂风云 重扛工会大旗 董秋农 爱憎分明的好青年 亲情、爱情挡不住革命情 寻找八路军 周恩来副主席亲批入伍 在朱德总司令身边工作 才华在战斗中闪光 好男儿血洒抗日疆场 辛培源 学习认知世界 工学会里的活动家 把书寄给“洪泰福” 干革命不怕穿“红囚衣” 共产国际的特工 智斗日本工头 在哈尔滨英勇就义 参考书目 后记:站在中国槐树下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 之深 爱之切》一书中, 谈到自己的故乡之情时指 出:“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 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 做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 甚深,才能爱之愈切。” 我们的家乡金普新区是一 座具有红色基因的英雄城 市,涌现出关向应、万毅 、唐韵超、董秋农、辛培 源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 家,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 释了初心使命,是新区人 民永远的骄傲和光荣。 今年是我们党百年华 诞,全区上下正掀起党史 学习教育热潮,从峥嵘岁 月中汲取奋进力量。全区 人民凝心聚力,在十四五 规划的首年初始,锚定经 济总量占据大连“半壁江 山’’目标,重拾“闯字精神 ”,勇当“跳高队长”,加 快推进“一地一极三区’, 和自贸区建设,努力成为 辽宁全面振兴领头羊中的 领头羊、排头兵中的排头 兵。要完成光荣而艰巨的 伟大历史任务,必须在党 史学习教育中汲取精神滋 养,“学史明理、学史增 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翻开我们党百年风云 激荡的历史篇章,从红船 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 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 朝精神,到大庆精神、雷 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抗 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创造的伟大精神跨越时空 ,历久弥新。党的光荣传 统、革命精神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革命精神不能丢,丢了 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 变,变了就变了质。 广大青少年肩负着祖 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 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是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 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希望 广大青少年要多读多学党 的光辉历史,要多了解家 乡的红色历史,把家乡红 色故事讲述好、把红色传 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 承好。在学习百年党史中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 人生目标,在学习家乡英 雄事迹中继承革命传统、 弘扬红色精神,勇于担当 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 在奋斗中成长进步,让青 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事业中绽放光芒。 李鹏宇 大连市委常委、金普 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 主任 2021年4月 导语 本书收录多个真实感人、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旨在为金普新区党史学习提供鲜活而生动的本土教材。书中采取“讲故事”的方式、以社会读物形式展现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文字饱含真挚的情感,通俗易懂,每一个故事读起来都生动感人、栩栩如生,令人沉思,油然生发敬意。 后记 后记:站在中国槐树 下 推开四月的门,我们 看到了那棵古老的中国槐 。 巨树蔽日,冠盖延绵 。庞伟虬突的根与莽苍葳 蕤的枝条,向四周伸展着 ,无声地打开了一段史册 ,那些带有赤诚与温度的 往事,像枝头上正在萌发 的新叶,开始闪亮…… 这是关向应故居的一 隅,是金普大地上的一星 光芒。 中国槐,是国槐的别 名,也是为数不多的被冠 以国名的植物。它原产中 国北部,因其树冠宽广、 枝叶繁茂、耐寒耐旱、生 命力顽强,深受大众的喜 爱。中国槐生长速度缓慢 ,但骨骼坚硬。每次站在 这棵中国槐下,我们常常 驻足仰望着它。它的样貌 是那样的普通,没有婀娜 的树姿,没有诱人的芳香 。百花盛开之后,它才长 出嫩叶,开出细小的花朵 。尽管和洋槐一样满树花 开,但它没有洋槐那样扑 鼻芬芳,不炫耀,不张扬 ,朴素执着,坚强地站成 了自己的风景。无数的文 人墨客为中国槐留下了许 多咏叹的诗句,赞颂它一 树盎然浓荫,一身坚毅挺 拔。而它也用自己的精神 与品格,留在诗人寄出的 信笺里,萦绕在吟咏千年 的心头。 在我们心中,这棵中 国槐,不仅是中国大地上 一棵古老的植物,更是一 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品格。 这个人,就是关向应。人 心所向,根深叶茂,在这 棵中国槐的身姿上,我们 始终能够感知到关向应的 身影。生命有限树有龄, 但精神永驻。每次走过这 棵中国槐,我们都会情不 自禁地停下脚步。一年四 季,花开花落,我们用深 情的目光凝视着它的每一 根枝条、每一片嫩叶,抚 摩它每一次叶落后的树干 。生怕一个小虫、一次雷 鸣电闪,伤及它的任何一 根枝丫。它脚下的每一寸 草地,它周围的每一棵植 被,甚至是每一个小蘑菇 都在我们的视线里,唯恐 一个不小心、一次疏忽会 伤害它的根须。涌动在心 中的崇敬和挚爱,化为一 份质朴的情感,我们加倍 珍惜守护。 现在,这棵中国槐挺 立在关向应故居的院门外 ,不动声色,已经送走了 一百多个春秋,谱写出穿 越百年的独特篇章。每一 个浸在故纸堆里的故事, 每一个被燕子啄过的秘密 ,都结成一串串饱满的果 荚,年年岁岁,系在故居 的窗前,悬在旧屋的廊下 ,向着大地,深深地弯腰 致敬。 在这样的礼仪里,我 们的眼前,总是浮现出童 年的关向应和父亲一同栽 下这棵中国槐的情景。穿 过光阴的长河,我们仿佛 看到,春日里,在这间茅 屋前,年少的关向应挥锹 铲土,带着无尽的向往, 种下了一个朴素的愿望: 像中国槐一样蓬勃,和中 国槐一样成长。于是,一 颗长着翅膀的种子,像这 棵刚刚栽下的中国槐,在 生命的征程里扎下了深根 ,带着独有的温度,迎着 风雨,走向繁茂。 四月的微风中,我们 不仅看到了一棵树的从容 ,也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人 的脊梁。一些深切的缅怀 ,随风跃上了树梢,向着 四方延伸。 我们深知,不是谁, 都有勇气把自己长成一棵 笔直的大树。一个人,如 同一棵树,守住自己的初 心,承受过时光的打磨, 不畏贫瘠、穷匮、山高水 低,才会自成一道风景。 所有的力量,来自一颗坚 强的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是关向应熨帖在行 囊上永恒的乡愁,是他用 中国槐年年新绿的枝条在 小黑山下写就的一地明亮 。 他并不孤单。在他的 身前身后,我们看到了那 些像中国槐一样坚定、执 着、勇往直前的金普人。 在山海之间,他们列队走 来,用阳光点燃心中的追 求,用奋斗迎接一切冰霜 雪压,用不改的初心锻打 出永不凋谢的花蕾,让生 命闪光。 我们记住了他们的名 字,从此不会相忘。 这些年里,我们一次 次站在这棵中国槐树下, 仰望、触摸和回想;也一 次次用各种行动表达着我 们的敬重、铭记和传承… …渐行渐远的昨天,以树 的形象留在一页页的回忆 里,带给我们温暖和向前 行走的方向。那些凝结在 历史篇章中的一个个瞬间 ,枕着金普巍峨的山、奔 腾的海,开出了一朵花, 聚成了一颗星,如同一幅 永不褪色的画卷,描摹着 另一种磅礴。 我们相信,每一年, 春风还会吹向这里,阳光 还会暖到这里,生命的绿 意还会沿着中国槐粗壮的 树干,努力向上攀爬。 金普大地,注定春暖 花开。 丁善艺 大连金普新区文化旅 游服务中心 2021年4月2日 精彩页 一双布鞋 仲夏的清晨,太阳刚从东方露出微光,在大关屯村前的小南河上起伏着、跳跃着,仿佛在催促村庄赶快醒来。 村中的小路上,一个男孩匆匆地走来。他肩挎一个布包,手拎着一双布鞋,光着脚,裤脚挽到了小腿处。高低不平的泥石路,他却走得飞快,偶尔,还会像个小兔子,蹦跳几下,嘴里高声诵读几句诗文。 路旁的草叶上,几颗亮晶晶的露珠被孩子的吟诵声吸引着,追逐着他的身影,一歪头,不小心齐刷刷滚落到草丛里去了。 男孩见了,调皮地伸出一只脚踢向草丛。于是,更多的露珠来不及防备,叽里咕噜从草叶上掉下去,破裂了。 有几滴水痕,被甩到小路上。 男孩的脚面,变得湿漉漉的,沾满了草叶、尘土。 他看看双脚,扬了扬手里拎着的布鞋,笑着跑起来…… 这个早起的孩子,是要去附近的亮甲店第二蒙学堂读书的。他,就是童年的关向应。 一串串用稚嫩脚板踩出的脚印,记载着关向应的童年时光。 那个时候,村里人都叫他喜麟子。 喜麟子!多好听的名字啊! 出生在1902年金秋的他,是关家的第一个男孩子。作为满族移民的关家,兴奋之余,仍不忘延续满族的习俗,迎接他的到来。 奶奶用高粱秆扎了一把小弓箭,插上羽毛,系上红布条。按照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院门楼的左上方,期望这个男孩子将来能功成名就有出息。 虎年里出生的孙子,像极了年画“麒麟送子”中的胖娃娃。奶奶越看越喜欢,索性给他取了个乳名“喜麟子”。 年幼的喜麟子,在姥姥送来的摇篮里,一天天长大了。 喜麟子的父亲,是附近十里八村有名的织布匠。除了耕种祖上留下的几亩田地,农闲时,父亲总会背上织布机,走村串户,给人家织布,赚几个零钱,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后来,机织布出现了,找父亲织布的人家越来越少。再加上4个弟妹的先后降生,关家成了一个大家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年幼的喜麟子,常常看到的是父母日夜操劳的身影。夜晚的煤油灯下,母亲不是缝补旧衣裳、旧鞋子,就是一针一针纳着鞋底,给孩子们做鞋穿。 很多时候,喜麟子一觉醒来,还能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 喜麟子知道,由于家里孩子多,添一件新衣、一双新鞋是特别不容易的。母亲白天操持家务,帮助父亲种地,缝缝补补的活只能留到夜里了。 灯光里,母亲那双粗糙的手,总是让他很难过。 有一次,父母到地里干农活。喜麟子和奶奶一起,在家照看弟弟妹妹们。 弟弟妹妹年幼好动,喜欢到处乱跑。喜麟子一会儿把跑到大街上的弟弟带回来,一会儿又得拦着妹妹远离井口。 奶奶看着喜麟子满脑门儿的细汗,不免心疼起来:“我的大孙子,真是父母的好帮手啊!” 尽管喜麟子还没上学,也是个孩子,但奶奶知道,他早已经能帮家里干很多杂活了:拔草、积肥、拉磙子、拾麦穗、打柴…… 奶奶的夸奖让喜麟子有点不好意思了。刚想抬脚躲到一旁,坏了!右脚的大脚趾从鞋里窜出来了。 弟弟妹妹们都看到了。大家围着他露出的脚指头,大笑一通。 奶奶轻叹了一口气:“唉,你娘又要熬夜补鞋了。”一句话,说得喜麟子心里一疼。他想起了母亲煤油灯下的双手。 “奶奶,我以后要让娘少补鞋。”一句响当当的话,从喜麟子的嘴里说出来。 奶奶用一杆长烟袋有些疼爱地点了一下他的头:“就你懂事。” 喜麟子说到做到。从此以后,无论是在院里和弟弟妹妹玩,还是到地里帮父母干杂活,他都尽可能光着脚。母亲补好的布鞋,他当成了宝贝,十分珍惜。 邻居们看到小小的喜麟子这番举动,有的摇头不解,有的赞许有加。 转眼,喜麟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他的父辈和祖父辈,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念过书。没有文化吃过苦头的父母,尽管家里生活困难,还是下决心供他读书。 当时,大关屯来了一位姓方的先生,要在屯子里设立私塾,不收学费,管他吃住烧柴就行,义务教贫苦人家的孩子读书。 10岁的喜麟子从此走进私塾,做了学生。先生给他取了个学名叫关治祥。后来他走上革命道路,自己改了名字:关向应。 两年后,他又到亮甲店的第二蒙学堂读书。 只是,村里人发现,上了学的关治祥,依旧还是常常与众不同。每天上学、放学,甚至在学校里,他常常光着脚,手里拎着鞋。 有露水的早晨,他脱下鞋,怕露水打湿鞋面和鞋帮;天气凉了,不能脱鞋了,走路时他就多加小心,尽可能踩在草地上…… 为了延长鞋的寿命,关治祥还学着皮匠师傅的样子,弄来一些牛皮胶,涂在布鞋的前面和两侧,仿佛给一双普通的布鞋装上了“铠甲”。 就这样,别人一年要穿破好几双鞋,可他一双布鞋从春到冬还穿不坏。 和他一起上学的伙伴,经常对他的“怪举”冷嘲热讽,觉得他过于小气。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