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意在通过对当前中国法官角色较为微观的分析,揭示法官角色行为背后的各种社会动因,进而对转型时期的司法制度建设和法官角色建构提出一些理性建议。以中国的“榜样法官”为样本,可以发现,西方经典法治模式下的法官形象并不多见。这是“中国特色”所致,是我们不能回避且极为特殊的政策“剧本”、司法“剧班”和社会“观众”所致。我们的法官角色不可能脱离于这些特殊的“角色期望”,恰恰相反,践行这些“角色期望”是促使法官角色获得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原因。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主题与背景梳理 一、中国视域下的司法制度与法官 二、关于法官角色的讨论与反思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术语界定 第一章 法官及其“角色” 第一节 法官的“角色” 一、角色理论 二、法官“角色”释义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官的角色变迁 一、第一次法律革命及法官角色的初步定位 二、第二次法律革命与法官角色的逐步完善 三、员额制改革与法官角色职业化的实现 第三节 中国法官角色的典型样本 一、样本选取:作为“榜样”的法官 二、数据来源:“榜样”的评选与报道 三、样本特点:“榜样”的总体分布 第二章 政策“剧本”中的法官角色 第一节 政策“剧本”中的角色样本 一、样本的宏观梳理:以“政策”为中心的角色特质 二、样本的微观描绘:以“政策”为中心的角色呈现 第二节 政策“剧本”的期望 一、政策回应能力 二、纠纷化解能力 第三节 政策“剧本”中的角色学习 一、隔离观众 二、再合作行为 第四节 政策“剧本”中的角色实践 一、法官的政策回应 二、法官的调解行为 第三章 司法“剧班”里的法官角色 第一节 司法“剧班”里的角色样本 一、样本的宏观梳理:以“审判能力”为中心的角色特质 二、样本的微观描绘:以“审判能力”为中心的角色呈现 第二节 司法“剧班”的期望 一、审判实绩化 二、审判实效化 三、审判专业化 第三节 司法“剧班”里的角色学习 一、维持控制 二、戏剧实现 第四节 司法“剧班”里的角色实践 一、对审判实效的控制 二、对审判实绩的追求 第四章 社会“观众”前的法官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观众”前的角色样本 一、样本的宏观梳理:以“亲民”为中心的角色特质 二、样本的微观描绘:以“亲民”为中心的角色呈现 第二节 社会“观众”的角色期望 一、司法为民的职业宗旨 二、公正无私的职业品格 第三节 社会“观众”前的角色学习 一、审判行为的理想化整饰 二、裁判结果的理想化整饰 第四节 社会“观众”前的角色实践 一、坚持司法的亲民路线 二、倡导司法的民主参与 第五章 法官角色的形成分析 第一节 角色形成的逻辑过程 一、逻辑起点:角色形成的宏观情境 二、角色形成:宏观情境、角色期望与个体选择的互动 第二节 角色形成的外部情境 一、一般情境: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 二、特殊情境;组织关系 第三节 角色形成的内在动因 一、群体内激励 二、群体外激励 第四节 情境转换与角色重构 一、员额制改革与专家型法官角色 二、信息化时代与创新型法官角色 三、“榜样法官”及其角色重构 第六章 法官角色的理想构建 第一节 法官角色构建的总体框架 一、完善角色情境 二、调整角色期望 三、引导角色行为 四、实现角色自律 第二节 完善政策“剧本”的角色规范 一、针对个案:完善个案审判中政策与司法的关系 二、针对整体:改进政策推进中司法的回应方式 第三节 改进司法“剧班”的管理模式 一、外部改革:形成健全的司法管理体制 二、内部改革:构建扁垂双轨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引导社会“观众”的良性互动 一、立足民众:规范民意的表达方式 二、立足法官:完善审判的监督程序 第五节 健全法官的角色人格 一、保持角色忠诚 二、培育角色伦理 结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