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澧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绪柏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陈澧(1810—1882),是清代久负盛名、影响最大的广东学者,后人将他与明代广东大儒陈白沙并称为“岭学二陈”。他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和骄傲,是名副其实的大宗儒师,受到学界的普遍尊崇和敬仰。
本书依据翔实的一手资料,叙述了陈澧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交友之谊,对他在诗词、古文、书法、篆刻方面的独到造诣也有所简介。但陈澧首先是位学者,在经学、小学、音韵、地理、乐律等领域造诣精深,本书对他在以上诸领域的代表性著作做了重点分析、梳理。以凸显他卓越的学术成就。
此外。陈澧还长期担任学海堂学长和菊坡精舍山长,培养了大批学生、创立了闻名遐迩的东塾学派,是著名教育家。曾主持广东书局和学海堂刻书。校勘书籍达万卷之多,是清代著名校勘家。更重要的是,在“汉宋调和”方面。陈澧有其独特的贡献,在晚清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所倡导的“新学风”,一直到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李绪柏,男,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现任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先后主持完成“清代广东朴学研究”“陈澧评传”“东塾学派研究”“清代广州版丛书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广东省社科基金、广州市社科基金研究课题。著有《清代广东朴学研究》《清代岭南大儒一陈澧》《陈伯陶评传》《晚清“新学风”的倡导者:陈澧作品选读》及《清代广州版丛书研究》(合著)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少年
一、家世
二、私塾读书
三、肄业粤秀书院
第二章 漫长的会试之路
一、初次出岭
二、学海堂专课肄业生
三、留寓京师
四、广泛的兴趣爱好
五、早期的学术探索
第三章 学术著述的酝酿与创获
一、《说文声表》与学海堂学长
二、鸦片战争的爆发
三、《切韵考》
四、越台词社与大挑二等
五、《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
第四章 与科举仕途诀别
一、邹伯奇与徐灏
二、与魏源的交往及对龚自珍的批评
三、河源县学训导
四、最后一次会试
五、对科举制度的批评与建议
第五章 动乱的岁月
一、洪兵起义与避居萝冈村
二、《初学编·音学》
三、《声律通考》
四、困处围城之中
五、寓居横沙村
六、《汉儒通义》
七、苦闷中的彷徨
八、《学思录》的写作酝酿
第六章 繁忙的学术生涯
一、局势的稳定与学术文化事业的恢复
二、广东舆图局
三、学海堂专课肄业生的复办
四、掌教菊坡精舍
五、主持广东书局
六、学术地位的奠定
第七章 最后十年
一、多病缠身与亲友相继谢世
二、《东塾读书记》的写作
三、陈澧逝世
四、遗著概况
第八章 陈澧的学术地位及其意义
一、名闻海内的陈东塾先生
二、“新学风”的倡导者
三、回归理性,重建学术规范的旗帜
后记
导语
陈澧是清代广东最负盛名,也是影响最大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后人将他与明代广东大儒陈白沙并称为“岭学二陈”。他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和骄傲,跻身全国一流学者之列当之无愧,是名副其实的大宗儒师,受到学界普遍尊崇和敬仰。
本书的生平事迹部分,主要侧重于补充材料,力求重点突出,详略得体,侧重于文字推敲润色方面。最后一章《余论》,即关于陈澧的学术地位及其评价,则属于抽象的思辨范畴。
后记
20世纪90年代,一个偶
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广东
出版志》的编纂工作,负责
古代刻书部分。在搜集查阅
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研究
明清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
)大有可为,于是决定以此
作为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
我首先选择以嘉庆、道
光之际阮元督粤建学海堂广
东朴学兴起作为突破口,围
绕此主题,先后撰写了十几
篇论文。适逢1996年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我
申请的课题“清代广东朴学
研究”获批,立为“九五”规
划重点项目。第一次申报国
家社科基金就能成功,我认
为首先是我课题新颖,前期
准备比较充分;其次是当时
负责评审的几位前辈老先生
,德高望重,提携后进,完
全以学术质量为重,不搞裙
带关系,这是我特别要感谢
的。
《清代广东朴学研究》
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专著
,应该说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获得学术界小圈子内一些
好评。
由于陈澧是清代广东朴
学的主将和集大成者,我为
他撰写传记的想法油然而生
,也顺理成章。适逢200l一
2002年度广东省社会科学
基金规划项目申报,我便以
“陈澧评传”作为课题申请,
顺利获批,正式立项。虽然
资助经费微乎其微,但我已
是颇为满意,大喜过望了。
陈澧是清代广东最负盛
名,也是影响最大的著名学
者、教育家,后人将他与明
代广东大儒陈白沙并称为“
岭学二陈”。他是岭南文化
的代表和骄傲,跻身全国一
流学者之列当之无愧,是名
副其实的大宗儒师,受到学
界普遍尊崇和敬仰。这样一
位“高山景行”的学者,为什
么至今还没有一部正式的传
记专著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开始时我想,由于汪宗
衍已撰有《陈东塾先生年谱
》,加之陈澧主要著述及诗
文集等已刊出,尤其是中山
大学图书馆藏有其罕见的珍
贵遗稿,撰写评传应该不是
什么太大的难事。但事实并
非如此。
陈澧自称“生平无事可述
,惟读书数十年,著述百余
卷”,是一位典型的“书斋型
”人物,因此在他身上没有
跌宕起伏、传奇动人的故事
可言。此外,陈澧又是一位
博大精深的学者,他所从事
的经学、小学、音韵、地理
、乐律等学科研究,大都专
门冷僻,深奥难懂,有些属
于所谓“绝学”。如此一来,
不但生平叙述平淡无奇,容
易陷于枯燥乏味,而且著述
分析评价也显然超出我的专
业,让我感到难以胜任,力
不从心。到此时我才恍然明
白,为何百余年来无人肯为
陈澧撰写传记专著,因为这
是一件费力不讨好之事。自
己实在是初生牛犊,不知天
高地厚,冒失闯入,但既然
做了过河卒子,骑虎难下,
只好硬着头皮,尽力而为了

《陈澧评传》勉强完成
后,2005年,经同行专家
鉴定,以“优秀”等级获得通
过,准予结项。但当时打心
底里说,我自己对这部书稿
的质量是很不满意的。以后
在联系该书出版事宜时颇不
顺利,加上另有新的写作任
务,杂事缠身,一时难以解
决,于是干脆将之搁置下来
,不再纠结,待日后再大幅
修改润色。没想到,这一耽
误,十几年就不知不觉过去
了。
2020年是极不平常的一
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
疫情期间,我足不出户,困
于斗室,主要忙于广州出版
社签约书稿的编撰。6月底
,任务完成,身心一松,本
想彻底休息一段时间,但事
与愿违。
2020年我恰好满70周岁
,迈人古稀之年,时不我待
,老之将至,马上联想到要
趁早整理修改几部还未定型
的著述书稿,力求使之早些
正式出版面世,以免抱终身
之遗感。《陈澧评传》意义
重大,自然首先提上议事日
程。
在过去十几年里,我对
《陈澧评传》并非不闻不问
,束之高阁,而是一直在留
心、关注,萦绕心头。遇有
相关资料,抄撮积累,填平
补齐;对于难点、疑点以及
盲点问题,则反复斟酌思索
,力求逐一解决;在撰写其
他著述文章时,凡涉及陈澧
,或与之有关,就是难得的
锻炼机会。例如十几年间,
我曾应“广东历史文化名人
丛书”“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和“广州大典普及书系”编委
会之邀,先后撰写了《清代
岭南大儒:陈澧》《南粤先
贤·陈澧》及《晚清“新学风
”的倡导者——陈澧作品选
读》三本小册子,这些都可
以说是《陈澧评传》的简化
版,属于普及通俗读物。在
撰写这些小册子时,我又再
三阅读陈澧的相关著述文章
,以加深理解,调整思路,
步步深化探索,自觉获益良
多。
在过去十几年里,凡有
空暇,我也一直在动手修改
、完善《陈澧评传》书稿。
如果说陈澧的生平事迹部分
,主要侧重于补充材料,力
求重点突出,详略得体,侧
重于文字推敲润色方面,修
改幅度并不大,那么书稿最
后一章《余论》,即关于陈
澧的学术地位及其评价,则
属于抽象的思辨范畴,对著
者的学问、智慧、识力都是
一种考验,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撰写最后一章时,
我曾长时间处于反复酝酿、
重新斟酌、多次推倒重来的
纠结状态。随着年岁的增长
,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
,认识的层层深入,以及资
料的发掘累积,这一问题才
逐步清晰明朗,不再思绪杂
呈,茫然无措,左右为难。
精彩页
第一章 家世与少年
一、家世
陈澧(1810—1882),字兰甫,一字兰蒲。读书处日东塾,世称东塾先生。
陈澧先世本居浙江绍兴住墅村。明朝洪武年间,“以闾右徙实京师,遂占上元县匠籍”。陈氏上元一支,四世祖陈嵩明朝万历年间由岁贡授苏州府常熟县训导,转周王府教授,遂归。陈嵩大概是陈氏先世中地位最高、最值得夸耀的人物了。但训导、教授地位低下,俸禄微薄,不足挂齿。陈嵩卒于江宁,贫不能归,葬于钟山之南麓,子孙遂为上元人。上元县后并人江宁县,即今南京。所以陈澧后来一再自称:“先世江南上元人”“先世本金陵人”,自署“钟山陈澧”,即指此。
祖父陈善,又名士奇,字尚志,号虹桥,又号畸人。陈善甫弱冠,因祖、父相继去世,贫穷无以为生,乃弃举业,只身一人,于清朝乾隆年间,千里迢迢到广东投靠舅舅韩公。舅舅介绍他到一些浙籍盐商如沈芝亭、李厚斋家帮忙,做一些文案管账、催款押运之类的工作,“旅食商人埠”“混迹鱼盐中”,往来于两广、湖南之间,自谓:“弱冠投渭阳于岭左四十余年,艰难困苦备尝之矣。今以老疾,没于粤东,郁郁不得志,穷愁以终。”
陈善为人恬淡寡欲,不慕荣利,所交多为贫士下层。又慷慨好施,喜周人之急,所接济有素不相识者,且施予不图回报,也不欲人知。如是者数十年,乐此不疲,广东曲江、乐昌间受其德者尤众,人称“陈菩萨”。
除了乐善好施之外,陈善另一特点是喜欢读书。由于自幼家境中落,耽误了学业,他“愤其学之不竟,俗务少毕,辄手一篇,由是瘁力经籍,究诸子百家之言,尤精数学,占则屡中”。可说是一位粗通文墨、知书明理之人。陈澧后来在札记中写道:“澧少时,尝见先祖遗墨云:‘近年不着棋,不打牌,因有损人利己之心也。’先祖之存心如此,澧与子孙得有饭吃者,赖此也。”于此可见陈善为人处世的道德操守。他于嘉庆九年(1804)微疾而终。著有《双字类笺》二卷、《焚余诗草》一卷、《钱卜》一卷。生二子:长子大经、次子大纶。大经即陈澧之父。又生有七女。
陈大经,又名立本,字翼庭,号新斋。幼颖悟,喜读书。因其父自江宁始迁广东番禺,未人籍,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家贫无以养亲,只好放弃士人读书应考的常路,去衙门当差为吏。以后辞去吏职,转而经商。不久又弃商而去,赋闲居家。
陈大经仁慎而精敏,两广总督觉罗吉庆见之,与语,叹日:“能吏才也。”劝之仕。陈大经也思以禄养,乃捐纳知县加三级。捐纳即出钱买官,这在清代是很普遍的事情。不过后来因父母相继去世,照例守制,服阕遂不赴选。
陈大经忠厚善良,对父母特别孝敬,自己虽劳苦困乏,而奉养丰腆,不使父母知其贫,曾因此负债数万金。陈善性节俭,从不肯多置衣物。有一年冬天十分寒冷,陈大经特地为父亲买了一件狐皮大衣,并假言今年狐皮大衣便宜。陈善穿了狐皮大衣去拜访朋友,席间对友人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友熟视裘叹曰:‘子孝则裘贱也。’”陈大经有一弟七妹,兄弟姐妹之间友爱笃挚,他常说:“得一钱必与弟共之。”在待人处世上,陈大经秉承其父遗风,乐施好善,常常是损己益人,周恤亲朋故友不知其数,家里有所积蓄,大半因此散去。有人贫穷时因为得到陈大经的资助,得以渡过难关,后发达成了巨富。但大经从不自言其德。另外,他对人一向慈悲宽大为怀。有一次,一小偷入屋盗窃,被家里奴仆捉住了。陈大经问他:“何苦要偷东西呢?”小偷说:“家有老母,无力供养。”陈大经听后,就将小偷释放了。这件小事反映了他心地仁厚、通情达理的一面。故咸丰二年(1852),陈澧会试不中,将南归,同乡好友梁同新来送行,他安慰陈澧说:“尊公仁厚积德,君当不终穷也。”仁厚积德,应是对陈大经为人最好的概括。
陈大经平时粗茶淡饭,生活节俭,性格恬淡,没有其他嗜好,唯喜读史书,尤嗜《资治通鉴》。年老后多病,就躺在床上阅读,日夜不辍。陈澧后来回忆说:“家藏《资治通鉴》一部,澧八九岁时,见先府君日手一卷,夜则携以就枕,穴布帐补以轻纱,置灯帐外,卧读之。其精勤如此。”当时蚊帐大多用厚布制成,不透光,所以陈大经特地将蚊帐剪去一块,补上一块薄薄的透明纱布,这样帐外灯光就可以透进来,他也就可以睡在帐里看书了。陈大经之弟陈大纶也喜欢读史书,曾购买二十三史藏于家,陈大经常常借读。陈大经不但精勤读史,而且还常眉批手记,加以评论。陈澧后来写道:“先叔父所藏廿三史,身后散失。余买得《宋史》,有先考评语,盖诸史皆有之,惜不得见也。”又说:“有所论,则笔于卷端。《宋史》亦有府君评于卷上及夹纸评论者,其书今藏于家。”由于积劳成疾,陈大经身体特别虚弱,尤其畏寒,50岁以后,虽盛夏,仍披裘,不知是何疾病。
陈大经娶有一妻一妾。妻刘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20岁嫁人陈家,事舅姑以诚孝,对下人慈惠,待小婢如子女,有过错责之而已,从不笞挞。闻人笞婢,则怒形于色,日:“彼亦人子也,而忍笞乎?”故奴仆都很爱戴她,称其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8: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