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无论哪个时代,都存在众多“失败的成功者”。他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腰缠万贯,却一辈子汲汲营营,忙碌不休,从未体验过长久的快乐与真实的自由。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做得如此成功,却活得如此不幸?更迫切的问题是——你有没有蹈其覆辙的危险? 在《“活在当下”指南》中,国际当红学者萨姆·哈里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趋乐避苦是人类的本能,而快乐本质上稍纵即逝,所以人们天生受困于循环往复的追求,不少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这无形的牢笼中度过。要打破与生俱来的困境,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就一定要升级心智模式,摆脱原始状态。如何做到这一点?身为哲学神经学双料博士的哈里斯独辟蹊径。书中,他将经典的哲学理论、前沿的科学发现、丰富的切身体验巧妙结合,理性睿智、亦庄亦谐地引导读者探寻关乎个体存在之根本的三大问题——意识是什么,自我究竟为何物,以及人生应该以什么为重要追求,从而一步步瓦解顽固的“常识性”认知,实现心智的提升,收获自在的高层级人生。 在这本书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人文与科学的精彩交融,更能获得关于人生真谛的启迪,以及持续锻炼自己心智、长久改善生活状态的工具。 作者简介 萨姆·哈里斯,美国著名神经学家、哲学家、畅销书作家,在美国科普界有巨大影响力。与理查德-道金斯、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和丹尼尔·丹尼特并称“新无神论四骑士”。 斯坦福大学哲学学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科学博士。《连线》杂志2012年影响世界的50人之一。 所撰文章在《经济学人》《自然》《时代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大西洋月刊》《滚石》等刊物上引发热议。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 目录 第1章 心智的力量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快乐 如何摆脱不满足的常态 提升心智,掌控人生 第2章 意识的迷思 如果你变成一只蝙蝠 你有几个意识 默默影响你的无意识 意识是你一切经验的根源 第3章 自我的谜题 你愿意被传送到火星吗 “我”究竟是什么 不做自我的囚徒 围绕自我感的研究 穿透幻象 第4章 活在当下:专注而自由的人生 痛苦的本质是失控的注意力 心智锻炼的两种常见路径 第三条路:目标即路径 “无我”训练 接纳此刻,持续成长 第5章 避开歧路与陷阱 警惕良莠不齐的指导者 拒绝伪科学 结论 心智决定人生 致谢 译者后记 导语 对于许多希望能更深地认识自我并超越自我的人来说,萨姆·哈里斯的这本书绝对是最好的指南。在本书中,作者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心智、自我和意识等进行了分析。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讲述了人们普遍认识中的意识;第二章和第三章从心理学、脑科学的角度来阐释心智,探寻意识与自我的谜题;第四章从哲学的角度讲述如何超越二元对立;第五章讲述了一些常见的有关心智的人们常常受到困扰的问题。可以说,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内省,从科学的角度来讨论人们生活中经历过的不同寻常的体验和冥想者的相关经验,将沉思、内省的智慧与科学完美结合。 后记 译者后记 这本书从被我们遇见, 到被你遇见,时隔五年。 在这魔幻的五年间,作 者不再是当初的作者,译 者不再是当初的译者,连 书(译稿),也经过多次 编辑,不是当初那本书了 。 这也正好应了书中反复 传达的信息——无常,无 我。 没有不变的主体性,只 有不断升起灭去的想法和 感受聚成的云。烟会消, 云会散,才是生命的常态 。
然而在这篇后记里,我 想要提醒读者,就算“无我” 是科学/哲学/灵性层面 的洞见,但在日常人际交 互的领域,拥有一个有喜 好、有边界、且怒且悲的 自我,是必要且健康的, 并非时时需要被破除的执 念。 许多人(包括我自己) 之所以对身心灵相关理论 感兴趣,恰是因为经历过 关系里的创伤,譬如在原 生家庭遭受过暴力或冷落 ,或是在恋爱中经历过痴 迷或逃离。俗世里几乎人 人都在带伤前行,一不小 心就互相戳痛。在受伤的 地方疗伤,太难了;转向 更高维度寻找解释、宽慰 和意义,似乎更轻松一点 。于是,通过超越自我, 感受宇宙无量之爱,我们 得以舒缓下来。 这固然值得欣喜。但与 此同时,“无我”的洞见,很 可能会滑向“灵性逃避”—— 那些习惯于牺牲自己以换 得群体归属的人,那些在 爱情里低到尘埃里的人, 本该学着坚定地主张边界 、多“自私”一点,却很容易 片面理解灵性教导,愈发 让渡自己的利益、否认身 而为人的欲望、抹杀再合 理不过的需求。 我渐渐意识到,关系里 的伤,不能通过逃避关系 来疗愈。这也是为什么在 独自冥想数年之后,如今 的我更倾向于Circling(中 文直译为“圈圈”)这种团体 对话式冥想,一群人共同 察觉当下,彼此互为镜像 ,照见自身盲点。在 Circling里,毫不愧疚地优 先照顾自己、发出不同声 音,甚至与他人发生摩擦 ,都是把“我,,变大的过 程;而经由袒露真实自我 建立起的深度联结,又让 过去那个趋乐避苦、患得 患失的“我”,在沉默中温柔 地融化了。 或许更深层的真理存在 于矛盾中——“我”不存在, “我”也可爱;“无我”能通向 开悟,“自我”里也有佛。“ 我执”的危险并不在于“我” ,而在于“执”。执着于“无 我”,跟执着于“我”,又有 什么区别呢? 另一名译者俞立颖(学 霸猫)深谙此道。这五年 来,她跳街舞、轻断食, 近日又热衷于当时尚颜值 博主,戏称自己的社群是 霍格沃兹贵妇学院。她把“ 我”这副皮囊,打扮得妖娆 美艳,借肉身游戏,与万 物合一。问她有什么想在 译后记里表达的,她只有 一句话: “那么,这本书出来了, 该买个新的路易威登了。” zhuangbility 朱静姝 书评(媒体评论) 萨姆·哈里斯是我心目中 最为勇敢的高智识者。 ——《科学的价值》作 者 理查德·道金斯 这是一本探索者的回忆 录,是一次对自我的科学 和哲学探索,更是一部自 我超越的方法指南。它探 索了意识的本质,解释了 如何专注于当下,并警示 了你歧路与陷阱的存在。 它会动摇你对你日常经历 的根本信念,你的人生也 许将从此改变。 ——保罗·布卢姆,《摆 脱共情》作者 国际知名认 知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 家、耶鲁大学教授 萨姆·哈里斯是我甚为喜 欢的怀疑论者。在《“活在 当下”指南》中,他让我们 清醒地、无拘无束地审视“ 精神超市”,指出什么是垃 圾食品,并向我们展示了 在哪里可以找到需要的营 养。任何意识到精神生活 价值的人都会在这里找到 很多值得品味的东西,而 尚未觉察到精神生活价值 的人则会发现,有很多事 情值得反思。 ——丹尼尔·戈尔 曼,“EQ之父”哈佛大学心 理学博士 曾四度获颁美国 心理协会至高荣誉奖项, 并荣获美国心理学会终身 成就奖 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 萨姆·哈里斯揭示了自我为 何是幻觉,是大脑活动的 扩散产物;作为一个长期 锻炼心智的普通人,他展 示了放弃这种幻觉如何唤 醒我们进入一个更丰富的 生活领域,并与周围的一 切建立起更紧密的练习。 ——杰里·科因,国际知 名演化生物学家,芝加哥 大学演化及生态学系教授 这本书的巨大价值和新 颖之处在于,哈里斯以一 种简单而严谨的风格,在 伪科学和伪精神的断言之 间找到了一条道路,一条 可以让我们过上更加有益 身心的生活的道路。 ——《出版人周刊》 精彩页 很多年前,我在科罗拉多山参加了一个为期23天的野外项目。如果把参与者暴露在危险的闪电和密密麻麻的蚊虫中就是这个项目的目的,那么它第一天就成功了。头几天,大家不情不愿地在山里徒步了几百公里,随后,开始了所谓的独行仪式:我们被要求独自坐在俊美的高山湖畔前,不吃不喝,静观三天。 那时候,我刚满16岁。那是我从记事以来第一次体验到真正的独处。从结果来看,独处对于当时的我就是个十足的挑战。睡一个长觉,看一眼湖水,那个自以为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很快就被孤独和无聊打败。我没能像即将出山的自然学家、哲学家或神秘学家一样,在日记里写下我的伟大见解,而是列出了一连串美味佳肴,想着一回到人间就要大吃特吃。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在我身上没有激发出任何超然体验,只是催生出了对芝士汉堡和巧克力奶昔的馋。 在纯净的微风中与星光下,不受打扰地静坐三天,思考自己的存在之谜,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绝对的痛苦。那时,我并不知道,我自己就是那痛苦的制造者。我写给家人的信件里满是哀号和自怜,完全不输给士兵从惨烈战役中寄回的家书。 我有几位比我大十来岁的同伴,他们对这三天的独处给予了极为正面的评价,甚至用“洗心革面”来形容。这让我大吃一惊,我完全不知道他们体验到的快乐是什么。当所有物质上的乐趣和消遣都不可获得时,一个人怎么能变得更快乐呢?在那个年纪,我自身心智的属性尚未激起我的兴趣。我感兴趣的只有我的生活,而对于改变心智会给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我还全然无知。 在那次痛苦独处的几年之后,1987年的冬天,我经历了一段非同寻常的体验,它深刻地改变了我对人类心智潜力的认知。那时,我差几个月就满20岁了。我和一位挚友在室内,坐在沙发的两端轻声交谈着。当时,屋里就我们两个人,谁也没喝酒。 然而,就在那寻常的一切中,我忽然真正意识到,我非常在乎我的朋友。这本来并非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毕竟,他可是我最好的朋友。但那个年纪的我以前从没细想过,我有多在乎我生命中遇见的人,而这迟来的自觉也给了我一个伦理上的启示,那就是“我希望他幸福”。如今,它在纸上看起来格外稀松平常,但那时,它无疑彻底改变了我。 那份信念的力量如此强大,冲垮了我内在的某些东西。它重构了我的心智。我种种的嫉妒之情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在那一刻,我不会嫉妒,就像我不会想要自戳双目一样。如果我的朋友比我好看,比我更擅长体育,我有什么好忧虑的呢?如果我可以把这些天赋都给他,我一定会那么做,因为当我真心希望他幸福的时候,他所有的幸福也就都成了我的幸福。 这一认知超过了我以往所有的认知。毫不夸张地说,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真正的清醒。这份意识层面的改变来得如此简单直接,前一秒我在和朋友闲聊,后一秒就发现我再也不会囿于自我。焦虑忧心、自我批判、争强好胜、胆怯刻薄、思前想后,通通停止了。我不再有任何区分我与他的念头,也不再透过另一个人的眼光去看自己。 随后的洞见,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我对美好人生的认知。我意识到自己对这位朋友的爱是无边无际的,也意识到,如果一个陌生人此时走进房间,他也会全然笼罩在这爱里。最底层的爱是无关个体的,它比任何个体经验都要深。交易式的爱在那一刻看来完全是荒谬的,爱并不需要任何理由。 值得深思的是,这一观念的全然转变并不是因为我的感受有了任何变化,我并没有感受到一种全新的爱排山倒海向我袭来。整个过程更像几何证明:当我窥见一组平行线的性质时,也就突然明白了所有平行线的共性。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