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朔知东南风(从凌家滩到长三角的区域文明探源)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吴卫红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凌家滩遗址出发,进而拓展到皖南、安徽全境,最后到整个中国东南;研究对象方面,从器物、遗迹到大遗址,再到文化谱系,可以说层层拓展又联系紧密,探索了中国东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脉络,凸显了中国东南,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史前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整个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目录 前言 绪篇:为什么考古 第一编 追玉凌家滩 凌家滩玉器综论 凌家滩玉玦环研究——兼论“石钻”功能与辘轳轴承的演化 凌家滩祭坛遗迹试论 从凌家滩文化看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二编 观澜皖江潮 安徽新石器时代考古历程 皖江区域考古的意义 安徽新石器时代绘彩陶器 皖西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变迁 薛家岗石刀钻孔定位与制作技术的观测研究 沟汀遗址的年代及皖南山区新石器遗址的几个问题 崧泽时代的皖江两岸 第三编 探源长三角 良渚文化的初步分析 良渚文化的范围——兼论考古学文化共同体 初识薛家岗与良渚的文化交流——兼论皖江通道与太湖南道问题 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散论 长江下游的“玉石分野”与社会变革——以五地墓葬材料为例 第四编 问道田野中 大遗址考古的实践——凌家滩聚落考古方法 安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特点与考古调查方法 中国的区域系统调查方法辨析 凌家滩考古散记 独居凌滩夜 从游历到考古——曲线之美(代后记) 序言 长江下游是中华文明早 期形成阶段的最重要区域 之一,但多年来的研究一 直处于温而不火的境地。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因为良渚反山、瑶山等 若干重要发现而升温,并 与其他区域的大发现一道 引发了关于文明起源的大 讨论,90年代以来更是新 发现频出,不断突破以往 认知。随着材料的增多、 发掘方法的进步和多学科 合作的兴起,近二十年来 对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的了 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高度,也成为中国史前考 古研究最为精深的区域之 一,更好地诠释了中华文 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 程。 但数十年来,研究热点 多围绕以太湖为中心的长 江三角洲地带,长江中游 的研究也成果斐然,而作 为连接中游和下游三角洲 的皖江(皖人自名的长江 安徽段)两岸,却成果寥 寥,显得黯然,成为研究 长江中、下游文化互动与 社会变迁的“瓶颈”,令两地 同仁颇有“君住长江头,我 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 君”的尴尬。而作为以嵩山 、岱山、洞庭湖、太湖为 核心的四大文化圈之间的 泛江淮之地,其复杂的文 化面貌对深入了解中国史 前文化格局的演化过程具 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在很 大程度上而言,梳理泛江 淮之地的文化面貌,也是 全面开展中国中、东部地 区文化互动研究的重要和 关键环节,皖江两岸则是 突破点。 我对长江下游的研究始 于良渚文化,而对皖江两 岸史前文化的研究,关键 节点始于对皖江西端的潜 山薛家岗遗址发掘材料的 整理,后又向东拓展到以 凌家滩为重点,继而探索 它们与长三角洲史前文化 特别是崧泽、良渚文化的 关系。本书副标题取名“从 凌家滩到长三角”,并不是 忽视其他研究,而是凌家 滩与长三角在地缘、文化 方面的关系更为密切,能 更形象地反映一个大的区 域文明形成的特点。书名 原拟以我尚未完成的《并 江融淮》文章为题,但惜 学识不足和精力所限,对 淮河流域的研究较为薄弱 ,最终舍弃了这部分内容 ,改以更直白的“朔知东南 风”,一是不讳广告之嫌植 入了本人笔名“朔知”,更是 表达刚刚知道一点东南文 化内涵的意思,使重点更 突出,内容更集中,遗憾 之处待日后弥补。 全书共辑入大小文章21 篇,小诗1首。在结构上没 有以写作时间顺序为轴, 而是采用了从小到大、从 点到面的结构,分为以下 几个部分:以一篇小文《 为什么考古》作为绪篇, 表达了考古的意义所在; 第一编以“追玉凌家滩”为切 入点,通过对凌家滩的个 案研究延伸出对中华文明 起源的思考;第二编拓展 到“观澜皖江潮”,探索以皖 江为重点的江淮地区波澜 壮阔、复杂多变的历史趋 势;第三编“探源长三角”进 一步将视野放大到长三角 地带,观察整个长江下游 的文化互动,提出文化通 道以及“玉石分野”与社会变 革的问题;第四编“问道田 野中”则是关于田野考古方 法的思考,突显了考古学 最本质的特征——以田野考 古为本源,探索古代社会 ,这也是前述研究成果的 基础所在;后附有小散文1 篇,是对凌家滩发掘的侧 记,而难称为诗的《独居 凌家夜》虽文句不顺、平 不对,但却是离开田野考 古主战场时的真实感慨, 借以表达对田野工作的回 顾和留恋。 各篇文字因发表时要求 不同,多有删减,这次补 上了原稿中小部分被删减 的内容,其他除错别字等 明显错误外均未作修改, 也未对学界新的研究成果 进行补充,极个别注释改 引了后来已刊文稿或其他 纸本文献,总体只在多数 文后新附简短的研究背景 说明,意在反映研究、撰 写时的原始状态,力求文 字内容的原汁原味。有些 材料或数据可能有不准确 之处,除个别重要者加了 笔者按,其他并未变更。 但为适应新的出版现状, 文中各图在保持原有内容 不变的前提下,器物图重 新描绘,相关地图则用GIS 进行了修改,以便更好地 反映山川地形。此外,皖 江两岸的考古学文化分期 是各项研究的基础,笔者 曾有过未发表的专文,且 在《潜山薛家岗》考古报 告中也发表过遗址材料的 分期结果,大体上反映出 了该区域的文化脉络,因 篇幅所限,本书未将相关 内容辑入。 这些成果有些已被学界 认可,有些还待进一步切 磋,也有一部分因新材料 的出现而只具有学术史上 的意义了。但作为考古研 究中的沧海一粟,泛起的 点滴浪花也会让这考古之 海更加丰富多彩! 吴卫红 2021年5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