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出版的品质(增订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出版的品质》自2012年9月面世后一直受到出版业同行和知识界的广泛好评,更成为不少高校新闻传播、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案头书。此次出版的增订本,在原书基础上做了扩充,一共收录中外出版史上赫赫有名的出版大家30位,包括中国的张元济、陆费逵、邹韬奋,德国的雷克拉姆,日本的岩波茂雄,美国的珀金斯等。30位出版家尽管活跃于不同的时空,却拥有同样的理想和浪漫情怀,也都是身肩“启迪思想”使命的播火者。他们的理念和抱负,尤其值得当今中国出版业镜鉴。
本书各篇的作者亦大都有在出版业从业的经历。他们从独特的个人视角出发,以精简的篇幅,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各位出版家辉煌的出版功绩、优秀的出版品质和充满趣味的不凡人生。
作者简介
贺圣遂,1951年生,资深出版人。自1993年起,先后担任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社长、董事长、总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文系兼职教授:曾兼任上海编辑学会会长、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先后荣获上海出版人奖金奖、韬奋出版奖、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中国大学出版社首届高校出版人物奖、中国政府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2015年自复旦大学出版社退休,受聘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现任商务印书馆学术顾问。
目录
弁言
辑一
张元济
中国现代书业第一人
陆费逵
以出版为终身事业
王云五
梦萦中的迷离影像
章锡琛
章锡琛和开明书店
邹韬奋
韬奋先生留下的财富
胡愈之
一生与出版结缘
张静庐
在文化与商务的平衡中不懈追求
冯雪峰
古今中外,提高为主
巴金
个人生命的开花结果
邵洵美
有钱人做出版
赵家璧
书比人长寿
周振甫
学者型编辑的人生风范
陈原
我读陈原
范用
卓尔不群的出版家
刘振强
难能可贵的文化出版典范
钟叔河
自己的点子和音色
辑二
雷克拉姆
雷克拉姆出版社的故事
绥青
为书籍的一生
野间清治
“杂志王”野间清治
加斯东·伽利玛
半个世纪的出版传奇
岩波茂雄
岩波茂雄和他的岩波书店
珀金斯
天才编辑
西尔维亚·毕奇
“为乔伊斯工作,所有的乐趣都是我的”
贝内特·瑟夫
贝内特·瑟夫与兰登书屋
艾伦·莱恩
明心见性:真正出版人的造就和养成
翁泽尔德
世纪出版家
罗伯特·戈特利布
生涯一蠹鱼
汤姆·麦奇勒
一位特立独行的出版家
安德烈·西弗林
出版业:向美国学习,还是向美国的错误中学习
见城彻
行动第一,向死而生
附录
作者简介
增订本后记
序言
1944年,韬奋先生不幸
病逝,抗战中心延安、重庆
社会各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
活动,表达了人们对韬奋先
生以出版为武器激励中国人
民坚持抗日的敬仰之情;
1948年,张元济以高票当
选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首届
院士;1962年,艾伦·莱恩
,一个连大学都没有读过的
高中生,被英国女王伊丽莎
白二世封为爵士;2002年
,西格弗里德·翁泽尔德去
世,全球数十名著名学者、
作家和德国地方政府部门及
国家最高首脑出席葬礼。张
元济、邹韬奋并非著述等身
的学问大家,却受到社会各
界一致拥戴,莱恩和翁泽尔
德也非声名显赫的文艺巨子
,同样获得举世称道。他们
的荣耀源自同样的身份——
卓越的出版家。

印刷和出版是人类最重
要的发明,是人类的精神之
光与智慧之源。中国五千年
文化绵延不断、惠及四方,
这与印刷术带来书籍流播的
便利,满足了社会各个层面
的需求,是有直接关系的。
尤其是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
技术,对于中华文明的繁盛
与思想文化的传播、阅读,
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它对于东西文化交流乃至
西方文明的兴起也有不容忽
视的价值。可以说,如果没
有当时领先世界的造纸工艺
、印刷技术和发达的出版业
,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将会
大打折扣,世界文化之林也
必将因此而失去应有的光辉
。中国印刷技术为何未能进
一步改进并对社会的发展起
到更积极的作用,是汉字复
杂结构所限,抑或是囿于社
会制度、观念等因素,是学
界众说纷纭的话题,迄今仍
无定论。但中国首创发明的
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
做的贡献应是举世公认的,
正如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
约瑟所言,在整个人类文明
史中,再没有比纸和印刷的
发明更重要的了。在西方,
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
,人们就将通过阅读提升修
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此后一
两千年,欧洲创造了辉耀世
界的文明,但由于技术条件
的束缚,文化的传播仍显滞
后。至15世纪中期,谷登堡
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恰
如尼尔·波兹曼所言,印刷
机从此“打开了一扇欧洲文
化多年来一直焦急叩响的门
。当这扇门终于打开时,整
个欧洲文化便蜂拥而入”。
而在伊利莎白·爱森斯坦看
来,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
使欧洲的社会、经济、文化
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西欧的社会生活结构得以
经历了从破碎到重构的过程
,形成了近代模式的雏形;
社会、文化、家庭和工业随
之而发生剧烈变革,文艺复
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由
此肇始。
印刷术和出版对人类文
明发展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原有的雕版印刷、手抄本
抑或羊皮书随印刷机的轰鸣
走入历史,快速化、规模化
生产的印刷书就此呈现在社
会大众面前。正如麦克卢汉
所言:“印刷术把浩如烟海
的信息传输给个体的人”,“
谷登堡使一切历史同时展现
:便于携带的书籍把死者的
世界带进绅士的藏书室”,“
印刷术推倒了修道院社会研
究和团队研究的墙壁”,“西
方机械文化的一切方面都是
由印刷术塑造的”。由印刷
术造成的书籍出版的传播,
致使社会文化发展出现了新
的趋势。波兹曼指出,由于
对印刷术重视程度的不同,
欧洲的文化知识版图就此发
生了逆转,在中世纪时,地
中海沿岸国家的文化要远远
高于北欧国家,但到17世纪
末,由于北欧国家对印刷和
出版的重视,这种局面完全
颠倒过来。与此同时,印刷
术所包含的不可抗拒的革命
性力量也引起了欧洲君主们
的慌张和严酷的压制。正如
哈罗德·伊尼斯曾指出的,
从15至17世纪,英格兰和
德、法都对印刷出版业采取
了严厉的管制,使得荷兰的
印刷业成为欧洲文化的加工
厂。但无论处境多么艰难,
印刷术使人类的优秀思想和
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
传播,因印刷和出版带来的
书籍推广和知识普及,使欧
洲黑暗的中世纪走到了尽头

由此看来,印刷和出版
对于人类告别野蛮、走出愚
昧、脱离专制起着异乎寻常
、难以估量的作用。人类的
文明和文化借此得以传播和
发展;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
、社会的能力,自身精神世
界的丰富,亦端赖于此。有
了印刷和出版,人类的知识
体系得到更加系统化的梳理
,知识的传承如虎添翼;人
类的文化版图大大拓展,原
本只有少数贵族精英才能习
得的文化与知识,开始向一
般社会大众播撒;地区间的
文化交流使原本封闭的区域
性文化日渐丰富和多元;不
同种族和民族间的思想开始
相互激荡,产生出更多熠熠
生辉的新知……出版将人类
世代集聚的智慧和发现、思
想和情感薪火相传,发扬光
大。虽然每一时代的局限的
个人受限于生命都会随着时
光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但
其中出类拔萃的卓越之士的
精神却可穿越历史,泽被深
远。出版活动就是留意采撷
人类精神的奇卉丽葩或缤纷
落英,维护人类的骄傲和尊
严。
……
还可以举出许多著名出
版家,他们也都是处理文化
与商业关系的典范。在中国
,有张元济、王云五、陆费
逵、舒新城、邹韬奋、章锡
琛、徐伯昕、胡愈之、巴金
、冯雪峰、陈原、范用等长
长一列先贤;在国外,创造
了半个
导语
本书为2012年出版的《出版的品质》之增订版。《出版的品质》出版后曾在业内引发诸多关注,更成为国内一些高校新闻传播、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用书。此次增订在原书基础上做了扩充,一共选取中外出版史上赫赫有名的出版大家三十位,通过当今中国出版人的独特视角,以精简的篇幅,生动地向出版业从业者和广大读者展现各位出版家辉煌的出版功绩、优秀的出版品质和充满趣味的不凡人生。
后记
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
新技术的革新以及信息传播
环境的急剧变动,出版业在
取得诸多发展的同时,也面
临不少挑战。十年之中,中
国出版业的内外环境发生了
很大变化:全球化脚步的加
快,使我国经济、文化迅速
融入世界,与之相应,伴随
中外交流,中国出版业早已
加入世界出版大家庭;出版
改制的实施,令中国出版社
逐步走上企业化的道路,日
益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数
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
经改变还将继续改写出版业
的历史。这是机遇,也是挑
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
中国出版业发生了一些变化
:建立起了企业架构,市场
化运营成为常态,出版企业
实力逐步增强;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企业规模和经
营成效稳步增长的同时,一
些支撑出版业立足的优良传
统正在逐步流逝,我们曾经
引以为傲的出版大师级的人
物越来越少……其中,尤其
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
书籍阅读率不高、出版业市
场竞争加剧,无形之中使很
多出版从业者感到迷茫。有
鉴于此,我们自2011年筹
划《出版的品质》,选取了
中外有代表性的出版家21位
,邀请出版业内有影响的出
版人、学者为这些出版家“
立传”——展现其优秀的出
版品质、不俗的出版历程、
充满趣味的不凡人生。
2012年9月,《出版的品
质》面世,受到出版同行和
知识界的好评,先后收获
2012年上海书展“最有影响
的十本新书”(得到新华社
在内数十家媒体的报道)、
新华网“2012年度中国影响
力图书”、“2012中华读书报
年度图书之100佳”等荣誉。
著名新闻传播学者、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
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
在评论此书时指出:“出版
家的品质决定出版的品质,
有什么样的出版家,就有什
么样的出版。出版家的高度
即是一个时代出版业的高度
;出版家的限度,也是一个
时代思想文化的限度。”“如
今的出版业,正处在一个大
转型的弯道上,受到资本、
权力以及技术的多重挤压,
出版业变得愈来愈功利、空
心化、泡沫化,表面的喧哗
与骚动,掩盖不住被掏空的
内心。中国当下出版业何去
何从?关键要看出版精英们
如何表现了。为此,重申出
版人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
,强调出版人的品质建塑,
就显得特别急切。”也许正
是以上原因,使得这本书契
合了时代对出版、对高品质
文化的要求,不仅在出版业
内引发关注,很多出版社也
将其作为新老员工的“培训
教材”,而且成为国内不少
高校新闻传播、编辑出版专
业学生的案头书,很多高校
的出版专业硕士学位点也将
其作为教学参考用书。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
2012年版《出版的品质》
难免有“遗珠之憾”。今年年
初,我们商议增订出版《出
版的品质》,一是因为
2012年版《出版的品质》
虽多次重印,近几年在市场
上已难觅踪迹;二是打算增
选部分编辑出版家,以部分
弥补当年的遗憾。本次增订
,共增添九位出版家,他们
是中国的章锡琛、赵家璧、
周振甫、钟叔河;德国的雷
克拉姆,日本的野间清治,
关国的珀金斯、西尔维亚·
毕奇、戈特利布。这样,增
订版《出版的品质》所收录
的出版家恰为30人。在增订
本即将付梓之际,我们衷心
感谢诸位作者的大力支持。
本书作者大都有在出版业从
业的经历,他们书写了中外
出版业的“传奇人物”,也见
证了中外出版业近几十年的
急剧变动,他们对国内外出
版家品格的揭示,也彰显出
个人的独特关怀。从这个角
度看,“出版人写出版人”,
无疑更具现实感和真切性。
同时,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
,本书的“传主”(出版家)
由两位编者商议拟定,由每
位作者分别撰写。由于诸位
作者经历和视野的不同,对
所写出版人的理解和选择的
视角也呈现出各自的独特性
。最终收录本书中的各篇文
章,行文风格虽有差异,但
对“出版品质”的呈现则保持
了统一,可谓“异中有同”。
总体而言,诸篇文章汇集在
一起,体现出不同时代背景
、不同社会环境中优秀出版
人汇集各方力量“为出版上
下求索”的可贵品质。正如
德国出版家翁泽尔德在《作
家和出版人》中所说:“一
家文学出版社在同作家打交
道的过程中也定义了自身。
在理想的情况下,它与作家
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关系。”如果将“文学
出版社”和“作家”换成“出版
社”和“作者”,这样的论断
依然是成立的:作者选择出
版社,彰显出自身的特色,
出版社选择作者,定义自身
的出版行为。但是作者和出
版社之间,离不开一个中介
——出版人。有什么样的出
版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出版
社,有什么样的出版社,就
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作者!换
句话说,作者、出版人、出
版社,两两之间,是“相互
成就”的!细心的读者通过
此书一定会发现,书中所收
录的30位出版家,在作者与
出版社之间、在作者与社会
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朴
素、可靠、值得信赖的桥梁
,使更多的人可以沾染文化
的芳芬,令他们的时代因他
们的出版志业而熠熠生辉!
出版的品质,在于文化
传承、启迪思想——通过出
版人的精慎工作,将一国
精彩页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原籍浙江海盐。1867年10月25日生于广东。光绪壬辰(1892)进士。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1898年冬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后任公学总理,1902年7月后辞职。1901年,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编译工作。1903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1916年任经理,1920年至1926年改任监理。1926年任董事长。1949年被特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他在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组织编译出版大批西方学术名著,形成汉译名著丛书,介绍西方新知识、新思想;编辑新式教科书,昌明教育,获得巨大成功;实施书刊并举战略,开启民智,组织出版《说部丛书》,创办《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标志性刊物;创办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保存民族千年文明;整理、校印古籍,延续中华文化,影印出版《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等;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出版的先河。著有《涵芬楼烬余书录》《宝礼堂宋本书录》《涉园序跋集录》《中华民族的人格》《校史随笔》《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等。被誉为中国现代书业第一人!
1948年3月,张元济以高票当选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当选的理由之一是因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数十年,辑印《四部丛刊》等书,校印古本史籍,于学术上有重大贡献”。当年的中研院首届院士选举,竞争激烈,参与其事的胡适、傅斯年、萨本栋等人为此颇费心思。而张元济的入选,则基本没有争议。1947年5月22日,为院士提名事,胡适曾致函傅斯年和萨本栋,陈述提名张元济的理由:“他对于史学的最大贡献是刊行史籍与史料,他主持的《四部丛刊》与百衲本《廿四史》等,使一般史学者可以容易得着最古本的史籍与古书,其功劳在中国史学界可谓古人无与伦比。我曾想,百衲本《廿四史》的印行,比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还更重要。所以我也希望孟真、济之两兄考虑此老。”其实,早在1936年,胡适就曾赞誉献身出版40余年的张元济是“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也是能实现新道德的老绅士”。可以说,一代学术领袖胡适的评价,代表了中国学术界对张元济以传承文化、繁荣学术为追求的不朽出版功绩的一致看法。1949年9月,毛泽东邀请赴京参加新政协会议的张元济与程潜、陈明仁、李明灏、李明扬、刘伯承、陈毅、粟裕等同游天坛。毛泽东向张元济表示,“商务出书有益于民众”,他自己读过商务版《科学大全》,从中获得不少新知识,张元济及其主持的商务印书馆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自1899年离京赴沪主持南洋译书院、1902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再也未曾离开出版业,一生心力全部奉献给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思想、新知识的传播上。1913年9月,他的老朋友熊希龄任内阁总理,曾盛邀他入阁担任教育总长,为其婉拒。在他看来,以出版促文化、助教育显然比做几年教育总长来得更实在些,更何况自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已弃绝出仕之念。1949年春,他借用清代学者梁同书对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为新成立的香港三联书店撰写了“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既是对三联同人的鼓励,也是对自身大半生出版生涯的写照。张元济一生读书、编书、出书、校书、藏书……凡是与书有关的活动,都与他结下不解之缘。
下面我们就从张元济的家世和被他视为“第一件好事”的读书说起吧。张元济的祖籍在杭州湾北部的海盐县。张家在当地曾是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很出过几位名人。如张元济十一世祖大白公张奇龄,举人出身,学问道德高尚,曾主持杭州虎林书院。他立有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我子孙,善守勿替;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十世祖螺浮公张惟赤,清顺治进士,著名谏官,他的立朝奏折,汇刻成《入告编》三集。去官回乡后,他将祖上所筑读书处“大白居”拓建,名为“涉园”,是江南著名的藏书楼。可海盐不是张元济的出生地。1867年,张元济出生在广东,其父张森玉当时在那里做官。他7岁入私塾,苦读圣贤诗书,14岁那年,随母亲回到海盐故里。在这片土地上,张元济深得祖上贤德教诲、遗泽熏陶。他牢记大白公的家训,后来将它镌刻在自家客厅门上,天天警示自己和家人。他读了螺浮公的《入告编》后慨然说道:“开卷庄诵,乃知吾螺浮公立朝大节,有非常人所能及者。”益发追寻祖上的足迹,把读书、积德作为生命的第一要务。15岁那年父亲病故后,张元济与张元煦弟兄二人,在母亲谢太夫人苦心孤诣的照料下,更加发愤读书,“继之以勤”。三年后即1884年,18岁的张元济与兄长同时考中秀才,他还拔得头筹。又过五年,张元济乡试中举。1892年壬辰年恰逢会试,时年26岁的张元济赴京赶考,离开海盐。进京后,通过会试,张元济中了进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