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天津在我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这里也是我国无线电广播事业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在1923年上海出现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后的仅仅两年,天津的广播事业就在日租界起步。近代天津广播发展先后历经了民国期间的四个历史阶段,其间曾经历20世纪30年代中期民营电台的快速发展,遭遇沦陷期间广播事业的全面沉沦,也见证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专制统治下对广播电台的独霸控制。发展曲折,道路艰辛。本书意在呈现近代天津广播发展的面貌,揭示其在天津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加全面、客观认识和看待近代天津的广播事业。由于天津在1949年1月15日宣告解放,因此本书对近代天津广播事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25年1月到1949年1月这24年的时间当中。 本书主要从政府对天津广播的管控、天津民营电台的创新发展、广播电台与报刊的互动、广播与城市的近代化以及天津广播历史贡献等多个维度论述近代天津广播的发展演变,进而探讨其规律,总结其特点。 本书立足整体,突出特色,力争做到点线结合,以政府对电台的管控、民营电台的发展、广播对城市近代化的贡献等节点为轴,勾连天津广播在近代的整体发展面貌。以期尽量全面且客观地展现近代天津广播事业发展的全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近代天津广播事业的公正评价。 目录 序章 第一节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 第一章 一波三折——近代天津广播事业的起伏发展 第一节 天津广播的应时而生 第二节 “黄金十年”间天津广播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广播电台沦为日伪统治天津的工具 第四节 天津广播在抗战胜利后的短暂复苏与畸形发展 第二章 政府管控——天津广播起伏发展的主动力分析 第一节 民国北京政府的高度集中管控 第二节 民国南京政府的与时俱变管控 第三节 日伪政权的法西斯统制 第四节 天津军管会对广播事业的除旧布新 第三章 德财兼顾——天津民营电台的特色和担当 第一节 形式多元的民营电台 第二节 褒贬各异的“四大电台” 第三节 社会灾变中的民营电台 第四章 相映生辉——无线电广播与报刊的互动 第一节 无线电广播引入后的早期报刊镜像 第二节 天津知名报刊对广播的关注与提携 第三节 《广播日报》在报刊与广播互动中诞生 第五章 助新之器——无线电广播与城市的近代化 第一节 广播与天津近代政治的发展 第二节 广播与天津近代工商业的升级 第三节 广播与天津近代文化的塑造 第六章 独树一帜——近代天津广播事业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天津广播开创近代广播发展独特路径 第二节 天津广播成为近代区域广播运营代表 第三节 近代天津广播的局限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序言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 的区域版图中,天津无疑是 一座明星城市。这里诞生过 诸如《国闻报》《大公报》 《益世报》《商报》等著名 报刊,走出了包括严复、英 敛之、胡政之、张季鸾等杰 出报人。目前对上述报刊与 报人的研究成果也极为丰富 ,其中仅涉及《大公报》的 专著就不下数十种。天津还 是近代广播业最发达的城市 之一,无论从广播电台的创 办时间、发展规模还是广播 节目的社会影响看,广播业 在当时的天津都是仅次于上 海的标志性“建筑”。然而当 我们盘点涉及近代天津广播 的研究成果时,就不难发现 其与报刊、报人研究的严重 不均衡:除了《天津通志· 广播电视电影志:1924— 2003》中有相关的论述以 及部分散见的论文外,迄今 还没有一部对这一历史进程 进行翔实考证与分析的学术 专著问世。 《近代天津广播史》的 出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 一缺憾。 本书梳理了天津近代广 播业从诞生到曲折发展再到 最终获得新生的过程,对天 津近代广播业进行了细致描 摹,并对包括天津近代广播 发展的主动力、天津民营电 台的发展特点、天津无线电 广播与报刊的互动互构、无 线电广播与天津城市的近代 化等关键要素进行了深入分 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 了近代天津广播业对我国广 播电视业和新闻业发展所做 出的历史性贡献。本书立足 整体,突出特色,点线面结 合,以政府对电台的管控、 民营电台的发展、广播对城 市近代化的贡献等节点为轴 ,勾连天津广播在近代的整 体发展面貌,论据丰满,逻 辑清晰,结论扎实。 作为冯帆的博士生导师 ,我见证了本专著从他脑海 中的一个设想到最后成稿的 全过程。我国广播电视史研 究的开创者与奠基人赵玉明 教授生前曾反复叮嘱作为弟 子的我和冯帆等人要认真将 中国广播电视史研究做下去 ,既要多打井,又要深打井 ,在通史研究的基础上注重 区域史、地方史的挖掘研究 。赵老师算是半个天津人。 还记得我第一次带冯帆去拜 见赵老师时,便听到他建议 冯帆利用身为天津人、参与 过专著《天津新闻史》写作 的优势,好好发掘一下近代 天津无线电广播发展的历史 ,争取能够做出一点成绩。 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权衡, 冯帆决定将近代天津广播史 作为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选 题。 虽然近代天津广播事业 丰富多彩,但公开出版的史 料书籍却凤毛麟角,很多资 料都保存于天津档案馆等地 ,多年乏人问津。为了获取 史料,冯帆在读博的两年多 时间里,辗转往返于京津两 地的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和 博物馆,抄录复印、体验观 察、寻访旧址、拜谒专家, 最终于2019年6月圆满完成 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 得了“优秀”成绩,也算是完 成了赵老师生前的一个心愿 。 博士毕业后,冯帆回到 母校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 学院任教。我又鼓励他继续 丰富补充书稿中的内容。在 随后的两年多时间中,他利 用工作之余继续发掘新史料 ,丰富和打磨初稿,才有了 这本《近代天津广播史》的 问世。 如今,形式各样的新媒 体、融媒体正在深刻地改变 着我们对媒介和周遭世界的 接触方式与认知框架。在这 样一个快速变化升级的时代 回溯历史,又该怎样观照其 意义与价值?大卫·休谟的 观点或可提供一种参照。他 认为,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 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 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 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 了材料。本书在梳理近代天 津广播业的发展历程时,就 不仅着眼于其本体发展,还 瞄准推动这一事业发展的主 动力——政府与市场。尤为 可贵的是,作者将近代天津 广播与报刊的互动、广播对 天津城市现代化的影响等因 素纳入研究视野,无疑助推 了天津传媒史与城市现代化 史的研究,为其提供了新案 例、新方法。由是观之,研 究历史,明晰其特征,掌握 其规律,分辨其价值,揣摩 其意义,正是为了更好地面 对全新的媒介环境,进而让 其为我们所用,而非使我们 被其所用。 同近代天津广播史一样 ,近代中国传媒史仍有许多 未曾深耕的研究领域。希望 本书不仅作为近代天津广播 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也 能促使更多研究者从事地方 广播电视史研究,产出更多 优秀作品,共同推动中国新 闻传媒史的繁荣发展。 艾红红 于2022年7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