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随笔和报告”、“书信和日记”两辑以及附录。 第一辑“随笔与报告”分为“教书育人”、“岁月留痕”、“书山有路”、“家国情怀”四个部分,收录了王亚南在战争、革命和建设等不同年代撰写的六十余篇随笔、报告。 第二辑“书信与日记”分为书信和日记两个部分。书信部分主要收录了王亚南在中山大学任教和在厦门大学担任校长时与学校的领导、老师、同学、校友们的通信二十余封。此外,还有个别与读者和亲人的通信。日记部分则从一九五七年王亚南作为中国教育专家赴缅甸指导教育改革,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书写的近百篇日记中,收录了十余篇日记作为其代表性作品,以反映其在缅甸工作、生活的概貌。这些日记及部分书信均系首次公开发表。 在附录一中,收录了陈嘉庚先生、卢嘉锡教授致王亚南校长的信;在附录二中,收录了王亚南之子王洛林撰写的《难忘的一九四九》、《深切怀念我的父亲》,王亚南之女王岱平撰写的《生活·人格·精神——琐忆我的爸爸王亚南》等三篇纪念文章。 目录 第一辑 随笔与报告 Ⅰ.教书育人 愿大家为端正学风、加强学习而努力 我们今年努力的方向 厦大三年来的成就及今后的展望 一天参加三个会议所得的教育和启示 为养成自觉地遵守学习生活纪律的优良品德而奋斗! 前进吧,亲爱的同学们! 正确认识节约粮食的重大积极意义 和同志们谈谈几点比较原则性的科学研究经验 大学里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关于红与专问题的一点体会 认真改进科学研究工作 十年前线大学教育生活的体验 跟青年教师谈谈怎样治学 Ⅱ.岁月留痕 厦大诞生三十年 到祖国最需要的建设岗位上去 送别本届毕业同学 厦门大学在战斗中的成长 光荣愉快地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岗位 祝三十五周年校庆 总结一九五六年,迎接一九五七年 在三十六周年校庆中的一点感想 在缅甸工作三个月的观感 欢迎文艺界福建前线慰问团(诗) 悼念陈嘉庚先生 陈嘉庚先生与厦门大学 回顾与展望 Ⅲ.书山有路 一个有益于作者读者的启事 中国出版界最近十年的几个演变倾向 亚当·斯密《国富论》述评 战时经济的读物(书评) 翻译小论 《中国经济原论》序言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序言 《厦门大学学报》编辑后记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翘 《学术论坛》发刊词 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读后 我们研究经济的方向与实践 写在《(资本论)通俗讲座》前面 Ⅳ.家国情怀 当前的两个紧迫问题 对于三中全会的观感 第二期抗战与国际形势 生活与战争 今年经济的展望 抗战七周年来的经验与教训 抗战结束有感 迎一九四八年 在国庆日谈保卫世界和平 教育工作者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应当做些什么 响应政府关于青年参加国防建设的号召 省人民代表会议与一九五二年福建的新展望 为在本市开展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而斗争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现象 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周年 一九五八年国庆献词 在全国经济理论讨论会中的学习心得 为建国十周年而欢呼 第二辑 书信与日记 Ⅰ.教育书简 关于经济学初学几个问题的通信 致吴大琨先生的信 致中山大学经济学系同学一封公开信 致张鼎丞主席的函电 复林尚炘等十一位同学的信 复志愿军总分团张秀川副团长及志愿军代表团全体同志的信 致陈嘉庚先生的信 致章振乾、张玉麟诸同志的信 致吴兆莘、林莺同志的信 致章振乾、张玉麟、卢嘉锡诸同志的信 致陆维特同志的信 致沈翰奎同志的信 致蔡启瑞先生的信 给应届毕业生杨恩瑜等的复信 致吕振羽等同志的信 给在苏联学习的校友的复信 致乌里扬诺夫斯基、华西里耶娃同志的信 致列维逊同志的信 致胡培兆同志的信 致伍远资先生的信 致女儿王岱平的信 Ⅱ.访缅日记 1957年9月17日(星期二) 1957年9月21日(星期六) 1957年9月23日(星期一) 1957年9月28日(星期六) 1957年10月1日(星期日) 1957年10月8日(星期二) 1957年10月22日(星期二) 1957年11月7日(星期五) 1957年11月9日(星期日) 1957年11月11日(星期一) 1957年11月22日(星期五) 1957年11月23日(星期六) 1957年12月14日(星期六) 1957年12月25日(星期二) 附录 附录一 陈嘉庚致王亚南校长的信 卢嘉锡致王亚南校长的信 附录二 难忘的一九四九(王洛林) 深切怀念我的父亲(王洛林) 生活·人格·精神——琐忆我的爸爸王亚南(王岱平) 序言 王亚南是我国现代杰 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厦门大学首任校 长。在他跌宕起伏的人生 历程中,不仅留下了许多 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和经济学史、中国经济 史和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 及世界经济的长篇论著、 译著和学术论文,而且留 下了不少短小精悍、文采 斐然的随笔、报告、书信 和日记。 为了充分反映王亚南 的学术成就、办学理念和 治校经验,本书从二十世 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王 亚南撰写的随笔、报告、 书信和日记中,选编出部 分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 义的作品,辑为《霜叶红 于二月花——王亚南随笔 书信集》一书。 本书题材广泛,内容 丰富,力求展示王亚南在 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以 及他对待教育、文化、科 学的独到见解和对社会生 活的深邃思索,使读者从 中领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 和深刻、感人的精神内涵 。全书分为“随笔和报告” 、“书信和日记”两辑以及 附录。 第一辑“随笔与报告”分 为“教书育人”、“岁月留痕 ”、“书山有路”、“家国情 怀”四个部分,收录了王 亚南在战争、革命和建设 等不同年代撰写的六十余 篇随笔、报告,包括《生 活与战争》、《抗战结束 有感》、《到祖国最需要 的建设岗位上去》、《前 进吧,亲爱的同学们》、 《跟青年教师谈谈怎样治 学》、《十年前线大学教 育生活的体验》以及《战 时经济的读物》(书评)等 。 第二辑“书信与日记”分 为书信和日记两个部分。 书信部分主要收录了王亚 南在中山大学任教和在厦 门大学担任校长时与学校 的领导、老师、同学、校 友们的通信二十余封,包 括《致中山大学经济学系 同学一封公开信》、《复 林尚J圻等十一位同学的 信》、《给应届毕业生杨 恩瑜等的复信》,以及致 陈嘉庚先生和陆维特、张 玉麟、卢嘉锡等同志的信 件。此外,还有个别与读 者和亲人的通信,如《关 于经济学初学几个问题的 通信》等。日记部分则从 一九五七年王亚南作为中 国教育专家赴缅甸指导教 育改革,在繁忙的工作间 隙书写的近百篇日记中, 收录了十余篇日记作为其 代表性作品,以反映其在 缅甸工作、生活的概貌。 这些日记及部分书信均系 首次公开发表。 在附录一中,收录了 陈嘉庚先生、卢嘉锡教授 致王亚南校长的信;在附 录二中,收录了王亚南之 子王洛林撰写的《难忘的 一九四九》、《深切怀念 我的父亲》,王亚南之女 王岱平撰写的《生活·人 格·精神——琐忆我的爸爸 王亚南》等三篇纪念文章 。 本书选编的内容均出 自历史文献、档案及作者 家属提供的原始资料。为 保留历史原貌,原则上不 做更改,以保留特定时代 的风貌及语言习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叶红于二月花。”在急剧 变革的社会生活中,静一 F,O来,仔细品读这些经 历了火红的战争、革命和 建设岁月淘洗的作品,一 定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渊 博知识、良苦用心以及时 代前进的脚步。 王亚南一生勤奋笔耕 ,著述丰富,本书选编内 容难免沧海遗珠、挂一漏 万;加之时间较为仓促, 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 种种不足乃至错误之处, 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0年5月15日 导语 为了充分反映王亚南的学术成就、办学理念和治校经验,本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王亚南撰写的随笔、报告、书信和日记中,选编出部分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作品,辑为《霜叶红于二月花——王亚南随笔书信集》一书。 本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力求展示王亚南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以及他对待教育、文化、科学的独到见解和对社会生活的深邃思索,使读者从中领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刻、感人的精神内涵。 精彩页 教书育人 愿大家为端正学风、加强学习而努力 一九五〇年度上学期的学习就要开始了。为了我们以往在学习态度上还存在着一些偏向,当着这学期开始的时候,需要我们大家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共同来开展端正学风、加强学习的运动。 我们学校所在地的厦门,是解放较迟的;我们接受先进的学习经验,也是较为缓慢的;加上地处前线的特殊情况和要求,遂使我们在新教学运动过程中,错综地形成了急性病与慢性病的偏差,形成了不务正课的事务主义,和不重视政治课的纯技术主义的偏差。 不重视具体条件的急躁改进,定然要把学习运动导向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极端,使惮于改进的另一极端,得到更多的抗拒口实。这种欠缺团结精神和统一步调的零散现象,显然违反了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大学教育的方针和任务,违反了“学生的基本任务在学习”的原则。 为了及时纠正这一类的偏向,为了使我们全校师生职员工友有一个相互督促检讨的机会,我特号召我们全体同仁同学,结合我们已有的学习经验,正视我们尚存的缺点,对最近政府颁布的高等教育政策,对全国教育工会颁布的法令,对各种新民主主义的学习文献,分别展开一次较深入的学习与讨论,以为我们这一年度待实行的新教学计划作一个思想准备和良好的开端。 我相信我们的同仁和同学,一定会发挥高度的爱国家、爱人民、爱学校以及相互团结友爱的热忱,以响应我这一“端正整风、加强学习”的号召。 一九五〇年九月廿三日 (原载《新厦大》1950年9月23日第6期) 我们今年努力的方向 照应着我们学校现有的一般情况和动态,或者照应着我们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其存在的缺点,今后的一年,应把我们的努力,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决贯彻和执行新的教学原则和办法 新教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我们现有的师资和设备条件下,尽可能地增进教学效率,尽可能地使学生所习的每一学科、每一课程、每一讲授和实习,都符合我们国家各种建设(经济的,文教的,国防的)的实际要求。要依靠教师们相互帮助,要依靠师生间相互协作,以便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布置教学工作的教学研究组织,这是我们改造旧教学,实行新教学的理想的有效方式。但因大家囿于传统的想法与做法,也因大家还不曾全面地建立新的工作态度与作风,我们这方面的措施,显然不曾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强化工作检查制度 学校的基本生产工作是教学,但要增进教学工作的效率,必须在各方面努力求其配合。我们已初步建立起工作检查制度,但显然还不曾做得好,做得彻底,而且也做得没有重心。我们今年度必须把工作检查制度的重心,放在教学工作方面,对每个科系、每门课程,希望能定出一些可能施行的办法,作定期的汇报性检查;再从那当中看其他方面的工作,能不能配合教学上的要求。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