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二拍惊奇(凌濛初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标玖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凌濛初的人生充满坎坷和挫折,感情上也有不少艳遇和争议,传奇色彩很浓,可谓“奇人”一个;他的创作以“二拍”著名,可以说代表了明代拟话本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中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十七世纪普通百姓的生活,描述了众多奇人异事,堪称两本“奇书”。
晚明小说家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影响的古代白话小说。凌濛初本是书生,然而,由于半生的曲折坎坷,他选择了印书、创作通俗小说等这些为当时的士人所不屑、所不齿的小道,在文人与商人的身份之间自由转换。
作者简介
刘标玖,笔名玖歌,山东莒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报告文学学会、诗歌学会会员,解放军某部首长秘书兼《后勤文艺》编辑,上校军衔。先后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班、全军中青年作家研修班、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0余万字,出版个人著作13部。作品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一等奖、总后勤部军事文学奖等。
目录
引言 凌濛初之“奇”
第一章 古镇书香
第二章 天将降大任
第三章 秦淮河畔竞风流
第四章 情注杂剧戏曲
第五章 致力刻书印刷
第六章 “淹留”北京
第七章 拍案惊奇
第八章 二刻拍案惊奇
第九章 仕途晚景
尾声 余音绕梁
附录一 凌濛初大事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凌濛初之“奇”
“即空观主人者,其人奇
,其文奇,其遇亦奇。因取
其抑塞磊落之才,出绪余以
为传奇,又降而为演义,此
《拍案惊奇》之所以两刻也
。”这是“睡乡居士”写在《
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中的句
子。
睡乡居士不知何许人,
但他的这段话,可以算是对
凌濛初人生经历及小说创作
的绝妙评价。
凌濛初的人生充满坎坷
和挫折,感情上也有不少艳
遇和争议,传奇色彩很浓,
可谓“奇人”一个;他的创作
以“二拍”著名,可以说代表
了明代拟话本创作的最高成
就,其中的作品反映了中国
十七世纪普通百姓的生活,
描述了众多奇人异事,堪称
两本“奇书”。
说凌濛初是个“奇人”,
当然有很多“非同寻常”之处

凌濛初出身于官宦世家
,聪敏过人,曾因对出妙联
被老师称为“奇才”。他十二
岁就考取了“秀才”,十八岁
又补“廪膳生”,单凭这一点
,他不仅在当时当地备受瞩
目,即使放在更长的时段更
大的范围,那也是堪称“神
童”。要知道,历史上能在
少年考中秀才的,都不是一
般人,比他早的著名神童刘
伯温也是十二岁考中秀才,
他同时代的神童袁崇焕中秀
才时已经十四岁,比他晚的
左宗棠也是十四岁。即使能
在青年时考中秀才,也是很
不容易的,号称“千年完人”
的曾国藩,还是考了七次、
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而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五十
四岁才在“提学”的照顾下入
了学,成为秀才。
凌濛初出生时,他的父
亲凌迪知已经五十二岁。他
刚刚成年,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和兄长也都相继去世。
因此,弱冠之年,他就挑起
了家庭的重担,并与王穉登
、朱国祯、冯梦祯、潘之恒
等前辈名人交游。他曾在父
亲的带领下拜访过著名理学
家、户部尚书耿定向,被耿
定向“目为天下士”,遂声名
大振;他曾上书国子监祭酒
刘曰宁,进一步提升了名气
,“一时公卿无不知有凌十
九者”。
凌濛初感情丰富,也像
当时的很多文人一样喜欢“
狎妓”,曾与几个妓女亲密
接触,并为之写了词曲。在
苏州结识的一位妓女追他到
南京,不久又被人逼迫离开
南京,给他留下了无尽的痛
苦和思念,特意为之写了套
曲《南吕宫·梁州新郎·惜别
》;在南京认识了秦淮妓,
一起度过了一段欢歌调笑、
诗酒风流的生活,可此妓暴
病而亡,又让他很感伤,写
出了套曲《南吕宫·香遍满·
伤逝》;漫游古都洛阳时,
他结识了河阳姬,并让其放
弃了青楼的热闹生活,来到
南京与他团圆,他因作套曲
《南北合套·新水令·夜窗话
旧》。这几位妓女都是让他
很动情的,又各有特殊性,
他才写下了怀念的作品,也
才让更多人知悉。他在苏州
、南京和北京经常与朋友们
一起出入青楼,或许与更多
的妓女有交往,只是没有相
关记载而已。
凌濛初热衷科举,先后
参加了五次乡试,从杭州考
到南京,又从南京考到北京
,考场换了好几个,却每次
都只中“副贡”。年轻时第一
次考中“副榜贡生”,那还算
不容易,可以直接入国子监
读书;六十岁最后一次参加
乡试,仍是“副榜贡生”,那
就是很失败了。在北京参加
完第四次乡试后,他写了《
绝交举子书》,发誓再也不
参加科举考试了,甚至还发
狠说,准备找个地方隐居。
可到了花甲之年,他已经以
副贡资格谒选了上海县丞,
还去参加了一次考试。他对
科举如此痴迷,“功名”之心
就不是一般地严重了,比《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有过之
而无不及。
凌濛初虽然科举无名,
但总算通过谒选做了官。先
是在“经济强县”上海做县丞
,又升迁到“民风强悍”的徐
州做通判,在每个岗位都尽
职尽责,取得了不菲的政绩
。他代理过八个月的上海县
知县,办理漕运,输粟入都
,都圆满完成任务,还根据
切身体验,写成了《北输前
赋》《北输后赋》;他管理
过海防事务,发现当地盐政
积弊甚多,就创立了“井字
法”,使盐的产量和税收“锱
铢无爽”,盐政为之一清。
提升为徐州通判后,他分署
房村,治理黄河,在沿岸构
筑防波堤,有效地阻挡了洪
水;他奉命参与镇压农民起
义,献《剿寇十策》,官军
先行其中五策就连挫对手,
望风而降者不计其数;他为
了彻底解决农民起义的问题
,提出了招抚的建议,并自
告奋勇,单骑赶往起义军大
营,劝说起义军首领投降,
并成功让对方接受了招抚。
可是,由于他的领导出尔反
尔,农民起义军再度反抗,
并直接侵扰他所在的房村。
他率众坚守,心力交瘁,绝
食吐血,临死还让人扶着与
对方对话,让他们不要伤害
城中的百姓,最后呕血而逝

凌濛初以决绝的方式,
试图实现他济世救民的抱负
和杀身成仁的志节。可是,
他为之鞠躬尽瘁的大明王朝
,也在他去世后的几个月分
崩离析,他的壮举并没得到
官方甚至民众的认可。他的
领导兼朋友何腾蛟给他写了
“文辞播宇宙,比眉山而多
武略;忠义贯日月,媲睢阳
更著蜚声”的祭联,他的后
辈却发出了“一种丹心堪报
国,可怜谁识两忠臣”的慨
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
唏嘘的讽刺,或者说是一个
让人惋惜的悲剧。
导语
凌濛初的一生曲折坎坷,极富传奇色彩;他的作品写尽奇人奇事,几经禁毁仍生生不息,怎一个“奇”字了得。
为了更全面地洞悉凌濛初的人生轨迹,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体会他的思想感情,我们有必要窥探一番他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走进他的家族,走近他的亲朋好友,以及生他养他的家乡。
后记
与凌濛初“邂逅”,应该
说是“缘分”。最初,我想写
一位出自故乡山东的历史文
化名人,无奈山东的几位名
气都太大,早已与几位著名
作家结了缘。我回眸时,发
现凌濛初在那里等着我,便
顺其自然地牵了手。
走近凌濛初,我才惊讶
地发现,他正是我最初想写
的人。他的远祖籍贯,竟然
就是我的故乡,而且离我家
特别近。据《凌氏宗谱》记
载,“溯三国时偏将军统,
始为山东琅琊莒人,继迁吴
郡余杭”。我作为“琅琊莒”
人,看到这个记载顿生亲切
,感觉上与凌濛初的距离一
下子拉近了不少。
再看凌濛初的作品,追
求“本色”,质朴无华,正是
我所喜爱的。而且,读到“
二拍”里的一些故事,我竟
然有似曾相识之感。追根溯
源,我觉得可能是小时候听
老姥爷(母亲的爷爷)讲过
类似的故事。我从五岁开始
,就与老姥爷一个被窝“通
腿”睡觉,也就是在被窝另
一头为他“暖脚”。老姥爷有
点文化,是十里八村有名的
“故事大王”,曾被县市相关
部门请去讲故事。每天睡觉
之前,他总要给我讲一段,
家长里短、妖魔鬼怪的故事
都有,几乎不重样,而且长
达八年之久。现在想来,很
多故事都与“二拍”相关,大
概老姥爷也是听别人讲的,
民间的口口相传让“二拍”生
生不息。因此,可以说,我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二拍”,
是用耳朵从老姥爷的嘴里读
的。
带着“猎奇”的心理,我
寻访了凌濛初生前留下的足
迹。
我最先去的地方,是凌
濛初的出生地、长期居住生
活之地、读书刻书之地,浙
江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湖
州有我鲁院的同学陈芳,热
情地陪我一起去织里,并帮
忙联系了吴兴区书法家协会
副主席许羽,让我更方便了
解当地的历史人文,更容易
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走进
许羽家的院子,水塘聚灵气
,绿植添生机,一壶龙井香
四溢,让我恍然间仿佛看到
了久居湖州的茶圣陆羽,仿
佛进入了凌濛初的家。许羽
带我们看晟舍的横塘溇港、
古桥旧居,又到太湖边赏湖
吃鱼,让我时而想象到凌濛
初坐船出行的轨迹,以及他
在这鱼米之乡的生活习惯。
许羽还带我们参观了千年古
刹利济寺,拜会了住持常进
法师,听法师讲凌濛初及利
济寺的渊源及故事,并获赠
《晟舍利济禅寺志》。
利济寺的旁边,就是当
时刚刚落成的凌濛初纪念馆
,一座集中展示凌濛初生平
及作品的宏伟建筑,一个研
究凌濛初的权威平台。许羽
介绍说,凌濛初纪念馆的建
设用地,如果政府拿去开发
,至少能有五个亿的收入,
但现在却花了三个亿来建设
纪念馆,可见政府对文化建
设的重视程度。他还说,当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
就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
这片土地上,有凌濛初这样
重量级的文化资源,是织里
的福气……凌濛初在封建王
朝屡遭封禁,却在如今的时
代受到追捧并纪念,他应该
会感到欣慰。
湖州一行,收获颇丰,
让我找到了凌濛初的根,也
找到了探索他生命轨迹与灵
魂入口的钥匙。因此,要特
别感谢陈芳同学和许羽老师
,感谢常进法师、徐世尧先
生、姚新民先生,为我走近
凌濛初提供了方便,并提供
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还要
感谢湖州的大学同学程立群
、王众、杨国权,他们也让
我感受到了凌濛初家乡人的
热情,跟我谈了很多与凌濛
初相关的话题,让我间接受
益。
在凌濛初长期居住的南
京,我寻访了珍珠桥、成贤
街、国子监等遗迹。这里曾
群贤毕至、名流汇集,如今
也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
重点大学的校区,堪称历代
的文苑胜地,也是南京通连
古今的文脉。从他居住的珍
珠桥,走到他经常要走的成
贤街,沿成贤街走到鸡鸣寺
,再从珍珠河边走回来,寻
找他的足迹,感悟他当时的
所思所想,以及他写作“二
拍”时的绞尽脑汁。再看秦
淮河、夫子庙,想象他在这
里邂逅红颜,对妓女动了真
感情的风流韵事。
凌濛初工作生活了八年
的上海,我也在那里生活过
三年,但还是刻意去走了走
他可能走过的三牌楼路、学
院路及四牌楼路,参观了建
于明代的城隍庙,再走到黄
浦江边的十六铺,弄清当时
上海县衙及县城的大致方位
,感受当时步行为主的凌濛
初可能留下的足迹。城隍庙
的两副对联,凌濛初很可能
看过,至少他心里一直有,
并把其精神赋予到了“二拍”
中。这两副对联是:“阳世
之间积善作恶皆由你,阴曹
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世事
何须多计较,神界自有大乘
除”,虽有“糟粕”之嫌,分
明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之一。
凌濛初“淹留”过的北京
,是我居住了近二十年的城
市,可之前对明代古城的情
况关注并不多。鉴于凌濛初
在这里学习,并参加过科举
考试,我特意到孔庙和国子
监博物馆参观,又去贡院西
街、贡院东街转了转,想象
他当年在这里考试的情景。
拜读了凌濛初的作品,
寻访了他的足迹,我又查阅
了众多关于他的研究成果。
我欣喜地发现,很多专家学
者已经做过大量的调研工作
,并形成了不少专著和论文
。通过各种渠道,我很快搜
集到了几本重要专著,包括
张兵的《凌濛初与两拍》,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风格平实、笔
力健硕、充满启发性的传记
作品。著作将传主置于晚明
社会变迁的大格局中,从个
体的视角切入,以清晰的框
架、开阔的视野、厚实的史
料,对凌濛初富有传奇色彩
的生平和著述进行了时代性
的梳理和诠释,触碰到了这
位小说家人生探索的广度和
深度,为今天的读者带来了
鲜活的阅读体验。
——刘彦君 文史专家
凌濛初是明代文学家、
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其著
作《初刻拍案惊奇》、《二
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
《古今小说》(《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
世恒言》作为中国古典短篇
小说的代表,合称“三言二
拍”。
作者以娴熟的文笔,详
尽描写了凌濛初不凡的生命
经历。该书着力挖掘凌濛初
所在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环境
,分析明末时期的人情世事
,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独特的
阅读文本。
——程步涛 文学专家
精彩页
第一章 古镇书香
1.父母的掌上明珠
万历八年(1580)的五月初七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东晟舍铺(今属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的一座深宅大院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女主人蒋氏顺产男婴,男主人凌迪知激动兴奋,全家上下自然都笑逐颜开。这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就是日后名垂青史的文学家、“二拍”的作者凌濛初。
凌濛初的诞生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最起码没有特殊的记载。但他的到来对父亲凌迪知来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这年,凌迪知已经年过半百,虚岁五十有二,虽不能说白发苍苍,却也已是一脸老态。他曾经做过工部郎中、定州府同知、大名府通判、常州府同知等官,后因清廉忠直,被免职赋闲,心情可想而知。更让他伤心欲绝的,是两个儿子和原配夫人的相继去世。二儿子润初逝于隆庆四年(1570),年仅二十岁;大儿子湛初逝于万历二年(1574),年仅二十五岁;夫人包氏在连续丧子的打击下,也一病不起,于万历三年(1575)撒手人寰。接连的打击让他身心俱疲,看着仅剩的三儿子涵初那赢弱的身体,他深为家族的命运而忧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小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凌迪知对传宗接代非常看重。他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但还是在“知天命”之年续了弦,娶回了年方二十的蒋家千金、鹤庆知府同乡蒋子岳的女儿。这个年纪再娶,他当然是为了再生个一男半女,最好再生个儿子。夫人怀孕后,他一直高度关注,不仅让全家人照顾好孕妇,还举行了隆重的“催生”礼。
“催生”礼是乌程的一种礼俗,在孕妇怀孕八九个月的时候,确定催生日,胎儿的外婆带领女方亲戚送去婴儿需用的衣服、鞋袜、被褥、尿布及营养品等。外婆还要准备一节芦管放在衣包里,寓意是“催(吹)生”。那天,凌迪知大摆宴席,款待岳母一行,气氛隆重而热烈,小濛初还没出生就成为庆贺和祝福的对象。
凌濛初出生后,凌迪知又在家里摆了三朝、八朝、十二朝酒。这些都是乌程的风俗,三朝是祭祖,告知祖上本宅添丁,香火延续,让祖上保佑婴儿平安。八朝、十二朝都是宴请亲戚,亲朋好友全都请到,能来的都来了,大家都为凌迪知老来得子高兴,都为他们父子送上祝福。
满月那天,凌迪知请来晟舍最好的理发师傅,为凌濛初理发,称为“剃满月头”。蒋氏把剃下的头发用红纸包好,用红线扎牢,挂在小濛初睡觉的床底下。理完发,蒋氏抱着儿子,凌迪知为他们母子撑着伞,在村子里走了一圈。这也是乌程的习俗,意思是孩子可以出门了,可以见阳光了。回到家,蒋氏做了“剃头圆子”,分送给左邻右舍及亲朋好友家,请他们的孩子吃。这个风俗讲究,孩子们吃了“剃头圆子”,以后会与刚刚满月的婴儿友好。
出了满月,蒋氏带着小濛初回了一趟娘家,也就是凌濛初的外婆家,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
蒋氏也是湖州府乌程县人,娘家在湖州东南十八里的菱湖镇。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盛产菱的地方,还有一个用来种菱的湖。那个湖很大,秀美壮观,有风吹过时,经常荡濛起波涛,每年秋季更是“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因此,菱湖又名“秀溪”或“凌波塘”。
据《菱湖志》载,唐宝历年间(825-827),湖州刺史崔元亮“察土,宜知郡城南上肥泽,水势平缓,多淤泥,独宜菱。因深种备荒,咸赖足食。今沿其业,如法以种,盈池遍泽,无不成熟。菱称果中洁品,惟此乡最佳且多,故日菱湖”。菱湖不但种菱,还在湖中养鱼,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养鱼基地。“水市早开,渔歌夜发”“鱼多论斗卖”,还改装木船成活水船,将鲜活的鱼运往苏州、杭州、松江、常州等地……
蒋氏回到娘家吃“满月饭”,自然是享用了很多美味的菱和鱼,小濛初也享用了带有“菱香”和“鱼香”的乳汁。他们在菱湖住了十几天,临走时,外婆按风俗“送外孙”,送了小濛初三笆斗的米粉圆子,一个笆斗里是红色的圆子,另一个笆斗里是青色的,还有一个笆斗里是白色的,圆子很大。外婆还送了他银项链、银手镯和银脚镯各一对,其他亲戚也送了些礼物,表达对他健康富贵、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
在父母的呵护下,小濛初一天天长大,健康而茁壮。“二三抬头笑认妈,四五翻身辨声佳,六七会坐学咿呀,八九学爬十叫爸。”刚到一周岁,他已经能摇摇晃晃地自己走路了。
小濛初周岁生日时,凌迪知又在家里大摆宴席,请亲戚朋友来喝“周岁酒”。在这场宴会上,小濛初有一个重要“节目”,那就是“抓周”。家里人把书籍、毛笔、算盘、银子、铜钱等放在桌子上,让小濛初来抓。小濛初先去摸书,又去摸银子,后来看算盘好玩,还拨弄了两下,惹得大家都笑了,纷纷赞他将来会成为一个“全才”。
这年,凌迪知已经五十三岁,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身体也越来越显老态。因此,他虽然仍坚持著书刻书,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小濛初的培养上。恰好夫人蒋氏又怀了孕,他就尽量多带孩子,也算享受天伦之乐。他经常带着小濛初在且适园里玩耍,有时也去他家藏书的凤笙阁,让小濛初见识书的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