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昌龄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菁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李菁著的《王昌龄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是讲述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传记作品。王昌龄曾任江宁丞,人称“王江宁”,是家喻户晓的边塞诗人,他一生起伏坎坷,下笔千言,凝聚成诗心一片。本书知其人,论其 事,通过追寻诗人行迹,揭示一代才子的诗话人生。 作者简介 李菁 女,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EAP访问学者。专攻唐代文史,著有《解读运河——大运河与唐代社会深层关系之考察》《(旧唐书·文苑传)笺证》及论文数十篇。 目录 前言 一、一生从此始 二、灞上耕读,远游求仕 三、北上太行,南下河东 四、西出河陇,塞外高歌 五、暂居石门,养性著书 六、科举及第,步入仕途 七、旗亭画壁,诗坛驰名 八、再选宏词,迁汜水尉 九、祸从口出,贬谪岭南 十、遇赦北归,襄阳会友 十一、北返京城,量移江宁 十二、江宁任内,暂回长安 十三、诗家夫子,江宁授徒 十四、再贬龙标,谪居五年 十五、安史乱起,魂断濠州 附录 王昌龄一生事迹要略 参考文献 序言 南京古称金陵、建邺、建康等,是素负盛名的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与北京、西安、洛阳并 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南京在历史文化上的独特性, 体现在曾多次承担过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走向复兴 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在历史文化的视野下,把 南京置于国家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探寻这座城市对 于中华文明所起到的作用,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 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如 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500多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使得南京 在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许多多为中华数千年文明作 出过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广泛地活跃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技、曲艺等 方面。在这些“立德、立功、立言”的杰出人物的 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记,印证着历 史人文精神的深邃。虽然这些历史身影已随着逝去 的时代而远去,但他们留下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印记 ,作为后来者追慕先贤、思索人生、承继前行的路 标,仍然是南京乃至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和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历史文化脉络的重 要组成部分,更是加快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不可 或缺的要素。 2014年初夏,南京市政府根据“十二五”规划 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的要求,出于充分挖掘、利用南京在历史名人资 源方面的优势,彰显南京独特的历史名人文化,进 而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目的,要求南京市文 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其下属单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 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展示工作的 实施方案。 客观、科学地界定南京历史文化名人,按不同 的时代、不同的系统梳理罗列出来,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新成立的南京市博物总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所具体承担了起草《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展示工作实 施方案》的工作,在经过了近一个月披沙拣金般的 梳理与遴选后,研究所的同志们按时交出了一份包 括近400位待选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小传的征求意见 稿。此后,在南京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 的关心与支持下,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就如 何实施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的弘扬与展示工作认真调 研,反复斟酌,并召开了多次由市领导与南京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博物院等专家学者参加的专 题论证会,最终在集思广益达成的共识的基础上, 甄选出首批共79位在南京乃至国内外都有一定历史 地位、在彰显南京历史文化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并确定了在深入挖掘其内涵的 基础上,采用雕塑创作、遗址与博物馆建设、遗迹 修缮、深度挖掘出版、文艺创作等5种向全社会推介 展示这些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的方式。 这其中的深度挖掘出版方式,指的是在采撷、 整理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以南京历史文化 名人为系列的名人传记或故事,适用于那些历史文 献和地方志书中虽有明确记载,对南京历史文化发 展也有较大影响,但其相关遗迹、遗存尚不确定的 南京历史文化名人,藉以系统地呈现南京历史文化 ,进一步增强南京文化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采用 深度挖掘出版方式予以宣传推介的南京历史文化名 人的人选,包括三国时期的书法家皇象、佛经翻译 家支谦,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葛洪、美术家戴逵、 名僧暨佛经翻译家法显,南朝刘宋时期的天文学家 何承天、史学家范晔、文学家刘义庆,南齐的开国 皇帝萧道成、画家陆探微、诗人谢朓、美术评论家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批评家钟嵘,唐代诗人 王昌龄,明代文学家宋濂、学者焦竑、书法篆刻家 文彭,明末清初的竹刻艺人濮仲谦,清代文学家方 苞,近代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共计20人。该项工 作由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 考虑到社会影响并兼顾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 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南京市博物总馆的主 要领导认为《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的编撰 和出版工作应尽可能达到如下几点要求。一是实事 求是,科学取舍。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 收集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力求内容的史料 性、思想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 提下,对涉及政治、民族、宗教等重大敏感问题, 在史料取舍与叙述上,谨慎科学处理。二是主题突 出,详略得当。在具体的文字内容上,应包括上述 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及其对 后世的影响,并尽可能将每个人物的成就及其与南 京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在书中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 。三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丛书的篇幅不宜过长 ,避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编撰行文应言之有物 ,但在行文中仍然务需严谨、规范,所使用的材料 要求有来源、有依据,注重和突出面向大众的宣传 、推介效果,争取较强的可读性,力求做到雅俗共 赏。四是图文并茂,引人人胜。作为一部介绍历史 名人的图书,在诸方面要凸显其文化特点和艺术魅 力,每本书宜在行文中都配附一定数量、与书籍内 容相关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这样一套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性质的读物,自 然不宜高头讲章般的满是庙堂之气,但学术层面的 严谨和求实,也都必须遵循而丝毫马虎不得,因而 对于编写工作的要求其实是相当高的,所以寻找合 适的作者自然也就成了让人头疼不已的事。在这一 方面,南京市博物总馆下辖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 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我们编纂这套《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不仅仅是为了让来者见贤思齐,心追范式,更主要 是为了让后人通过读史而能自省,深入发掘、总结 、提炼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优秀精神,推动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 用,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转变为现实中有生命力 、有影响力的东西,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凝聚力,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 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铸就中 华文化新辉煌,尽一份绵薄之力。 鉴于《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所涉部分 历史人物可资参阅的史料极其有限,加之编写时间 匆促,本书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在此诚恳 希望专家读者多加指教,以便有机会再作修改与补 充。 导语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李菁著的《王昌龄传/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是讲述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传记作品。 精彩页 一、一生从此始 我们先从王昌龄的籍贯和生平说起。 世人皆称王昌龄为王江宁,然而昌龄并非江宁人。把江宁定为王昌龄的籍贯源于《新唐书·王昌龄传》,王昌龄与江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把江宁视为他的籍贯不合史实。天宝元年(742)初,王昌龄从岭南贬所遇赦回京,奉旨量移江宁县丞。赴任前,他向友人岑参兄弟辞行,有《留别岑参兄弟》一诗,说:“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用一幅“只身孤舟下江南”的图景描绘即将前往江宁赴任的自己。启程之后,王昌龄在洛阳停留了不少日子,一次与友人小聚后,他写下一首《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诗,其中有两句说:“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东。”意思说自己浪迹四方,曾在太行以北小住,眼下又将奔赴遥远的沧海之畔,这个“沧溟东”指的自然就是沧海在其东的润州江宁县。用这样的语气说江宁,跟上一首诗用“孤舟”说自己一样,背后更深的情绪,都是王昌龄难以言说的失意——平生抱负未展而远离京城宦游他乡。很明显,江宁不是昌龄故里,如果那是乡关所在,回自己的家乡为官,即使位卑品低,这两首诗里的情绪都不至于如此。 那么,人们为什么管王昌龄叫王江宁呢? 这是唐人称谓的习惯之一。称“王江宁”,是因为王昌龄曾经为官江宁,不光他一人,像“陶彭泽”指曾经做过彭泽县令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谢宣城”指做过宣城太守的南齐诗人谢朓、“王右丞”是任过尚书右丞的盛唐诗人王维的别称等等,都属于以官名称谓的例子。李肇《唐国史补》云:“开元日,……位卑而著名者,李北海、王江宁、李馆陶、郑广文、元鲁山、萧功曹、张长史、独孤常州、杜工部、崔比部、梁补阙、韦苏州、戴容州。”书中所举,都是官称,皆非籍贯。以官职称其人,乃是唐时习尚。王昌龄还被人称作“王龙标”,原因也一样,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任官职是龙标县尉。所以,无论“王江宁”还是“王龙标”,都与王昌龄的籍贯无关。 不是江宁人,那是哪儿人呢?有人提出太原说。编写过盛唐诗歌选本《河岳英灵集》的唐人殷瑶称“太原王昌龄”,后来元代西域人辛文房撰写的、颇具代表性的唐五代诗人评传汇编《唐才子传》因袭了这一说法,据此,太原成了王昌龄又一可能的籍贯。殷璠也是盛唐人,和王昌龄同时代,他说“太原王昌龄”,后人自然要重视。可是,此说有证据吗? 唯一能沾上点边儿的,还是刚刚引用过的《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一诗中那两句——“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东”。这两句诗中“远宦”与“旧居”“太行”与“沧溟”一一对举,细品诗意,“旧居太行北”和“远宦沧溟东”应当指的是王昌龄的前后两段生命历程,而非他的家乡与异乡的对比。进士及第之前,王昌龄曾经游历过太原及晋东南一带,“旧居太行北”似乎更应该理解为他的这段经历,事实上,“太行北”的范围很大,具体何处,不得其详,可能只是泛泛而谈,未必即指太原。殷瑶和王昌龄同处一个时代,但没有见到他俩彼此交往的记录,他们的活动圈似乎并无交集。殷瑶称“太原王昌龄”,依据的并不一定就是诗句“旧居太行北”,而更可能是依循了唐人用郡望称谓的惯例,把太原视为王昌龄的郡望。 郡望是什么呢?“郡”是行政区划,“望”指名门望族,两个字连用,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人所仰望的显贵家族,比如陇西李氏、彭城刘氏、弘农杨氏、陈郡谢氏、吴兴姚氏等等,就是所谓郡望的代表。唐人自称,或为他人作墓志碑传,往往称郡望,这是六朝的门第余风,沿而未革,很是盛行,以至于一些原非出自名门巨族的,也“李则陇西、郑则荥阳”地攀附。这种士风,在己一方,是虚高族望,凭此自矜,给自家姓氏贴金;在他人,则要么是不加考辨,标上郡望总不致错,要么是出于对所称之人门族的抬高和尊重。王氏在唐代以三房为著——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和京兆王氏,其中太原王氏最盛。殷瑶的所谓“太原王昌龄”,把王昌龄直接归于太原王氏,无论是据人传闻,还是一己之揣测,都是遵循唐人习惯所然。 那么,王昌龄较为可信的籍贯究竟是哪里呢? 主流的说法是京兆府,即唐朝的首都长安,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王昌龄很可能是籍贯京兆而郡望琅琊(今属山东省)的出身。 远在唐前,琅琊王氏有一支南迁到了丹阳,成为江左冠族。从北周少司空石泉公王褒开始,这一支系北徙人关,在雍州咸阳定居下来。王褒的曾孙王方庆,武则天时期做过宰相;王方庆的六世孙王玛,玄宗开元末迁太常博士、侍御史,肃宗在位时也拜过相;这两位琅琊王氏,都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榜上有名的。王昌龄与王玛是同族兄弟,王玙在开元未因献祭仪于玄宗而步人得意之途。王昌龄写过一首题为《宿灞上寄侍御玙弟》的诗,其中“吾宗秉全璞,楚得璎琳最。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载”等句,赞誉的就是这位王侍御,说他美材质,受重用,升迁侍御史。诗中王昌龄称王玙为“吾宗”,这说明他自己也出于琅琊王氏,所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