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从西陵渡到天台山》是诗人近些年来组织绍兴诗人重走浙东唐诗之路采风活动中积累而成的个人诗歌作品选集,目前已创作完成。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重要的文化带,是一条山水旅游之路。这是唐代诗人在浙东行吟聚会中形成的一条山水人文旅游线路,以西陵(今萧山西兴)为起点,经水路入绍兴古鉴湖,而后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是贯穿于浙江东部的一条古道。在《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李白、杜甫、元稹等450余位诗人留下了1500余首赞美稽山鉴水的壮丽诗篇。后世诗人更是络绎不绝,留下的诗作恒河沙数,浙东的诗歌之路一直保持着特有的风采。作为绍兴诗人,重走唐诗之路并写下新的诗篇,既是对美好山水人文的再体验再感悟,也是对前辈诗人的一种致敬,更是对新时代青山绿水、文化价值的再挖掘再展示。 诗集共分六辑,即第一辑西陵潮声、第二辑稽山鉴水、第三辑东山风云、第四辑剡溪两岸、第五辑沃洲天姥、第六辑天台流韵,以空间为序,从起点到终点,展示浙东唐诗之路全线风貌、采风途中的心路历程。所收作品均为短诗,大多在20行左右,是重走路上的用心之作、精细之作,用个人的独特目光重新打量诗路风光,古老的景观赋予时代的光泽,短小的诗行展示新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既继承古代诗人的行吟传统又凸显当下作者的思考和体验,是记录和抒情,也是沉思和引领。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和人文景观都在诗集中得以呈现,诗作语言典雅,构思精巧,意象清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东方浩,本名蔡人灏,祖籍温州,1963年出生于浙江嵊州,现供职于绍兴市级机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全委会委员,绍兴市作协六届、七届副主席兼诗创委主任。主要从事诗歌写作,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等百余种刊物,十余次入选各种年度选本,数十次获全国性诗歌大赛等级奖,已出版个人诗集《桃花失眠》《预言》《寻找》《在江南》等8种、主编诗文集8种。其中《寻找》获绍兴市第十二届鲁迅文学艺术奖(2012年)、《在江南》获第十三届鲁迅文学艺术奖百花奖(2017年)。 目录 从一条唐诗之路中唤出明月——东方浩诗集《从西陵渡到天台山》简评 第一辑 西陵潮声 西陵渡 铁陵关遗址 樟亭,或西兴驿 龙潭桥上的风景 湘湖上的野鸭 黄昏的酒厂江 在安山村玉泉堂听越剧唱段 铁路桥遗址 浦阳江边垂钓者 路遇梨花开了 楼塔之夜 重兴寺遗址 仙岩溪畔 孟浩然夜宿镜台峰下 虚构一场午后的垂钓 第二辑 稽山鉴水 走陶宴岭古道 下马桥前 平阳寺送别 云门寺素描 瞧,就在那里 雨后的长岭村 在梅里尖远眺 又见屃石湖 雨夜,丹家村 五百岗看日出而不遇 在雄鹅峰农家乐 秋风吹过若耶溪 若耶溪的早上 在陶里 夏至日,路过十里荷塘 鉴湖素描 在梅林中 东村:月光梅林 铜镜的故事 安昌的光线 雨中的安昌 在安昌的茶馆喝茶 端午,登梅山 岭顶人家小聚 古筑村口 秋日贺家池 大坂湖速写 从宝林禅寺前走过 高粱红了 夜过九流渡 在飞翼楼鸟瞰 第三辑 东山风云 东山雨雾 祝家庄的蝴蝶 东山这座山 一个碧绿的约定 杨梅红了 在上浦禁山越窑遗址 ——2014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章镇:在茶园里走走 肖今老街上的油作坊 肖金大有堂台门 瑞象寺听风 在书院旧址 黄昏时刻的合影 走过丰惠 又见晋樟 第四辑 剡溪两岸 风吹贵门山 在钱家岭古道 外婆湾的天空 鹿门书院 深秋某日途经普安寺 这是秋天时刻 在白雁坑仰望秋日的天空 在农家乐见到一盏煤油灯 四只稻桶 谢灵运垂钓处 谢家庄村口 关于“嵊山”摩崖石刻 在小昆 老台门堂前 又见剡溪 金庭观小憩 金庭山水之间 山居小赋 榧农家的午餐 与一棵1300多年的榧树合影 在香榧博物馆小坐 车过马溪 眠牛弄水库的某一天 小昆有雨 在梯云桥畔听雨 雨中又过苍岩 西白山的风 刀锋岩 夜行剡溪岸 第五辑 沃洲天姥 沃洲村的桃花 眺望桃花岛渡口 真诏村口大庆桥 独舞 仰观摩崖题记 再上蟠龙山 黄昏,静坐偃王亭 夜宿竹乡人家 在雪溪茶场 风雨廊桥 杨梅山上杨梅红 一座古村的最后一个秋天 秋日走进胡卜村 斑竹村·惆怅溪 在大岩岗 长寿岭 石溪村的溪 横板桥村速写 沃洲山小住 秋风中的大佛寺 在天姥山上 黑风岭小记 这个春天的南山村 夜上乌泥岗 南洲宋井 又见茅洋 夜宿烟山人家 在鞍顶山 高湾的夜 正午的眺望 路过 另一个祝家庄 凝视一群蚕渐渐醒过来 在龙门驿站邂逅一段旧时光 网红村彭顶山 巧英的风 那个身披蓑衣的背影 雨中的巧云居 在三坑真君殿 东宅村口的枫香树 第六辑 天台流韵 在天台龙穿峡 遥寄寒山湖诗会 上天台山 细雨国清寺 在国清寺遇见一朵凌霄花 鸣鹤观 桐柏宫的黄昏 望石梁瀑布 李太白读书堂遗址 独坐观瀑亭 访云锦不遇 逆流而上 后记 序言 从一条唐诗之路中唤 出明月——东方浩诗集《 从西陵渡到天台山》简评 诗人东方浩是一位典 型的江南诗人。之所以这 样说,一是因为他大半生 一直生活在江南名城绍兴 ,二是他的诗歌大多书写 江南题材,三是他的诗歌 呈现出鲜明的江南诗歌风 格。《从西陵渡到天台山 》是东方浩的第九部诗集 ,收录诗人近年来沿浙东 唐诗之路采风而得的140 余首诗歌。由于题材的专 一性与独特性,这部诗集 中,耸峙着江南的奇峰秀 峦,氤氲着江南的云气雾 岚,流淌着江南的水声鸟 声,闪烁着江南的人文遗 存,几乎呈现了一个全息 的江南,是一部用诗行摄 录的江南影像片。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 自钱塘江经绍兴,而后经 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 再达新昌,直至台州天台 及温州的诗意之路,是我 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之后的又一条文化古道。 诗集按采风路线,共分“ 西陵潮声”“稽山鉴水”“东 山风云”“剡溪两岸”“沃洲 天姥”“天台流韵”六辑。 这些诗歌,刻录着诗人流 连于浙东唐诗之路、漫溯 旧时光、寻觅唐诗之魂、 寻找肉体与灵魂安放之所 的跫音。正如诗人所言, “所有的寻找/只是为了 完成一个曾经的诺言”( 《西陵渡》),在寻找中 ,“多少暗处的事物一一 亮起来”(《安昌的光线 》)。 浙东唐诗之路,有着 优美的自然风景和葳蕤的 历史文化,有着灿烂的人 文景观和富饶的江南物产 。诗人徜徉在山岩、湖溪 、河渡和坑坞之间,用脚 步丈量浙东唐诗之路的长 度,登高山以啸傲,邀明 月、清风与同饮,和春燕 、鹭鸟、游鱼、野鸭相嬉 戏,共天光云影、瀑布松 涛而徘徊,沉醉于古道、 寺院、牌坊、钓台、书院 、驿站、拱桥、台门、作 坊、石刻、越剧、窑址等 文化遗存,赏梅、榧、桃 、梨、樟、桑等江南物产 。诗人凝视着眼前的自然 山水和人文景观,发怀古 之幽思,兴沧桑之浩叹。 浙东唐诗之路,是谢 灵运、许询、王勃、李白 、孟浩然、王籍、方干、 徐霞客等古贤开拓与铺就 的一条诗歌之路。诗人追 慕先贤高风,神思邈邈: “那年春天王勃这个彗星 一样的诗人/肃立在仙岩 溪畔/春风肯定吹动他的 衣衫/宽大的袖子仿佛旗 帜在风中起伏”(《仙岩 溪畔》);“我知道归隐 山林的许玄度钓的不是鱼 /他钓的是清风、明月与 闲适/钓的是高古、飘逸 和玄谈”(《虚构一场午 后的垂钓》);“风中响 着四五种鸟的叫声王籍前 辈说/此地动归念”(《 秋风吹过若耶溪》)…… 在与山水和先哲的对话中 ,诗人的灵魂得到抚慰。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 个远离尘嚣、洗涤心扉的 所在。古贤们的寄情山水 ,也引发了诗人对隐逸生 活的向往之情。《在钱家 岭古道》《这个春天的南 山村》《岭顶人家小聚》 《秋风中的大佛寺》《楼 塔之夜》《夜上乌泥岗》 《外婆湾的天空》《在雄 鹅峰农家乐》《下马桥前 》《在安昌的茶馆喝茶》 《金庭观小憩》《五百岗 看日出而不遇》等大量诗 篇,抒发的就是诗人的这 种山水之志:“它的幽静 和一尘不染是城市人的梦 ”(《在钱家岭古道》) ;“我已经不再理睬城市 的喧嚣和繁杂/安静的一 颗心听到了从前的跳动与 吟哦”(《金庭山水之间 》)…… 诗集最触人心弦、引 人共鸣的,是诗人对时光 的感伤:“谁的容颜将在 镜中一声叹息”(《铜镜 的故事》);“这眼前的 祭台又一次告诉我众多消 失的秘密”(《端午,登 梅山》);“从一座石桥 到另一座石桥/是一个朝 代的故事/延续到另一个 朝代”(《雨中的安昌》 )……这种岁月之叹,在 《鹿门书院》《铁陵关遗 址》《夜行剡溪岸》等诗 篇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有了八百多岁当初的时 光叫宋/那时的流水、清 风和明月/有书香、墨香 和长吟短歌的香/……/ 旧时的花格窗和台阶还有 谁/在倚靠在轻轻移过” (《鹿门书院》)。 诗人凝视万物,感受 细腻。譬如“在目光的高 处一列高速列车呼啸着钻 入隧道/我抚着栏杆的手 掌忽然察觉到一丝轻微的 颤抖”(《铁路桥遗址》 );“苔藓到处蔓延着/ 它们的表情跟老人一样的 与世无争”(《路过》) ;“今夜我随手打开一册 线装书就触摸到,西陵渡 的波涛用五言七言的桨声 拍我的心跳”(《西陵渡 》)。且时以议论点睛, 如《又见晋樟》《在书院 旧址》《车过马溪》《平 阳寺送别》《在大岩岗》 《仙岩溪畔》《横板桥村 速写》《谢家庄村口》《 虚构一场午后的垂钓》《 在雄鹅峰农家乐》等诗。 诗集体现了一种呈现 的艺术。在诗人笔下,那 “漫山遍野的白色花朵是 失传多年的对白”的重兴 寺、“诵唱的声音,越过 了高大的围墙”的桐柏宫 、“在这片山林中修行, ,他们安静肃穆从不开口 说话”的大佛寺、“三个切 面/分别指向三个古老的 州府和三种乡音”的鞍顶 山、“一支支迎亲的队伍 ,吹吹打打地经过”的廊 桥、“耸立在秋风中白的 墙,黑的瓦乌漆的门”的 台门、“安静地坐在岸边 /一根根鱼竿伸向江水” 的垂钓者、“祠堂、牌楼 和一扇扇紧闭的门/都流 露着一样的表情”的古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