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国公共广播电视--基础分析展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研究系列丛书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德)严斯·路赫特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提出问题

 2 政治学关联

 3 研究的现状

 4 研究方法

 5 结构和步骤

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原则

 1 导论

 2 公共领域作为启蒙的原则

 3 现代的公共领域观念

3.1 现代社会细分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理论

3.2 公共领域的(第一次)结构转变

3.2.1 引言:批判理论

3.2.2 Habermas的公共领域结构转变

3.2.2.1 理论基础

3.2.2.2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修订版

3.2.2.3 结论

3.3 卢曼:对公共领域的系统理论的理解

3.3.1 自我组织的理念

3.3.2 自生系统理论

3.3.3 社会学对卢曼自生系统理论的接受

3.3.4 系统理论角度的“公共领域部分体系”

3.4 诺尔勒一诺依曼:公共领域的社会心理意义——公共领域作为评判机构

3.4.1 导论

3.4.2 公共领域和公共言论作为社会监督

3.4.3 公共领域对于公共意见作为社会监督概念的理解

3.4.4 对诺尔勒一诺依曼的社会心理公共领域概念的批判

3.5 公共领域的第二次结构转变

3.5.1 媒体的经济化和自主化

3.5.2 公共领域结构转变的结果

3.5.3 公共领域概念的转变

 4 公共领域在现代宪法国家作为标准规定

4.1 对公共领域的宪法层面的理解

4.2 公共领域作为政治意志形成和参与民主的前提条件

 5 总结:公共领域在政治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 (电子)大众媒体在建立公众社会和政治传播方面扮演的角色

 1 引言

 2 宪法法律的标准基础

2.1 1945年之后德国电视广播系统的历史/目标

2.2 德国广播电视的宪法法律框架

2.2.1 国家确保广播电视自由和发展

2.2.2 基本供应

2.2.3 国家自由

2.2.4 节目自由、多元化和均衡

2.2.5 资金保障

2.2.6 调整、限制、组织

2.2.7 当前的节目供应/未来的节目/数字化

2.3 总结:符合宪法的原则和针对国家的供给

 3 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

3.1 大众媒体如何产生影响?

3.1.1 媒体效果的旧理论

3.1.2 议程设置理论

3.1.3 易感性,“认知瓶颈”,社会背景——受众处于中心位置

3.1.3.1 易感性

3.1.3.2 “认知瓶颈”

3.1.3.3 大众媒体接受影响力中社会环境的意义

3.1.4 媒体议程对政治施为者以及政治系统的影响

3.1.5 附录:媒介效果研究的个人理论

3.1.5.1 视频困境,沉默螺旋

3.1.5.2 智力参与

3.2 大众媒体的覆盖范围,媒介消费

3.3 媒体如何工作?——大众媒体的展示逻辑

3.3.1 “守门员”理论

3.3.2 选择标准

3.4 公共领域第二次结构转变对于政治体制的后果

3.4.1 政治体系的公共领域运作/个人化

3.4.2 象征性政治

3.4.3 象征性政治和媒体展示的结果

3.4.3.1 给政治施为者带来的结果

3.4.3.2 给政党带来的结果

3.4.3.3 给政治结构和政治进程带来的结果

 4 公共广播电视的任务和功能

第四章 广播体系的双元化

 1 前提

1.1 新出现的技术带来的可能性

1.2 对公共广播的指责

1.2.1 来自政治人物和党派的指责

1.2.2 对政治系统的依赖性提出的批评

1.2.3 对高成本提出的指责

1.3 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

 2 德国广播体系的双元化

2.1 有线实验项目

2.2 发展私营电视——电视市场的新生力量

2.3 开放的通道

 3 私营广播的结构

3.1 监管/州立传媒机构

3.2 私营广播的融资

3.3 播出体系的国际比较

 4 电视市场的变化

4.1 播放格式和内容的变化

4.2 趋同论点

第五章 双元化导致的结果——讨论中的公共广播电视

 1 从政治信息类节目看电视节目的实际作用

1.1 从双元化开始直到90年代末之间电视作用的发展

1.2 转折点:发展的加强——使用行为中的新趋势

1.3 电视收视的现状

 2 公共电视台是否发挥了作用?

2.1 论坛、补充以及榜样作用

2.2 融合作用

2.2.1 融合的概念解析

2.2.1.1 理论体系

2.2.1.2 作为价值共识的社会融合

2.2.2 分裂取代融合?

2.2.2.1 分裂理论

2.2.2.2 媒体受众的分离?

2.2.3 通过大众传媒实现融合?

2.2.3.1 通过媒体统一实现融合

2.2.3.2 确保连接交流

 2.3 结论

第六章 公共广电的未来:生存保护还是私有化?

 1 公共广播电视的私有化

 2 (更强的)面向市场

2.1 缩减公共广播电视/部分私有化

2.1.1 批评者的要求

2.1.2 对批判的评价

2.1.2.1 批判中的矛盾/“对其一致性的怀疑”

2.1.2.2 集中于“特别的公共利益”并取消综合节目?

2.1.2.3 取消广告?

2.1.2.4 小结

2.2 有公共使命的有限公司或者股份公司

 3 新的(监管)结构

3.1 双平台模式

3.2 法律调控还是自我调控?

3.2.1 法定“调控工具”

3.2.1.1 外部监管

3.2.1.2 内部质量管理

3.2.1.3 “责任和义务”

3.2.1.4 小结

3.2.2 自我调控策略

 4 结论:行动指南

 5 展望:数字化

5.1 新的技术可能性

5.2 使用/效果

5.3 任务分配/组织/规章

5.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1 总结

 2 进一步的研究需要

附件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广播 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需要借鉴“他山之石”,通过对英美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公共广播电视的个案研究,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公共广播电视实践及其背后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理念。德国是除英国之外西欧公共广播电视极具代表性的国家,其体制模式、治理结构等方面都有可资借鉴和可供研究之处,特别是在二元体制模式下德国公法广播电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研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价值,由此拓展到德国公共领域建构等政治民主进程中的社会参与等问题,《德国公共广播电视:基础—分析—展望》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作者严斯·路赫特博士是苏黎世大学公共领域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负责人。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导论 ; 公共领域的原则 ; (电子) 大众媒体在建立公众社会和政治传播方面扮演的角色 ; 广播体系的双元化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