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九三年(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雨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九三年》(1874)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特纳克侯爵和他的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生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最后:死里逃生的朗特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登在郭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尽。
《九三年》可以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最完美的表达。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是贯穿他一生活动与创作的主导思想。他的创作期非常长,长达60年以上,其作品包括诗歌26卷、小说20卷、剧本12卷、哲理论著21卷,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以及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非常辉煌的文化遗产。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则是他最为经典的代表作。
1827年,雨果发表了韵文剧本《克伦威尔》与《<克伦威尔>序言》,其中,《序言》被称之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在雨果的文学论著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1830年他根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了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战古典主义的胜利。
目录
译本序
第一部 在海上
第一卷 索德烈树林
第二卷 克莱摩尔号军舰
一 英国和法国混在一起
二 黑夜笼罩在军舰和那位秘密乘客身上
三 贵族和平民混在一起
四 战争和灾难
五 力和人
六 天平的两端
七 航海就是碰运气
八 九比三百八十
九 有人逃走
一〇 他逃脱了吗
第三卷 阿尔马罗
一 语言就是力量
二 乡下人的记忆力抵得上船长的学问
第四卷 泰尔马克
一 沙墩顶上
二 “虽有耳朵,却听不见”
三 大号字的用处
四 嘉义芒
五 郭文的签字
六 内战的种种变化
七 绝不宽大(巴黎公社的口号),绝不饶恕(亲王们的口号)
第二部 在巴黎
第一卷 西穆尔登
一 那时候巴黎的街景
二 西穆尔登
三 没有浸进冥河的一部分
第二卷 孔雀街的一家酒馆
一 三个地狱里的判官
二 在黑暗中大声疾呼
三 最深处的神经的颤动
第三卷 国民公会
一 国民公会
二 在幕后的马拉
第三部 在旺代
第一卷 旺代
一 森林
二 居民
三 居民和森林的同谋
四 他们的地下生活
五 他们的战时生活
六 土地的灵魂附在人的身上
七 旺代断送了布列塔尼的光荣
第二卷 三个小孩
一 比内战更进一步
二 道尔
三 小军队大战役
四 这是第二次了
五 一滴冷水
六 胸部创伤治好了,心上还在流血
七 真理的两极
八 痛苦
九 一座外省的巴士底
一〇 人质
一一像古时代的那种恐怖
一二 准备救护工作
一三 侯爵在做些什么
一四 伊曼纽斯在做些什么
第三卷 圣巴托罗缪的屠杀
圣巴托罗缪的屠杀
第四卷 母亲
一 死神出现了
二 死神说话
三 农民们窃窃私语
四 弄错了
五 “旷野里有人在呼喊”
六 形势
七 前奏曲
八 说话和咆哮
九 巨人与巨人的斗争
一〇 拉杜
一一 绝望的人们
一二 救星
一三 刽子手
一四 伊曼纽斯也脱逃了
一五 不要把表和钥匙放在同一个衣袋里
第五卷 魔鬼身上的上帝
一 找到了,可是又失去了
二 从石门到铁门
三 孩子们醒过来了
第六卷 在胜利之后才发生战斗
一 朗特纳克被捕
二 沉思中的郭文
三 司令官的斗篷
第七卷 封建和革命
一 祖先
二 军事法庭
三 表决
四 西穆尔登既是法官,又是操生杀权的主宰
五 土牢
六 太阳出来了
序言
一八六二年秋,雨果
流亡至盖纳西岛,开始为
一本酝酿中的小说记笔记
;其后过了十年,于一八
七二年冬动笔写作,一八
七四年二月出版,这就是
著名的长篇小说《九三年
》。
小说以一七九三年法
国布列塔尼地区的旺代叛
乱为题材,通过一支共和
国军队与叛军作战的故事
,再现了法国大革命急风
暴雨时期惊心动魄的阶级
搏斗,热情颂扬了共和国
军人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
,谴责了外国干涉者和反
动贵族的复辟野心。
《九三年》是雨果最
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
的写作艺术达到炉火纯青
地步的产物。这部小说已
不再袭用浪漫主义的奇人
、奇事、奇境的传统,而
选择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和现实意义的题材。在艺
术方法上,除保持鲜明、
强烈的正反对照的浪漫主
义特色外,还注意塑造了
一些富有现实感的人物形
象。在《九三年》中,浪
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艺
术方法的融合。不仅丰富
和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
术魅力。较之雨果的其他
几部长篇小说,《九三年
》的篇幅比较短小,结构
却更为紧凑,情节更为集
中,笔力也尤见雄浑。一
七九三年纷繁复杂的阶级
斗争,竟在一部三十万言
的小说中得到生动的再现
,不能不让人钦佩作家的
宏大气魄和艺术功力。加
之作者是怀着革命激情来
描绘这段历史的,所以不
仅写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
严酷,也写出了革命的正
义性和“九三年”恐怖手段
的历史必要性,尤其可贵
的是把共和国士兵的思想
觉悟及其与人民群众之间
的血肉联系写得十分真挚
感人。这一点,在以法国
大革命为题材的作品中,
应当说是十分罕见的。
然而,雨果是一个人
道主义者,他的世界观与
一七九三年的革命原则不
可能不产生冲突。在雨果
看来,革命利益与人道原
则常常是不一致的,他可
以理解革命,却接受不了
革命的严峻现实。这种思
想矛盾,构成了他小说中
尖锐的戏剧冲突。
朗特纳克是旺代叛乱
的组织者、领导者,是波
旁王室和国内外反动势力
寄予全部希望的人物。此
人有才干、有魄力,在打
击革命力量和屠杀无辜方
面毫不手软。以致救助过
他的泰尔马克也觉悟到:
“谁救了狼就害了羊。”然
而雨果却要读者相信,这
样一个杀人如麻的反革命
领袖,竟肯牺牲自己的生
命和事业,以换取三个农
民子女的生命。惟一的原
因是母亲的呼号在他心中
点燃了人性的火花。他从
即将使他脱险的暗道折回
,返身进入烈焰腾空的碉
堡,勇敢而镇静地救出了
那三个孩子。这一英雄之
举在共和国士兵中引起一
片欢呼,改变了这个反革
命头子在他们心目中的形
象。当朗特纳克侯爵威严
地走下扶梯时,共和国的
士兵竟敬畏地向后退缩,
他们的将领也因之陷于无
法自拔的苦恼。郭文明知
释放朗特纳克意味着纵虎
归山,旺代将再度燃起战
火,生灵将再遭涂炭;然
而从人道的观念出发,他
不愿惩办一个为援救三个
儿童而牺牲自己的老者。
在革命利益与人道原则的
)中突中,人道占了上风
,郭文终于放走了共和国
最凶恶的敌人。
郭文是雨果的喉舌,
雨果的社会理想、对人类
前途的信念、对革命的感
受,都借郭文的嘴加以抒
发,郭文的思想斗争,反
映了雨果自己的思想矛盾
。在雨果思想上,人与人
的敌对关系,是人性中的
“恶”造成的,一旦“善”的
天性被唤醒,恶魔也能“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雨果认为暴力不能降服敌
人,只有人道的光辉才能
战胜邪恶、消除人与人之
间的对立。雨果虚构出侯
爵救小孩的情节,意在说
明“童稚的天真”可以打败
“凶猛的心灵”,千军万马
所不能战胜的,却会被牙
牙学语的儿童所战胜。雨
果试图通过书中三个主要
人物证明,“在王权之上
,在革命之上,在人世一
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
无限仁慈……”;在“绝对
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
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
义”。由此出发,朗特纳
克宁肯放弃他那个阶级的
复辟事业去救三个孩子;
郭文置革命利益于不顾,
甘心以自己的头颅换取侯
爵的生命;西穆尔登尽管
是革命原则的化身,内心
却爱郭文超过爱革命,郭
文人头落地,他随即开枪
自杀。
这三个主要人物的结
局,在情理上令人颇难接
受,在艺术上却相当富有
魅力,也许其他任何一种
结局都不能产生这种结局
所产生的强烈效果,而这
正是所有浪漫主义作家所
苦心追求的。试想如果侯
爵逃之夭夭,或者逃跑未
遂,被抓回来处死,较之
现在的结尾都会显得平淡
,不能在读者思想上引起
大的波澜。所以作为小说
家的雨果,不管他的某些
构思是否违背了生活的真
实,却是为他自己的思想
找到了最完美的艺术表现
形式,从这一点来说,《
九三年》当推雨果笔下最
成功的艺术作品之一。
雨果于一八〇二年出
生,一八八五年去世,几
乎生活了整整一个世纪。
他经历了十九世纪所有重
大的政治变革,他的数量
惊人的创作分别打上了十
九世纪法国各个不同历史
阶段的印记。他是一位才
华横溢的诗人、小说家、
戏剧家和热情的社会活动
家。作为文学家,雨果在
文艺上不乏独到
导语
小说以一七九三年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旺代叛乱为题材,通过一支共和国军队与叛军作战的故事,再现了法国大革命急风暴雨时期惊心动魄的阶级搏斗,热情颂扬了共和国军人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谴责了外国干涉者和反动贵族的复辟野心。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写作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产物。这部小说已不再袭用浪漫主义的奇人、奇事、奇境的传统,而选择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题材。在艺术方法上,除保持鲜明、强烈的正反对照的浪漫主义特色外,还注意塑造了一些富有现实感的人物形象。
精彩页
第一卷 索德烈树林
一七九三年五月的最后几天,桑泰尔带到布列塔尼来的巴黎联队中,有一分队正在阿斯蒂野地方的阴森可怕的索德烈树林里搜索。他们的人数不满三百人,因为经过这场残酷的战争,联队的大部分兵士都打死了。那时候,经过了阿尔贡纳、热马普和瓦尔米战役,原有六百个志愿兵的巴黎第一联队只剩下二十七人,第二联队只剩下三十三人,第三联队只剩下五十七人。那是史诗式斗争的时代。
巴黎派到旺代来的几个联队一共有九百一十二人。每个联队有三尊大炮。这些联队是很快地组织起来的。四月二十五日,戈义野正当着司法部长,布索特正当着国防部长,忠告区公所建议派遣志愿兵联队到旺代去,公社的社员鲁宾作了报告;五月一日,桑泰尔已经准备好派遣一万二千兵士、三十尊野战炮和一个炮兵联队出发。这些联队虽然组织得这么匆促,却组织得很完善,所以直到今天还成为模范;现在组织战斗兵团,就仿照着这些联队的编制,这种编制改变了过去兵士和下级军官的人数比例。
四月二十八日,巴黎公社颁发了下面的命令给桑泰尔的志愿兵:“绝不宽大,绝不饶恕。”到了五月底,从巴黎出发的一万二千人已死了八千人。
走进了索德烈树林的联队时时刻刻在警戒着。他们并不着忙。他们向左边,向右边,向前面和后面张望;克雷贝尔②说过,“兵士的背上是长着一只眼睛的”。他们走了很久。现在该是什么时候呢?这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时间呢?很难说,因为在这么荒野的丛林里,经常总是阴森森的,在这座森林里,从来就不十分光亮。
索德烈树林是悲惨的。就是在这座树林里,从一七九二年十一月起,内战开始了种种罪行;凶暴的跛子慕斯开东③的出生地就是这座不祥的密林;在这里发生的杀人罪行之多,可以使听见的人头发竖起来。没有比这里更可怕的地方了。兵士们小心翼翼地前进。四面开满了花;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是一道颤动着的丫枝的墙,树叶的可爱的凉气就从那上头扑到人身上;这里那里阳光透过绿色的阴影射进来;地上,菖兰花、沼泽的菖蒲、草原的水仙、预告晴天的小花——雏菊、春天的番红花,装饰着厚厚的一块茵绿地毯的四边和中间,地毯上丛生着各种形状的藓苔,从样子像一条毛虫的到样子像一颗星星的都有。兵士们在沉默中一步一步前进,轻轻地拨着荆棘。鸟儿在刺刀的上空鸣唱着。
过去在和平时期,索德烈树林是人们夜间猎鸟的丛林之一(这种狩猎名为“胡意斯一巴”);现在人们在这里狩猎的对象是人。
丛林里全是桦树、山毛榉和橡树;地面很平;藓苔和深厚的草减弱了兵士们前进的脚步声;没有什么小径,即使有,不到一会儿也就走不通了;周围是猫儿刺、野李树、羊齿草、一簇簇篱笆似的针苜蓿、高大的荆棘;十步以外就看不见人。不时有一只鹭鸶或者一只水鸥从丫枝中飞过,表明附近是沼泽。
他们向前走着。他们漫无目标地走着,心里焦虑不安,害怕发现他们找寻的人。
他们不时遇见扎过营的地方的痕迹、烧焦的地面、践踏过的草、扎成十字架形的木棒、血迹斑斑的、r枝。这里曾经烧过饭,这里曾经举行过弥撒,这里曾经包扎过伤兵。可是曾经到过这里的那些人已经不见了。他们在哪儿呢?也许很远。也许很近,躲藏着,手里拿着喇叭管火枪。森林里仿佛没有人。联队加倍小心。愈显得荒凉,愈应该提高警惕。他们看不见任何人:这更是害怕遇见人的理由。他们应付的是一座名声很坏的森林。
敌人在这儿埋下伏兵是很可能的。
三十个出去侦察的近卫兵由一个曹长率领,在前头走着,和主力部队离开相当远。联队的随军女酒保跟他们在一起。这些女酒保很愿意跟先头部队在一起。这样做虽然会遇到危险,可是能够多看点东西。好奇心是女性勇敢的一种表现。
突然间,这一小队先头部队的兵士像猎人走近野兽的巢穴一样吃了一惊。他们听见了灌木丛的中间有一种像呼吸似的声音,他们仿佛看见了树叶丛里有人晃动。兵士们互相打了一个招呼。
在侦察兵所负担的这种侦察和搜索的任务中,军官的指挥是不需要的;应该做的事情兵士们自然就做了。
不到一分钟,有人晃动的地方已经被包围起来,举起的步枪绕成一个圈子,包围着这地方;四面八方同时瞄准这阴暗的丛林中心,兵士们的手指搁在扳机上,眼睛盯住这块可疑的地方,只等曹长的一声命令便开始向这地方扫射。
可是女酒保却大着胆子从荆棘丛中向前张望,曹长正要喊“开火!”的一刹那间,女酒保喊了一声:“慢!’’
她急匆匆地向丛林里奔过去。大家都跟着她。
的确有人在那里。
在灌木丛的最繁茂的地方,一块圆形小空地的边缘上——这种圆形小空地是炭窑在树林里烧树根时烧成的——有一个仿佛丫枝筑成的洞,样子像树叶搭成的房间,一边敞开着像一间凹进去的卧室,里面有一个女人坐在苔藓上面,给一个婴孩哺乳,膝盖上搁着两个熟睡着的小孩的金发蓬松的脑袋。
这就是伏兵。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