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姥姥、妈妈、外孙女,个性迥异,住在同一屋檐下。 她们彼此深爱,却又互相憎恶。 这里没有男人。 姥姥思想开放,张扬着自己对爱情的渴望。 妈妈以文学翻译为业,与现实保持了舒适的距离。 外孙女聪明叛逆,念及未来却常处在迷茫之中。 圣诞前夕,姥姥打开门,门口站着一个漂亮的男人…… 这部小说以日记、书信、独白的形式,展现了三个年龄、思想、习惯相去甚远的女人日常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我想要……可我说不出来,因为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没有母亲和女儿,我会孤独到绝望。” “我是个自由的人,不是一个固定家庭编制。” 作者简介 达契亚·玛拉依妮,1936年11月出生于菲耶索莱(佛罗伦萨)。玛拉依妮从小便对文学和写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十九岁与其他一些青年创办文学杂志《文学时光》,二十一岁开始与《比较》《新观点》《世界》等多家杂志合作,为其撰写文章。时至今日,玛拉依尼仍为当今意大利文坛最著名、最活跃的女作家之一。1962年至今,她已著有近百部作品,体裁包括小说、评论、诗歌、访谈录等等。她的小说屡获意大利和国际文学奖项。其中,《惶惑的年代》(1963)获弗尔门托国际文学奖;《小岛》(1985)获弗雷杰内国际文学奖;《玛丽安娜·乌克里亚漫长的一生》(1990)获坎皮耶罗文学奖及该年度意大利畅销书奖,再版十九次,被译成十七种语言;《黑暗》(1999)获意大利最具权威的文学奖项——斯特雷加文学奖。2012年后,玛拉依妮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目录 《三个女人(精)》无目录 序言 【致中国读者】 亲爱的中国读者,我把 小说《三个女人》交给你们 ,希望大家觉得这本书有趣 。 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 事。在这个家里,只有女人 ,没有男人——男人们要么 选择了离去,要么已经不在 人世。 姥姥、妈妈、外孙女, 这三个女人生活在同一屋檐 下,尽管她们的所思所想、 志趣品味、生活习惯相去甚 远。姥姥杰苏伊娜做过多年 的戏剧演员,认为自己是个 自由的女人,并且风韵犹存 ,时刻积极地面对生活。妈 妈玛利亚是“六八一代”:坚 信可以通过满腔热忱和高尚 情操来改变世界。外孙女洛 雷达纳,小名洛丽,是我们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她聪明 、自主,但也因缺乏更高的 追求而感到迷茫——共同价 值观的缺失正是当下西方的 社会弊病。 一个男人几乎悄无声息 地闯入这个小小的女性世界 ,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他善 解人意、彬彬有礼,懂得为 爱情慷慨奉献,但也轻易地 被人引诱。 在这三个女人之间,不 乏吵闹与争斗,但她们仍然 深爱彼此,本书的结局就足 以证明。 我打算只说到这里,其 余留给诸位去阅读和体会。 我愿意补充一些关于风 格选择的想法。我想告诉那 些不仅关注情节,也对小说 风格感兴趣的读者,对我而 言,最困难的是深入三个女 人的语言世界。事实上,语 言是文化,是思想,是个人 与世界关系的体现。在纸上 模仿三位不同年龄段女性的 语言并非易事。年龄不仅展 现个性,也反映出时代差异 。 这部小说以及每部小说 都代表特定的历史时期,从 某种意义上讲,作者让角色 走上舞台,描绘和呈现彼此 靠近却不尽相同的芸芸众生 。 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达契亚·玛拉依妮 2021年12月 导语 描述女人间的感情每每遭遇绝境,便愈发坚不可摧。 当今意大利文坛重要、活跃、大受喜爱的女作家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提名作家/作品译介超25国、销量超百万册。 第37届海明威文学奖获得者——达契亚·玛拉依妮,创作于81岁的全新长篇小说:揭示三代女性的生存真相和精神历险。 姥姥、妈妈、外孙女,三代女性迫于生计住在一起,争吵不休也深爱彼此。直到有一天,一个男人闯入她们的生活…… 本书十一本冲破自我束缚、性别偏见的女性自由之书。 意大利的“鲁迅”、《鄙视》作者莫拉维亚盛赞的作家。 精彩页 11月23日 我恨日记本,却依然像个傻子似的留着一本,还在上面写日记。问题是到底该把它藏在哪儿。幸好妈妈的好奇心并不重,但姥姥就不一样了,她太爱到处管闲事,俨然一只猴子。虽然她的想法和我一致,从不揭发我,那我也不乐意让她看我写的东西。这是私人领地,禁止擅入,走开,去!我用锤子把相当厚的墙壁砸破,然后拿一块可以上下滑动的铁板挡住窟窿,把锁挂在一头儿带圆环的钉子上,用来打开或锁闭铁板。这样就足够了,我又往上面挂了一幅画,齐活!这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一个日记本。每当手边有书和本子的时候,妈妈总是对我说:看书!写字!那时我的小手连一支笔都还握不稳,为了取悦她,我画画、写字,画得乱七八糟,字写得像狗爪子刨出来的一般。这是一种家族病,一种像疾病一样传染到我身上的倒霉习惯。家族病是存在的,不是吗?所以现在我手中捧着日记本,开始像姥姥,后来像妈妈。虽然姥姥多年在舞台上,并不热衷于写作,但她爱说话,并以这种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总之是一部有声日记本。姥爷在去世之前似乎写诗,他总是鼓励姥姥把所思所想落实到纸上。爸爸三十八岁时因白血病去世,他也经常写作,体育类文章,妈妈这样说。我对他只是模模糊糊有点印象,因为他走的时候我才三岁,妈妈孤身一人,不得不开始工作。她还能做什么呢?对她而言,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写作和阅读就像呼吸一样轻松,当然是做翻译了,显而易见!她不可能去做其他工作。她每天工作十三个小时,从前如此,现在依然。事实上,为了与文字如影随形,她甚至能忘记吃饭……但她的收入微薄,总是手头拮据,幸好姥姥能靠给人打针挣点钱。她技术很棒,全社区的人都认识她,到处都有人找她。 亲爱的弗朗索瓦: 就在不久前,我女儿洛丽还问过我,我们怎么可能保持通信这么多年。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她?我觉得这很正常,这是我们相距遥远保持沟通的方式。我反感科技,它的本意是把生活变简单,实际却把生活变得更复杂,或者至少把生活变得乏味,使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平庸无奇。我不喜欢待在一块屏幕前面。一块玻璃做的屏幕,它反射光芒,狂妄地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它被镶嵌在铝框里,把一团彼此搅缠的电线妥妥地掩藏在笨拙的体内。 可是妈妈,喘口气的工夫,电子邮件就到了,你却偏要用慢腾腾的邮寄!我女儿洛丽总会这样说。 洛丽,美好之处恰在于此,缓慢自有它隐秘而深邃的价值:思考的缓慢、言语的缓慢、书写的缓慢,这正是那个不重速度的时代最大的优势。缓慢把它的种子植入人的身体,生根,滋芽,长出叶子、花朵、树木,万物得以喘息。我是这样回答她的,我知道你的想法和我一致。 妈妈,你飞得太高了,当心摔下来磕破头。另外,你看上去比你的妈妈还要老,她六十岁了,却会用电脑,随时随地发邮件,而你连手机和聊天工具都不会用!——我女儿总是要和别人争个高低。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