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宋太祖传记的开山之作!
改革是大宋最大的红利,赵匡胤悄无声息,掌舵渐进式改革!
登基、削兵、集权、帝国政治可以没有硝烟。且看军人皇帝,如何铸就文治江山!
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史家在论及封建皇帝时,往往把唐宗、宋祖并称。事实上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赵匡胤传(张家驹宋史人物传记)》对他作出应有的评价和介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赵匡胤传(张家驹宋史人物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家驹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新中国成立后,宋太祖传记的开山之作! 改革是大宋最大的红利,赵匡胤悄无声息,掌舵渐进式改革! 登基、削兵、集权、帝国政治可以没有硝烟。且看军人皇帝,如何铸就文治江山! 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史家在论及封建皇帝时,往往把唐宗、宋祖并称。事实上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赵匡胤传(张家驹宋史人物传记)》对他作出应有的评价和介绍。 内容推荐 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史家在论及封建皇帝时,往往把唐宗、宋祖并称。事实上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我们对他应当作出应有的评价和介绍。近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对赵匡胤这个人物的评价,有着许多不同的见解。所有这些争论是完全容许的,这和党对科学工作所提出来的百家争鸣方针,精神上是悉相符合的;因为只有在学术上各抒己见,才能够促进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赵匡胤传(张家驹宋史人物传记)》对改革家赵匡胤作出应有的评价和介绍。 目录 《张家驹宋史人物传记》前言 序言 第一章 从出生到夺取帝位 匡胤的出身与成长 漫游无所欲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二章 击溃后周残余的反抗 歼灭李筠 打垮李重进 匡胤制胜原因 第三章 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 合并荆湖 远征太原 统一岭南 统一的历史条件 第四章军事集权制度的建立 “杯酒释兵权” 军事机构的调整 “强干弱枝”政策 “养兵”政策和武器制造 第五章 “稍夺其权”与“制其钱谷” 收回地方行政权 改革中央官僚机构 集中财权 集中司法权 第六章 加强专制整顿内部 巡缉与窥伺 防范和禁约 对反抗者的武装镇压 思想文化的统治 减轻刑罚 惩治贪污 选用人才 第七章 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整顿税制 减轻徭役 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 兴修水利 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第八章 对外关系的发展 宋初边防上的守势 国防力量的巩固 第九章 匡胤生活作风和他的死 提倡节俭 向历代封建统治者学习 对降王的宽大 第十章 赵匡胤的评价 统一集权国家的重建 内政和经济的改革 对外政策的评价 匡胤在历史上的作用 试读章节 唐朝后期黑暗腐朽的统治,自从经过王仙芝、黄巢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严重地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公元907年,在藩镇割据混战中宣告结束。农民起义军叛徒朱温,杀死唐昭宣帝李祝,建立后梁皇朝。一时在唐末动乱中乘机招募散兵溃卒,或是组织“土团”“乡兵”,借屠杀劫掠起家的亡唐将领、地方官吏以及豪强地主,纷纷起来各占一方,称王称帝。前后二十多年的武装冲突,把一个名义上统一实际已经支离破碎的祖国山河,变成十多个大小不等割据独立的封建王国。 这个动荡不定的时代,也正是叱咤风云、英雄角逐的时代。是谁拥有最坚强的实力,谁就有可能发展他的野心,达到统治人民的欲望。正如刘守光所说:“我地方二千里,带甲三十万,直作河北天子,谁能禁我?”安重荣也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为着满足统治人民的野心,兄弟砍杀,父子反目,权臣篡夺,军校拥立,种种丑态,在政治舞台上,一幕幕相继搬演,分裂的五十多年间,没有间断,翻开历史,尽是些战场厮杀的记录。 离开梁亡后的第四年,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唐帝位,改元天成。天成二年的二月十六日,洛阳夹马营赵府中,诞生下一个婴儿,生得方面大耳,眉清目秀,取名匡胤。家主赵弘殷祖籍涿州(今河北涿县),官居飞捷指挥使。夫人杜氏,先前生育过一男一女,不幸都夭折了,匡胤就是这家主人第二个儿子。赵家原是“累代仕宦”,匡胤祖父当年做过营、蓟、涿等州刺史。弘殷是个武弁出身,自小秉性骁勇,擅长射击。五代初年,投赵王王镕麾下,遇着梁、晋两国交锋,他奉了王镕之命,将五百骑赴援晋军,晋王赏识他的英勇,把他留下带领禁兵。及后晋王夺取了后梁帝位,弘殷一直在那里当官,举家住在洛阳。 天成以来,李嗣源为着增加税收和稳定政权,实行“休兵息民”的政策。减轻剥削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出现暂时的“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的局面。匡胤就在这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中,逐渐长大起来。根据地主阶级家庭的习惯,孩子大了,就该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学到一套统治人民的本领,大来好成就一番“功名事业”。弘殷也不例外,替他的儿子找了一位业师,此人姓辛名文悦,是一个同乡先辈,也是一个饱学的宿儒,匡胤随他讲习五经,原是最合适不过的。只是孩子们受到时代的熏陶,耳濡目染,又都是干戈扰攘的现实。尤其是出身在官僚家庭的赵匡胤,父亲是现任的禁卫军官,事实给他的教育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武力决定一切,要想骑在人民的头上,干脆放弃迂腐的封建道德教条,拿起枪赶来逐鹿战场,这才是登龙的捷径。匡胤在塾里念的是经书,放了学常和孩子们一道,做操演打仗的游戏,每逢从学塾还家,总要排起一列小孩子的队伍,自己押在队后,像真的有回事似的,行人遇见了,也只好给他们让路。 朝代改易后,弘殷还是做着原官,不过随着后晋迁都,他们全家已经迁往汴梁。匡胤是在洛阳生长的,离开时至少已经十二岁,对这个地方具有深厚的感情。一直到他临死的那年,还亲到洛阳走了一遭,徘徊故居,不忍遽去。从少年期进入青年期的赵匡胤,逐渐长大成人,一副经常涨得紫红的大脸,魁梧的身躯,愈长得雄伟英俊、稳重深沉了。乱离的岁月,使他明确地抉择了自己的前程,决心弃文习武,转移读书的兴趣,集中精力来学习军事知识。恃着几分聪明,成绩看来倒也不坏,无论骑术弓箭,都锻炼成较好基础。有次他试骑一匹恶马,马上没有使用缰绦衔勒,当他骑上马背,正想鞭策前进的时候,那马忽然直奔上城的斜道,匡胤前额碰在城楼门楣上,翻身滚落尘埃。旁观的人们,都吓了一跳,以为匡胤的头颅会被砸碎。但等不到一会儿,却见匡胤慢慢地站立起来,一溜烟似的赶上那匹正在狂奔的恶马,耸身一跃,然后又骑到马上,幸亏没有受到损伤。P3-5 序言 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史家在论及封建皇帝时,往往把唐宗、宋祖并称。事实上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我们对他应当作出应有的评价和介绍。 近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对赵匡胤这个人物的评价,有着许多不同的见解。主要的分歧点有:赵匡胤在当时的活动,主要对社会发展起了推动还是阻滞作用的问题;赵匡胤的统一战略计划,应该是先向北进还是先向南进的问题;赵匡胤的集权专制政策,是积极还是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问题;在北宋建立之初,摆在最高统治集团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首先是社会经济还是强化中央集权的问题。即使在肯定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在具体细节方面,也还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所有这些争论是完全容许的,这和党对科学工作所提出来的百家争鸣方针,精神上是悉相符合的;因为只有在学术上各抒己见,才能够促进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这本小册子的初稿,是在1957年写成的。解放以后方从头学起的我,与其说是企图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毋宁说是我读了一些史学先进者文章所得到的启发,以及近年来对这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在写作过程中,终于因为自己政治及学识水平的限制,感到有许多困难,没有能够很好解决。 首先碰到的,是自己的理论知识很肤浅,对问题的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刻。主观上尽管企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因旧的封建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史观,在自己的脑子里还有残余,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很浅薄,理解得也很不透彻,这就使我对于一个人物的看法,不可能完全正确,更真实地反映出他的本来面貌。像对赵匡胤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主观上认为必须采取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既要肯定其具有进步意义的一面,也要批判其反动落后的一面;既要不离开当时社会阶级关系和历史条件而孤立地看问题,又要指出其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而使他造成的错误;既要正确地阐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事实,又要充分估计到历史人物所起的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出现搜索枯肠,捉襟见肘的状态。这样的结果,在某些方面,就不免会有片面夸大,或者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倾向。 其次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史料,真可说是浩如烟海一般;而详细占有材料,又是评论历史人物的工作基础。以宋代为例,光是所谓“正史”就有四百九十六卷,一部“会要”的辑稿就有二百册。此外还有文集数百部,笔记小说数百种,和若干其他有关著作。不但史料丰富,材料杂乱,要通读一遍极感困难而且无论是史官纂修的和私家记载的,同样地都杂有阶级偏见,甚至有私人恩怨的成分。有些事实出于道听途说,往往矛盾重重,说法既多,难得确证。有关赵匡胤生活部分,尤其如此。因此在写作时虽多方面搜集,仍然感到未能遍览周详。有些问题,只能大胆妄作判断。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出现材料抉择不精、有堆砌罗列的现象;另一方面又会发生判断错误、挂一漏万的毛病。这些矛盾的解决,就只有依靠读者们勇于揭发批判,使我能提高认识,得以弥补缺点和纠正错误。 文字方面,虽力求浅显易读,但既恐说得不够具体,又恐自己限于文学素养,译文会走失原意,所以在许多地方,仍然引用了原文。这样,可能会使读者看了觉得别扭,或增加一些困难。但对帮助读者研究史料这点上,也许会有好处的。 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上一个重要问题。要给历史人物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正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作者无论在理论修养和写作水平方面都不足以语此。因此这本小册子的出版,不过是在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以及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的一种大胆尝试,里面的看法很不成熟,错误势所难免,希望读者及研究史学的同志们多多指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曾经参考了聂崇岐、邓广铭、程溯洛、季子涯、史苏苑诸先生的大作,也采用了他们部分的论点。出版时又蒙董石声先生协助摹绘赵匡胤像,应当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1959年3月28日 于上海师范学院 书评(媒体评论) 至于赵匡胤个人,是具有高度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的。……匡胤的目的和意图,是体现了当时人民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因此他个人的特性和才能,在当时那种社会条件下,也能产生作用。他发动的各次战争,毫无例外地一一经过亲自详细规划。他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事先清楚了解敌我强弱,运用政治手腕来配合军事进攻。在某些问题上,能够适当地采取符合人民要求的措置。每逢遣将出兵,都由他面授机宜,有时还在距离战场千里之外的京师,指挥前线军事。战争的结果,常常证明他的战略计划是正确的。 政治方面,他又能总结历代统治者的经验,加以发展和修正。他建立了空前未有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乱的局面,为赵宋三百年统治打下基础。他能够比较虚心听取大臣的意见,对于失掉反抗力量的敌对势力,能够善于笼络和优容,促进集权统一的顺利发展。他用各种方法来争取人才,使他们为自己报效死力。 ——张家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