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美的青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春岗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真实再现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小娟忠诚于党、执着奉献,敢于担当、务实勤勉的一生。全书以波澜壮阔的舟曲脱贫攻坚历程为主线,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多个角度,生动讲述了优秀青年党员干部张小娟舍弃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积极投身家乡灾后重建,并在脱贫攻坚一线不懈奋斗的事迹,深刻诠释了张小娟的精神成长史。本书是一部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主题出版物。 作者简介 吴春岗,汉族,甘肃临洮县人,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1975年在夏河县藏族村寨插队。1978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学学士。历任甘南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共玛曲县委副书记、中共甘南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等职务。 1992年破格晋升主任编辑。曾被共青团甘肃省委授予“甘肃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被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甘肃省最佳优秀青年记者”荣誉称号,被中共甘肃省委授予“甘肃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多年来在国内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百篇,已出版文学作品集《三河一江吟唱》《高原阳光》,党史类专著《岁月铸忠诚》《辉煌的历程》《长征路上不朽的丰碑》等。 目录 序歌 第一章 绽放的年华 成长的岁月 在多民族的大家庭里 会宁支教 凤凰实习 第二章 在故乡的土地上 《寂寞城马》的思考 故乡在呼唤 基层磨炼 第三章 在灾难中前行 在大灾大难面前 飘扬的党旗 凤凰涅架浴火重生 反思与觉醒 第四章 初心与使命 乡村青春新篇章 跋涉与突破 甘南扶贫开发 第五章 扶贫路上 担当与奉献 甜蜜的事业与姊妹情 第六章 溪流涓涓 爱心融注 倾力帮扶情暖舟曲 希望与期待的对接 大海与高原的牵手 一滴水辉映的时代变迁 第七章 特色产业培育 小藏鸡:变成金凤凰 黑土猪:农家致富宝 中藏药材:种植出的希望路 经济林果:大自然的厚爱 小小羊肚菌:撑起致富伞 金丝皇菊:金色的致富路 牡丹花开:香溢四方 油菜花开:照亮山川 第八章 在时代天空下 教育:扶贫先扶智 青春誓言 文旅开创新天地 第九章 阳光下的守望与温暖 向日葵的品格 阳光下的亲情 第十章 永远的征途 在“三大行动”办公室的曰子里 最后的征途 舟曲之殇 第十一章 岁月激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母校的回响 尾歌 后记 序言 无尽的追思永远的骄傲 蒙曼 小娟献身甘南藏族自治 州的脱贫攻坚事业,忽忽已 经两年多了。这两年,看了 很多小娟的照片,也读了很 多关于小娟的文字。可是, 我眼中时时浮现的,仍然是 小娟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 化学院读书时的样子。那时 的她,是一个多么平平凡凡 、老老实实的孩子呀。不声 不响地上课,不声不响地下 课,见到老师会略微局促地 笑一下着占儿农家子弟特有 的淳朴和拘谨。我知道她来 自甘南藏族自治州,还跟她 聊过几句她家乡的情况,毕 竟我1995年曾经到那里实 习,记得庄严雄伟的拉卜楞 寺,也记得芳草萋萋的桑科 草原。我想,如果不是因为 2006年暑期我带他们班到 湘西凤凰县实习,我们之间 的交往也就到此为止了。湘 西和甘南一样,都是少数民 族自治州,来到广阔天地的 小娟明显更加如鱼得水,我 记得她哈哈大笑的样子,也 听见她和班里的同学吹牛, 说自己的家乡有多么漂亮。 然后,她们就毕业了,三三 两两地在校园里照相。看到 她们垂下长发,化起淡妆, 绽开明媚的笑脸,我也感慨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多么重 要啊,不管孩子们来自何方 ,背景如何,如今她们都已 经属于这座城市了。是大学 让她们从笨拙的蝶蛹蜕变成 了美丽的蝴蝶,我们作为老 师,在这一刻总是骄傲而满 足的。 那个时候,我自然不会 料到,小娟还会再经历一次 蜕变。我不知道她张开翅膀 ,又飞回了甘南藏族自治州 。我不知道她当上了舟曲县 的基层公务员。我不知道她 在舟曲县泥石流抢险救灾的 现场火线入党。我不知道她 担当起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 的重任,走到了全中国乃至 全世界历史上最为壮丽的事 业——全面脱贫攻坚工作的 第一线。我也不知道她结了 婚,生了子,成了一个坚强 而又幸福的妈妈。等我知道 这一切,已经是2019年10 月,她殉职的消息通过互联 网,一下子冲进了我的眼里 ,也一下子冲进我的心里。 的确,这么多年,我不知道 她在做什么,但是,我知道 ,她已经从翩翩蝴蝶蜕变成 了展翅的雄鹰,生生世世, 翱翔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广阔 的蓝天上。 如今,拜读吴春岗先生 的大作《最美的青春》,我 仿佛又看到了甘南藏族自治 州雄浑壮美的山山水水,看 到山水间淳朴善良的男男女 女,也看到小娟在那里,在 他们之中成长、成熟、奋斗 、牺牲的样子。我愿意重申 我在2019年小娟刚刚殉职 的时候,在微信朋友圈里写 下的那段话:是我们的学生 ,也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 无尽的追思,也是我们永远 的骄傲。 二○二一年十一月九日于 北京 导语 2019年10月7日的傍晚,一个名叫张小娟、年仅34岁的舟曲扶贫女干部倒在了脱贫攻坚的征途上,倒在了舟曲这方古老而新生的土地上,她的生命融入奔流不息的白龙江。 当奉献温暖了大地,当奋斗改变了山河,当牺牲感动了岁月,张小娟用热血和青春写就的舟曲故事开始沿着白龙江,向着中华大地传播。 后记 阳光温暖岁月 又是一年春草绿,长篇 报告文学《最美的青春》的 写作与出版已进入第三个春 天。 从2019年11月17日初次 到舟曲,到2021年8月,我 先后9次深入白龙江畔的舟 曲,到达舟曲县除博峪镇以 外的大部分乡镇采访,实地 感受,补充、挖掘和核实资 料。 在此期间,比较广泛地 采访接触了舟曲县委、县政 府的领导,以及舟曲扶贫部 门的领导和同志、乡镇干部 和基层群众,还有张小娟的 直系亲友,张小娟中学时代 的老师和同学,中央民族大 学就读期间的老师和同学。 还通过省、州扶贫等部门, 多方面查阅相关扶贫文件和 档案资料,开阔视野,拓展 素材,先后走访了部分舟曲 籍和长期在舟曲工作过的王 德魁、赵志德、全尼西、昝 文国等退休老同志,从不同 的侧面和历史时期,尽可能 多地了解张小娟的生平事迹 和时代背景,特别是她的成 长轨迹和心路历程。 从2020年的春天到2021 年的秋天,我静心笔耕,进 入写作状态后,克服兰州夏 季的酷暑和冬季的寒冷,以 及身体的不适,特别是每次 遇到一个个的困难和疑惑时 ,需要不断地调整心态,克 服畏难情绪,不断地战胜自 我,在写作、沉淀、读书、 修改中,精心打磨每一个章 节。《最美的青春》先后经 过4次大的修改,多次的局 部修改,特别是征求舟曲县 县委办、宣传、扶贫、文旅 、文联等部门同志们的意见 和建议,以及张小娟在北京 同学的意见,进行综合性的 补充、完善,终于完成了这 部30万余字的长篇报告文学 。 在书稿的写作和出版过 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和厚爱,在此,一并表 示感谢:感谢甘肃省民族事 务委员会、兰州市民族事务 委员会的关心与支持;感谢 舟曲县委宣传部和李白成同 志提供的图片;感谢中央民 族大学教育基金会;感谢赵 凌云、马瑜、石华雄、郭子 文、才项当智、郭路、李世 华、旦正昂吉、王添芬、王 听、桑永杰、李兵、姚剑、 韩爱军、仇锐红、宋明辉、 杨浩、赵英、赵桂芳、邹卫 东、王永琪、赵冬梅、石雷 等同志;感谢张小娟的亲友 张生财、刘忠明、张小慧、 张建平、赵彦平等;特别感 谢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 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历史 文化学院学教授蒙曼在百忙 之中为书稿作序,感谢甘肃 画院原院长、著名书法家马 国俊为书稿题名,感谢著名 文学评论家严英秀为书稿撰 写热情洋溢的评论;感谢张 小娟的大学同学、国家图书 馆副研究馆员张新宇对书稿 的精心审阅与校订,感谢在 书稿写作中给予了积极建议 和帮助的挚友雷建政、訾晓 辉等;最后感谢甘肃文化出 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殚精竭力 ,精心设计,为本书的出版 做出的努力。 2019年l1月19日-2021年 8月9日于舟曲、兰州 精彩页 绽放的年华 成长的岁月 天蓝得不能再蓝了 云白得不能再白了 水清得不能再清了 花妍得不能再妍了 草绿得不能再绿了 ——引自组诗《吉祥大地与你的笑容》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舟曲历史悠久,先秦时就设置羌道县,汉武帝时置郡,公元1150年修建西固城。舟曲历来是古蜀道上兵家必争之地,有“川陇锁钥”之称。宋、元、明、清时,舟曲历经沧桑;1913年,始设西固县;1954年,西固县易名舟曲县。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藏、汉等民族的先民们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多种文化在这里滋生和融合。在共同的文明发展历程中,白龙江两岸的各族人民相依共济、相扶守望、自强不息,长期和谐相处,用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舟曲历史文化,为共同推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经济交融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舟曲属暖温带湿润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寒暑交替明显,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高山与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3.8℃,平均无霜期223天,海拔1173米-4500米,年均降水量466.1毫米。舟曲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唯一富有亚热带山水景象和林植生物景观的地区,境内气候温和湿润,风景秀美,生态资源丰富,被誉为“陇上桃花源”和“藏乡小江南”。 奔流的白龙江环绕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舟曲县曲瓦乡城马村,就坐落在背风向阳、依山傍水、气候温润的河坝里。 城马村距离舟曲县城56公里,属于白龙江舟曲段的上游。 城马村里有几棵标志性的参天大树,这是几棵历经岁月沧桑的百年古梨树。 城马村里的古梨树,树名浆水梨,别名白梨树,属蔷薇科。 张小娟家的院落里,就有一棵枝叶葳蕤的古梨树;她家大门外就生长着村里树龄最老的古梨树,距考证已有800多年了。古梨树根系蓬茂发达,树干壮硕、苍劲、挺拔,枝叶繁茂,如一柄柄巨伞,悉心呵护着宁静的城马村。 1985年4月8日,张小娟出生在城马村一户普通的藏族农民家庭,是家里的老二。 这是一个有着勤奋、俭朴、善良、忠厚、坚韧传统美德和家风的家庭。 白龙江、黑土地、城马村、古梨树,成为张小娟童年温馨的梦境。 曾有哲人这样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与众多默默在黑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乡亲们不同的是:张小娟的父亲张生财是一个历经生活磨难的刚强汉子。他做事认真,勤劳克俭,意志坚韧,不甘于贫穷,敢想、敢干、敢闯,是一个有创新思维的新型农民。 张小娟的母亲杜导先是一位心地善良、性格温柔敦厚的藏族妇女。她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相夫教子,任劳任怨,为家庭默默奉献。 张生财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张生财读到小学三年级时,家里人口多,又加上闹灾荒,粮食紧缺,全家陷入极度贫困状态。百般无奈之下,张生财只能辍学回家。少不更事的他便跟着大人开始种田务农。待年龄稍长一些,因地里的收获不足以支撑一家人的温饱,少年省事的张生财便悄悄地外出经商,打零工赚钱,贴补家里。 张生财在生活的重压之中饱尝艰辛,吃尽了没文化的苦楚。他暗暗下定决心,再苦不能苦孩子,以后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让知识改变命运,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家风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张生财夫妇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对孩子们的心灵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张生财教育孩子,要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国家。在家里,要孝敬长辈;在村上,要尊老爱幼;在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 家风的濡染与熏陶,对张小娟姐弟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家国情怀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生财审时度势,借助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外出务工,从事运输业,成为城马村最早致富的人。 张生财笃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逐渐富起来的张生财,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在乡村学校求学的孩子全部送到全县教学质量最高的舟曲县城学校。 当张小娟在曲瓦乡城马村读完三年级后,张生财就把她直接送到舟曲县城的学校读书。张小娟的姐姐张小慧、弟弟张建平,都是在舟曲县城上完小学和中学的。 当时曲瓦乡还没有哪一家村民为了孩子上学这么做。 张小慧与张小娟在县城上学时,张生财便在学校附近租下两间房,姐妹俩的生活就由奶奶照护。张小娟上五年级时,奶奶年岁大了,便回到了老家。姐妹俩便开始自己动手洗衣做饭,料理家务,从小就学会了自立自强。 直到4岁的张建平也到舟曲县城上学时,杜导先便第一次放下城马村的农活和家务,来舟曲县城专门照顾三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一家人的生活重心由乡下的城马村转移到了舟曲县城。 在外务工的张生财不时地过来看看孩子。他对孩子们慈爱有加,每次除留下充裕的生活费用外,更多的则是对孩子们读书学习的督促检查、提醒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