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磨铁经典(第1辑发光的女性共5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艾米莉·狄金森//弗吉尼亚·伍尔夫//路易莎·奥尔科特//西蒙娜·波伏瓦//夏洛蒂·勃朗特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磨铁经典第一辑选入5本女性经典,分别为《简·爱》《小妇人》《一间自己的房间》《形影不离》《孤独是迷人的》,呈现一条关于女性自我发现、自我丰富和创造的历史脉络。所选作品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5本书贯穿一条女性自我发现之旅。
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小说家,也是活跃在英国文坛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大姐。她与狄更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一起被马克思推崇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夏洛蒂·勃朗特和她姐弟们的童年生活极其艰难,充满了磨难。母亲早逝,他们仅靠父亲做牧师那点儿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但是,夏洛蒂·勃朗特还是从学识渊博的父亲那里得到了不少乐趣,读书、看报、看杂志、听故事等。这使夏洛蒂。勃朗特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在豪渥斯那个孤寂的家乡,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培养兴趣,即每日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14岁那年,她便创作出了许多作品,有小说、诗歌和剧本等。这些习作为她后来的文学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她的代表作品有《简·爱/经典文学名著》《雪莉》《维莱特》《教师》。
目录
《简·爱》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尾声
《形影不离》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译后记
影像资料
《小妇人》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小小朝圣者
第二章 圣诞快乐
第三章 劳伦斯家的男孩
第四章 重担
第五章 与邻为善
第六章 贝丝找到“丽宫”
第七章 艾美的“屈辱谷”
第八章 乔遇上亚玻伦
第九章 梅格涉足“名利场”
第十章 匹克威克社和邮局
第十一章 试验
第十二章 劳伦斯营地
第十三章 空中楼阁
第十四章 秘密
第十五章 一封电报
第十六章 家书
第十八章 黑暗的日子
第十九章 艾美的遗嘱
第二十章 密谈
第二十一章 劳里闯祸,乔来讲和
第二十二章 怡人的草地
第二十三章 马奇姑婆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
第二十四章 闲聊
第二十五章 第一场婚礼
第二十六章 艺术探索
第二十七章 文学课
第二十八章 持家经验
第二十九章 拜访
第三十章 后果
第三十一章 海外来信
第三十二章 柔情之苦
第三十三章 乔的日记
第三十四章 一个朋友
第三十五章 心痛
《一间自己的房间》
Chapter 1
Chapter 2
Chapter 3
Chapter 4
Chapter 5
Chapter 6
《孤独是迷人的》
希望长着翅膀
在这神奇的海上
有一个词
晨光比从前更温柔
一片花萼,一枚花瓣,一根刺
我们输了,因为我们赢了
假如记忆就是遗忘
没有人知道这朵小玫瑰
那样惨痛的损失我已经历两次
假如我死去
从未成功过的人们
去天堂吧!
新的脚走在我的花园里
有一种科学,学者称其为
我们有一份黑夜需要忍耐
灵魂,你会再次投掷吗?
上帝保佑,他像战士一样离开
尘土是唯一的秘密
假如我不能活着
“信仰”是一个精妙的发明
伊甸园,你慢慢地来!
我品尝未经酿造的酒
什么是“天堂”
安然无恙地睡在玉室里
救世主!我无人可以倾诉
今天,我是来买微笑的
……
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
我曾啜饮生活的甘醇
序言
导读
贫穷的女儿,平等的爱

郭玉洁
1
1831年,夏洛蒂·勃朗特
到达位于罗黑德的一所女校
。那年她15岁。
对于初次的印象,夏洛
蒂的同学这样回忆道:“她
看上去像个小老太太,近视
得总像在找什么东西,脑袋
转来转去地要找到那件东西
似的。她非常害羞、紧张不
安,说话带有严重的爱尔兰
口音。她拿到一本书的时候
,就会把头凑上去,直到鼻
子都差点碰上书了,要是告
诉她抬起头来,她就会把书
也举起来,还是凑到鼻子跟
前,以至于我们不可能忍住
不笑出来。”
而另一位同学则记得,
第一次见到夏洛蒂时,所有
人都在玩儿,夏洛蒂却独自
站在教室窗边,望着外边的
雪景哭泣。同学说,夏洛蒂
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流着泪想家”。
夏洛蒂出生在英国北部
一个寒冷、潮湿、荒凉的乡
村。父亲是穷牧师,母亲早
早去世,留下了六个孩子,
一直贫病交加。两个姐姐相
继因病去世,夏洛蒂成了家
里的大姐,照顾两个妹妹和
一个弟弟。由于早期艰苦的
生活,夏洛蒂营养不良,以
至于身材非常矮小。
在这所学校,同学们以
为她很无知,因为她没学过
语法,地理也几乎没学过。
但是她们很快发现,这个小
女孩的阅读能力很强,她知
道的事情超出了所有同学接
触的范围,“她熟悉我们要
记牢的大多数不太长的诗歌
片段,还会告诉我们作者是
谁,选自哪本诗集,有时还
会背诵一两页”。
这些都来自她的家庭教
育,尤其是夏洛蒂和弟弟妹
妹们的文学共同体。年幼的
他们常常一起阅读,一起讨
论,一起写戏剧、写诗歌、
写小说,甚至一起编杂志。
同学们发现,夏洛蒂习
惯写印刷体。夏洛蒂说,这
是她和弟弟妹妹们编杂志的
时候学会的,他们每个月要
出版一本杂志。尽管除了她
们自己,没有人阅读过这些
杂志。
夏洛蒂不喜欢玩,总是
安静地站着或坐着,有时手
里捧一本书。她非常关心政
治,喜欢画画,而且画得很
好。虽然不善交际,但是她
善良,因此很受同学欢迎。
她还有一个绝招,就是晚上
给大家讲故事。她讲的故事
常常把同学们吓得魂不附体
,一位同学甚至被吓出了心
悸的症状。
她讲故事的才能,最终
在小说《简·爱》中展露无
遗。寄出手稿时,她担心得
不到严肃的评价——毕竟,
夏洛蒂作为文学爱好者和诗
人骚塞通信时,骚塞曾回信
说,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
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勃朗特三姐妹都为自己取了
一个男性化的笔名。
署名柯勒·贝尔的《简·爱
》很快在英国文坛引起轰动
。当时,夏洛蒂31岁。随后
,妹妹艾米莉·勃朗特的《
呼啸山庄》和安妮‘勃朗特
的《艾格尼丝·格雷》也相
继出版。人们很好奇,柯勒
·贝尔是谁?甚至有人怀疑
,这三部著作都出自一人之
手。直到夏洛蒂和妹妹下定
决心,到达伦敦——这座繁
华的都市,文化的中心,人
们才知道,《简·爱》的作
者是一位来自乡村的女性。
在小说出版之前,由于
生活所迫,三姐妹都做过家
庭女教师。这份繁重、屈辱
的工作,让她们非常痛苦。
她们希望可以共同创办一所
学校,这样姐妹们就能够生
活在一起,共同维系她们的
文学共同体,但是,学校无
人报名,唯一来访的是税务
机关。
小说的出版,尤其是《
简·爱》的风行,原本可以
改善勃朗特姐妹的经济条件
,可惜厄运连连降临,
1848年,艾米莉·勃朗特病
逝,又过了一年,轮到了安
妮·勃朗特,她们去世时分
别是30岁和29岁。1855年
,夏洛蒂难产去世,当时也
不过39岁。
为夏洛蒂写传记的小说
家盖斯凯尔夫人说,她见到
夏洛蒂时,已经是她人生的
后半段了。她描写道,夏洛
蒂通常的表情是安静、聪慧
地聆听,但是有时候,在某
个兴致勃勃或者义愤填膺的
场合,夏洛蒂的眼睛里会放
出光,好像一盏精神的明灯
被点亮,闪耀出光芒。她的
双眼和表情如此有力量,以
至于压倒了她所有的身体缺
陷,比如斜嘴巴和大鼻子。
盖斯凯尔夫人说:“她的手
脚是我见过的最小的手脚,
她的一只手放在我的手里,
就像是一只鸟儿轻轻地触碰
了我的掌心。”
这就是《简·爱》的作者
,夏洛蒂·勃朗特。
……
在《阁楼上的疯女人》
中,学者桑德拉·吉尔伯特
和苏珊。古芭注意到了罗彻
斯特发疯的妻子贝莎。她们
将她看作简的镜像,一个是
自由的女性,一个是困在婚
姻中的女性。由此,读者可
以理解为,简对婚姻的恐惧
外化为发疯的贝莎,因此婚
礼中断了。这固然使简十分
悲伤,但也是一个如释重负
的转折。
当简再次回来时,已经
发生了很多事。首先,贝莎
在棘园的大火中去世,她和
罗彻斯特婚姻的障碍消失了
。可是,仅有这点是不够的
,另外两点同样至关重要。
一方面,简获得了一份遗产
,她的阶层上升了;另一方
面,罗彻斯特在大火中断了
一只手,瞎了双眼。他们在
财产、容貌和权力关系上,
真的平等了。简在这段关系
中,终于有了掌控的感觉。
于是,这个“初代霸道总
裁爱上我”的故事,就是贫
穷的女家庭教
导语
1847年《简爱》第一次以女性呼声作为小说主题,“发现我、看见我、确立我”;1862年《孤独是迷人的》,弃绝社交的狄金森终身写诗,“我创造故我在”;1868年《小妇人》乔·马奇横空出世,“我敢于选择”;1929年《一间自己的房间》吼出“女性应追求心智自由”;1954年《第二性》出版五年后,波伏瓦写作小说《形影不离》,要“全世界美好女性联合起来”!
资深译者梅静译全新《小妇人》;台湾知名翻译家陈锦慧译《简·爱》,媒体人郭玉洁作长篇导读,从当下女性现状出发回望女性经典;中英双语、先锋诗人译狄金森诗选《孤独是迷人的》,诗人沈浩波万字导读;傅雷翻译奖得主曹冬雪译波伏瓦首度公开出版遗作《形影不离》;台湾知名译者宋伟航译《一间自己的房间》。
《阁楼上的疯女人》作者之一苏珊·古巴作2万字导读,译者作5万字注释帮助读者理解伍尔夫丰富潜台词;资深媒体人郭玉洁撰写长篇导读,从当下女性现状出发回望女性经典《简·爱》;诗人沈浩波万字导读帮助读者走近狄金森。
后记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
后天形成的。”这是波伏瓦
在《第二性》中的著名论断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
性主义作家之一、无数女权
斗士心中的教母、萨特的终
身自由伴侣,波伏瓦似乎代
表了世人眼中法国女性的形
象:独立自主,追求个性解
放与自我实现。但其实独立
自主的“法国女人”也不是天
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确
切地说是二十世纪历次女性
解放运动造就的产物。
《形影不离》这部小说
的故事发生在百年前的法国
。跟同时期的中国相比,女
性似乎并不享有更多自由:
未婚女子的生活充满禁忌,
夜里不能独自出门,无法单
独跟男性约会,即使已经订
婚,跟未婚夫也不能有过于
亲密的举动。中产阶级家庭
的女儿若接受高等教育则被
视为走上邪路;找一个门当
户对的男子结婚,繁衍后代
,为家庭奉献自我才是她们
的人生使命。在这样的社会
环境下,难免出现小说中的
悲剧:一位花季少女因为礼
教束缚,热烈追求爱情而不
得,最终郁郁寡欢而死。
这本书的手稿波伏瓦生
前没有发表,甚至没有给它
命名,我们大可以认为在她
的整个创作生涯中这本书不
重要,然而恰恰相反。波伏
瓦曾说,她之所以写书,写
那些让她得以成名的书,都
是为了能够讲述自己的少女
时代,毕竟谁愿意去关注一
个无名之辈的成长往事?甚
至,当她还是一名少女时就
暗下决心,日后一定要将这
段人生写出来。波伏瓦少女
时期的密友扎扎(书中的“
安德蕾”)在二十出头的年
纪猝然离世,跟她一同埋葬
的是波伏瓦的整个少女时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由
于这个故事对波伏瓦极端重
要,她才十分谨慎,没有轻
易发表,而是选择两年后用
回忆录的形式再次讲述。
小说创作于一九五四年
,这一年波伏瓦四十六岁,
正值生命与事业的巅峰。她
终于有足够的声望资本来诉
说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
友谊,纪念逝去的友人,使
其在文字中复活。她们相遇
于彼此九岁那年,小说便从
“我”九岁开始讲起:“九岁
那年,我是个乖顺的小女孩
。”“乖顺”意味着服从既定
秩序,也预示着日后一切冲
突乃至悲剧的发生都跟“不
乖”有关系。起初,不乖的
那个孩子是安德蕾。在教会
学校一群循规蹈矩的女生中
,她显得特立独行:不太守
纪律,爱跟老师唱反调,滑
稽地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
在钢琴汇报演出中吐舌头。
如同阳光照进深林、骤雨搅
乱静水,安德蕾对希尔维这
位班级优等生、乖乖女有着
强烈的吸引力,对她的生活
产生了极大影响。从此,没
有安德蕾的世界不再是完整
的世界,不再有让人活下去
的欲望。
安德蕾,这位在学校睥
睨众生、不守规矩的小姑娘
,长大后面临宗教戒律与世
俗礼仪的残酷夹击,她试图
抗争,却发现这是一张冲不
破的网、一堵过不了的墙。
她被迫跟心爱的人分手,为
了履行各种家庭义务而无暇
顾及自己的学业与兴趣爱好
。以生命激情面对秩序的倾
轧,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火、
玫瑰、鲜血等红色意象。小
说开篇,安德蕾出现在希尔
维面前时,是一个被烈火舔
舐过的孩子,曾因烧伤而休
学。这场火仿佛一个不祥的
预兆,在小说结尾,安德蕾
脸烧得通红,高烧不退而死
。她曾用斧头砍伤自己的脚
,以鲜血淋漓的负伤来逃避
没完没了的社交活动,为自
己争取少许独处的空间。但
几经挣扎,她终成一头困兽
,世界逐渐对她关上了大门

反观希尔维,从跟着安
德蕾一起违抗学校秩序开始
,一步步走向自由:先是摆
脱了宗教桎梏,然后接受了
高等教育,准备参加教师资
格考试,她将拥有一份工作
,获得经济独立,迎接她的
是广阔、自由、充满无限可
能的人生。是她,而不是安
德蕾,在二十岁左右成了挑
战世俗价值的真正叛逆者。
这倒并不意味着安德蕾没有
她那样的决心和勇气,只是
两人面临的阻力不同:安德
蕾家底丰厚;而希尔维的父
亲在“一战”中破产,没有能
力为她准备嫁妆和张罗婚事
,只能期望她有一份职业养
活自己。如果家道没有中落
,希尔维会不会是另一个安
德蕾?从某种意义上讲,安
德蕾是希尔维原本可能的一
种命运。安德蕾死了,希尔
维作为幸存者活了下来。
无论希尔维还是安德蕾
,始终处于矛盾力量的撕扯
当中。安德蕾深爱着母亲,
而母亲偏偏是自由道路上的
阻碍;她渴望与心爱之人肌
肤相亲,又担心自己是撒旦
的帮凶,会摧毁对方的纯洁
。希尔维看似已经抛弃信仰
,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
在言行举止方面,时常以教
徒的标准要求自己,看不惯
身边大学生的放浪形骸。小
说自始至终维持着这种叙事
的张力。若屈服,是在抗争
中屈服;若反抗,是在犹豫
中反抗。没有谁真正乖顺,
也没有谁彻底叛逆。希尔维
和安德蕾的青春,正如很多
人的青春那样,不是大江大
河向着大海一往无前,而是
滚滚岩浆在地下奔袭寻找出
口。
看过波伏瓦生前影像资
料的人,大概都会对她的嗓
音留下深刻印象。干燥、迅
疾、冷峻,毫不拖泥带水,
听她讲话,仿佛置身一座由
钢筋水泥与玻璃构筑的现代
建筑中,那里没有温柔的花
花草
精彩页
第一章
那天是不可能再出门散步了。其实那天上午我们已经在光秃秃的灌木林里闲逛了一小时。午餐过后(家里没客人时,里德太太总是提早用餐),凄冷的冬风带来了黑压压的乌云,加上绵密的雨势,到处湿答答的,根本没办法再从事任何户外活动。
我很开心。我从来就不喜欢没完没了地散步,特别是在冷飕飕的午后时分。我最怕在湿冷的薄暮中返家,手指脚趾全冻僵了不说,还常常被保姆贝西骂得心情低落。此外,里德家的伊莉莎、约翰和乔琪安娜更是让我自惭形秽、黯然神伤。
刚刚提到的伊莉莎、约翰和乔琪安娜此时在客厅里,团团围住他们的妈妈。他们的妈妈斜躺在壁炉旁的沙发上,被她的宝贝们簇拥着,一副幸福洋溢的模样。至于我,老早被她排除在外。她说,她很遗憾不得不疏远我,除非哪天她听见贝西说(或亲眼观察到)我发自内心地努力培养出更随和、更坦率的性格,举止态度也更讨人喜欢、更活泼开朗,也就是变得更愉快、更坦率、更自然些;否则,她真的必须拒绝让我得到那些唯有知足、快乐的小孩才能享有的特权。
“贝西到底告了我什么状?”我问。
“简,我不喜欢无端指控、问东问西的人。再者,小孩子不应该这样质问长辈。到别处去,如果不能用好口气说话,就别出声。”
客厅隔壁有一间早餐室,我溜了进去。里头有个书柜,我迅速拿了一本书,没忘记要挑选那种附有插图的。我爬上窗台座位,收拢双脚,像个土耳其人似的盘腿而坐,再把红色波纹窗帘拉到几乎紧闭,安心地遁人这双重隐蔽的圣地。
层层叠叠的绯红厚实帘幕遮挡了我右侧的视野,左边是清透的窗玻璃,保护我免受十一月阴郁天气的侵扰,却没有将我与外界隔绝。偶尔,我在翻动书页时,会抬头观看冬日的午后景象。远处是苍茫的云雾,近处有湿濡的草皮和饱受狂风蹂躏的灌木,连绵的雨丝被一阵呼啸良久的疾风扫得横七竖八。
我回到书本上,这本是比威克的《英国鸟类史》。我通常不太用心在文字叙述部分,然而,尽管我年纪幼小,仍然有些特定篇章让我忍不住费心详读。譬如那些介绍海鸟栖息地的文章,描述某些只有海鸟出没的“荒僻岩石与岬角”,或描述挪威海岸,那里从最南端的林德纳斯(或名纳兹)到北角之间缀满星罗棋布的岛屿。
北方之洋滔天巨浪翻滚沸腾,
极地杜里那裸露的凄怆岛屿;
大西洋的汹涌波涛澎湃高涨,
拍击疾风劲雨中的赫布里底。
同样地,我也无法不去细读那些描绘拉普兰、西伯利亚、斯匹兹卑尔根、新地岛、冰岛、格陵兰等冷清荒凉海岸的文字,说是“那辽阔的北极地带,那些遗世独立的萧瑟荒域,那里有无边无际的严霜冰雪,是历经数百年积累而成的厚实冰层,像釉彩般披覆在高耸参天的山巅,环绕着极地,造就了加倍凛冽的酷寒天候”。对于这些惨白国度,我脑中自有一幅幻想情境,它幽暗朦胧,印象却格外鲜明,一如那些浮沉在孩童脑海、懵懵懂懂的意念。这些介绍文字自动与后方插图串联,以至于那孤立在波涛与浪花中的礁石、那搁浅在孤寂海岸的破船、那穿越云隙斜睨沉船残骸的苍白冷月,都显得异乎寻常了。
荒僻墓地里的镌刻墓碑,那一扇大门和两棵树木,那被破败墙垣局限的狭窄视野,那初升的新月,莫不宣示夜幕的降临。我说不出那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静止的海面上漂浮着两艘船只。我深信那是海上魅影。
恶魔的指爪扣住小偷背后的包袱。我连忙翻页,那真够吓人的。
同样吓人的还有独坐在岩石上那头黑黝黝的有角怪物,正眺望着绞刑架周遭的人群。
P1-3(《简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