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和利时交通业务成长启示录)/中外管理企业成长史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王爽//李明实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作为一个并不具备先天优势的企业,在全球竞争对手林立的大环境下,在铁路信号这一具有垄断性特点的产业中,和利时是如何披荆斩棘,从而拥有一席之地的?
和利时管理层是如何凭借其长远的战略眼光、果敢和执着的目标感,推动和利时在交通自动化领域发展壮大的?
数位大学老师出身的高管,是如何做到用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杀伐决断、通过温和而理性、稳健而骁勇的“政委式”领导风格,将永远比竞争对手“高出15分”的竞争策略和持续创新精神,在和利时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片热土的故事……
目录
引子 高铁到底怎么“跑”
第1章 初涉 厚积薄发
“闯进”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
从“不了解”到“高看一眼”
从“定标参与者”到“解决方案及设备供应商”
竞标:不眠的和利时
坚守与坚持:和利时来之不易的首次中标
认真的日立,敬业的和利时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第2章 发力 攻城略地
平地起高楼
“校对”全国铁轨
再给我十分钟
传奇,就是打破不可能
首条客专大显身手
第3章 跃起 夯实基本功
350公里
满载大米的高铁
一块控制板都没换过的广深铁路
我们不同意
能做到是需要证明的
就是要拿下这个奖
没有10年,你们做不到
第4章 腾飞 纵横捭阖
真诚地为用户设想
独创的属地服务
过冬棉袄
从开荒到精细化种植
我们做的事,人命关天
创新之路:持续奔跑,永不停歇
第5章 跨界 深耕大交通
头部企业为何要维护生态
“不凑热闹”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深耕“大交通”
快速跨界的“秘密武器”
小步快跑,永不停歇
第6章 业务根基 技术与研发
产品经营三部曲:销售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
创新:“V模型”下的安全有效创新
研发团队画像:“学院派”里的“工程师文化”
飞跃式发展:一部“技术进步史”
安全基因:“安全”基因的变迁
尊重生命:一切为安全让道
第7章 业务土壤 组织与文化
使命:用自动化改进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环境
价值观:为用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价值
团队与执行:敬业、合作、创新、成果,兑现承诺
第8章 业务展望 成为有价值的交通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做正确的事
稳中求进、勇于创新、不断超越:变“不可能”为“可能”
理性冷静的国际化
发力大交通
第9章 成长的力量
一群聪明、勤劳的“愚公”
我们未曾辜负时光
所有磨难都转化为令自己成长的资本
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影响目标的达成
为交通运营保驾护航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附录:徐悦的管理白话-36条
附录:和利时交通业务历年获奖及荣誉
致谢
序言
在我结束八年退休生活
,重新回到和利时集团领导
岗位之后不久,收到了这份
沉甸甸的稿件。阅读着稿件
,我的眼前不断映现出当年
与铁路业务部门干部和工程
师们日日夜夜拼搏进取的场
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和
利时何等的幸运,能够参与
举世瞩目的中国高铁建设,
并成为关键的信号系统供应
者之一。
机会和运气从来都是为
有准备的人预备的。由于工
作和学习方面的原因,我在
20世纪九十年代,经常到美
国、日本和欧洲参观考察。
目睹了三个地区不同的先进
交通模式,并预测到将来中
国不会采用美国的模式,而
一定会采用欧洲和日本的高
速铁路模式。于是,在和利
时发展初期,就展开了信号
产品的研发,为切入铁路信
号业务做各种准备。在
2000年,当时和利时公司
的乔力董事长让我去看一家
成立不久的专业从事铁路信
号产品开发的公司。历史就
这样拉开了序幕。我见到了
刘勤总经理、徐悦老师和何
春明博士,并参观了他们的
开发环境。实在说我对他们
当时简陋的开发环境和产品
没有什么兴趣,倒是他们扎
实的铁路信号知识和技术基
础,特别是他们不畏艰难,
要打造中国先进信号系统的
决心深深打动了我。我当时
就意识到这正是我寻求很久
的团队,是苍天赐予和利时
最珍贵的礼物。共同的使命
,使我们很快结合到一起。
和利时的铁路信号业务
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追赶
并超过了国内和国际同类业
务公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
发展进程。这里面自然有我
们团队积极进取、艰苦卓绝
的努力,但是这成绩更离不
开诸多因缘。首先,我们应
该感谢这个时代。没有中国
高速铁路的超常规发展,就
没有和利时的铁路信号业务
。国外几年建设一条高铁,
而中国一年建设几条甚至十
几条高铁。正是这个快速发
展的市场,给予了和利时最
充足的营养,让我们的技术
和产品快速选代,实现了跨
越式发展。
我们还要感恩铁道部各
级领导的积极创新和敢于突
破的精神。我们永远不会忘
记铁道部几届主管领导对我
们无私的支持、鼓励和鞭策
。和利时以前并没有从事铁
路信号业务的经验。我当时
去拜见铁道部主管信号业务
的电务局胡东源局长,跟他
汇报了和利时在自动化系统
方面的成功开发和产业化经
验,请求胡东源局长给我们
一个机会,并表示我们不要
任何资金支持,他立即带领
主管的业务领导和技术专家
到和利时考察。是我们独立
自主的创新精神和刚并入公
司的铁路业务专家的技术功
底打动了胡局长。他当即指
示要尽量给我们支持和机会
。不久,我们就迎来了中国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艰巨攻
关。此时的和利时已经等候
在幸运大厦的门口了。我永
远不能忘记徐啸明局长对我
们的严肃警告:“王博士你
要永远记住,如果咱们的信
号系统出问题,会直接造成
严重交通事故,咱们就是杀
人犯!”我们更不会忘记当
时的刘朝英副局长以及许多
专业处长无数次亲临公司现
场,指导检查我们的工作和
产品。
我们还要感谢与和利时
共同奋斗的国际合作伙伴。
初期,中国高速铁路建设采
用了国际国内合作开发的模
式,每一个团队都与一家国
际著名公司合作,以国际先
进技术为基础,但是必须重
新开发以满足中国高速铁路
的标准。这对和利时来说,
既是学习、提高的机会又是
挑战。因为和利时从来都是
自主开发,没有引进过别人
的技术,更没有与国际公司
合作的经验。但是,为了在
极短的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
水平,我们必须站在巨人的
肩膀上再攀登。我们从日立
公司的专家身上学习到了一
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更学到
了高可靠产品的质量保障体
系建设。我们从安萨尔多公
司学到了欧洲高铁信号标准

和利时公司第一代的高
铁信号系统开发并投入运营
之后,我们并没有停止脚步
,公司立即组织攻关,在原
有的技术基础上,采用更先
进的平台和技术,迅速开发
了完全自主的全套系统平台
,并且全部通过了国际安全
产品认证。不仅能够完全满
足中国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应
用需求,也为公司未来实现
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对和利时来说,这次铁
路信号系统的成功发展,也
标志着和利时可以通过并购
整合来发展新业务的探索。
和利时铁路信号业务的成功
当然主要依靠当初并购来的
国铁浩通团队,但是和利时
集团也同时为此业务的发展
给予了最高的重视和支持。
我对信号业务是外行,但是
我每周不管多忙,都会参加
他们的例会,目的是真实了
解他们的资金和人才需求,
给他们做好“后勤部长”。和
利时各级领导从来不把他们
当作外来人,而是视作公司
的核心业务来配备各种资源
,而高铁信号业务团队为了
实现他们的宏伟目标,也积
极融入和利时的大家庭,形
成统一的整体。这也是此次
攻关成功的保证。
和利时高铁信号业务二
十年的发展,不仅收获了市
场、技术和安全管理的平台
,更培育了一支精通高铁信
号业务、安全理念牢固的团
队。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是大
学或研究生毕业就来到和利
时,经过数十年的实际锤炼
,这些人才已经组合成可以
成熟应对各种
导语
和利时创立于1993年,前身为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是中国领先的工业自动化与数字化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全球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主力供应商。
本书将和利时交通业务的发展历程按照纵向部分和横向部分进行条框划分,既有纵向的时间脉络,亦有横向的板块逻辑
本书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企业精神风貌与不凡业绩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财经著作。
精彩页
“闯进”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
2000年的一个秋日,暖阳下的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正是一年中风景最美的时候,几位老师聚在一起,准备筹谋一件大事。
牵头的人是时年39岁的徐悦,现和利时集团董事长、联席总裁,与两条钢轨打了多年交道的他,准备拉上几位同事下海,做一家跟铁路电子控制相关的企业,名字都已经想好,叫“国铁浩通”。
徐悦不是一时兴起,他长年在北方交通大学从事自动化领域的教学研究,而这所高校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90年,徐悦就带领一个学术团队开始研究京九线的调度集中系统(CTC),1996年又开发了与铁路安全相关的计算机联锁设备。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老铁路”。
长期接触国际前沿的学术成果,徐悦敏锐地预感到列车控制系统领域也将在中国发力。
所谓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就是根据列车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对列车运行速度及制动方式等状态进行监督、控制和调整的技术装备。
但当时,由于火车时速不到160公里,国内相关领域还没有“列车控制”的概念,只有信号的概念,根本没有人意识到中国需要发展“列控中心”——甚至这个名词,都是和利时的创始团队想出来的。
恰好此时,一位搞证券的朋友听说徐悦有创业的想法,听了他描绘的行业前景和潜力,便决定出资1000万元助力。
几位同事也都认准列车控制系统是中国轨道系统变革的大事,如果开发出相关产品,肯定有很多机会,于是与徐悦一拍即合,“国铁浩通”公司就此成立。这几位老师后期都成为和利时的骨干力量,其中包括前任和利时集团副总经理刘勤、现任和利时集团副总裁何春明等人。
下海后,创始团队很快发现,“国铁浩通”起步得有些早。“虽然说要做列控,但当时全国根本没有这个概念,更别说市场机会了。”
刚开始,大家一头扎进列控项目研究里,但随后发现1000万的风险投资,只做研发都不够,更别说走向市场了。梦想还未实现,如何生存却已成为难题。
徐悦决定先做一些和铁路相关的设备养活自己。经过商议,年轻的“国铁浩通”定下了战略:先用短平快切实解决用户问题的产品打开市场,再追求“做列控的梦想”。
几名核心成员,每个人都独立负责做一款能带来现金流的“小产品”,齐心协力养活公司。比如说,团队成员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做了一款刹车监测仪。“以前火车开车前,总能听见车厢后面发出放风一样的声音,那实际上是在试验刹车。怎么解决记录的问题,一直是个痛点。”“国铁浩通”研发出的刹车检测仪接在火车风管上,可以自动记录刹车过程,用来监测司机有没有按要求去做刹车测试。这款产品一经面世反响极好,卖了很多年。这款刹车检测仪与巡检、防滑器等产品,一起支撑“国铁浩通”走过了最初的艰难时光。就这样,“国铁浩通”在成立的前两年,用“短平快”战略站稳了脚跟,他们生产的每一件产品,价格都不太高,推广难度也不大,因此资金回笼也比较快。如此“快进快出”,快速滚雪球,这无疑也提升了“国铁浩通”的营收。
当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几位志向远大的创业者又将目光瞄向了远方,开始集中力量在列控产品上进行突破——这正是大家规划出的既定发展节奏。
要想成就辉煌的事业,必须有燃烧般的激情和热情,坚韧不拔,奋斗到底,不成功决不罢休。几位敢想敢干的创业者,一出手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靠自己一个小公司的力量,做出了LKS-2000H型数字化多模列控系统——而这,就是高铁列控系统业务的初始模型。
这一过程,显然充满了艰辛。
首先,“国铁浩通”争取到了铁路系统的一个研究课题。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马上面临的就是,课题从哪开始“下笔”?对此,徐悦等人下了一番苦功夫。
彼时,国内还没有高铁,所以就没有列控的需求,相关资料一片空白,徐悦等人只能想方设法到处去查地铁信号的资料。
当年,最早开通地铁的广州和深圳,用的都是海外的信号系统,地铁资料也都是国外的资料。于是,创始团队大量研读多家国际知名信号企业的相关资料。同时,他们还查阅了欧洲列车控制系统(ETCS)的资料。不过,各国基于互联互通的信号业务也刚刚起步,还处于不太成体系的阶段。另一方面,中国也有自己的地理环境特点,尚不成熟的欧洲经验只能仅仅作为参考。
P11-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