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信天而游(台湾女孩在陕北下乡写生的日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廖哲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廖哲琳,1983年生于台湾台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2011年起旅居陕北.在当地的农村采风。写生,体验生活。
后记
老蒋家的院子,安上了热水器;张大燕如愿生了个漂
亮的男娃。原以为自己十年后才会回魏塔,结果离开后的
这四年,还是年年回去,只为了去看看村里那一点点的变
化。老吴,那个摔断腿却始终笑嘻嘻的老吴,已是七十四
岁了。他还是乐天自在,恪守本分,先是在院前修了个菜
园,种上了黄瓜和西红柿,又给自己买上两头羊,如今羊
下了羊羔,他已有六头羊了。
至于我,也悄悄地变化了。我与小刘结婚了,仍然继
续做着艺术梦。只是,面对经济来源不稳定,与画画上想
要出人头地的焦虑交相逼迫,我们活得似乎不比一个陕北
农民轻松。这次,我一个人执意要来魏塔画画一个月,留
下小刘在哈尔滨。他打电话给我,质疑我的不负责任。一
顿争执后,我心情烦乱,想着前方似乎仍像眼前陕北连绵
无尽的山,层层叠叠望不到头。
正当我想一个人待着,碰巧老吴又笑嘻嘻地来老蒋的
院子里串,看看刚来的我画了什么新画。我无奈,心想也
躲不掉,就干脆画老吴好了。一如往常,老吴板正地坐在
碾盘上。画着画着,我的心也慢慢恢复了平静。想起我第
一次来魏塔,总是不知疲惫地在这块贫瘠的大地上追寻每
个发亮的东西。也许,回魏塔,只是为了看看这些平凡朴
素像土豆一样的人,找找这不变的平凡的自己。
老吴像以前那样笑着,我们也像以往那样随意拉起家
常来。只是说着说着,他突然随口哼起了一段信天游:
怀胎正月正,雪花飘上了身。河湾地水淙淙,苗苗就
扎下一条根。
老吴唱的是陕北民歌里的“害娃娃”。他的声音低沉
、温柔,似女人的心声,从怀胎正月正一路唱到了怀胎十
月。从没想到陕北民歌也可以这样柔情,与我过去听到的
那些动不动扯高音的陕北民歌完全不同。没等老吴唱完,
我就说要回去房里拿手机给他录音。其实,我是想回屋擦
泪了。
一转身,一下子,记忆与泪水齐涌上来。我想到了这
几年,我也曾怀孕,却因为忙于画画不注意,而不幸流产
了。我也想起了我的母亲,即使在现在,六十五岁的她,
仍然继续做那三十年的水果批发生意,在每天早上六点出
门,晚上十点才回家。今年,她终于得以抽空出来溜达,
与我一起坐飞机到西安,参观我的画展。这几年,她一直
不同意我出远门,如今,她不但看到我的画,知道我这些
年的努力,也碰到了老蒋与蒋嫂。他们一听到我有画展,
二话不说立刻从魏塔沿途倒车到西安来看。我母亲紧握他
们的手,对他们一再地感谢。
我又想到了我在哈尔滨的公婆,对我是这样的慈爱与
照顾。画画的道路是这样的艰难,但他们却始终支持我和
小刘,勉励我们继续前行。还有我的先生小刘,从写书开
始,他就耐心地听我书稿里的每个字句,一直到现在,我
们仍然像陕北人,在现实这块比陕北还贫瘠的大地固执地
耕耘着,赤手空拳锄着画画的田地。
这些回忆,这些感触,全部浓缩在那句歌词里——“
河湾地水淙淙,苗苗就扎下了一条根”。我原是一个流浪
的游子,但不知不觉,我也在这世界扎下了一条根了。陕
北这块贫瘠干涩的土地,依然像是淙淙的水,给我馈赠。
从一开始治疗我的文明病,让我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创业
之路,到后来让我学会踏实地面对生活。是革命之路,还
是平凡之路?也许都不是,而是始终倒着走的向心之路。
我回到原处,再看看老蒋家的院子,仍然是那座大山,几
只鸡,几棵树,一个碾盘,却孕育了这么多的奇迹。
老吴乐呵呵地把那首信天游再唱了一次,我也随着他
的歌画着我的画。不知不觉间,陕北已沉淀成我身体的一
部分,陕北人的乐天刻苦已渗人我的血液里。是的,我依
然是在画陕北。只是现在,我也是在画我自己。
剧已落幕,曲终人散,而我却仿佛看到画面中的人物
正在缓缓走来。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太阳底下转一圈
第二章 面朝黄土背朝天
第三章 红红火火闹喧天
第四章 今晚干了明天见
附录
后记
精彩页
太阳底下转一圈
早晨起来,太阳还只是一抹橘色的光线,浅浅地扫过群起叠嶂的黄土高原。山底下是一具冰封太久的尸体,冻得发紫发白。谁知一个眨眼,太阳就给这片高原打了一剂强心针,让那僵硬的血液再度苏醒,流到每座山坡,每寸土壤,每棵树上,每户院子,直到它奔腾成一首欢快的歌,流到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
此时,忙了一上午的农村人开始缓缓走出来,到邻家院子串门,拉起了东家长西家短。我本该去画画,但此刻也难挡太阳的热情,懒洋洋地和村民坐在院子里的沙发上,闭起了眼睛。红红的,体内的每一根血管都在涌动,让我焕然一新。
我眼睛半张,跟坐在隔壁的老吴拉起话来。老吴今年七十岁了,个头很小,不论说什么总是咧嘴而笑,像个小孩儿。六年前他开始进城打工,在网吧做扫厕所的清洁工作,积攒了六万元,准备回村里养老。结果回乡时,大风一吹,一扇门打到他的胸口,让他跌下了平台,摔断了腿,医药费刚好付了这六年积攒的六万块钱。
这几天老吴的腿装上了钉子,拄着拐杖,但是他始终乐天自在,成天笑容满面,到我窑洞里串。身为我画画最忠实的粉丝,他总要乐滋滋地看我有没有生出啥新作品。在他眼里,太阳底下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我想不透这样一个人是不是真没什么阴暗面,还千方百计地想让他说出生气或难过的事。但是老吴偏偏就是没有,唯一的遗憾就是老婆已去世十二年了,他会想着吃老伴做的菜。也许只是作为感叹,我随口问了一句:老吴,你说人活在这世上有没有意义啊?
“人一辈子活着,就是在太阳底下转了一圈。”像往常一样,他依然笑嘻嘻地,答得这样不假思索。大太阳底下,我却不禁琢磨了半天。
是啊,都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人忙来忙去一场空。辛辛苦苦一辈子,世界又毫不留情地把你打回原点。但哪怕土地再怎么贫瘠,太阳仍然升起,慷慨地眷顾每一位子民。当他们咧开笑容,黄刺剌的牙齿也就开出了一朵朵的向阳花。
懒洋洋地坐着,这太阳是真实的。就连影子也很纯粹,不黏黏糊糊。啥也不想,就算自己犒劳自己吧。哪怕是转一圈,也要面朝太阳走上一回。
陕北的馍馍山
奔着革命热血的情怀,我来到了陕北。印象中,黄土地该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史诗,澎湃激昂,让人心沸腾高涨。只是,真正到此地,却让我有些摸不着头绪。
通过陕西国画院的画家王潇介绍,我得知陕北有一个“魏塔写生基地”。写生基地,是大陆画家对美景的一种赞誉,是当地人开设的供画家们吃住的地方,让画家可以在此蹲点写生创作。只是,“魏塔”究竟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拨通了接待人老蒋的电话,他则说了半天我几乎听不懂的陕北话,全是“咕隆咕隆”的。于是,我只能硬着头皮在延安市的客运站找了半天招牌,最后找了一个和“咕隆”相似的“楼”字乡村客车,跌跌撞撞地被甩进楼坪乡,然后请一个在乡政府上班的年轻人骑摩托车载我上来。他的摩托车后座有个装货的箱子挡着,我背了个大背包,背包被卡在箱子左边,整个人往左掉,几乎是被拖着上山的。
摩托在黄土上跑,我在黄土上看。嘟嘟嘟的摩托声,卷到脸上的尘土。还有越走越深的山路,新奇的事物让我的眼睛不听使唤。这一座座的黄土秃山连成一块,不高不大,宽宽胖胖,好像一个个在蒸笼上的黄馒头,要不是路旁的槐树点缀,真觉得除了天上的蓝色再没有别的颜色了。我忽然发现自己被带进了一个铺天盖地全是黄馒头的童话世界,它们沙沙麻麻的,似乎是刚蒸出来的。那山不像是人们所说的震撼人心,反而带有一种可亲的温度。或许,伟大的奇迹,就在平凡的眼前吧。
终于,摩托车停在一排窑洞前。我到了接待人老蒋的家里。他对我一笑,告诉我把背包放在最中间的窑洞。我开始纳闷他们说的写生基地在哪里,不会是找错地方或是被骗了吧。没有人来画画,没有人告诉你在哪里画画、住一天要多少钱。要不要给钱啊?只是,心中暗暗害怕的同时,又在赞许自己的胆子真大,一个人孤身跑到这个在地图上都找不见的地方画画写生。再说,老蒋的面孔、眼前这些黄黄的窑洞和馒头山让我觉得亲切。这些山和窑洞连成一块,有点像个孕妇在抚摸自己隆起的腹部。而底下生活的人,也好像小孩,窝在她的臂膀里。对于流浪在外的人来说,这里有种家的自在感。所以,管他呢,先住了再说吧。
于是我决定在这里住下。只是不知道,命运的安排,让我在这里一住就住了三年。P22-26
导语
《信天而游(台湾女孩在陕北下乡写生的日子)》,书名来自陕北民歌。本书是作者廖哲琳从台湾只身前往陕北延安魏塔村(“魏塔写生基地”),在当地生活、写生、创作。作者以执着的信念,在陕北生活了三年。本书即是三年间积累下来的文字感悟与艺术作品合集。本书共收录散文四十余篇,画作百余幅。作者从一个南方人、台湾人、城市人的角度,阐释了自己的艺术初心,记录了从初到陕北的的感受,在陕北农村生活的见闻、体会,在当地写生创作的过程,并从个人的角度对农村与城市、传统与文明的隔阂和差距进行深入思考。作者文笔豪放泼辣,毫无矫揉造作,虽为随笔,但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是一本充满了乡土气(接地气)的艺术散文集。
序言
小廖印象
在陕北游历了二十多天之后,一行三十余人,到延安
魏塔老蒋家里住下了。
老蒋五十来岁,是个地道的农民。因为家里有几孔闲
下的窑洞,修整粉刷,用做了“写生基地”。从此,冷落
的村子有了人气,时不时便会有操着南腔北调的画家出出
进进。
住了几天,发现一个细瘦的女孩儿,既不随群,又少
与其他人交流,很安静的样子。迎面遇了,也只是浅浅一
笑,头一低,过去了。不像是和那一拨人一起的。有学生
说,那是小廖,台湾来的。
魏塔是个小山村,距离延安三四十公里。安详,宁静
,一二十户人家,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猪哼唧着在山里
散步,鸡咯咯咯地在庄稼地觅食,招呼不好,毛驴就上了
房顶,扯了嗓子咯儿呱咯儿呱唱歌去了。
十月天气,秋意正浓,路边的野草开始枯黄了,蚂蚱
却还在蹦跶,蛐蛐蛉子也依然叫得欢实。地里的庄稼该收
未收,谷子的穗实饱而充盈,蜀黍杆儿金属样硬飒飒地伫
立;浅紫的荞麦开满浅紫的花,花朵细小,颜色却把整片
山坡都染了;田埂上,远看时的几点明亮,近了去,竞金
灿灿的耀眼,几株本该成熟的向日葵,正不合时宜地将花
儿怒放。转到山后,视野一下开阔,高低的坡地或大或小
,呈现出各样不规则形状。居高临下,满目成熟的颜色里
,弥漫了草和花的味道。坡地干旱,庄稼就成熟得早,收
割了的庄稼,有的在地上铺陈,有的堆成垛,有的收拢了
,却还没来得及运走,于是,横的、竖的,大的、小的,
方的、圆的,高的、低的,深的、浅的……把整个山坡弄
得如画般生动。
小廖很勤快。中午时分,天气还依然闷热的。大家或
坐在太阳下打盹儿,或在树荫下避晒,享受着饭后的混沌
时光。而这时候的小廖,戴了顶有布帘的帽子,把脸面遮
捂着,背着画箱走向村外。后来知道,这帽子是她从台湾
带来的,是她的父母在果园劳作时的装备。小廖下了或上
了老蒋家旁边的土坡,瘦削的身形便在山坳里消失了。
第二天又如此,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每次
看到小廖背了画具独自外出,我不知怎么就想到“信仰”
两个字。我对学生说,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热爱”。
隔年秋季再来魏塔,又见到小廖。这让我有些意外。
本以为一个台湾姑娘到陕北,不过是心血来潮,出来新鲜
几天找下刺激罢了,没想到她住下就没走。
由于第二次见面,熟络一些,偶尔也搭腔聊几句。但
小廖寡言寡语,一问一答,谈话通常是没法往下进行的。
所以,印象还和去年一样,依然默默地来去,默默地做事
;见了面,依然是笑一下,头低了,走过去……
一问闲置的房间堆放了不少油画。这些画有着凡·高
卷曲的笔触,色彩有的浓艳,有的灰暗。幼稚,却坚定。
老蒋说,这是小廖画的。
小廖本科学的哲学,又在美国拿了哲学硕士学位。毕
业后上班工作了,却又恍恍惚惚,觉得满腹空洞的理论换
来的只有提不起劲儿的空白。心里闹腾,竟然就想到了陕
北,想到黄土高原这个“开创历史上惊天动地革命事业的
红色地带”。她急切地想出去走走,希望用一腔革命的热
血获得重生。于是就告别父母,只身来到陕北“闹了革命
”。
老蒋是个宽厚的农民。因为接触画家多了,手就有些
痒痒。但老蒋一直没好意思动手。小廖来后,就鼓动老蒋
一起画。可能是小廖的画离老蒋近一些,老蒋便试试摸摸
地拿起了画笔。没想到很快就上瘾了。老蒋的画我一幅一
幅看过,天然的真情流露。原始,本真,朴素。而画画使
用的纸张、画布和颜料,大部分是画家和学生们离开时留
下的。小廖说:老蒋的画是随口哼出的信天游,一切来得
自自然然。而这也正是我看过小廖作品后的感受。
天南海北,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一个留洋的哲学硕
士,两个年龄、身份、阅历完全不同的人,为了共同的爱
好,竟然成了忘年的朋友。闲暇时,老蒋会放下手里的农
具,骑摩托车带了小廖,去远些的地方写生。这些地方是
平时小廖靠双腿难以走到的。饿了,老蒋就在野地生火,
弄几个土豆烤了吃;渴了喝几口山泉水。忘记带调色板,
就找块平整些的石头用来调色;小廖的笔毛断了,老蒋就
到附近老乡家弄来一把母猪的鬃毛,用易拉罐的皮壳包紧
拧好。小廖开心地说,用这笔画远处的树刚刚好。
田野里看花开花落,深夜里听夜莺呜叫。春去秋来,
小廖在魏塔一待就是三年。老蒋夫妻把小廖当作自己的闺
女看待,乡亲们把小廖当作邻家的娃娃。小廖跟随乡亲们
上山放牛,帮着邻居下地收割。有了杀猪宰羊、迎亲送葬
一类的大事儿,还会有人专门来喊上小廖。几年下来,小
廖知道谁家几口人,谁是谁家的亲戚,谁家养了几头驴几
只羊,甚至可以说出谁家的婆姨有妇女病,谁家茅厕长得
什么样……在这里,小廖体验苦难,理解欢乐,经见生死
,她体悟到“看似光鲜亮丽却贫乏的城市,或用空洞术语
打造成的学术象牙塔,比黄土高原上的空气还要稀薄”。
皇天厚土用自己直白质朴的方式,将深奥的人生哲学,向
哲学硕士重新演绎了一遍。小廖掂量了自己的脚步,从容
地找到和世界握手言和的方式。老蒋带小廖走村串户遇见
的人和事,也都一一上了小廖的画布。
魏塔成了小廖的第二故乡,从开始胆怯拘谨,到后来
大大咧咧地来去,一个台湾姑娘,过上了带有“如粪土般
生活气息”的生活,真诚而厚实。
前年暑期,小廖来北京找我。说起陕北,话竟然就止
不住了,完全不是我原来对她的印象。小廖说,我不是不
爱说话。头两次见面话少,是因为和牛驴羊们待久了,变
得呆傻了。又说到想来学习。我以为,像她这么执着用心
的人,进不进学校倒也无所谓的,况且学院的教条极易抹
灭个性。说到底,艺术还是靠自己领悟与修行。
前一阵子小廖又发了不少资料来,说是出版社要给她
出本书,让帮写点儿东西。几个月了,一直没时间看,今
天终于能够坐下了。没想到五六万的文字竟一口气读完了
。一是由于小廖写的人、物我也熟悉,再者,小廖的文字
生动亲切,让人觉出“真实”的力量。我也算是“老陕北
”了,走陕北三十年,许多地方还远不如小廖了解得深入
。钦佩的同时,对小廖也有了较为完整的印象。
对小廖的画,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论。这个物欲横
流的年代,一个年轻的女孩儿,只身来到即将被遗忘和抛
弃的黄土高原深处,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这种故事本身
已具有传奇色彩,这种精神也足够感动人。但小廖没想取
悦谁,只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意欲使原本“苍白空洞的生
活”变得扎实而丰满。小廖做到了。她说:快乐原来可以
来得这么简单。
2016年3月于北京花园村
内容推荐
一个八零后台湾女孩,只身前往陕北的农村,在窑洞一待就是三年。她和当地招待他的房东农民老蒋一起种庄稼,一起写生画画,窑洞是她的画室,村民是她的模特儿。三年里近两百幅的画作,原汁原味地道出黄土高原上的感动。“三毛式的放逐,梵高式的热爱”,廖哲琳所著的《信天而游(台湾女孩在陕北下乡写生的日子)》一书,书中的文字与作品,见证了一个平凡人对艺术的虔诚与热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