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真秦始皇(仁定四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程步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11年统治,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秦法严苛细密,百姓动辄触法”,以及他用七十万受过宫刑和其他徒刑的罪犯,来为自己修宫殿造陵墓。因此,人们得出一致的结论:是他的暴行引发了陈涉、吴广的起义。秦帝国只存在了短短14年,便被农民战争所推翻。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吗?《真秦始皇(仁定四海)》作者程步以确凿的史料为证据,彻底否定了几千年来人们对秦始皇严刑峻法、轻罪重罚的暴政指责。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秦朝14年而亡的根源。

内容推荐

这不是一本把《史记》翻成白话,再加点想象铺陈、加点个人感想的书。

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11年统治,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秦法严苛细密,百姓动辄触法”,以及他用七十万受过宫刑和其他徒刑的罪犯,来为自己修宫殿造陵墓。因此,人们得出一致的结论:是他的暴行引发了陈涉、吴广的起义。秦帝国只存在了短短14年,便被农民战争所推翻。

然而,当《真秦始皇(仁定四海)》作者程步用“程步读史原则”,不带偏见地审视历史典籍的时候,上述被人们确信无疑的习惯印象,却经不住历史事件的反诘。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充满了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

《真秦始皇(仁定四海)》以确凿的史料为证据,彻底否定了几千年来人们对秦始皇严刑峻法、轻罪重罚的暴政指责。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秦朝14年而亡的根源。

目录

前言 让史实与形容词对决

第一章 君王能否不杀人

 第一节 要求封王,秦始皇杀王绾?

一 一言不合,汉武帝杀宰相窦婴

二 一事不当,大臣主父偃被灭族

三 出尔反尔,汉景帝杀晁错

四 秦始皇让人说话未杀王绾

 第二节 秦始皇统治六国用屠杀?

一 楚国人刘邦可以做官

二 楚国人萧何工作努力,几次被朝廷提拔

三 楚将后人项羽行动自由,未被监禁

 第三节 功高震主,秦始皇杀王翦?

一 谋深君畏,越王勾践诛杀功臣文种

二 功高震主,刘邦杀尽有功诸王

三 为保江山,朱元璋杀尽开国功臣

四 秦将王翦的幸运

 第四节 密告谋反,秦始皇杀蒙恬?

一 不辨黑白,崇祯凌迟处死袁崇焕

二 不经调查,罪名谋反,李世民冤杀郧国公张亮

三 汉武帝囚死淮南王刘安

四 秦始皇未杀蒙恬,不让嫉妒有机可乘

 第五节 安插耳目,秦始皇杀李斯?

一 秦始皇看得见吗?会往外看吗?

二 若此事为真,秦始皇首先要杀的应该是李斯

三 为什么找不出肇事的元凶

 第六节 陨石事件,反标杀人质疑

一 语言、做法不合逻辑,事件真实性质疑

二 演员遵命演奏,无辜悉数被杀

三 臆断学者品行不端,孔子杀读书人开先河

四 南柯一梦,汉武帝冤杀数万人

五 对比的结论:孔子和汉武帝远比秦始皇残暴无道

 第七节 诅咒新政,秦始皇杀淳于越?

一 言语失敬,陈涉得势杀故人

二 司马迁出言主持公道,汉武帝大怒处其死刑

三 宽容忍让,秦始皇未杀淳于越

四 为什么秦始皇一生能不杀大臣和将军

第二章 以讹传讹的暴政

 第一节 形容词和误导堆砌起暴政

一 琅琅上口的形容词左右了我们的思想

二 文学杜撰误导后人

三 断章 取义,暴政说深入人心

四 引经据典时张冠李戴

五 最重要的证据解释错误

 第二节 残酷刑罚种类的误导

一 这些残酷的刑罚古已有之,列国都在使用

二 残酷的刑罚多被沿用,且变本加厉

 第三节 《秦律》繁苛细密是误解

一 法是细密具体好,还是粗放笼统好?

二 《秦律》首现保护罪犯人权的条款

第三章 焚书坑儒的真相

 第一节 焚书,秦始皇谨慎而开明

一 贤君昏君?忠臣奸臣?

二 关于书的误解

三 焚书的措施是适度的

四 焚书与百家争鸣

五 焚书造成的文化缺失有多大?

六 焚书在历史长河中利大弊大?

 第二节 “坑儒”不是活埋读书人

一 “坑杀”不是活埋,而是杀死坑埋

二 “坑儒”是杀术士,不是杀读书人

三 秦始皇崇法但并不贬儒

四 侯生、卢生当着史官密谋私语骂皇帝

五 焚书坑士,是正确的结论

第四章 去打仗还是去打工

 第一节 赋税沉重到什么程度

一 形容词造成的假象

二 秦简或史籍中断章取义

 第二节 徭役是加重还是减轻?

一 董仲舒的数字化形容词

二 十大工程耗民百万?

三 百姓是愿意打仗,还是愿意打工

四 秦帝国的徭役是发工钱的

 第三节 筑长城是徭役过重的祸根吗?

一 汉长城绵延两万里

二 长城之最属明朝

三 分片包干修长城

四 秦始皇是否修建万里长城

五 抛开文学描写看阿房、骊山

 第四节 大兴土木有玄机

一 伟大的文明都曾兴建宏大的建筑

二 浩大的工程是可以软化战争机器

第五章 秦帝国崩溃的根源

 第一节 根源只有两个字:仇恨

一 仇恨最深的是六国王族

二 因仇恨引发威胁最大的是列国的公卿大臣

三 仇恨影响最广泛的是士大夫阶层

四 百姓的仇恨根深蒂固

 第二节 王朝更替的幸运与不幸

一 秦末15年战乱为汉兴铺路

二 汉末战乱而有西晋

三 隋朝建立,同样经过多年战乱的铺垫

四 隋朝战乱,遂有唐兴

五 其后历代,莫不如此

 第三节 公正的结论

第六章 秦真的灭亡了吗

 第一节 世界史上曾经的宏大帝国

一 古老的波斯帝国只维持了60年

二 500年的古罗马帝国也难逃分裂的厄运

三 宗教信仰没能使阿拉伯帝国一统千年,

四 奥斯曼帝国分裂于西方列强的炮舰

五 理想无法支撑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统一

六 近在眼前的苏联,同样的主义不同的结果

 第二节 秦始皇统一的远见

一 同货币、尺度、车辙,文字,以同天下人之行

二 置驰道,修直道,以除天下之隔

三 巡游、刻石、焚书,以归天下人之心

 第三节 汉承秦制,凤凰涅槃

一 汉代承袭了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 汉代血的教训不得不承袭秦朝郡县制

三 汉代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四 汉代承袭了秦朝的官吏选任制度

五 汉代还承袭了秦朝的赋税制度

后记一 司马迁的泣血苦心

后记二 享受一个大国

试读章节

剔出《史记》中文学部分,可以确认的事实是,吕不韦与子楚早年相识,在子楚于赵国做人质期间为之奔走。这期间,秦、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秦始皇的父亲子楚,以及年幼的秦始皇,自然成了愤怒的赵国王公贵族,乃至贫民百姓发泄仇恨的对象。比起生活在秦国的王孙贵族们,秦始皇一生下来,就品尝到寄人篱下,尤其是苟活于敌国仇视和欺辱下,谨小慎微、低人一等的生活滋味。

秦昭王五十年,也就是秦始皇两岁的时候,秦昭王派将军王龅从上党出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秦军猛攻,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君臣愤怒,要杀子楚以解心中怨恨。子楚知道这件事后,与吕不韦合谋如何脱身。

吕不韦用六百金买通了守城的官吏,二人得以脱身。子楚抛下了夫人和年幼的儿子秦始皇,吕不韦亦抛弃家产,二人星夜逃出了邯郸城,逃往秦国。

子楚和吕不韦逃出邯郸之后,在邯郸城外遇见了攻城的秦军,得以平安回到秦国。可是,刚刚两岁的秦始皇和他的母亲,却遭到了赵国军队的追杀。孤儿寡母,异国他乡,其困境可想而知。

幸亏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豪门之女,在这危急关头,母子俩得到了娘家人的庇护。秦始皇和母亲被藏匿起来,躲过了当时的追杀。

在随后的日子里,可以想象,秦始皇母子不得不过着隐姓埋名,东躲西藏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一共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中,秦始皇母子所受的苦,担的惊吓,承受的屈辱,没有史料记载。史料也没有记载秦国和他的父亲子楚对他们母子有过任何的寻找、营救的作为。可能以为他们母子已经死在乱军之中,也可能帝王的骨肉亲情也不过如此而已。但是从后来的史料记载看,王翦平定赵国,秦始皇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回到赵国都城邯郸,对当年曾经欺辱过他母亲家人的人进行复仇,可见那八年对才两岁的秦始皇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

不管怎么样,秦始皇和他的母亲终于熬过了最苦难、最危险的日子。秦昭王五十六年,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驾崩归天了,他的儿子太子安国君继承王位,登基成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登基后,没有出现什么意外,子楚被立为太子。  由于秦孝文王为人弛善,登基之后,“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所以,和四方列国的关系也有所改善。此时,藏匿在赵国的秦始皇母子的地位,因此有所提升,不再仅仅是秦国一个不招人待见王子的儿子,而成了秦国太子的长子,未来也许可能成为强大秦国的国王。而此时,赵国与秦国的那场战争早已结束,为了和秦国修好,赵国赦免了对秦始皇母子的追杀,并把他们送回了秦国。至此,秦始皇苦难的童年才算是结束了。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奢华尊贵的生活突然就开始了。

俗话说,否极泰来。秦始皇刚刚回到秦国,好事情就接二连三天随人愿地降临。

安国君继承王位后,刚刚办完老国王秦昭王的葬礼,十月己亥登基大典过后,来不及喜新厌旧抛弃华阳夫人,也来不及被众人蛊惑废立太子,仅仅在位三天就驾崩了。

秦孝文王驾崩后,让人担心的关于王位的纷争没有出现,秦始皇的父亲子楚顺利继承王位,成了秦庄王,秦始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秦国的太子。

秦孝文王的迅速继位又迅速地死去,以及子楚的迅速登基,避免了太子废立的波折。

子楚登基之后,果不食前言,立刻委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刀户。

这时候,周朝的天子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就和其他诸侯商议,准备联合攻打秦国,以削弱它的实力。秦庄王得到消息之后,派吕不韦统帅大军去讨伐东周天子。至此,子楚不仅顺利地登上王位,还借助讨伐东周天子,把军队抓在了自己的手里,完全巩固了自己在秦国的地位。而吕不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此时政权、军权在握,割地封侯。

回望这十几年时间里的变故,环环相扣,事事顺利,子楚大难不死,诸先人恰到好处的辞世,与其说是人谋,不如说是天意。

按说子楚得天意顺利登基,秦始皇为太子,父王死后继位登基,应该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问题了吧?不然,《史记》又节外生枝,造出一个私生子说,干脆从根本上否定秦始皇出生的合法性。

按说史家在写史,作家在写书时,都会面对众多繁杂的史料,不可能样样载人,必然要做一个甄别筛选的工作。只能有极少数经过甄别确认无误的事情,才能写进书中。所谓司马迁要尽量保留各种材料的说法,其实站不住脚。P33-35

序言

说到秦始皇,人们习惯上把他认作暴君;而秦始皇统治的秦帝国,也几乎被人们众口一词地指责为暴政。从古至今,从小学课本到学者论著。

的确,史书中记载着他的暴行:

他用“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屠杀统一了中国;

他用“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的独裁统治着帝国,以至于“劓鼻盈萦,断足盈车”,被判割鼻子断足的人太多,割下的鼻子用筐装,砍掉的脚用车拉;“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囚犯堵塞了道路,城市到处是监狱;

他用征发七十万受过宫刑和其他徒刑的罪犯,来为自己修宫殿造陵墓。

独裁和暴政不得人心。他的暴行终于引发了陈胜、吴广的起义,秦帝国只存在了短短14年,便被农民暴动所推翻。

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如果我们用本书提供的程步读史原则,不带偏见地审视历史典籍,上述结论和人们习惯中的印象,却经不住历史事件的反诘。

读过《真秦始皇·智取六国》的朋友,一定清楚地知道,秦始皇平定六国的战争打了26年,却少有杀敌斩首的记录。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始皇险失性命怒火万丈,可是秦国的军队攻入燕国后,却没有纵火屠城,甚至没有伤害燕国王公大臣的性命。而相反的史实是,秦国军队尽可能在使用非对抗性的方法取得胜利,比如水淹、诱降等。

秦始皇占领六国之后,没有屠城,没有对六国的王公将相进行屠杀和灭族,以至于这些人后来成为推翻秦帝国的主要力量。

同样,焚书坑儒,其用词,以及后人所描述的景象,与事件本身大相径庭。

秦国的刑罚,也不是上述那些形容词所描述的那样充满血腥,一片黑暗。相反,新出土的秦筒显示,秦国法律宽严基本得当,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的国情实际,以至于汉代虽然推崇儒家学说,但对秦律几乎全盘照搬,没有大的改动。

司马迁说陈胜暴动是因为服徭役迟到了要斩首,而出土的秦简却显示,迟到5天以内的处罚只是口头批评,5天以上也只是罚款。

而相反的事实是,秦帝国的法律中,已经出现了西方两千年后才出现的保护罪犯的条款。不仅如此,秦律中对向犯人用刑,也有十分严格的限制。《史记》中记载的一个奇怪现象正好佐证了这一点:秦始皇交办的案件,多次不能破案,这在前朝后世是难以想象的。因为酷刑之下,即使找不到罪犯,也能找到替死鬼。

还有一些被人们忽略的事情:秦始皇在位37年,没有妄杀过大臣和将军。丞相王绾与秦始皇对着干,提出分封诸侯,没有受到处罚;博士淳于越在秦始皇的寿宴上公开说秦帝国不能长久,也没有受到处罚。

秦始皇所有的案件都是交司法部门审理,而不是一言独断。

而后世所说的秦始皇征发70万受过宫刑和刑罚的罪犯,修宫殿造陵墓,不过是文字解释的谬误。

让我们用新的读史原则,剔除司马迁的文学创作,排除后世带有偏见的形容词轰炸所造成的误导,来认真地探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短暂的11年,备受责难的统治。

让历史事实,与充斥在历史故纸堆里的形容词,来一个对决!

程步读史原则:

一、采信记载时间、地点、事件的文字。摒弃文学描写、心理描写和形容词。

二、谨慎对待人物对话:君王任何场合的对话,予以采信;公众人物之间、公众人物与百姓之间公开场合的对话,区别采信;公众人物隐秘场合的对话、百姓公开场合和隐秘场合的对话,不予采信。

三、研究史书上有的事情,还要特别留心研究史书上无的事情。

后记

有一个问题,过去很长时间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百多年前.当西方 列强的国力、军力远远强于中国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能够吞并中国?

1840年,英国的炮舰,轻而易举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传教士携带着天主的福音,后面跟随着鸦片,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1900年,八国联军更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连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想要废立新君,都不得不看洋人的脸色。

可是,西方列强拼出吃奶的力气,也仅仅是获得在中国租界、通商.以及掠夺资源的好处。

1938年,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其意在吞并中国。历史的事实证明了一点:日本自不量力。与自不量力的德国希特勒一样,他们被大国中国和前苏联打败。日本同样也是拼出了吃奶的力气,也没能把中国的土地走一遍。日本仅仅是短暂地占领了秦始皇时代的燕、赵、齐、魏、韩。和楚国的一小部分地区,还有东北,而中国广大的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更加广阔的西北地区,包括秦国旧地,日本根本没有能力涉足。

如今明白了,我们得感谢秦始皇。由于有了一个统一的。庞大的国家.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来抵御野蛮的入侵;我们才能在几千年弱肉强食的混乱世道中,安泰千年。

1900年前后,正是世界大变动的时代。与中国同样宏大的奥斯曼帝国,正是在这一时期,被肢解、遭分裂。奥斯曼帝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始于同中国类似的海战失败。中国曾经在甲午海战败给日本。而奥斯曼帝国则是在勒班多海战中,败于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不同的是,奥斯曼帝国开始分裂,而中国没有。

1878年之后,由奥斯曼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和地区有:

非洲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

亚洲的土耳其、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部分、沙特阿拉伯部分:

欧洲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格鲁吉亚部分、俄罗斯部分、乌克兰部分。

为什么中国没有分裂?我们还得感谢秦始皇。与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庞大帝国不同,秦始皇完成的丰功伟业,不仅仅是把分散的诸侯或城邦统一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创造了一种在当时是全新的国家样式。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全新的国家样式,在匆忙中一经创造出来,就十分适合当时的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其国家结构的各个部件,设计合理,咬合紧密,使得这架庞大的、从来没有人见过的新机器,能够平稳、顺畅地运转。2229年,虽然也有一些技术改进,虽然也经历了几次大修,至今运转正常。活力如新。  这真让人惊叹:秦始皇究竟是不是得到了上天的神助!

中国人是幸运的,生在大国,几千年来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如同浩荡的江河,即使遭遇严重的污染,也有足够的能力自我清涤。

小国巴拿马,被几十个特种兵空降在总统的卧室,便江山易主。

小国南联盟,仅仅被不间断地飞机轰炸,举国人民便无处藏身.只好白旗请降。

小国科威特,虽然富甲一方,但被中等国家伊拉克一张外交照会。便被吞并,几乎亡国。而那个中等国家,竟也被别人倚仗科技优势,一个冲锋,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总统绞死,国家崩溃。

我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军事原则:合则强。分则弱。战场上一旦被对手分割,如若不能迅速与友邻部队取得联络.那接下来的命运就毫无疑问的只有被打败,甚至被消灭。

世界远没有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让我们庆幸自己生在大国。

大国,北有草原,南有群山,东有浩海,西有大漠。一日之间,有盛夏的金色沙滩,有严冬的银色雪峰,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有戈壁的旷野豪情。看不尽的江山如画,数不清的人间风流。

让我们感念秦始皇,享受一个大国!

2006年8月24日至

2007年11月29日一稿

2008年2月4日第二稿

2008年4月18日第三稿

2009年1月10日第四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