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颗党心耀百年(百名共产党员口述历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该书是第一部以第一人称撰写的口述建党百年历史的纪实作品,收集了从建党以来,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百名共产党员一生坚定跟党走的动人故事,横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各个历史时期。覆盖的时空范围之广,口述者身份之丰富,集中呈现之力度,堪称空前。这些不同时期荡气回肠的故事的主人公,有同一个光荣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员。从青葱年华入党,到战场上和共和国建设的舞台上历练自己的党性,再到和平时期忆往昔,感念党恩,集中展现了在党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代共产党员爱国爱党、无私奉献、奋勇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风采,这种风采延续百年,已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华夏大地高高飘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永远传承。本书中的文章适合青少年细细品味,有助于打造完美心灵,培养高尚情操,体味不同人生,对青少年写作也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目录 第一章 红色信仰指引前行 “老红军”父亲的特殊党费 父亲的长征 那年,我们给抗联送粮食 在抗日的战火中成长 魂牵梦绕“将军洞” 忘不掉的一幕一幕 我给抗联情报员打掩护 我跟金百万打鬼子 我家与抗联的那份情缘 父亲的“潜伏”故事 姥姥名字里的抗战故事 珍藏多年的“进山证” 我为抗联做后援 当年,我是抗联“小交通” 第二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 战火中的青春回忆 难忘当年抗战时 我和郑律成的延河之恋 我们村的“打死鬼子地” 我参加过“冯旅”的抗日宣传队 姥爷的抗战壮歌 我给地下党当“道具” 第二章 为了新中国 一场难忘的剿匪战斗 翻身农民“豆选”村干部 驰骋龙甘剿顽匪 我在四野当炮兵 从延安.我走进东北根据地 杨木岗下剿“胡子” 说不尽的《林海雪原》 我在北安保卫新生政权 一枚纪念章唤起的回忆 我的图画人党申请书 14岁,我在硝炯战火中成长 走过枪林弹雨 第四章 亲历“开国大典” 目睹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 当年我是坦克兵 飞过天安门上空 我在炮车上看到毛主席 我有一把在开国大典上吹过的长号 终生难忘的火树银花不夜天 用生命去守护新中国 第五章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当年跨过鸭绿江 ——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的回忆 我的战友是“王成” 他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在那片燃烧的土地上 战火巾,我救出那个朝鲜孩子 青春,在炮火中绽放 上甘岭下,我的“银圆恋歌” 一场血战一场梦 我们为志愿军造“功勋枪” 在那出生入死的战场 我陪梅兰芳大师慰问“最可爱的人” 第六章 北风那个吹 荒野地名的诞生 难忘我的北大荒岁月 荒原做证 那一团炉火,那两道溪流 梦回青春 北大荒.我用生命为你立传 我帮哥们儿写“血书” 北大荒的教育诗 大葱的记忆 青春磨砺在边陲 雪夜寻找解排长 北大荒人的情怀写照 我与《北大荒人的歌》的不了情 我梦中流淌的伏尔基河 我今生的三江缘 我们把铁路修到建三江 当年我演杨白劳 当年我演《沙家浜》 凤翔镇的那顿饺子 割麦时节好“风光” 难忘当年讲雷锋 我从“雷锋班”成长起来 我为石油会战搞“后勤” 我给铁人当翻译 第七章 幅蓬拼搏进取的时代 1960,攀登地球之巅 用热血拼出个“零的突破” 红星,北进!北进! “光棍屋”里炖大鹅 挂四个幌的饭店 “维和”西半球,祖国在我心 我与“哈夏”的情缘 只为寒地稻花香 一场由“分地”引发的风波 心中那首永远的歌 1998年大洪水。经历生死攸关时刻 与时代同步的音乐人生 最后的电波 最难忘却是唐山 老猪山下悟人生 难忘当年求学梦 亲历“5·12”大地震:五日惊魂,一世感恩 大山深处,那个遥远的家 用镜头为三江湿地呐喊 把生命中最后一个铜板押在文学创作的赌桌上 “朝霞”学艺三部曲 一帧画像 饥饿年代的芬芳 激情洋溢于“红色之岸” 十七年的梦想 后记 序言 铭记峥嵘历史,传承龙 江精神(代序)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 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即将到来之际,为更好地做 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 史崇德、学史力行,《党的 生活》编辑部精心撷选了 100个口述者自己或其亲人 亲身经历且永难忘记的故事 ,集纳为《一颗党心耀百年 :百名共产党员口述历史》 一书,以口述历史的方式, 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 来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见 证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赤 诚的血脉。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 ,龙江大地上的很多在当时 或许平常的人和事.如同历 史本身一样在时光长河中若 隐若现,却如同陈年佳酿, 经过岁月的积淀,散发出时 间的芬芳,弥足珍贵。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或 是经历了中国革命的血雨和 洪流,或是见证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曲折与辉煌,他们凭 着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和英 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为新中 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 们中有的孤悬白山黑水间与 日寇进行长达14年的殊死搏 斗,有的在解放战争期间浴 血奋战,从黑龙江一直南下 打到海南岛,有的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雄赳赳、 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有的为了共和国能甩掉贫 油的帽子而开发建设大庆油 田,有的为了能端稳“中国 饭碗”而开垦北大荒……一 个个感人的故事记载着一段 段难忘的历史,一颗颗纯粹 的初心映照出一份份无我的 情怀.我们由此得以拨动时 间的指针,回顾自中国共产 党成立以来龙江儿女的优秀 代表前赴后继的奉献情怀, 见证龙江优秀精神的成长过 程和传承脉络。 讲述故事,是为了回顾 岁月。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感召 下,龙江儿女就一直站在波 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斗争前沿 。他们的故事虽然只是黑龙 江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浪花, 却能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让一个人的经历去见证整个 年代,让一个人的故事去勾 勒整块土地。100年的峥嵘 岁月,黑龙江为国奉献、为 国担当、英雄辈出。我们的 每一次凝望,都是一次初心 的叩问;我们的每一次回眸 ,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回顾岁月,是为了铭记 历史。100年来,黑龙江的 历史如同一部激昂奋进的史 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奉献与 牺牲。从建立东北地区第一 个党组织到在生与死、血与 火的磨砺中坚持抗战14年, 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到 举全省之力支援抗美援朝, 从开垦荒原、石油会战、打 造“国之重器”到开启边贸破 冰之旅,从闯出老工业基地 振兴发展新路到坚决扛起国 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任 ……这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值得我们深情歌颂。 铭记历史,是为了传承 精神。100年来,龙江大地 上的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 烈、优秀儿女用生命、鲜血 和汗水书写出了感天动地的 篇章,并孕育出了东北抗联 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 神、铁人精神等黑龙江优秀 精神。精神所在,就是血脉 所在,就是力量所在。这些 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这些 光芒闪耀的精神力量,连接 着昨天与今天,也定义着过 去和现在,注定指引我们在 传承中攻坚克难。在弘扬中 开拓前行。 拉近历史的镜头,走进 历史的深处,那些从历史中 走来的鲜活的人、精彩的事 ,仿佛一颗颗初心,照耀着 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不断激 发龙江儿女在新时代、新征 程上激荡新气象、展现新作 为。 这就是《一颗党心耀百 年:百名共产党员口述历史 》的意义。 导语 《一颗党心耀百年(百名共产党员口述历史)》是一部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党史,每个共产党员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找到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基因,它是“敞开”的,可以不断被解读,被汲取,被思索,为党史书写和学习提供了新思路、新范式。 后记 历史是一条长河,珍珠 可能会被泥沙覆盖。 我们能够攫取历史长河 中的一颗颗珍珠,在《党的 生活》杂志刊发,如今又编 辑成书,是一件幸运的事, 更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如果没有《党的生活》 对“峥嵘岁月、如歌往事”的 坚守,今天我们不会发现这 些传奇故事,更不会看到这 本书的面世。 如果没有一批批党刊记 者、编辑们的默默付出、一 路跟随、一路寻觅,今天我 们很难再现尘封的岁月,更 难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此时此刻,首先感谢分 享出这些故事的百名党员, 他们依托自身或亲朋的经历 讲述了一段段难忘记忆,带 我们穿越时空,回望往昔, 珍视当下。感谢他们的真情 讲述,更感谢岁月韶华的不 负。 此时此刻,还要感谢一 起默默坚守这一栏目阵地的 “战友们”——李小平、薛万 博、刘惠荣、李树明、张清 、花林雅、张忠宇、韩建平 、邢丹、任红禧、杨雪、王 宇萌、王雪等。大家有的是 口述故事的整理者,有的是 口述文稿的编辑,有的则是 面对面采访了当事人的见证 者、记录者。我们是历史的 记录者,我们的记录又将成 为历史。 同时,感谢一直坚守文 化情怀、不忘初心使命的北 方文艺出版社,我们为家乡 有这样的同路人而欣慰,为 他们多年来在文化园地的不 懈耕耘而感动。这本书既是 我们精诚合作的成果,也是 一个满载希望的新起点。 如今,对于历史的续写 、记录仍在继续,请持续关 注我们,关注文字背后那些 坚定信仰、奋勇向前的不朽 传奇。 《党的生活》编辑部 2021年5月 精彩页 “老红军”父亲的特殊党费 程建军 2006年10月,我的父亲程汝善走完了平凡的一生。 父亲留给我的珍贵遗产是j本20世纪50年代末的党费证和一张特殊的党费证明。每当我看到这些父亲精心保存了几十年的宝贝时,思绪就会飞到属于父亲的那个年代。 我的老家在大别山腹地的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那里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著名的“黄麻起义”就发生在那里,红四军、红二十八军先后在那里组建。 父亲1935年初参加红军时只有15岁,19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共和国成立后,父亲返乡务农。1998年,我将父亲接到哈尔滨安度晚年。 父亲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一生忠心耿耿追随党组织,无论遇到什么闲难都挡不住他积极交党费。两个鸡蛋换来的一毛钱党费 大姐曾眼含泪花给我讲父亲交党费的故事。 大姐说:“父亲是全公社最能干的人,最有号召力的共产党员。”这是她儿时对父亲的印象。20世纪50年代,父亲两次被公社评为劳动模范。因此,社员推荐他当乘马岗公社严家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 大姐说父亲最有资格当这个党支部书记,因为他不仅能干,而且善于找窍门。他自己收集碎砖破瓦盖猪圈,在水塘里种虾草和浮萍当猪饲料,为集体省了不少钱。平常,拾粪、送粪、挑水、浇菜、喂猪,他样样带头。父亲是种水稻、种棉花的行家里手。农忙时节,他经常到公社试验田指导社员防虫、积草肥、整枝打杈,还同社员们一起干活,累病了也不肯休息。社员劝他少劳动多指导的时候,他总是笑眯眯地回答:“为社会主义多劳动,是共产党员的最大幸福,我怎么能光动嘴不动手呢!” 大姐说,三年困难时期,很多地方饿死了人,老家饿死人的家庭也很多。四个孩子的父亲常常为家里没饭吃、没衣穿犯愁,但父亲总能找到一些解决办法。没鞋,父亲就到河边割草,晾干后自己编草鞋;买不起布料,他就让母亲纺棉花织土布。家里孩子多,衣裤不够穿,就“接班”向下传,大孩子不能穿了,给小孩子穿。旧了翻新,破了打补丁。 父亲干起活来拼命又长期吃不饱,导致营养不良。1959年8月的一天,他终于病倒被送到公社卫生所。很多社员去看他。公社干部特批四个鸡蛋给父亲补身子,他没舍得吃,让母亲煮了两个分给四个孩子,另外两个送到合作社换了一毛钱交了党费。一些社员不理解父亲,劝他说:“这是公社给的,病成这样了,你应该吃。”父亲说:“吃药打针,公社不收我的钱,这就已经给公社添麻烦了。快到交党费的时候了,一个我和两个鸡蛋正好代表‘100’,我要用自己的百倍努力来回报人民公社,回报党组织对我的关怀照顾。” 这就是把交党费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父亲。两斗稻谷换来的17元党费 我1964年出生,对老家“农业学大寨…‘抓革命,促生产”的那些事记忆犹新。 学大寨.公社提出“要把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当作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并派干部到严家榜大队驻队指导修梯田。父亲在严家榜生活五十多年,知道大队下属的七个生产队种的都是陡坡地,修小水田还行,见缝插针多开荒、种旱地也行得通,可把小田变成大梯田根本蓄不住水,不符合实际,劳民伤财,于是在社员大会上带头反对。公社干部见父亲反对,恼羞成怒,硬说父亲“想另搞一套,有修正主义思想倾向”,把他关进学习班“反思”,还批斗他。每次批斗,父亲都被“请”到前面,面对社员群众席地而坐,“聆听”批判教育。好在父亲一向忠厚,与人为善,又是老红军、老党员、老模范,社员群众并没有为难他。不过,交党费却成了问题,原因是公社干部说程汝善改造好了才能交党费。随后的日子里,父亲被安排独自给生产队种树、补修田埂和乡间道路,不得参加集体劳动。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修正主义思想,父亲每天早出晚归,修路、种树,一丝不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吃穿用也活泛了。到年关,一些家庭可以杀年猪了,很多人家盖了新房。1980年,风调雨顺。由于我家人口多,劳力也多,分到的稻谷比别人家多。那年秋天,父亲挑着两斗稻谷,带我到公社粮站去卖,一共卖了17.95元。父亲用0.95元买了盐和火柴。返回时,他先到了大队部,找到大队会计,要把余下的17元作为党费全部上交。会计很疑惑地劝父亲:“交得太多了。你家里孩子多,用钱的地方多,少交一点儿吧?”父亲不干:“不多不多,我1975年的党费还没交,这次一起补上。孩子一个一个都大了,都能干活,我也能借上力了,明年我还要再多交一点儿。” 一晃,我在部队工作26年了,党龄也有24年了,每次交党费,父亲卖稻谷交党费的情景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每次回麻城老家,我都要走走父亲修过的路,看看父亲当年亲手种的竹林和大树。那片竹林已环绕山村,泡桐、柳树、松树、杉树已长成遮天蔽日的大树。每次看着这些已能遮风挡雨、惠及后人的竹林和大树,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上前抚摸抚摸,抱一抱。我想,父亲是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