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框式介词的生成语法研究》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对汉语框式介词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全面考察汉语框式介词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类介词结构的内涵与范围进行了科学的界定。该书将汉语框式介词分为方所类、时间类和非时空类三个类别,并通过形式化的手段深入探索了不同类型的框式介词结构的句法表征与生成机制,并为该类介词结构中前后项的隐现机制、句法分布、游移模式以及内部动因提供了理论解释。
《中国书籍学研丛刊—汉语框式介词的生成语法研究(精装)》探索了汉语框式介词的句法本质及语言类型学地位,构建出自然语言中介词类型的参数层级,明确了汉语框式介词的层级位置。
孙文统,河南郑州人,郑州商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句法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语言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参与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两项,荣获厅级科研项目一等奖四项。
“框式介词( circumposition)”这一概念由语言类型学家Greenberg(格林伯格)最先提出,带有强烈的语言类型学特征。国内学者刘丹青将其引入汉语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于汉语框式介词的研究仍然不够系统,对汉语框式介词的内涵及外延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现有的研究以现象观察和分类描写为主,较少运用形式化的手段去揭示该类介词结构的内部结构及生成机制。因此,如何对汉语框式介词的内涵及范围进行科学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类介词结构的句法特征及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孙文统所著的《汉语框式介词的生成语法研究》一书,在对汉语框式介词结构进行广泛描写与科学定义的基础上,采用生成语法的技术手段,对汉语框式介词结构的内部构造、生成机制、前后项隐现规律、句法分布、游移形式及内在动因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该书在理论选用、研究方式、分析手段及论证过程等方面深化了汉语框式介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采用生成语法为理论框架,清晰地揭示了汉语框式介词结构的内部形态及推导过程,并对其结构中前后项的隐现机制做出了解释。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汉语框式介词的现象描写与内部分类,较少使用形式化的手段对该类介词结构的句法表征及生成机制进行研究。同时,该书为汉语框式介词在句子层面上的游移形式及推导动因提供了解释。
第二,对汉语框式介词的内涵及范围进行了科学的限定。本书将框式介词与“介词框架”“介词连用”“双位介词”“虚词框架”“框式虚词”等进行了区分,凸显了汉语框式介词的介词性与封闭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汉语框式介词分为方所类、时间类和非时空类三个大类,每个大类又细化为若干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