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僧一案(参悟禅门的玄机)/百一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周裕锴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禅宗史上一百位高僧的一百则著名公案,加以注释及讲评。公案原指官府的案牍,禅宗用以特指祖师具有典范性质并可资判别教理的言行。本书作者熟稔禅籍,对禅宗文化尤其是禅宗语言有深入的研究,在每篇的讲评中,能突破禅师奇特荒诞言行排成的迷阵,以精畅的语言,清楚明白地阐释其背后蕴涵的真实禅意。

内容推荐

作为典范案例的祖师言行,公案充满了智慧,活泼机智,聪明幽默,不仅闪烁着佛性的光辉,而且饱含着人生的哲理。按照禅宗的观念,公案的意蕴本来是无法言说的,但是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即使公案中最荒诞、最不合乎理性的部分,也必然因其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而具有一个概念的形式、概念的结构,因而也必然具有一个可理解的意义。本书是破译公案密码的一次尝试,希望能通过“知识的考古”来恢复其深藏于历史的云山雾罩中的本来面目。

目录

前言/1

拈花微笑/1

廓然无圣/4

面壁九年/6

立雪断臂/8

皮肉骨髓/10

傅大士讲经竞/12

空手把锄头/14

百鸟不衔花/16

本来无一物/18

菩提作么长/20

风动幡动/22

一宿觉/24

说似一物即不中/26

磨砖作镜/28

庐陵米价/30

无缝塔/32

日面佛月面佛/34

藏头白海头黑/36

经入藏禅归海/38

百丈野鸭子/40

野狐参禅/42

闻鼓吃饭/44

南泉卖身/46

南泉斩猫/48

作女人拜/50

南泉水牯牛/52

一味禅/54

梅子熟也/56

石巩张弓/58

一口吸尽西江水/60

丹霞烧木佛/62

药山升座/64

云在青天水在瓶/66

枯者是荣者是/68

扬眉动目/70

鸟窠吹布毛/72

蜂钻窗纸/74

露地白牛/76

本色住山人/78

拨灰得火/80

踢倒净瓶/82

沩仰体用/84

黄檗安名/86

长沙游山/88

子湖一只狗/90

胜光镬蚯蚓/92

庭前柏树子/94

斗劣不斗胜/96

洗钵去/98

吃茶去/1oo

狗子无佛性/102

真佛内里坐/104

殿里底/106

大道透长安/108

瓶中出鹅/110

通身是手眼/112

千尺丝纶/114

天皇遗饼/116

桃花悟道/118

一指头禅/120

仰山画圆相/122

搬柴会禅/124

抛瓦击竹/126

香严上树/128

黄檗打维那/130

无位真人/132

过水睹影/134

白衣拜相/136

龙潭吹烛/138

井觑驴/140

父子之恩/142

羚羊挂角/144

曹家女/146

寸丝不挂/148

禾山解打鼓/150

镜清啐啄机/152

雨滴声/154

云门干屎橛/156

金沙滩头马郎妇/158

栽田博饭吃/160

洞山麻三斤/162

银碗里盛雪/164

新妇骑驴阿家牵/166

莲花荷叶/168

法眼毫厘有差/170

竹来眼里眼到竹边/172

古镜未磨/174

丙丁童子来求火/176

慧超问佛/178

楼子闻曲/180

黄龙三关/182

三脚驴子弄蹄行/184

触背关/186

四大为坐榻/188

吾无隐乎尔/190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192

艳诗悟道/194

倩女离魂/196

薰风自南来/198

竹篾子话/200

试读章节

拈花微笑

佛祖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一幅多么动人的图画。没有谆谆教诲,没有滔滔雄辩,只有两位智者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拈花的动作中包含着无穷的妙谛,那微笑的神态中闪烁着悟性的光辉。

这是禅宗创造的最富有诗意的一则公案,而公案里蕴藏了禅宗最根本的开宗立派的原则,具有若干示范意义。

禅宗相信,佛教至高无上的真谛——“第一义”是不可言说的,任何导师试图讲解“第一义”都只能落入“第二义”。有和尚问云峰文悦禅师:“灵山拈花,意旨如何?”他回答说:”一言才出,驷马难追。”一落言筌,便成谬误;若经道破,已非真实。避免语言名相的讲解,采用动作来传教,是这则公案的第一个意义。

禅宗认为,佛教的真谛只有靠内心神秘的体验才能体会到,而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表达这种体验。和尚问云峰文悦:“迦叶微笑,意旨如何?”回答说:“口是祸门。”的确,那对佛法真理的微妙体验,只能是“悠然心会”,而“妙处难与君说”,以沉默的微笑来代替悟道的喜悦,是这则公案的第二个意义。

佛教典籍中常以花喻佛性,拈花示众,就是以暗示象征代替言说阐释。用花作为传教的媒介,实质上就是用形象直觉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那些被认为本来不可以表达和传递的东西,是这则公案的第三个意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花既是可供观赏的自然物象,又是体现佛性的一种符号,因观花而悟道,由诗的审美情味指向禅的神学领悟,是这则公案的第四个意义。

廓然无圣

相传达摩在南天竺国遥知中国有很多大乘根器,适合传授大乘佛教,于是远渡重洋来到东土。广州刺史萧昂热情接待他,并上表禀报梁武帝。梁武帝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听说有高僧来华,特地派人把达摩接到金陵皇宫中。 

梁武帝自以为一生依教修行,做了大量的弘扬佛法的善事,定能得到高僧的赞许。谁知达摩却毫不客气地否定:“并无功德。”因为在大乘佛教看来,建造佛寺、诵经礼拜、广度僧尼仅仅是“人天小果”,一种低层次的宗教救赎活动,仅仅是“有漏之因”,一种未脱世俗烦恼的宗教迷信活动。而真正的功德,是对清净空寂、圆融无碍的涅槃妙心的透彻领悟。

梁武帝当然想获得这样的“真功德”,于是追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佛教的义学讲师先讲真谛、俗谛之别,以明空、有之义,最后才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上乘第一义。梁武帝问的是研究经教的极其精微之处,也是他学佛的最大困惑。谁知达摩又不假思索地否定:“廓然无圣!”因为禅宗所说的涅槃妙心,是一种超越了一切凡圣等差的妙明本心。假如心存凡和圣的分别,想超凡入圣,就难免有是非爱憎之见,岂能洞见佛教的无上妙谛?

然而,梁武帝仍未泯除分别之心,因而再问:“对联者谁?”意思是既然你说“无圣”,那么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圣”僧“你”又是谁?达摩再次斩钉截铁地否认:“不识!”因为按照禅宗的观念,在空寂圆融的妙明本心中,一切相对待的我和你、自己和他者、能指和所指、主体和客体都不复存在,浑然一体,根本无法分别谁是谁。

达摩的三次否定回答,其实都直指圣谛第一义。如果是大乘根器,定会觉得这兜头三瓢冷水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可惜梁武帝只沉溺于名相因果,哪里懂得这些没头没脑的话语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面壁九年  达摩知道梁武帝虽然笃信佛教,但却是个根性迟钝的人,大失所望,于是渡江北上,来到北魏传授禅定之法。

禅定就是坐禅,通过静坐的方式将散乱的心念集中,住于一境,冥想妙理。禅定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合称六波罗蜜或六度,是度往彼岸世界、成佛的基本功夫之一。达摩在嵩山少林寺,整天对着墙壁默默静坐,后人把这种习禅的方式称为“壁观禅”。《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说“壁观禅”的特点是:”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所谓“壁观”,并不仅仅指面对墙壁而坐,也指“心如墙壁”的坚定不移的入禅精神状态。  

旧的禅定方法,有种种繁琐的规定,坐禅有五大法门:(1)调息:调整呼吸,排除杂念;(2)不净:观察不干净的物体,静思其变化之由;(3)慈悲:观察美好事物,使心境安宁;(4)因缘:冷静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理性战胜欲念;(5)念佛:赞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摆脱恐惧,战胜欲念。还有四禅定——坐禅修行的四个阶段。而达摩打破了这些规定,提出了“理入”和“行人”的修行方法。“理入”就是在禅定中体悟到超越现实的真如境界,“行入”就是在禅定中得失随缘,在精神上排除苦难、忧患和欲求。

从达摩以后,摄心静坐作为禅僧最基本的修行方式在禅门中一直存在。尽管后来慧能的南宗禅反对以坐禅为务,但只是从理论上反对将坐禅视为解脱的唯一手段,并未从实践上加以制止。在百丈怀海的《禅门规式》(即《百丈清规》)中仍可见到坐禅的日常功课。只不过灯录、语录一类的禅宗典籍,只热衷于记录各种悟道机缘,而完全不提面壁而坐的禅经验。

达摩在少林寺后石洞中面壁九年,据说他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没有察觉,以至于他坐禅的影像都嵌入石壁。这是何等坚毅的精神啊!

P1-7

序言

传统无处不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无不有它的影子,而人们常日用而不知。传统也栖息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与它建立联系被认为是专业学者皓首穷年、代代相承的工作,普通人知难而退。然而了解过去,才能理解当下、探求未来,如何打破与传统文化的隔膜,应是全社会必须思考而力行的事情,而且应当随着每个新生代人群文化性格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方式。

出版界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比如采用丛书的形式,分门别类地介绍各领域的基本面貌及历史演变,这类丛书能增进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而各类注释详明的作品选,则使读者通过直面文本,得到诸多感性的体验。将选集与文化类丛书的形式相结合,可以兼得两者的优长,形成一类既传达文化理念又能兼顾原作的通俗读物,“百一丛书”便属这样的性质。

本丛书每种按同类题材或文体挑选作品,除了疏通词义的注释外,每篇配以生动精辟的讲评或贴切达意的翻译。所选作品基本在一百篇左右,各篇对应一人,或一地、一事、一个时代等等,故起名为“百一”。“百一”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曹魏应璩曾撰《百一诗》,关于其名,通行的解释是“百言为一篇”,而此丛书则有“百篇为一书”的意思。“百”本有“多”义,在此不仅取其实数,且表明入选作品的多样性。这些分散的作品集于一书,在多样性中呈现出整体感。突出“一”则指各篇作品都具代表性,总体上能够有效地展示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特色。以这种方式解析传统,实际上形成了开放的编选格局,意味着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存在中发现古典文化。

此次推出的六种为:《百世一断——历史的第二种读法》、《百地一吟——与山水名胜互动》、《百人一诗——传递生命的感悟》、《百家一说——倾听圣贤的声音》、《百川一月——释迦牟尼的前生》、《百僧一案——参悟禅门的玄机》。涉及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受人关注的部分。秉承丛书用简洁的篇幅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的编撰原则,各书选目得当,评释胜义迭出,希望能满足现代生活节奏下熟悉经典的阋读需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