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今天相比,当时的海战与陆战之间的区别要小很多。所有希腊士兵都可以被当作水兵,所有的陆军将领也都是舰队司令。
在传说的英雄时代,战舰只被海盗用作抢劫的工具。当商业有所发展之后,海盗才逐渐减少。从希波战争到亚历山大时代,希腊海军正处在自己的巅峰期。地米斯托克利创造了雅典海军,而直到叙拉古陷落之前,雅典始终主宰着希腊的海洋。在希腊人的战争中,舰队经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腊的海岸线形状复杂且暗礁密集,再加上时常发生来势突然的风暴,导致希腊人只能使用较小型的船只作战。当时的战舰以人工划桨作为主要动力,风帆则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推进手段。这些战舰体型修长,吃水很浅,甲板下安装有一排到三排甚至更多的划桨。除用于容纳划桨手和士兵的空间外,舰上剩余的空间十分狭小,因此难以携带太多食物和饮用水,只能由运输舰步步紧随或在海岸线附近行动。通常而言,舰队每晚都会上岸宿营,绝大部分战舰也会被拖到岸上。一旦遭遇风暴,当时的战舰便很可能会遭遇不测,舰队也可能因此而分崩离析。与战舰不同,当时的运输船和商船会更多地使用风帆而非人工划桨,船型与澡盆非常相似。正因如此,运输船、商船也被称为“圆船”,战舰则被称为“长船”,二者皆由外形而得名。
在希腊城邦中,身份等级较高的公民都更愿意成为重步兵或骑兵,只有低等公民、自由人甚至奴隶才会进入舰队服役。不过,在危急时刻,也会有大量步兵登上战舰。三列桨战舰拥有100至150具甚至更多的划桨,可以搭载40至50名或更多的重步兵。当时的海战场局限在海岸附近,但舰队本身的机动性却非常优秀,很容易进行调动。在战斗中,只要彼此的划桨不会搅在一起,各舰就会尽可能互相贴近。冲撞对方舰体中部是最有效的攻击手段,所有希腊战舰也都为此装备了铁质的冲角。一旦某艘战舰的船舵损坏,它也同样只能任由对方宰割。海战通常都会演变为接舷战,在这种情况下,士兵和划桨手都会参加到战斗之中。
当时的海战战术与陆战几乎相同。舰队和陆军之间也乐于互相支援,甚至会分享人力和攻城机械。比如,舰队上的人员可以在海岸登陆参加陆战,而在围攻海岸城市时,海陆两军也经常协同作战。
在地面上,希腊人、腓尼基人、波斯人可能会信仰完全不同的军事哲学;但到了海上,无论是希波战争时期,还是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双方所装备的武器、防具等等的设计都非常相似,有时甚至还装备了完全相同的三列桨战舰。三列桨战舰的设计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地中海东岸,爱奥尼亚希腊人的造船技术直接影响着欧洲希腊人。三列桨战舰最早的用途被设计为运输船只——将战士们运送到海岸上进行战斗(在船上,这些人也可以担任划桨手)。海战要求战舰必须拥有更好的机动性,如果甲板上的步兵不能俘获敌方的战舰,那么己方的战舰就必须拥有使敌方战舰失去行动力的功能。在大型战舰仍然要充当甲板步兵战斗平台的同时,冲撞战术开始浮出水面了。直到公元前4世纪结束时,装有冲角的三列桨战舰一直统治着爱琴海、南意大利、西西里以及东地中海地区。
一艘建造完毕,搭载全部人员、物资的三列桨战舰,其排水量在40吨到50吨之间。包括舰体两侧伸出的半米宽的顶层桨座在内,这种战舰宽度通常在五米左右。从甲板到船底最深处,三列桨战舰的深度在三米左右,吃水在一米左右。甲板建筑的高度占水线以上战舰全高的三分之一。三列桨战舰重量较轻,非常耐用,设计者还会根据最新的造船技术,选用更适合的建材对船体的设计进行改进。这些特性都赋予三列桨战舰以海战所需的速度和机动性,也使其寿命达20年之久。由于这种战舰吃水较浅,战士们可以轻松地在海滩上将其拖上拖下,它们也很适合在接近海岸的浅水中进行战斗。不过三列桨战舰的适航性能并不优秀,倘若海面浪高超过一米,海水就会通过桨窗灌入船体内部,舰体两端也会被海浪向上托起,舰体中部则会下沉,对舰体强度造成不利影响。
三列桨战舰的船壳本身就是承重结构,其与甲板之间依靠木榫进行连接,每块木板之间的缝隙都会用一种沥青和树脂的混合物进行填充,舰体下部也会用沥青覆盖,这样不仅可以防水,也可以防止污垢和船蛆腐蚀木板。涂抹在船壳外的沥青也会混入一些石蜡来使船壳的外形更加流畅,以减少船体与海水的摩擦力。P14-15
一个国家能否成长为伟大国家,与她对海洋的掌控和利用密切相关。在海洋文化和海防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话题的当下,研究海洋军事史显得很有必要。作为国内唯一的海战专业丛书,相信《海战事典》将在推进国人海洋思维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唐思,指文号角工作室主编
海洋是连接着大陆的无形桥梁,谁能够控制海洋,谁就能够控制大陆与大陆之间的联系,掌控他国的命运。如今我国正在经历从大陆国家向海洋国家的转变。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若不了解他们进行海战的历史,不了解他们在海战中曾遭遇的种种命运,便不能走上自己的发展坦途。希望《海战事典》系列能够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海战,了解战争。
——王子午,指文伙伴骑兵工作室主编
“无海权如人无手足”。古往今来,为了将主权延伸至海洋,以获得更多的控制力,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他们既谱写过壮丽的海战诗篇,也创造过传奇的海洋故事。《海战事典》正如沧海拾珠,将这一段段精彩的历史连串汇集至一处,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后,都会大呼精彩过瘾。
——刘晓,资深军事编辑
跨海围攻:公元前333年至公元前332年泰尔围攻战
玉碎比阿克:1944年5月至6月美日比阿克岛争夺战
彩虹舰队:德国公海舰队斯卡帕湾自沉事件
《纪念恩格尔伯特·恩德拉斯》:从潜艇艇长视角看大西洋潜艇战
在人类对战争最古老的记载中,战船和海战便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一席。萨拉米斯海战被视作西方世界的文明基石,勒班托海战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长达千年的互相攻略做一了结,日德兰海战彻底粉碎了德国在一战中的取胜希望,太平洋战争奠定了现今的东亚局势。海战是陆战的延伸,但它的意义又不仅限于此,对强极一时的雅典或是大英帝国这样的海权国家而言,陆权反而可说是海权的延伸—谁能控制大海,谁就能控制陆地,两千年来的史实都反复印证着这一点。
《海战事典》是由原《战舰》杂志执行主编王子午担纲主编的一套海洋军事文化类综合MOOK读物,其内容覆盖了如海战历史、跨海作战、战舰技术、海军文化、海战轶事等从古至今与海洋相关的一切军事文化内容。与近年来流行的刊物不同,《海战事典》系列将褪去对历史事件进行过度加工所带来的传说色彩,力主以客观、冷静、严谨、考据的创作精神解读海战文化,将精致丰富的图文呈现读者。
作为《海战事典》系列的开山之作,本书选取了四个完全不同的解读角度。《跨海围攻:公元前333 年至公元前332 年泰尔围攻战》一文讲述了亚历山大东征时期,为与波斯争夺制海权,使用陆军跨海对泰尔港进行围攻的故事,展示了海权对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是何等重要。《玉碎比阿克:1944年美日比阿克岛争夺战》将为读者解析比阿克岛之战的每一处作战细节,该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重要的岛屿争夺战之一,本文将以连载的形式陆续发表。《彩虹舰队:德国公海舰队斯卡帕湾自沉事件》一文则以最真实的视角,褪去德国公海舰队在斯卡帕湾自沉的荣誉光环,为读者还原一个真正的彩虹舰队事件。《<纪念恩格尔伯特·恩德拉斯>:从潜艇艇长视角看大西洋潜艇战》由德国海军著名艇长埃里希·托普撰写,悼念自己在战斗中阵亡的战友—另一位艇长格尔伯特·恩德拉斯,从这篇由潜艇人自己撰写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二战潜艇战。
王子午编写的《海战事典(1)》选取了四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解读海洋军事文化:
《跨海围攻:公元前333年至公元前332年泰尔围攻战》一文讲述了亚历山大东征时期,为与波斯争夺制海权,使用陆军跨海对泰尔港进行围攻的故事,展示了海权对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是何等重要。
《玉碎比阿克:1944年美日比阿克岛争夺战》将为读者解析比阿克岛之战的每一处作战细节,该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重要的岛屿争夺战之一,本文将以连载的形式陆续发表。
《彩虹舰队:德国公海舰队斯卡帕湾自沉事件》一文则以最真实的视角,褪去德国公海舰队在斯卡帕湾自沉的荣誉光环,为读者还原一个真正的彩虹舰队事件。
《<纪念恩格尔伯特·恩德拉斯>:从潜艇艇长视角看大西洋潜艇战》由德国海军著名艇长埃里希·托普撰写,悼念自己在战斗中阵亡的战友—另一位艇长格尔伯特·恩德拉斯,从这篇由潜艇人自己撰写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二战潜艇战。
《海战事典》是由指文图书倾力打造,聘请王子午担纲主编,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加盟的一套海洋军事文化类综合MOOK读物。其内容覆盖了如海战历史、跨海作战、战舰技术、海军文化、海战轶事等从古至今与海洋相关的一切军事文化内容。与近年来流行的刊物不同,《海战事典》系列将褪去对历史事件进行过度加工所带来的传说色彩,力主以客观、冷静、严谨、考据的创作精神解读海战文化,并兼顾阅读体验和思想深度,将精致丰富的图文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