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昆曲、普洱茶,这是余秋雨先生视为具有:独有性、顶级性、具体性、共知性和长续性这五大特征,因而才可称之为“极品”的三种中国美学品类。本书即是对这三者的美学言说。余先生将其亲身历练与学术研究为一体,采用既磅礴大气又优美感性的散文笔法,让人读完既长知识又有阅读快感。
此版《极品美学》,内容上除了中国特有的三项美学极品外,余先生还将《文心雕龙》所包含的中国美学基点进行了研究,并附于书后。这样,读者对中国美学的了解会更完整、更深入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极品美学/余秋雨文学十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秋雨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书法、昆曲、普洱茶,这是余秋雨先生视为具有:独有性、顶级性、具体性、共知性和长续性这五大特征,因而才可称之为“极品”的三种中国美学品类。本书即是对这三者的美学言说。余先生将其亲身历练与学术研究为一体,采用既磅礴大气又优美感性的散文笔法,让人读完既长知识又有阅读快感。 此版《极品美学》,内容上除了中国特有的三项美学极品外,余先生还将《文心雕龙》所包含的中国美学基点进行了研究,并附于书后。这样,读者对中国美学的了解会更完整、更深入了。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目录 自序 书法美学 昆曲美学 普洱茶美学 中国美学的基点——释《文心雕龙》 附:余秋雨文化档案 序言 自序 一 当今世界经济,有两个 常用的概念:“虚拟经济”和 “实体经济”。 借用这两个概念,本书 的主旨是:从“虚拟美学”到 “实体美学”。本来也想用这 十个字来做书名,只是觉得 太长了一点。我的书名,都 比较短。 先来解释一下“虚拟美学 ”。 与经济不同,“虚拟美学 ”是西方美学的主流。由于 文化强势,它渐渐又成了国 际美学的主流。即便我们中 国自近代开始研究美学以来 ,也顺着这条路子在走。 这种美学的主要特点, 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力图 打造一个理论框架。这种框 架体制宏大,概念丛集,虽 然不断提到美和艺术,但是 与实际发生的美学现象和艺 术创造,相距甚远。因此, 即便是理论素养很高的艺术 家,大多也不会去碰这种美 学。这种美学,主要出现在 大学课堂,以及一些以此谋 生的“美学研究者”手上。由 于大学课堂很多,这样的研 究者更多,“虚拟美学”便大 行其道。 但是,这种美学与现实 世界对美的需求产生了严重 的矛盾。 现在世界上,不管是哪 个地区,还是哪个族群,都 会以“美”作为追求目标。所 以“美学”总让人心旌摇曳, 恨不得好 好来补课。谁知一进入 ,遇到的总是虚拟再虚拟, 抽象再抽象,空洞再空洞, 实在让大批爱美之人深受其 累,不知所措。 且不说美学的祖师爷群 体如鲍姆加登、康德、黑格 尔他们的玄奥了,就举中国 最普及、最权威的例子吧, 那就是二〇一〇年新版《辞 海》有关“美”和“美学”的条 文。我一点也不想为难《辞 海》,它有不小的社会贡献 ,自己还是它的“正版形象 大使”,只因为我要说的条 文集中了当代中国权威研究 者们共同得出的结论,略作 解析就颇具代表性了。 《辞海》对“美”下的定 义是—— 美,是存在于自然、社 会、物质、精神中的被人发 现、创造,体现人的本质力 量,令人愉悦或爱慕的形象 。 从理论逻辑来看,并没 有什么大错。但是,“美”的 对立面是“不美”,同样存在 于自然、社会、物质、精神 中,同样被人发现和创造, 同样体现人的某一方面的本 质力量,同样让一部分人愉 悦或爱慕。如果“美”与不“ 美”在定义上无法区分,那 么为什么要有这个定义,又 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定义作为 美学的出发点呢? 《辞海》的编写者也许 觉得这个定义有点简单,就 以自己的美学立场,进一步 定义了“美”—— 美是人的社会实践、能 动创造的产物,是自然的人 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和形象显现,确证了人的思 想、情感、智慧、价值和人 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是主 体与实体、客观性与社会性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感 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具有形 象性、可塑性、发展性、丰 富性、独特性、愉快性等特 征。 不知道大家读了这样的 定义,作何感想?要说艰深 ,一点儿也不艰深,每句话 ,每个概念都看得懂,但加 在一起,到底说了什么? 这就是中国美学研究的 现状。 我不想再举别的更极端 的例子了,仅仅这两条定义 ,已经可以说明什么是“虚 拟美学”。 其实,我也已经把“虚拟 美学”的对立面“实体美学” 呼唤出来了。 二 我认知“虚拟美学”和“实 体美学”的界限,有一个对 比过程。 早在三十年前,我已经 是一名资深的美学教授,长 年主讲康德、黑格尔美学, 还担任过复旦大学美学专业 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主席。 但是,讲授时间越长,越发 觉得这样的美学对于艺术创 作和社会审美,很少有实际 助益。这让我不无苦恼,直 到我多次重读了另一位德国 美学家莱辛(G.E.Lessing )的著作《拉奥孔》,才作 出了新的选择。 莱辛的年代,处于康德 和黑格尔之间,但与康德和 黑格尔不同,他自己是一个 重要的剧作家,懂得创作的 奥秘,因此,他的美学著作 《拉奥孔》就围绕着一座优 秀雕塑展开。面对这座雕塑 ,他以仰望的态度恭敬探索 ,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进行评 论。在他的美学中,作品和 创作才是主角,理论和概念 只是随从。他的另一部美学 著作《汉堡剧评》也同样把 作品和创作放在主位。他深 信一切优秀的创作都是前所 未有的奇迹,因此,也就没 有既定的概念可以评论。美 学家只能追随着它们来改变 自己的思路,而不能根据自 己的理论来搓捏它们。 正巧,我也是兼踩美学 和创作两头的人,因此能够 切身体会到,莱辛的理论态 度更符合美学的真正目的。 我把莱辛的《拉奥孔》 ,看作“实体美学”的奠基之 作。 但是,遗憾的是,在莱 辛之后,西方美学的主流仍 然是“虚拟美学”。例如,“ 美在直觉”、“美在隐喻”、“ 语义分析是科学之美”、“美 的秘密在于结构和符号”、“ 美完成于接受者的再创造” 等等提法,都是触碰到美的 一角而且触碰得颇为精彩, 但从一角而大加理论发挥, 也就由片面走向了空洞和空 虚。 我前面所引用的《辞海 》定义,正是为了克服这种 片面性而走向了面面俱到, 却又因面面俱到而造成了词 语壅 导语 《极品美学》列入“余秋雨文学十卷”,此书详细解说了“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其中,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作品中《品鉴普洱茶》这篇文章曾在《普洱》杂志上发表过,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全国的茶庄、茶客在品鉴和流通那些顶级普洱茶时,都会来参考这篇文章。可见,在今天,生态文化的地位确实已经提高。 精彩页 书法美学 何谓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法度。 何谓书法美学? 书法美学,是对这些书写法度作出审美阐释。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悠久、庞大、复杂的课题。按照我的理论习惯,越是面对这样的课题,越要找得解构的法门。例如,以当下来解构悠久,以亲近来解构庞大,以简明来解构复杂。至少,入口应该如此,让人能够轻易抬脚,然后来一步步深入。 我今天找到的入口,就是我自己。 一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的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融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起点对我,多有佑护。笔墨为杖,行至今日。 多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重大的历史碑刻,都不约而同地请我书写碑文,并要求用我自己的书法。例如,《炎帝之碑》、《法门寺碑》、《采石矶碑》、《钟山之碑》、《大圣塔碑》、《金钟楼碑》等等,其他邀请我书写的名胜题额还有很多,例如秦长城、都江堰、云冈石窟、昆仑山。可以安慰的是,山川大地如此接受我,只凭笔墨。因为,我并无官职。 ——我的经历也许可以说明,书法美学在中国,是熨帖土地的人间大美。它的格局,远远超越了文化教育的围墙。在文化教育的围墙之内,它是一切课程的起点;在文化教育的围墙之外,它是各行各业的终点。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