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少舫与黄梅戏--回望大师王少舫(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黄梅戏与王少舫》主要收集整理了王少舫先生的同行、亲友以及文艺界知名人士、艺术研究者等,对王少舫先生在黄梅戏艺术发展过程中做出的成就进行回忆、评价等内容,从他人的视角展现了王少舫其人、其艺、其德以及他对黄梅戏曲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全面立体地呈现出老一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艺术人生以及黄梅戏艺术的魅力,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目录

笔谈之一:成就篇
架桥铺路育梅林——王少舫与黄梅戏艺术发展速写
演员的楷模
王少舫与黄梅戏
王少舫与黄梅戏走出安庆
王少舫与雪寒梅
王少舫同志对黄梅戏的历史贡献——谈少舫同志办团艺术思想
深情缅怀王少舫老师的成就与贡献
王少舫与民众剧院
给我一杯“忘情水”
王少舫与严凤英
笔谈之二:表演篇
艺友王少舫的求索之路
起点京剧辉煌黄梅
王少舫的黄梅之旅——纪念王少舫先生九十冥寿
王少舫的黄梅戏情缘
浅析郭暖的艺术形象
往事回忆——学习王少舫先生表演艺术点滴体会
《看安徽黄梅戏有感》等报纸剪辑文章
看安徽黄梅戏有感
我爱黄梅戏——访王少舫
动人的心理描写——黄梅戏《罗帕记》观后感
宝刀耒老——访著名黄梅戏演员王少舫
王少舫对黄梅戏花脸行当的探索
论黄梅戏“王派”表演艺术体系
怀念王少舫
笔谈之三:声腔篇
漫谈王少舫先生的声腔艺术
王少舫声腔艺术浅析
从《罗帕记》的一段唱腔谈王少舫的唱腔设计
谈王少舫在《天仙配》《女驸马》中的两段唱腔
王少舫与黄梅戏锣鼓
王少舫在安大谈艺
缅怀、追忆王少舫先生——追寻先生的足迹
悼念王少舫同志——黄梅戏《无事生非》来京演出时的感赋
口述篇
病榻上忆王少舫
他一生就一句话,死也死在台板上
我们是同舟共济
谈王少舫表演艺术魅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全新演绎
王少舫诠释的二孔明
后记
序言
王少舫是黄梅戏著名的
表演艺术家,是新中国成
立后“梅开一度”的杰出代表
,是黄梅戏由乡间小戏发
展成为海内外享有盛誉的
戏曲剧种的功臣。他在舞
台与银幕上塑造的董永、
李梦龙、王科举、刘文举
、金牛星、黄丞相、唐德
隆、包拯、王小六等一个
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深深地印记在人们的心中
;他对黄梅戏艺术事业所
做的辉煌贡献,将永远载
入史册。
纵观中国戏曲史,有这
样一条规律:当剧种走向
成熟、走向高峰时,总会
出现一些杰出的艺术家,
史称“里程碑式的人物”。他
们在前人和众人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用自己的智慧
和艺术才华将剧种提升到
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创出
一番新天地,如京剧的程
长庚和梅兰芳,一个使京
剧走向规范化,一个使京
剧走向了世界。在黄梅戏
的发展史上,也有两位里
程碑式的人物,那就是“黄
梅戏的梅兰芳”严凤英和“黄
梅戏的程长庚”王少舫。
为黄梅戏立新腔
黄梅戏过去只是职业或
半职业班社在民间土台上
以花腔小调演绎的雏形戏
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
成为戏曲大家园中的一个
年轻的剧种。它旋律优美
,节奏活泼,贴近生活,
朗朗上口,深受基层劳动
人民欢迎。在20世纪二三
十年代,人们称它为黄梅
调,还处在较为原始的“三
打七唱”草台班子演出状态
,以演出生活小戏见长。
唱腔是五声音阶,只有打
击乐器伴奏,在唱句之间
敲打锣鼓,锣鼓一停,演
员开口即唱。这样的演出
形式与发展成熟的剧种相
比,在表现家国情怀的大
题材上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
军侵华,安庆沦陷,艺人
们不得不“京黄合台”养家糊
口。出生于梨园世家、自
小学习京剧生行的王少舫
与黄梅戏结缘,从此为黄
梅戏的成长发展贡献了毕
生心血。
在黄梅戏的音乐方面,
王少舫先生有里程碑式的
三大贡献。首先,他把黄
梅戏原来以五声音阶花腔
小调为基础的唱腔,进行
了精心的策划与改良,使
其角色的唱腔既不失黄梅
戏的风格特色,又比以往
的唱腔更优美动听,在演
出中能更生动、准确地表
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经过
他改良的这些唱腔,得到
了前辈与同行的赞赏和认
可,于是大家跟随其后在
舞台上都仿学跟唱,使黄
梅戏的音乐丰富发展成为
现如今的七声音阶声腔。
其次,他率先使用胡琴
托腔,使黄梅戏走出了“三
打七唱”原始的演出形态,
有了丝弦乐器伴奏;他还
与他的琴师共同研创各类
唱腔不同的起板与每句间
大、小“过门”。不仅如此,
他还与琴师共商把一些曲
牌体的花腔小调作为戏中
的描写音乐,并把乐队的
规模逐渐扩大,增加了吹
、弹、拉多种民族乐器,
这为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变
身大剧种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其三,他丰富了黄梅戏
的唱腔板式。最早的黄梅
小戏板式比较简单,王少
舫从塑造人物出发,在原
始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
剧的模式,创出了导板、
落板、散板、紧打慢唱等
新的板式,使黄梅戏的唱
腔朝着成套完整的板腔体
方向发展,这样既便于演
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节奏,又充实丰满了人物
的形象表现。他的这些成
功探索,极大地拓展了黄
梅戏唱腔的空间与包容量
,得到了黄梅戏前辈和同
仁们的认可,也受到了广
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王少舫先生对黄梅戏生
角行当【平词】【彩腔】
中的起板、行腔、迈腔、
落板都创作和演唱出很多
新鲜的乐句,他晚年还独
创净行“黑头花脸腔”,这些
精典唱段,至今脍炙人口
,过耳不忘,奠定了黄梅
戏男腔的演唱基础,已成
为黄梅戏新的传统唱腔了
。追求声腔创新发展一直
贯穿他整个生命进程之中
。黄梅戏界直至目前,虽
然各种唱腔俱多,但万变
不离其宗,男腔基本还是
承袭着王少舫的衣钵,与
承袭严凤英的女腔一起,
支撑着黄梅戏百听不厌、
经久不衰的火红局面。
为黄梅戏立形
中国戏曲有自己独特的
表演形式:唱念做打、四
功五法。而黄梅戏是个从
民间花腔小调发展起来的
年轻剧种,它最初的表演
形态是“三小戏” “两小戏”
,很难做到严谨和规范。
王少舫加入黄梅戏的阵
营之后,以他深厚的京剧
功底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学习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
基的表演体系,大胆探索
,从人物出发,开创了黄
梅戏既重戏曲程式化的“表
现”,又重斯坦尼的现实主
义“体验”,二者相辅相成、
贴近生活的独特的表演形
式。
在外形上,他使用程式
化的表演,靴子、扇子、
水袖、一招一式,都是严
谨规范地去“做”,而在人物
内心,用斯坦尼的方法挖
掘人物内在情感,讲究由
内而外地抒发人物内心世
界,再加之戏曲化的表现
手段,达到渲染、突出、
艺术化的效果,赢得了专
家和观众的喜爱,同时也
带动了身边的人都采用这
样的表演形态,逐步形成
并奠定了黄梅戏与其他剧
种不同的、独树一帜的表
演体系和风格。这种体系
和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
既保持了黄梅戏从生活中
来的泥土的芬芳,又有戏
曲的虚拟、传神、美化的
表现手段,使得黄梅戏带
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有别
于昆曲、京剧
导语
本书力图通过每个人不同的视角,折射出王少舫与黄梅戏结缘并通过编新戏、创新腔丰富完善成套唱腔和板式等经历。他们当中虽然有些人已经离世,如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潘璟琍,著名黄梅戏导演乔志良,著名黄梅戏剧作家陆洪非、金芝,作曲家王文治、凌祖培,司鼓王文龙,著名黄梅戏演员丁紫臣、潘忠仁等,但他们留下的这些文字情真意切,生动而准确地记录和描述着王少舫先生对黄梅戏所做出的奉献与功绩。
后记
由安徽省文史馆编纂、
黄山书社出版的安徽省文
化强省项目《王少舫与黄
梅戏》之第一部分《王少
舫与黄梅戏——王少舫谈
黄梅戏》一书发行一年多
来,黄梅戏乃至全国文艺
戏曲界专家、学者、同行
和广大爱好黄梅戏的朋友
都给予热情的关注与点赞
。而今,黄山书社接着又
将该项目之第二部分《王
少舫与黄梅戏——回望大
师王少舫》一书编辑出版
,借此新书面世之际说几
点心中要说的话。
一个剧种的艺术风格,
是否符合时代的美感和广
大群众的审美要求,直接
影响到这个剧种的兴衰。
周总理曾经说过:“没有独
特风格的艺术就会灭亡。”
回想一下黄梅戏所走过的
历程,更觉得这句话倍感
亲切。为什么黄梅戏从20
世纪50年代直到现在还受
广大人民欢迎?为什么一
些人总是忘不了《天仙配
》《女驸马》等戏中那些
脍炙人口、优美动听的唱
腔?这说明王少舫、严凤
英这些前辈大师所塑造的
熠熠如生的艺术形象让人
念念不忘,留恋不已;也
说明这些艺术大师们的黄
梅戏传统根子扎得深,他
们与生活联系得紧,他们
对群众非常熟悉,他们始
终扎根在群众中,他们既
视观众为衣食父母,又中
肯地把他们视为朋友。我
是前辈大师的崇拜与跟随
者,多年前在与他们工作
与相处中,深感要把他们
对黄梅戏的奉献和孜孜不
倦的工作作风传递介绍给
广大同仁与观众,以便在
我们的工作中学习与借鉴
、受益。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
,黄梅戏走出“文革”的阴影
获得重生。激情的年代、
正确的政策、宽松的环境
,使得以王少舫为代表的
黄梅戏诸多艺术家恢复和
创排了大量的传统和现代
黄梅戏,在本省或全国各
地的舞台演出。在演出期
间,王少舫先生曾受邀为
北京、上海、江苏、江西
、吉林等省市的文艺团体
或大专院校的同仁以及年
轻学子传道解惑,谈自己
从艺的经验和体会。作为
王少舫先生的弟子,每次
活动我都很荣幸地参加了
。一则,作为先生的助手
在先生讲课时我代为在黑
板上标写有关文字;二则
,我将先生的讲话当场用
便携式录音机实况录音。
2012年,省政府参事、省
剧协副主席侯露得知我收
藏了王少舫先生48盒珍贵
的录音讲话资料,在她与
省文史馆领导的关心与支
持下,我与我妻子王依红
五姐弟和侯露及其女儿李
雪鸪,通过三年多的共同
努力,终于拿出了《王少
舫与黄梅戏》的初稿。为
了使这本书内容更翔实、
丰富,在编书的过程中,
我们又把在安庆和合肥两
地由省、市委宣传部为王
少舫先生举办的八十诞辰
和九十诞辰纪念会上的有
关缅怀、纪念文章选人。
因受文章篇幅、结构等因
素的影响,编委会经研究
认为,《王少舫与黄梅戏
》宜根据初稿的具体内容
重新进行编排,分两册出
版,首册系根据王少舫先
生口述录音资料整理而成
,故名《王少舫与黄梅戏
一王少舫谈黄梅戏》(2017
年初出版);第二册则汇集
了王少舫先生的师友、同
事、弟子等所写的纪念文
章,故取名《王少舫与黄
梅戏——回望大师王少舫
》。他们本着多年来在共
事中亲历、亲见、亲闻的
事实,进行了如实记载。
力图通过每个人不同的视
角,折射出王少舫与黄梅
戏结缘并通过编新戏、创
新腔丰富完善成套唱腔和
板式等经历。他们当中虽
然有些人已经离世,如著
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潘璟
琍,著名黄梅戏导演乔志
良,著名黄梅戏剧作家陆
洪非、金芝,作曲家王文
治、凌祖培,司鼓王文龙
,著名黄梅戏演员丁紫臣
、潘忠仁等,但他们留下
的这些文字情真意切,生
动而准确地记录和描述着
王少舫先生对黄梅戏所做
出的奉献与功绩。
王少舫先生不仅是一位
卓越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黄
梅戏作曲大师。正是因为
王少舫先生能正确运用各
种艺术手段来丰富和发展
黄梅戏的表演和唱腔,他
才具有扎实功力和一身的
玩意儿,所以才极为成功
地塑造了董永、刘大人、
王科举、金牛星、黄丞相
、王小六、包拯等众多风
采多姿、熠熠如生的艺术
形象,开创了丰富多彩、
脍炙人口的唱腔艺术。他
无论是在传统程式的继承
与创新上,或在发声方法
和演唱技巧上都给我们积
累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
。通过这两本书的面世,
我们似乎有了新的途径与
抓手,让我们更好地、更
系统地、更全面地深入学
习黄梅戏艺术,让黄梅戏
艺术进一步地发扬光大,
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大
众服务!
精耕
2018.10.20
精彩页
架桥铺路育梅林——王少舫与黄梅戏艺术发展速写
金芝
生于1920年的王少舫先生,若还健在,正该我们为他做80大寿了。惜他于13年前骤然离去!那时他正在拙作《无事生非》中饰演唐侯,正当上海演出后与赴京演出前,他创造的最后一个成功形象却突然凋谢于梅林。记得《无》剧首演于安徽剧院之时,在后台他说:“我怎么老演媒人?”我说:“下一次我给你写个不是媒人的戏。”不想,这番私约,永远不能实现,只留在心头,萦萦绕绕,无尽无休……
少舫先生出身于京剧世家,幼习老生,13岁登台唱红。但由于他多在黄梅戏“戏窝子”安庆演出,为梅林芳香所醉,由热爱而“改嫁”,由串演黄梅戏而于1950年(即其“而立”之年)成为一名完全的黄梅戏演员。对于少舫先生与黄梅戏这份情缘,以及这份情缘开出了什么花,结出了什么果,我在1995年写过一篇文章《从京剧到黄梅戏——王少舫、黄新德现象的思考》(拙著《惜花·育花·品花》,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28页)中略有论述。少舫先生在我的脑际眼前,常常是这样一个形象:一个架桥铺路、树林育花人。
他架起了京剧与黄梅之桥,铺开了一条黄梅戏生行艺木发展之路
黄梅戏是以生、旦为主的剧种,过去有过出色的生行演员,但历史不能抹杀的事实是王少舫的加盟,大大提高了生行的表演艺术,提升了生行舞台位置,扩大了生行的表演领域,从而使他成为黄梅戏生行的一代宗师。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奥秘,也可说是一个可贵的艺术精神,就是他带着京剧的艺术精粹,默默地与黄梅戏的艺术风采糅合起来,凝铸起一座无缝的艺术桥梁。他带着京剧来,却未以京剧“改造”黄梅戏(戏改初期,确有些剧种只学京剧,失去了自己风格),而是打破了京剧的严格程式和行当,适应黄梅戏并丰富黄梅戏。他舍弃了自幼习演京剧中的许多东西,但没有舍弃就没有创造;他努力适应黄梅戏,但如果只有适应也就没有创造。王少舫正是在这个主要问题上显出他的聪明与素养。他早期带有创造性的作品之一是《夫妻观灯》,他与王少梅(王少舫妹)一起,既借鉴京剧强化歌舞节奏来丰富表演,又不损害黄梅戏的民间风味、农民气象和生活芬芳。他把京剧的严格分行溶化开来,从小生到老生,从农民到书生到帝王将相,通演生行;但又总能看到那其中有京剧的艺术影子。我曾这样描述过看他演《女驸马》中刘文举的印象:“总感到眼前晃动着京剧中乔国老一类人物的影子,但又不是。他把那一类人物的神韵融人新人物形象之中,创造了与黄梅戏艺术风格水乳交融的王侯将相。”(拙著《惜花·育花·品花》,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32页)他把京剧与黄梅戏的艺术精华融会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用京剧与黄梅戏的艺术神韵构筑起一座艺术桥梁,大大丰富与发展了黄梅戏的生行艺术。从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个独特的王少舫和王少舫的独特奉献。
他架起了继承与创新之桥,铺开了一条黄梅戏改革提高之路
少舫先生不是一个大喊大叫的改革者,而是一个默默开拓的实践家。他既看到黄梅戏的优势,又看到它的不足与局限:一是单薄了,再就是狭窄了。单薄了,主要是它的音乐,尤其是过去的黄梅戏,只是“三打七唱”,没有丝弦伴奏。他可能感到这既是对自己演唱的一种束缚,也是黄梅戏发展的一种局限,他要突破之。他先只是以京胡托腔,人称“京托子”;继而与王文治一起创造了黄梅戏的“过门”音乐。今天黄梅戏的伴奏已发展到大乐队的交响伴奏,但在当时,王少舫及其艺友的创造是具有开拓性的。狭窄了,主要是它的表现题材的局限。这可能也使他艺术创造的欲望受到抑制,也是黄梅戏发展成为一个大剧种的障碍,他又想突破之。主要的目标,当然是拓宽剧目题材和拓展黄梅戏生行的表演领域。于是,他乐于在《宝英传》中饰演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向历史剧和历史人物进军,借鉴京剧“武老生”的表现,在黄梅戏舞台上塑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将帅形象。于是,他积极投入现代戏的演出,主角、配角、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演,演来都很认真,同样反映出他要向现实生活这个无尽矿藏开掘的意愿。于是,他便在黄梅戏中开拓包公戏,在《陈州怨》和《包公赔情》中饰演起包公。这种尝试,当然不是想套用京剧行当,搞一个相似的“净行”,而是想突破黄梅戏“小生”为主的局限,把各色人物包容在“大生行”之中,以改变黄梅戏男角处于弱势的历史与现实。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突破局限。少舫先生似乎对这个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要领深有明察,而且又准确地抓住了黄梅戏上述两个真真实实存在的、至今仍要着重突破的问题作为重点,进行扎实、有效的改革,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若再作深一层考察,少舫先生这种改革实践中正深藏着这样一种可贵的精神:他自然为开掘自己的艺术潜力、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而改革而实践而创造,但并不是为了突出自我、夸张自我。我觉得他有一种强烈的剧种意识和整体意识,不贪图轰动效应,只求默默耕耘,把自己溶化在黄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