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关注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身影的名人在北京生活留下的遗迹,包括故居、墓地和其他遗址等,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北京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适合文化旅游爱好者阅读。
本书适用于旅游爱好者、文化发烧友、外籍中国文化爱好者、相关研究人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人寻踪(老北京的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张本瀛//张秀芝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关注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身影的名人在北京生活留下的遗迹,包括故居、墓地和其他遗址等,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北京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适合文化旅游爱好者阅读。 本书适用于旅游爱好者、文化发烧友、外籍中国文化爱好者、相关研究人员。 内容推荐 耶律楚材祠、文丞相祠、纳兰故园、孔尚任旧居、曹雪芹纪念馆、纪晓岚故居、林则徐与莆阳会馆、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齐白石故居、刘半农与刘天华墓……本书主要关注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身影的名人在北京生活留下的遗迹,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北京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目录 序 远古风流 耶律楚材祠 郭守敬的遗产 文丞相祠 杨椒山祠 顾炎武祠 朱彝尊故居 纳兰故园 孔尚任旧居 曹雪芹纪念馆 纪晓岚故居 近代风云 林则徐与莆阳会馆 康有为与南海会馆 谭嗣同与浏阳会馆 梁启超故居 蔡元培故居 孙中山与湖广会馆 李大钊故居 宋庆龄故居 毛泽东与双清别墅 彭德怀与吴家花园 吉鸿昌与炮局监狱 佟麟阁墓 赵登禹墓 遗世风韵 鲁迅故居 郭沫若故居 茅盾故居 老舍故居 冰心故居 欧阳予倩故居 田汉故居 梅兰芳纪念馆 谭鑫培故居 程砚秋墓 齐白石故居 徐悲鸿纪念馆 詹天佑佑纪念馆 李四光故居 王国维墓 刘半农与刘天华墓 高君宇 试读章节 在宏伟壮丽的元朝大都城(今北京)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有两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古代科学家——刘秉忠、郭守敬,他们的英名与不朽的科学成就均已载人中华民族科技精英的史册。刘秉忠是大都城蓝图的主要奠基人和设计、规划者;郭守敬则一举沟通举世闻名的南北大运河,巧妙解决了制约大都城多年来的水源不足问题,使得船只由原来的通州直达积水潭,解决了长期困扰京城的漕粮问题。 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朝中央政府每年征收粮食千余万石,除去在北方等地征收的220佘万石以外,其余江南数省共征收约790余万石,其中最多时要有300万石粮食通过水运、海运送至京城,最少年份也有几万石的运输量,因此漕粮运输是元朝的当务之急。试想在科技、交通极不发达的元代初年,统治者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也只能倚重水道担当往京城运送漕粮的任务。但无论走海路还是经由大运河,都只能先运到通州运河码头然后再中转至京城。而通州到北京城这段25公里的路程,在水源未解决之前,只有依靠陆路运输,每年仅车马费用一项便高达6万缗,费工费力、劳民伤财不说,一旦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道路泥泞不堪,行路运输特别困难。为此,当年上至君主,下至百姓,人们多方献计献策,试图在通州至大都间开辟一条水运河道,以解决南来的漕运船只直达京城的大难题。 1291年初夏,在一次皇帝主持召开的御前会议上,漕粮运输的问题再度被提出来。天子忽必烈神态谦和、言辞诚恳地希望能有贤德之人挺身而出为国家分忧解难,一时毫无准备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正在为难之间,年近四旬的郭守敬站了出来,很有把握地向忽必烈提出了“大都水利十一事”的科学设想,正式建议引白浮泉水为水源,开通通州与大都之间的运河为漕粮运输的专用河道。原来,此前一贯做事、踏实严谨的郭守敬为寻找适合的充足水源引水济漕、彻底解决困扰大都城的漕运难题而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他凭着坚强的毅力,踏勘了京郊的山山水水,并将重点定在京城西北部山前洪积扇上,在这里进行了必要的水利勘探和精密的地形测量,终于发现京城西北30公里以外的神山(今昌平凤凰山)下有一眼白浮泉,能作为主要引水源头加以利用。这眼山泉位于古树参天的神山脚下,泉水丰盈且出水量很大,可喜的是这里地形还略高于大都城。 不久,郭守敬被忽必烈正式任命为都水监。忽必烈除了授予他统一规划全国水利的大权外,还委任他全面负责主持开凿通州至大都这段漕粮运输的河道工程。郭守敬的计划是从昌平县神山山麓的白浮泉引水,顺山势而下,“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人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而折南,出南水门,合人归运粮河。每十里一置牐。比至通州,凡为牐七。距牐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纵观整个引水工程,上起神山白浮泉一路蜿蜒曲折,先绕西山谷地再过丘陵,然后往东经瓮山泊、积水潭、文明门等地到通州城人潞水,又南流至高丽庄直达北运河,这段河流的长度约为160华里零140步。如此巨大的工程,在郭守敬精确无误的勘测指挥下,只用了不足两年时间就开凿成功。它的通航像一条纽带似的将大都城与通州紧密串连在一起。从此,京杭大运河畅通无阻,自江南、苏杭一带来的运载粮食、丝绸、瓷器、茶叶等各类货物的大小船只便可一路扬帆破浪,源源不断地直接涌人大都城。 1293年的初秋时节,征讨归来的元世祖忽必烈兴致勃勃地回到大都城,有感于运河河道已直达皇城脚下的特大喜事,他立即下令所乘的大龙船专门驶向积水潭。当征尘未洗的天子发现自江南而来的大小不等的各类船只停泊在积水潭码头内,船仓里装满漕粮和其他货物,舳舻遮天蔽日,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时,龙颜大悦,特将从通州至大都的这一段新开凿的运河命名为“通惠河”。 让后人景仰的是,郭守敬不仅解决了困扰大都城多年来的水源问题,为开凿通惠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还在其他科技领域方面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除水利科学外,他还精通数学、天文学、历法、仪器制造等,其中尤以天文学成就最为突出。据史料记载,元代初期统治者设立了专门管理天文观测和制定历法事务的中央机构“太史局”,后更名为“太史院”。郭守敬任太史院的副长官,同时兼管修改历法。为了修订历法,继而进行天文观测,郭守敬首先革新创造了一套严谨完整的天文仪器,为此他废寝忘食,多次进行试验,在借鉴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终于在较短时间内制作出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等,之后还相继制作了供在野外从事天文观测用的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一系列完美的天文仪器。 根据实际天文观测的需要,郭守敬又上奏元朝朝廷,要求“建司天台于大都”,获得了朝廷的批准。1279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大都司天台开始动工修建,具体位置选择在“都邑东墉下”(即今建国门地铁东南出口处上方),与此同时还在全国各地修建26个观测所,长期坚持实测,为编制新历准备参考数据。司天台南北长约200步,东西宽50步,上下分为3层。最下一层为太史院官署(即办公机构),中层和上层为整座天文台的核心部分,又称灵台(即司天台的别称)。中间一层分设8个不同的房间,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元代对天文方位的学术称呼)的八卦方位分布,放置计时用的漏壶和收藏存放天文、历法等相关古籍及绘画的天文图纸等。司天台台顶(上层)安放各种天文观测仪器,其中主要有测定星体运行位置的简仪,测定太阳坐标以及观测日蚀的仰仪和另一种天文仪器正方案等。此外,灵台左边还建有小的石台,用以安置玲珑仪,右边摆放着测量二十四节气和日影高度的高表、石圭。台前东西隅还建有印历工作局,专门从事历书的印刷。至元十七年(1280年),由郭守敬主持负责的《授时历》编成,以365.2425日为一年,经测算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数只差26秒,与现行格利哥里历的一周年相同,但却比它提前问世约300余年。P17-23 序言 我的几位小友,恕我这样称呼他们。“小”是因为他们都是1950年以后出生的,都比我小上二三十岁,现在都风华正茂,个个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职务,负着一定的责任。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工作得不错;业余爱好,又都酷爱研究老北 。老北京的“老”,在我心里衡量的标准,至少是有城门城墙的北 。这几位小友,虽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活过,可是不知怎地,他们爱这座大城市中的“老”味儿到了痴迷的程度,业余时间,他们会钻天觅缝地查找旧书本、旧报刊,走访在世的当事人、里手、行家,实地调查,他们肯花钱买自己需要的、喜爱的老玩意儿,多方面地细致了解,认真体味过去,在自己心里营造出“立体”、“真实”的老北京。这样日积月累地增长知识,陶冶了情趣,提高了鉴赏能力,从中得到快乐与满足,使生活过得挺充实,挺有品位。 这几位小友,也是老舍迷,他们熟读过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对老舍先生本人的事也知道得挺多。谈起老舍先生来,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更有甚者,被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感染得手也发痒,动笔写了起来。小友们无论写老北京的人物、事件、地理风情的文章小段,还是改编老舍先生的小说和其他文学形式,都能以北京腔,写出特有的幽默。它们延续着一种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品格,为当今社会增添着属于北京应有的文化色彰。 老舍先生在他的抗战话剧《大地龙蛇》序中写道:“一人群单位,有它古往今来的精神的与物质的生活方式,假若我们把这方式叫作文化,则教育、伦理、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蕴甚广,而且变化多端。”并说:“文化亡,必系奴隶。”在当今社会中像他们这样的中青年人并不多,可是他们的爱好,他们的写作,却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旧的东西经过选择、淘汰,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再现,就会使美好的文化遗产驻留人间。 张本瀛等几位小友的努力,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与尊重。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这套有关“老北京”文化的丛书,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新的旧的相互交融,让你能看得见、抠得出、闻得着老北京的味儿,从中感觉到北京的美意,虽然文中的个别枝节,可能缺乏更为严格的考证,但这并不影响此套书所要传达出的那种色调和情意。我们品尝美味佳肴,不是讲究色、香、味吗?这套丛书是不是让您也可以品尝一下老北京的色、香、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