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学位制度实施40周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30周年,东华大学成立70周年。为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入和全面地总结东华大学开展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特编撰本书。 本书从研究生教育组织机构变迁、研究生招生管理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的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生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生学籍与学位管理、研究生教育创新和培养模式探索七个方面,全面且深入地论述了学校在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的领导下,贯彻落实与创新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新进展、新成绩和新突破;重点以2012年十八大召开以来的客观史料与数据分析为依据,展示东华大学在落实上级政策,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改革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本书还辑入了大事记以及一些重要资料。本书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数据可靠。从高校的视角出发,管中窥豹、解剖麻雀、以小见大,对人们了解上海乃至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与成就、制度设计与改革创新、面临任务与困难挑战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对从事研究生教育与学位管理工作者、教学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以及关心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各级领导和社会人士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各类型图书馆与社会公众均具有极大的馆藏与收藏价值。 目录 顾问委员会 编著委员会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生教育组织机构变迁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及模式变迁 第二节 研究生教育专家组织变迁 第三节 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 第四节 优化学位授权点的举措成效和学科评估 第五节 关于组织机构的设想 第二章 研究生招生管理变化 第一节 博士研究生招生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招生 第三节 研究生班招生 第四节 研究生招生宣传 第五节 未来研究生招生工作规划 第三章 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的完善 第一节 研究生培养的探索 第二节 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第三节 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第四节 研究生学制改革 第五节 研究生课程建设 第六节 研究生奖助体系变化 第四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节 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开展 第二节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情况与成效 第四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成效 第五节 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第五章 研究生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研究生对外交流总体概况 第二节 研究生教育对外交流项目(校际合作) 第三节 国家公派留学发展状况 第四节 留学生招生和培养状况 第六章 研究生学籍与学位管理 第一节 研究生学籍管理政策变迁 第二节 研究生培养规模发展 第三节 研究生毕业与就业情况 第四节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 第五节 研究生学位授予情况 第六节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第七章 研究生教育创新和培养模式探索 第一节 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 第二节 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第三节 国家和上海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情况 第四节 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和发展 第五节 研究生教育重要会议及相关情况 第六节 未来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案规划 附录 附录一:东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大事记 附录二:东华大学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附录三:东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制度一览表 附录四:东华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立项一览表 附录五:东华大学教材建设项目立项一览表 附录六:东华大学国际大师课程项目立项一览表 附录七:东华大学荣获全国优博论文(提名)一览表 附录八:东华大学荣获上海优秀成果(学位论文)一览表 附录九: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名录 附录十:东华大学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 附录十一:研究生院获得各类奖项和发表论著一览表 附录十二: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组织人员名录 附录十三:东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人员名录 附录十四:东华大学研究生院(部处)工作人员名录 附录十五:东华大学二级单位对照表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在服务纺织强国战略 中奋进不止 ——东华大学研究生 培养改革与实践之路 东华大学是新中国第 一所纺织高等院校,也是 中国纺织研究生教育的开 拓者和引领者,1959年 学校开始在纺织工程等4 个专业招收5名研究生, 开启了我国自主培养纺织 领域研究生的大幕;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1年获得博士、硕 士、学士首批学位授权, 开启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 新阶段;2011年获评“全 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 新院校”,2020年成立东 华大学研究生院,开启了 研究生改革新篇章。 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 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 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 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先导产 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迁 。在第一个百年征程中, 我国纺织工业实现了由小 及大、由弱到强,2019 年,中国工程院公布中国 的纺织产业与通讯设备等 五类产业属于世界领先产 业;2021年我国宣布基 本建成纺织强国。纺织强 国的实现有四大要素:人 力资源、科技支撑、管理 创新和发展模式,其基础 在人才,关键在人才。建 校至今已为国家培养超26 万各类人才,其中研究生 为3.6万余名,为我国基 本建成纺织强国提供重要 人才支撑。正如原全国政 协副主席陈锦华曾为我校 题词所说的:“从旧中国 人民衣不蔽体,到新中国 的丰衣足食和成为世界纺 织大国,东华大学作为纺 织业的人才摇篮,功不可 没,业绩辉煌。” 针对纺织上下游产业 链长、涉及学科链广、工 程性和应用需求强的特点 ,我校始终聚焦纺织产业 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 需要两条主线,紧扣高水 平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 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深入 开展大纺织学科研究生教 育改革探索,创新实践“ 三全程”产教融合和“三大 一长”科教融合的人才培 养新模式,在研究生人才 培养的“量”与“质”特别是“ 高精尖缺”人才培养上取 得较显著成效。 一、聚焦“缺”与“少”, 打造“三全程”产教融合人 才培养模式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迫切需要大批卓越工程师 和青年科技人才,针对人 才稀缺的现实困境,我校 在研究生培养源头上下功 夫,聚焦研究生教育的改 革设计、育人场景和育人 主体三大要素,破除校企 壁垒,创新“三全程”产教 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在 推进现代化发展和服务企 业技术改进中培养满足纺 织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新 纺织人。 首先,学科教授与行 业专家全程参与研究生教 育的改革设计。让“懂行 的人”全过程参与大纺织 研究生培养的教育改革设 计中来,行业需要什么、 我们就教学生什么,学校 积极服务企业需求,邀请 行业企业专家进校交流, 深度参与纺织学科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定等改革设计 ,就纺织学科人才培养规 格充分研讨、达成共识。 推动形成“企业出题、学 校解题”的“校企相融”新 模式。 其次,企业项目与场 景全程融人大纺织研究生 知识体系的建构。我校深 刻把握基地、课程与人才 培养三大要素,与全国六 大纺织产业集群的龙头企 业已创建了“国家一上海 市一学校一学院”四级研 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00余 个,依托这些基地聚焦企 业急需项目组织研究生开 展研究,围绕企业实际问 题强化科研实践育人。在 落实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 和教材体系建构中,拥有 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系统 梳理并建构了从“机械化” 到“电气化”再到“智能化” 时代所需的、基于学科交 叉的大纺织知识体系,通 过校企联合的实验室、实 践基地等育人场景与过程 的交替进行,培养了研究 生复合、交叉的素质能力 ,实现了“教研相融”的新 目标。 最后,校内外导师全 程参与研究生的培养。校 内外导师在招生、培养到 学位论文全流程的言传身 教,扎实做到课堂理论学 习、企业生产及社会实践 的有机融合,有效改变和 提升学生对未来纺织产业 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实现知识传授与产业要素 充分融合,培育学生热爱 纺织产业、扎根实业的工 匠精神,充分展现了研究 生作为科研和服务社会生 力军的支撑作用和价值, 实现了“过程相融”的新境 界。 二、聚焦“战略”与“顶 尖”,构筑“三大一长”科 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 高水平人才除了量的 需求,更要有质的突破, 这就是瞄准国家战略培养 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未来 领军人才。为此,我校突 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 研究教育的前沿知识响应 、科研资源流通、团队协 作能力和交叉学科视野等 要素,探索“三大一长”科 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中培 养满足心怀“国之大者”的 时代新人。 首先,聚焦前沿知识 和科研资源,以“大平台” 提供领军人才培养的资源 供给。我校拥有纺织领域 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 仅有的两个国家制造业创 新中心等28个国家及省部 级科研基地,充分利用这 些高水平的“国家队”力量 ,充分发挥他们引领纺织 知识发展方向,处在知识 前沿的优势,以及承担国 家战略任务的资源优势, 深度融入研究生招生规划 、科研能力训练等关键环 节,践行“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