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闪亮的坐标(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传略上下)/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丛书/建党百年献礼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在前期已经开展的各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广泛收集和整理在四川大学学习和工作过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在学校历史档案和相关文献中,相关人员查档数千卷,全面收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全国报刊索引等中文数据库中有关资料,通览阅读《四川党史(1982—2001)》等专门期刊、四川省和各地市中国共产党史料有关图书以及其他资料,新增加烈士的诗文、入学登记表、在校学习成绩表、照片以及毕业存根等大量的档案和文献资料。
本书可供广大青年学生和社会读者学习,让大家缅怀川大英烈的奋斗人生,学习川大英烈的英勇事迹,争做爱党爱国的时代新人。
目录
第一篇 引起中华革命先
张培爵烈士——为共和甘洒热血
魏云泉烈士——诸公雪涕不须哀
邹杰烈士——铮铮铁骨酉水魂
龙鸣剑烈士——毕竟英雄人敬仰
董修武烈士——不信东风换不回
胡良辅烈士——究竟碑功哪个高
蒋淳风烈士——自古英雄不惜年
刘养愚烈士——万言家书寄衷肠
第二篇 巴蜀星火势燎原
王右木烈士——做中国的新青年
恽代英烈士——传薪播火自有人
杨闇公烈士——血沃鹃花红四野
童庸生烈士——披荆斩棘真猛士
康明惠烈士——力学笃行竞一生
郭祝霖烈士——莫将壮志没蒿莱
第三篇 热血如花涌莲池
袁诗荛烈士——漫卷全川学生潮
龚堪慎烈士——赤子拳拳爱国心
李正恩烈士——要革命就要战斗
钱芳祥烈士——砍头流血寻常事
张博诗烈士——猛虎一般的“博士”
王道文烈士——野火不尽春又生
王向忠烈士——匕首投枪掷向敌
胡景瑗烈士——嬉笑怒骂皆文章
韩钟霖烈士——千秋功罪自分明
第四篇 砥柱肿瘤挽狂澜
杨达烈士——赣水悠悠记英名
彭明晶烈士——挺直胸膛向前行
田雨晴烈士——广阔天地四时晴
李司克烈士——世界开遍灿烂花
帅昌时烈士——向着光明前途去
张涤痴烈士——共产党员精神在
何秉彝烈士——鲜血抛洒大上海
杨国杰烈士——热血横流春熙路
郑佑之烈士——好系蛟龙不畏濡
刘伯坚烈士——荆卿豪气渐离情
廖恩波烈士——转战东南意未休
余泽鸿烈士——捷报飞来当纸钱
曾莱烈士——梁山赤帜正高扬
饶耿之烈士——“尘土那能埋忠骨”
陆更夫烈士——血染南粤英雄树
苟永芳烈士——青史无言永流芳
余宏文烈士——敢将热血浇红花
修焘烈士——一门忠烈为革命
第五篇 热血一腔报祖国
缪嘉文烈士——提锋饮血败倭寇
乐以琴烈士——壮志豪情凌云霄
黄孝连烈士——十字花行草亦红
第六篇 歌乐山上红梅开
江竹筠烈士——朝着东方朝着党
马秀英烈士——川中凤凰烈火生
李惠明烈士——西蜀女杰魂归来
何懋金烈士——生命绽放为人民
郝耀青烈士——青春无悔迎黎明
蒋开萍烈士——浩气长留天地间
张国维烈士——眼亮心明斗敌顽
黄宁康烈士——碧血丹心志不渝
胡其恩烈士——一颗红心颂党恩
艾文宣烈士——铁窗诗人笔作枪
第七篇 十二桥边草青青
杨伯恺烈士——书剑纵横三十春
王干青烈士——拼将碧血洒山河
刘仲宣烈士——敢出污泥而不染
缪竞韩烈士——永远为真理而战
田中美烈士——甘为中华铺路石
余天觉烈士和方智炯烈士——丹心永照十二桥
张大成烈士——滔滔岷江水长流
黎一上烈士——一心为民迎解放
王建昌烈士——始终和党在一起
毛英才烈士——花雨何如血雨红
第八篇 五星红旗血染成
顾民元烈士——天光常照浪之花
饶孟文烈士——春蚕到死丝方尽
徐达人烈士——崃山巍巍奋战急
刘则先烈士——虽九死其犹未悔
杨家寿烈士——誓死捍卫新政权
曾廷钦烈士——党和人民好女儿
王景标烈士——府河激浪立标杆
庹世裔烈士——生命虽短精神存
王开疆烈士——为我中华献青春
李树成烈士和赵普民烈士——民主改革为人民
苏文烈士——且看河山千万里
第九篇 报价员死而无憾
林学逋烈士——身陷虎穴心向党
袁守诚烈士——慷慨高歌上战场
张建华烈士——“进军号洪亮的叫”
詹振声烈士——长眠异国保家乡
第十篇 运筹天下民生事
诸有斌烈士——苟利国家生死以
汪声和烈士——轻风掠过华西坝
甘远志烈士——采得百花成蜜后后记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
史爱党,知史爱国。”为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和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
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
义发展史宣传教育之际,四
川大学组织编写了“四川大
学革命英烈丛书”,并由四
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
是四川大学认真讲好川大故
事红色篇章、积极创新红色
文化教育载体的重要举措之
一,也是四川大学献礼中国
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
成果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青春如火的锦江之滨、
明远楼前,在风云激荡的望
江楼畔、华西坝上,无数四
川大学的革命师生坚持“与
人民同甘苦,与祖国同命运
,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同
进步”,将永恒的红色基因
融入了每一个川大学人的血
脉和灵魂之中。其中,“红
岩精神”的代表和“中华儿女
革命的典型”江竹筠烈士等
80多位校友为民族独立、国
家解放和人民幸福献出了自
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四川
大学历久弥新的川大精神的
力行者和见证者,是四川大
学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的创
造者和传播者。
四川大学是四川保路运
动和辛亥革命在四川的重要
发生地,是新文化运动和五
四运动在四川的主要策源地
,是四川乃至全国马克思主
义早期传播的重要发源地,
是抗日救亡和爱国民主运动
在四川的坚强根据地。
1920年冬,学校师生成立
了四川最早以研究和宣传马
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的革命
群众组织——马克思读书会
。1922年2月,学校师生主
编的《人声》报是四川第一
份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
纸。1922年春和1923年夏
,学校师生组织成立的四川
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
党成都独立小组是四川最早
的共产主义党团组织。以学
校师生为骨干的中华民族解
放先锋队成都队和“成都民
主青年协会”等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四川抗日救亡和
爱国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
中共四川大学党总支是国民
党统治区最大的基层党组织
之一,经常活动的共产党员
有120余名。在开国大典上
,与毛泽东主席一起登上天
安门城楼的有朱德、吴玉章
、张澜和郭沫若等四位四川
大学校友。
长期以来,四川大学坚
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
人才培养首要任务,充分发
挥学校特色优势,深入挖掘
校园红色资源,大力弘扬以
江姐精神为代表的革命先烈
精神,用生动鲜活的红色文
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川大学
子。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
八大以来,四川大学党委高
度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将红
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发展
各方面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重点建设了“江姐纪念馆暨
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
馆”“学习书屋”“江姐精神专
题数据库”等一批红色文化
宣传展示平台,率先推出了
话剧《待放》、舞台剧《江
姐在川大》、主题文艺晚会
《江姐颂》等一批红色文化
教育艺术作品,积极打造了
“江姐班”“竹筠论坛”“川大
英烈一堂课”“青年红色筑梦
之旅”等一批红色文化教育
新品牌,产生了良好的教育
成果、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
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
站在发展的交接点上,站在
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在“四
川大学革命英烈丛书”正式
出版之际,全校师生员工要
进一步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凸显四川
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
势,积极打造“中国共产党
在四川大学”等红色教育品
牌,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教
育的内涵,丰富红色文化教
育的形式,增强红色文化教
育的实效。
“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丛书
”编写组
2021年6月
导语
四川大学历来是“四川进步势力的大本营”和“西南一带传播革命种子的园地”。自诞生之日起,四川大学就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涌现了一大批与时代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仁人志士。作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工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本书在1998年出版的《川大英烈》第一版和2011年6月《川大英烈》第二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泛收集和整理在四川大学学习和工作过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准确地反映川大英烈的光辉人生,尤其是在四川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阶段的经历。
后记
四川大学校史办公室编
辑出版的《川大英烈》,于
1998年由成都科技大学出
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川大
英烈(第二版)》和《川大
记忆:校史文献选辑(第四
辑)——川大英烈》,由党
跃武、陈光复主编,于
2011年正式出版发行。除
对原书进行必要的文字上的
校订之外,该版增加了大量
的图片和档案资料,并且补
充了四川大学的龙鸣剑、缪
嘉文、艾文宣和原华西协合
大学的余宏文、杨达、黄孝
遵、毛英才、王开疆、詹振
声等九位烈士的英雄事迹。
全书由党跃武和陈光复进行
了最后的统稿,由雷文景、
党跃武选编第一版未列入烈
士的有关材料,由刘黎黎负
责文字的初步修订,由陈涛
、刘黎黎、陈玉峰、谭红负
责馆藏档案的查核,由李金
中、严忠、周毅、沈军负责
选编图片和档案资料。
作为《川大英烈》的最
新版本,即将出版发行的《
闪亮的坐标:四川大学革命
英烈传略》由党跃武主编,
副主编为李金中、刘乔、朱
连芳、韩夏。在编写中,主
要开展了三项工作:
一是在前期已经开展的
各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广
泛收集和整理在四川大学学
习和工作过的革命烈士的英
雄事迹,在学校历史档案和
相关文献中,相关人员查档
数千卷,全面收集中国知网
、万方、维普和全国报刊索
引等中文数据库中有关资料
,通览阅读《四川党史
(1982—2001)》等专门
期刊、四川省和各地市中国
共产党史料有关图书以及其
他资料,新增加烈士的诗文
、入学登记表、在校学习成
绩表、照片以及毕业存根等
大量的档案和文献资料。
二是除为原书收录人物
增加了大量的档案和文献资
料之外,新增胡良辅、董修
武、魏云泉、邹杰、蒋淳风
、刘养愚、康明惠、郑佑之
、帅昌时、张涤痴、郭祝霖
、彭明晶、田雨晴、修焘、
顾民元、苏文、李司克、彭
明晶、乐以琴、饶世俊、李
树成、赵普民、张建华、诸
有斌、汪声和、甘远志等26
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力图最
全面地展现为了中华民族而
无私奉献的川大英烈的光辉
人生。
三是除对第一版和第二
版进行全面的文字校订外,
对革命烈士的相关史实进行
认真查考,重点对部分革命
烈士的生平进行修订,力图
最准确地反映川大英烈的光
辉人生,尤其是在四川大学
学习、工作和生活阶段的英
雄事迹。
全书由党跃武策划和组
织,并负责统稿工作。李金
中、刘乔、朱连芳、韩夏负
责项目实施、档案查证、资
料收集、内容修订和新增人
物编写等工作。四川农业大
学档案馆(校史办公室)潘
坤和王继红编写了部分与农
学专业相关的新增人物传略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
编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和革命史料,加之从第一版
到现在整个编写工作历经近
30年,无法一一注明参考文
献。在此,我们向长期以来
对四川大学校史、中国共产
党史研究工作和红色文化资
源开发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
所有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
本书第一版和第二版的编审
人员,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
之时间较为紧张,尤其是革
命烈士史料核实困难较大,
本书中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
,恭请各位批评指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
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
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四川大学历来是“四川进步
势力的大本营”和“西南一带
传播革命种子的园地”。自
诞生之日起,四川大学就在
血与火的洗礼中涌现了一大
批与时代和人民同呼吸、共
命运的仁人志士。谨以此书
献给曾经在四川大学学习和
工作的为了中华民族而无私
奉献的革命先烈们,并隆重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
年。
编者
2021年3月
精彩页
张培爵烈士——为共和甘洒热血
张培爵(1876—1915),字列五,生于1876年,四川省荣昌县(现重庆市荣昌区)荣隆场人。父亲张清照,是当地一名中医。张培爵幼时好学勤勉,曾中秀才。他耳闻目睹了清政府丧权辱国、腐败透顶,为变革图存,弃功名于不顾,在1904年考入当时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成为优级理科师范学生。其时,他已是28岁的青年了。
同盟会会员中的活跃人物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是四川近代为适应废科举、兴学堂的历史潮流,在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所高等学校,代表了四川地区高等教育的水平。
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里,有许多外籍教师。中国教师也有很多是出洋留学归国者,思想比较开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张培爵广泛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说,努力学习新知识,开始接受新事物,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在留学归来教师的影响下,他率先剪下了发辫,发动同学组织‘‘剪辫队”,在校内外发表演说,规劝人们剪去发辫。回乡期间,他还向亲友宣传妇女缠足的危害,发起组织“女子放脚会”。他还劝说族长张贡才带头捐款,在家乡隆昌创办了女子小学。
1906年9月,四川发生了一件大事——孙中山授命熊克武等人主持的同盟会成都支部成立了。革命党人开展宣传,发展组织,策划起义。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本来就有适宜民主革命思潮传播的土壤。师生中许多人同情革命,反对清王朝。总理即校长胡峻本人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同盟会会员。学堂成了同盟会的重要舆论阵地和组织据点。比张培爵晚两年,于1906年入学的朱德同志在《伟大的道路》中回忆说,他一进校就感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强烈影响,有人还往他枕头下塞进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
就在1906年,张培爵经谢持介绍,加入同盟会。他和他的同学廖泽宽、李宗吾、雷铁崖等,都是学校早期的同盟会会员。入会后,他分工联络川南各地来省城的学生和同乡,发展他们成为同盟会会员。为此,他组织了叙府旅省同学会,创办了叙府公立中学堂(后改名叙属联合县立旅省中学堂,即今天的成都市列五中学),分别任会长和校长。他组织青年阅读《革命军》等进步书刊,并将任教所得全部充作革命活动经费。他认为,不推翻卖国殃民的清王朝,则“国亡无日矣!”
清政府觉察到学生的不满情绪日增,千方百计对学生运动进行限制、阻挠和镇压。四川总督赵尔巽发布种种禁令,乃至指使四川提学使司以“斥退”相威胁。张培爵不顾威胁,在学堂内更积极地联络同志,酝酿起义。1907年9月,他代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同盟会会员,参加了熊克武在草堂寺召开的全省同盟会骨干秘密会议。会议决定利用慈禧太后寿辰日在成都等地发动起义。他和同学廖泽宽等计划“借清太后寿辰,尽殄同城诸吏”。不料事机泄露,被清吏密探侦知。华阳知县王损逮捕了杨维、黄方等六人,牵连高等学堂许多学生。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丁未成都六君子事件”。张培爵由于校长胡峻的关照而幸免被拘。他继续留在成都,替熊克武等联络四川各地的革命党人,主持全省同盟会机关事务工作,后因为清廷所注意被迫离开,1909年到了重庆。
巴蜀辛亥革命的元勋
1908年,张培爵结束了四年的学校生活,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毕业,先后到叙府和重庆府等地中学堂任教,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同盟会会员。在重庆府中学堂任教期间,他与老同盟会会员杨庶堪、向楚一起,“激扬民气,倡导革命”,建立川东、川南各地同盟会的联络枢纽。为壮大力量,张培爵还负责与重庆地区的新军、会党、商团联络,并自制炸弹,分发枪械,组织敢死队。当四川各地保路之风日烈,武昌首义消息传来时,他和杨庶堪等人与新军军官中的同盟会会员夏之时等,于1911年11月22日揭竿而起,通电全国,宣布重庆独立。蜀军政府成立后,起义者公推张培爵为都督,夏之时为副都督。随后,川东、川南等地有57个州县相继独立,为清朝在四川的封建专制政权的彻底覆灭敲响了丧钟。
蜀军政府发表了政纲和对内、对外宣言,并顺应历史潮流,挥师西征北伐,讨伐清朝四川总督、刽子手赵尔丰。张培爵在任都督期间,与同事“同心同德,共维大局”,且“办理周详,民情欢洽”,颇得人心。张培爵还以个人名义发布《求言公告》:“如有美意良法,请投书礼贤馆……倘可实行,立为延见,咨询一切。”
成都发生兵变,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为维护四川统一,张培爵力排众议,主张成渝两地军政府经过协商后实行合并。1912年3月11日,重庆蜀军政府和成都四川军政府合并,统称为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尹昌衡、张培爵分别担任正、副都督。军民分治后,他担任了四川民政长。
不屈的反袁义士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后,于1912年登上“临时大总统”宝座。为了复辟帝制,他相继在各地排除异己,安插亲信。他派其心腹胡景伊、陈宦,先后担任四川巡按使。对张培爵,他则用调虎离山计,当年10月将其调到北京,任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咨询川政”。名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