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雄关漫道(插图本上下)/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
分类 | |
作者 | (法)阿兰·鲁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阿兰·鲁林(Alain Roux),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历史学教授,任教于巴黎第八大学(圣德尼大学)和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毛泽东生平、20世纪中国劳工运动、民国时期的政治精英。迄今共出版《20世纪的中国》、《30年代上海的工人运动》、《瞿秋白传》(合著)、《中国文化大革命》等九部专著。 目录 第一部分 叛逆者(1893—1927) 序 第一章 不可能的上升之路(1910—1919) 叛逆的儿子 “幸存下来的长子” 拒绝成为农民 倔强的毛头小子 北京是那么远 决定性的1910年 从军 一个自学成才的流浪者 明理的师范生 “通常,你对自己很满意” 一群忠实的朋友 杨昌济教授 肩上背着包袱 多种社团活动 北京的失意 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一段重要的逗留期 屈从于外省人的命运 第二章 一个湖南的民主主义者(1919—1921) 1919年:湖南的五四运动 湘江畔的杂志 《民众的大联合》 新闻与道德:赵女士的自杀 新闻与政治 驱逐张敬尧运动:毛泽东代表在北京 毛泽东的新生活 上海:返回的原因 毛泽东:书商、编辑、工业家 回家处理家族事务 公民制宪的努力 朝共产主义努力 决定性的选择 第三章 斗士(1921—1925) 维金斯基的任务 一次仓促的代表大会(1921年7月—8月) 被忽视的毛泽东 一个外省的共产主义者(1921—1923) 自修大学 毛泽东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接近 劳工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和湖南劳工会 毛泽东和安源矿工 毛泽东和汉口一岳州铁路工人罢工 毛泽东声称自己是亚当·斯密 毛泽东抗衡赵省长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转折 个人的危机,国家的命运 新国民党的建立 1925年之谜 第四章 选择了这个命运(1925—1927) 国民党内部的斗争 演说,写文章,开会 辞去国民党宣传部长 对中国社会五类阶级的分析 农民运动讲习所 “农民问题”:毛泽东的判断 中国共产党和农民的世界:陈独秀的判断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东会议(1926年10月15日—28日) “农民的痛苦” 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运动的教训 暴力与启迪 革命的狂喜 毛泽东为农民暴力辩护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被高估的农民运动 与外国列强关系的改变 改善农民的处境 黄鹤楼上的疑虑 上海和南京的事件 土地改革示意图 毛泽东以退为进 从后退到崩溃(1927年5月—6月) 湖南湖北的镇压 毛泽东寻找一条出路 第五章 毛泽东转入地下(1927年7月—12月) 中国共产党软弱的策略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毛泽东政治思想决定性的转折 准备秋收起义 战略分歧 惨败 撤到山上去 受难 重新掌权 第一块红色根据地 一个革命的土匪 第二部分 革命者(1927—1945) 序 第六章 华南地区的红色政权(1927年12月—1930年11月) 蛮荒之地的革命环境 在井冈山上生存 小结 军事和政治的东迁(1929) 朱毛部队 批评、对抗、嫉妒 “会”而不“剿”,“剿”而不“会” 政治局的仲裁 红军行动的分歧 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 第一次整风运动(1929年12月—1930年2月) 毛泽东以退为进(1930年3月—6月) 毛泽东与李立三(1930年夏) 1930年秋江西苏区的危机 AB团:第一场肃反运动 毛泽东结束了他的游戏 第七章 失败(1931—1934) 富田事变 12月12日哗变 毛泽东主持工作:短暂的成功(1931—1932) 对军事策略的怀疑 对政治路线的怀疑 虚渺的胜利 毛泽东:继续主持工作 宁都会议与毛泽东的半个失败 渐渐远离权力中心(1932—1934) 毛泽东:输就是赢 第八章 毛泽东的“报复”(1934年10月—1937年9月) 长征还是灾难 突破封锁 遵义转折 不安定的9个月 会师 中央军委会议分裂 兵分两路 长征的结束 命运的力量(1935年秋—1936年秋) 悲惨的革命根据地 巩固根据地 张国焘的溃败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 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25日) 危机小结 艰难地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九章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1937—1941) 毛泽东的新生 王明右倾的十个月(1937年11月29日—1938年10月14日) 与国民党的摩擦期(1938—1940) 边区 “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 隐晦的“专政” 走向决裂(1940年夏—1941年3月) 百团大战 可怕的1941年 第十章 延安之路(1942—1945) 整风运动或第一场毛泽东主义政治运动 毛泽东和1943年的转折 毛泽东和边区的巩固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1944—1945) 美国朋友 党的七大 注释 第三部分 领袖(1945—1976) 序 第十一章 胜利者(1945—19 精彩页 沁园春·长沙 (1925年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1年6月29日18时,一艘小型蒸汽轮船离开湖南长沙的码头往北驶去。季风带来的降雨笼罩着这片灰蒙蒙的大地。船上有一个50多岁的中国人,留着小胡子,穿着和神态都像个学者,从西边门走来。他有一个年轻的同伴,那人走路时稳健的步子像一个农民,身高近6英尺(1英尺约0.3米),比人群中的其他乘客高了一头。他似乎不知道用他白皙修长的手做些什么。这双手和他的粗布衣服以及打着补丁的布鞋相比,令人感觉惊讶。这两名男子,何叔衡和毛泽东是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湖南代表。在他们离开之际,没有人在码头上为他们送行。毛泽东(他的朋友们更熟悉他的字:润之)上船后就和何叔衡分开了,他在一间船舱里遇到一位穿着西服、爱做友善手势的年轻人。于是,两个年轻人开始了长时间的政治辩论。在这个淫雨霏霏的季节,洞庭湖看起来像茫茫无际的大海。船开始驶入浩瀚的洞庭湖,毛泽东回到甲板上,口袋里装有一本名为《资本主义简介》的小册子。衣冠楚楚的青年男子再次碰到他的朋友,取笑他阅读的书籍,于是争论又开始了。这位年轻人名叫萧瑜(字子舁),第二天他在武汉上岸。 当时的毛泽东可能不知道这促成了他的命运。少年时他就是个叛逆的孩子,他拒绝和先祖们一样当一辈子农民,后来去了一所小学任教。从1919年夏天开始,他作为接受了新的“启蒙”思想的小学教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投身于当地的政治活动。借助这次旅程,他迈开毕生从事的革命道路的第一步。至少,我们所知道的情况是这样的。这几乎神圣的关于未来的认知经常使得历史学家在研究伟人的一生时屈从于目的论的看法。事实上,从1910年(那一年,他离开家)到1927年12月(彼时他带领数百个起义失败者流落山林),毛泽东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路,屡遭挫折:先后对他的父亲和最初的老师感到失望,当他认为自己在北京终于找到值得探索的梦想时,却发现他作为知识分子永远不会得到大家的接纳。 在工农运动风生水起的时候,他退而组织地方运动,却受困于这样的改变太过渺小。 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战士,他发现自己希望组织的革命阶级几乎算不上一个阶级,甚至还不如在国民党左翼感觉更舒适。 作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干部,他看到悲苦的农民阶级的愿望和政客们以农民的名义提出的政治纲领之间有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P3-4) 导语 几十年来,阅读毛泽东传记的热潮似乎从未衰减,中外各种毛泽东传记作品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是从斯诺到施拉姆,从史华慈到菲力普·肖特,这些在国内翻译出版的毛泽东传记的作者都是英美作家、记者或学者。 本书是国内引进的第一部由法国当代学者阿兰·鲁林撰写的毛泽东传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法国历史学家眼中的红色伟人。该书是一部资料丰富、内容翔实、论证有据、态度严谨的学术著作,于2009年由拉鲁斯出版社在法国出版,一经推出便得到汉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序言 毛泽东如同神祗一般 ,是一位可靠的向导、全 体人民伟大的导师。对于 一些人来说,斯大林借助 秘密警察的恐怖统治是伪 社会主义,而毛泽东体现 了正宗的社会主义。在某 些地方,他成为一个脱离 真实历史的神话,人们在 他身上寄托了对社会正义 的期望。 虽然在中国有人有理 由不喜欢他,但大部分人 仍然尊重他,他的形象成 为景观的一部分,受人瞻 仰:他经过防腐处理的遗 体仍然在天安门广场南端 的纪念堂内供人瞻仰;他 的巨幅画像挂在红色城墙 的南门上方,似乎注视着 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他 的形象被印在纸币上,被 农民供在祖先的神坛上, 放在财神和福神的旁边, 或者做成护身符。毛泽东 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 样是共产党建立政权的原 则,出现在所有官方发言 中。毛泽东自己是关于矛 盾的理论家,他的形象也 具有矛盾性,这一直困扰 着他的传记作者:对于他 们而言,替毛作传不易理 清头绪。我的一段亲身经 历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最 近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 中国内地两个主要的官方 传记作者逄先知和金冲及 也受邀参加。逄先知曾任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兼 管毛泽东的图书,“文革” 初期因为似是而非的理由 被逮捕,并在特别恶劣的 条件下被拘禁了五年。有 一次某个发言的投影演示 中出现了讽刺画,他的反 应非常激烈:这些画触动 了非理性的情结,仿佛是 对神明的亵渎。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 中国人而言,毛泽东不再 是一个人:他是该国历史 上区分贫弱中国和胜利中 国的纪念碑,一个永不褪 色的象征。20世纪初中国 的伟大学者,后来成为革 命者的李大钊是毛泽东的 思想导师之一,他说中国 落后于人类进步的车队。 自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 夺取政权以来,中国已经 加入了车队,现在甚至处 于领先地位。不管毛泽东 在这次赶超中真正起到什 么作用,他都是重要角色 ,而中国人感谢他,不论 对或错。人们在毛泽东身 上找到了一个曾经备受侮 辱的国家的骄傲。 作为历史学家,为毛 泽东写一本传记是一项艰 巨的任务,但是开展这样 一个项目一直是必要的。 最终推动我接受的原因是 这一任务在过去的20年里 变得可行。“伟大舵手”的 大部分文章或讲话可以查 阅,即使一些资料科研质 量还有待提高,而《毛泽 东年谱》也还有一些盲点 存在。 我解释一下不得不克 服的两个障碍来证明我的 难处。 (1)混杂的历史。首 先是传记体裁本身所固有 的问题。20年前历史传记 成为蓬勃发展的体裁,但 1988年《经济、社会、 文明》年鉴第2期的社论 启发大家思考这种体裁的 欺骗性和陷阱。各位历史 学家在这篇社论中强调, 相信或多或少杜撰的轶事 会产生虚幻的“真实效果” ,而某些具有完美一致性 的“乌托邦式传记”为历史 学家提供了几乎是神圣的 清晰度。基于这个原因, 历史传记在使用资料时对 来源要求特别严格,必须 将这个人物放在他生活的 复杂背景下,放在他的社 会关系网的中心,无误地 还原他受到的政治、经济 、知识和文化的影响。因 此,我试图在这部毛泽东 传记中将这个独一无二的 人物放在他生活的时间和 空间里。历史传记确实是 一种“累积”,要避免落入 小说套路。小说是传记最 相似的竞争对手。同时要 避免像苏维托尼乌斯那样 把传记写成生平记事,或 像普鲁塔克那样写成道德 说教。但是这是任何传记 性文章内在的矛盾——虽 然作者的方法客观,但他 的情感必定被研究的这个 人物同化,这是极其可怕 的。这就需要借助常用的 “历史专业”以外的工具。 如何通过某个文献或某种 类型的调查来解读某个伟 人为何做了某个决定?这 样或那样的特定事件如何 影响了他的看法,如何干 扰了他的记忆和想法,进 而影响了他的行为? 此时,历史学家不再 是学者。如果他想让他的 英雄有一定的深度,而不 是一幅纸板图,就得变成 小说家。一些传记作家, 尤其是北关的传记作家滥 用重建或虚构的对话就是 这种需要的体现。我拒绝 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我 们必须承认有时小说家比 历史学家做得更好,他们 能再现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头脑中出现的风暴。例如 ,伊斯梅尔·卡达莱在小 说《音乐会》中描写 1971年10月毛泽东在北 京会见理查德·尼克松之 前曾隐居在一个山洞里。 小说中的毛泽东在脑海中 回想起藏族僧人密勒日巴 的《死亡之书》中的片段 ,他在大地中感到安全, 思绪飞越了世间的纷乱, 听不见任何喧嚣。这些完 全是虚构的:延安时代结 束后,毛泽东没有再住过 山洞。1966年6月17日至 28日,他在韶山时居住的 “滴水洞”其实是陶铸为了 满足“伟大导师”的心血来 潮而建造的别墅。不过, 这种小说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它让我们窥探到毛泽 东未知的内心、非理性的 冲动、接触大地的力量和 童年时母亲传授给他的原 始图像。因此这也是一种 真相,这种真相传记历史 学家永远无法在资料中找 到。一个人个性形成过程 中的这种非理性的、情感 的、无意识的部分不同于 普通的概念工具,可以在 艺术创作中找到。好在毛 泽东写 内容推荐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写信给他的妻子江青:“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老虎是“山中之王”,拥有绝对的权力,雄武勇猛,力破万难;猴子则灵敏多变,能屈能伸,弄险有方。在本书中,法国汉学家阿兰·鲁林教授以一个西方学者的认识视角和话语体系,查考了大量从未出版的资料,摆脱了简单的脸谱化模式,并以审慎的态度,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富有远见、醉心诗词、个性复杂的毛泽东的画像。同时,在书中配有多幅插图。著名汉学家毕仰高曾如此评价这部资料翔实的毛泽东传记:“不仅细致,而且可信、精确、公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