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民的楷模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作者 | 李新生//刘素兰 |
出版社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了绥中县及所辖的王宝乡只用几十年时间逐渐实行了集体化、机械化和电气化,取代了这里两千多年延续的牛犁农具和耕作习惯。书中对刘洪达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诸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都有教科书式的知识性记载。围绕刘洪达同干部群众在基层农村,在落实党和国家农业生产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各方面拼搏过程中的诸多创新改革先进事迹,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历史性记述。从一个侧面真实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辽西地区农业的发展史。 作者简介 李新生,1951年生,1969年2月参军,1971年10月提为干部,在航天测控试验部队从事人造卫星和导弹的安全测控任务,荣立三等功。1984年在锦州军分区参与后勤部电子自动化项目的调研工作。1987年初转业到锦州市劳动局,曾责任编辑《锦州劳动》《锦州老龄工作》等内部刊物,多次获得锦州市委办公厅、锦州市政府办公厅先进信息工作者荣誉,两次获得锦州市社会科学论文成果奖。 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入党参加革命 第一节 苦难的经历 第二节 入党前后 第三节 绥中县第十四区第一个党支部 第二章 县首个常年互助组 第一节 组织起来的榜样 第二节 省报的宣传推广 第三节 农副业双丰收 第四节 带动全县发展 第三章 辽西省农业合作化带头人 第一节 全省第一个初级社 第二节 刘洪达农业生产合作社经验的通报和推广 第三节 生产计划通报 第四节 工作总结通报 第五节 妇女劳动经验通报 第六节 国内外各界组织学习刘洪达经验 第四章 首批农民访苏代表 第一节 莫斯科红场观礼 第二节 学习苏联经验 第三节 机械化与富裕生活 第四节 取得苏联农业经验促进农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第五章 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节 群众选举 第二节 光荣出席 第三节 周总理叫他为“东北小刘” 第四节 为高级社章 程的制定建言 第六章 全县最大的高级社 第一节 增产增收跨人高级社 第二节 绥中下乡青年 第三节 请求少开会 第四节 超额交公粮 第七章 农业机械化 第一节 率先购买新农具 第二节 拖拉机站与奖励的汽车 第八章 光荣使者 第一节 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 第二节 首届全国农业劳模代表 第九章 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十章 引领前卫“大社”城乡新崛起 第一节 新兴的小城镇 第二节 发电站与突击队 第三节 深入一线 第四节 抗旱保春播 第十一章 光荣职责 第一节 参加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 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二章 真金不怕火炼 第一节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第二节 抗击特大洪水 第十三章 夫唱妇随 第一节 坚守家庭情操 第二节 家成了刘洪达的饭店和旅店 第三节 平凡勤劳的家庭主妇 第十四章 唱响王宝公社 第一节 开拓者 第二节 县首个村广播站 第三节 建王宝小学创办王宝中学 第四节 率先创办敬老院 第十五章 劳模精神引领与管理 第一节 引领增效 第二节 管理增产 第十六章 多种措施狠抓肥料 第一节 背着粪筐去蹲点 第二节 大搞养猪积肥 第三节 率先大搞立体积肥 第四节 广纳肥源合理施肥 第十七章 坚持大搞水源建设 第一节 打井抗旱 第二节 拦水筑坝 第十八章 积极改良土壤科学种田 第一节 愚公移山改良土壤 第二节 积极防治病虫害 第三节 坚持优选种子科学种田 第十九章 一贯坚持多元化发展 第一节 创办优质养猪场 第二节 创办优质养鸡场 第三节 创办配种场与榨油厂 第四节 创办裁缝店 第五节 自办土农药厂 第六节 综合型社办企业 第二十章 跨越式的农田基本建设 第一节 路林水网方田化 第二节 在县领导的工作岗位上 第二十一章 改革开放在农垦企业立新功 第一节 不到机关到农垦企业 第二节 产量和人均收入达历史最高 第三节 唯美转身 第二十二章 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第一节 大德之人荣者常通 第二节 从来不搞特殊化 第三节 不吃请不收礼不送礼 第四节 无私劳模分享奖品 第五节 唯一一次涨薪机会让给同事 第六节 长期自付公出差旅费 第七节 群众的信任与爱护 第八节 移风易俗“零彩礼” 第九节 边防吃紧送两个儿子参军 第十节 严格教育子女 第十一节 乐于助人拾金不昧 第十二节 淡泊名利 第十三节 乡亲们称他为“不倒的红旗” 参考文献 刘洪达简历 后记 序言 我对刘洪达同志很熟 悉。他是我在锦州市委负 责农业工作时常见到的一 位著名全国劳动模范。李 新生、刘素兰撰写本书, 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 好事。 刘洪达同志(1928— 1998)出身贫寒,正当 他在苦难中挣扎的时候, 是共产党使他翻身得解放 ,从此坚定了他一生跟党 走的信念。他凭着朴素的 感恩之情和诚实、善良与 勤劳的品质,在党的培养 教育下,一步一个脚印, 由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一 名共产党员、农村基层干 部和县级领导干部。他曾 是辽西省农业合作化的带 头人,是第一次中国农民 代表团访苏学习成员,是 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 代表,党的八大代表。他 曾5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多次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 影留念。周恩来总理叫他 “东北小刘”。他曾两次被 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 荣获中央人民政府爱国丰 产金星奖章,两次被授予 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6次被授予省劳动模范 称号,曾多次被评为县、 市劳动模范。刘洪达在70 年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 串坚实且令人敬佩的足迹 。正像绥中县的老百姓所 说:“刘洪达是新中国成 立以来绥中县最具传奇色 彩的著名人物。” 本书围绕刘洪达的模 范事迹,通过历史背景重 现,文化典故援引,档案 书报文摘回放,从历史、 文化和政治思想中,进一 步展现了他在党组织不断 培养教育下,一心跟党走 ,一辈子不动摇,忠诚干 净,一生保持荣誉,成为 人民楷模的成长历程。展 现了他严格要求自 我对刘洪达同志很熟 悉。他是我在锦州市委负 责农业工作时常见到的一 位著名全国劳动模范。李 新生、刘素兰撰写本书, 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 好事。 刘洪达同志(1928— 1998)出身贫寒,正当 他在苦难中挣扎的时候, 是共产党使他翻身得解放 ,从此坚定了他一生跟党 走的信念。他凭着朴素的 感恩之情和诚实、善良与 勤劳的品质,在党的培养 教育下,一步一个脚印, 由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一 名共产党员、农村基层干 部和县级领导干部。他曾 是辽西省农业合作化的带 头人,是第一次中国农民 代表团访苏学习成员,是 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 代表,党的八大代表。他 曾5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多次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 影留念。周恩来总理叫他 “东北小刘”。他曾两次被 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 荣获中央人民政府爱国丰 产金星奖章,两次被授予 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6次被授予省劳动模范 称号,曾多次被评为县、 市劳动模范。刘洪达在70 年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 串坚实且令人敬佩的足迹 。正像绥中县的老百姓所 说:“刘洪达是新中国成 立以来绥中县最具传奇色 彩的著名人物。” 本书围绕刘洪达的模 范事迹,通过历史背景重 现,文化典故援引,档案 书报文摘回放,从历史、 文化和政治思想中,进一 步展现了他在党组织不断 培养教育下,一心跟党走 ,一辈子不动摇,忠诚干 净,一生保持荣誉,成为 人民楷模的成长历程。展 现了他严格要求自己,清 正廉洁,家风优良,严格 教育子女,不以权谋私的 高尚情操。他从来不向组 织伸手,不看重个人待遇 ,一心只想着大家,宁可 自己吃亏,先人后己,不 脱离群众,在群众中享有 很高威望。他一生坚守理 想,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 ,他都按照党的要求积极 走在时代最前列。刘洪达 努力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 求自己,修德在先,德位 相配,高标准地实现了个 人的人生价值。 从他一生走过的路, 办过的事看,体现了他毫 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 党员的优秀品质,刘洪达 用自身不断成长、淡泊名 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诠释了只有坚定跟党走 的宽广之路,才是青年人 的最好选择。刘洪达与共 和国建设者们的成功实践 ,向人们印证了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坚定了人们对我党的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和文化自信。 愿刘洪达的信念和事 迹薪火相传,激励后人, 让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 命、砥砺前行。 樊自然 2019年7月3日 (注:樊自然同志为 锦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 导语 本书描述的不仅仅是刘洪达一个人命运的改变,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改变,一个辉煌历史的进步。从基层农村的一个侧面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党和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再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拼搏进取获得的辉煌成就。 后记 文运与国运相连,文 脉与国脉相牵。我们在写 这本书过程中,在上海市 、沈阳市、锦州市和绥中 县的档案馆、图书馆和网 上在线图书馆查阅了大量 的有关人民的楷模刘洪达 的历史资料,向有关人员 进行了细致的采访。资料 是本书写作的重要依据, 书中所涉及的评价、定论 和数据严格尊重有关文字 的记载。由于要赶在建党 一百周年献礼付梓,我们 在写这本书时还缺乏向更 多知情人深入细致的采访 调研,今后有待续补。 我们特别要感谢锦州 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樊自 然为本书作序。经葫芦岛 市文旅局副局长齐国栋和 中共绥中县委宣传部马丽 春的热心推荐,得到了中 共绥中县委宣传部领导的 重视,并在绥中县委一楼 会议室主持召开了该书写 作指导座谈会,与会同志 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在 撰写本书过程中,受到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 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博 士,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 道发展办公室主任、街道 总工会副主席叶勤,原总 装备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 中心张旭明大校,《上海 航天报》原总编游本凤, 锦州市民政局原纪检书记 穆笑飞,《文学少年》副 主编高伟等的热心帮助和 指导;受到了锦州市档案 馆朱光、柴宝玉和锦州市 图书馆靳莉、郭翎燕的热 心帮助;还有王申纪、肖 英、赵冰兵、邵玉祥、刘 广琴、郭静等都给过支持 和帮助,在这里一并表示 衷心的感谢。 由于著者水平有限, 书中的不足和缺点错误在 所难免,恳请读者给予帮 助指正。 著者于上海 2021年7月15日 精彩页 新中国成立前入党参加革命 第一节苦难的经历 每到夏天,我会出神地看着每一朵挺立的莲花,由着她走人我的眼睛,思绪,再到心间。大概看莲的人各有各的心事,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今天,我要讲的正是刘洪达的故事。1928年5月6日(农历三月十七日)这一天立夏,刘洪达出生了,他出生在一户贫困的农民家里,这户人家位于关外第一县——绥中县——王宝山子屯。 提起王宝山子屯还有一段掌故。 1661年,康熙帝登基,年号康熙。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61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 1662年这一年,刘洪达祖籍山东登州一位刘家后生千里迢迢闯关东,来到关外30公里前屯卫的东南十里的仙鹤塘。 清初仙鹤塘人烟稀少,这里地平水美,弯弯的仙鹤塘一眼望去,长满着蒲草。这位刘家后生看中了这里的自然资源,并且他擅编蒲草墩,便在这里落了户,初名“刘蒲墩屯”。 后来又有姓王的一家人陆续迁人。村西宅后有小山一座,状如龟。王姓一族兴盛后改称“王八山屯”。后因名称不雅,改名为王宝山于屯。 这一带的人们都传说:“山中有两只金鸽子,被南方人挖走了。”有没有金鸽子无从考证,起码这个小山包,被人们探矿淘过宝。 如今呈三角形聚落的王宝山子屯,除了砖混、砖石结构的平房,那里还盖有楼房。全屯由西山子、东山子两部分组成,有261户,791口人。 东北的屯、庄、村、铺等都代表一个自然村落。 在王宝山子屯西南方向,顺着渤海海岸20多公里处,有两个声名显赫的重要历史人物曾亲临此处: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魏武帝曹操。 秦始皇帝三十一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至芝麻湾(今绥中县万家镇止锚湾)。于芝麻湾西约1.5公里处(今墙子里)刻石记功,兴筑宫殿。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七月,曹操北征乌桓,返途临碣石,作《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刘洪达的家乡有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代代相传、丰厚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这个地球上,有三块黑土地非常著名,一块是欧洲的第聂伯河流域,一块是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第三块就是地处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东北大平原。这块黑土地土壤肥沃、资源丰富。辽西走廊就在这里的最西端。 跨越历史时空,到了近代。 从哈尔滨至北京穿过沃野千里,东西横贯一条京哈铁路大动脉,在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连接处的山海关站往东30公里处,有一个前卫火车站。 站在前卫火车站月台上往南望去,是一片平坦肥沃的农田,一条数公里长的乡村小路蜿蜒伸向碧波万顷的渤海岸边。 在这条小路经过的地方还流着雁沟、下河洼等小河。小路经过的两旁星星点点地镶嵌着一些村庄。这里真可谓北国的鱼米之乡。 从火车站顺着乡村小路往南2公里,第一个村庄便是王宝山子屯。 从王宝山子屯顺着乡村小路再往南依次点缀着娄屯、冯屯、大陶屯和小陶屯等几个自然村落。 在王宝山子屯的右手边1公里处,有一个西营子屯,是明朝屯兵之所,曾设营房一座。居于屯外东边的人称其为西营子,居于屯外西边的人称其为东营子,居于屯外南边的人称其为北营子,居于屯外北边的人称其为南营子。因为这个屯后来划归东边的王宝大队管辖,所以便习惯称其为西营子。这个屯北边500米有一个褐色带状小丘陵叫“巴山”。紧挨屯北边有一条沟,人们称其为后沟。奇怪的是这里的人们也世代相传:“山里有两只金鸽子,被南方人挖走了。” 在王宝山子屯的左手边不到1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草房子屯。屯名来历一说是因该屯居民的住房顶是用草搭起;另一说是该屯为清代官兵人马储存草料之地。 “好山好水好地方”,这正是养育了刘洪达的可爱家乡。 刘洪达出生这一年是1928年。当时旧中国的人们苦不堪言,刘洪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那苦,那难,让人潸然泪下j 这一年是苦难动荡的一年,也是孕育新生机的一年。 这一年,日本再次出兵蹂躏我国山东,蒋介石东山再起,民不聊生。 这一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 刘洪达的父亲刘国军,祖代是这个村的农民,他老实巴交,勤劳善良,常年多病,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他经历过晚清,晚年偶尔有时他还跟孙辈说起,在清朝时自己小时候头顶后边还留过一根长长的辫子,后来男人梳的辫子全都被剪掉了。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