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会问:为何要读书?可不可能还我自由?你已经在思考哲学问题。生活日常的疑难,就是哲学的大哉问,越年轻,越要趁早接触哲学。
随作者深入十二道探索自我,讨论人生观、世界观的哲学课题,认识中西著名哲人的学说论点和作者的见解,来一场哲学思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成长的哲学课(自我与人生的思考)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梁光耀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当你会问:为何要读书?可不可能还我自由?你已经在思考哲学问题。生活日常的疑难,就是哲学的大哉问,越年轻,越要趁早接触哲学。 随作者深入十二道探索自我,讨论人生观、世界观的哲学课题,认识中西著名哲人的学说论点和作者的见解,来一场哲学思辨。 目录 思考 学习 语言 时间 人生 自我 自由 善恶 死亡 自杀 宗教 恐惧 后记 序言 本来是想写有关孔子思 想的书,但编辑建议不如写 一本给青少年读的哲学书, 我当时的反应有点犹豫,心 想青少年有兴趣吗?但更重 要的是,他们真的懂吗?后 来有朋友对我说,青少年也 会思考哲学问题,哲学可以 深有深写,浅有浅写。他的 话也有些道理,于是我回顾 了自己的中小学时代,尝试 找一些跟哲学相关的问题或 经历,其他青少年可能跟我 一样,也有类似的经验。写 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 供一些指引及个人见解,以 作参考,也希望读者可以感 受到智性上的乐趣。 本系列分两册,此册的 重点在于探讨自我和终极的 问题,涉及世界观和人生观 等议题;下册则主要讨论跟 他人和社会有关的问题,侧 重于处世接物方面。此册有 十二篇,有些关系比较密切 ,可分成三组,思考、学习 、语言和时间一组,思考和 学习都要通过语言,思考和 学习都需要时间,而思考和 学习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 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 外,人生、自我、自由和善 恶为一组,涉及自处之道, 人要先有自由,才能定下人 生目标,发展自我,但也要 有一定程度的道德限制,所 以亦需判断是非善恶;最后 一组是死亡、自杀、宗教和 恐惧,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 对死亡的恐惧,自杀的结果 正是死亡,而宗教则是死亡 的专家,告知死后的去向。 梁光耀 2016年12月7日 导语 本书作者认为,哲学并不艰深,对哲学的认识可以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本书重点在于探讨自我与终极的问题,主要涉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议题。全书将思考、学习、语言、时间、人生、自我、善恶、恐惧等12个话题分为三组,探讨青年人时常面对的三个最基本的重要问题。全书语言平实但不失趣味,在一些看似日常的生活故事中穿插讲述中西方哲人的观点及作者个人的解读,意在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哲学,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哲学普及读物。 后记 正如前言所讲,全书十 二篇可分成三组,思考、学 习、语言和时间一组;人生 、自我、自由和善恶一组; 死亡、宗教、自杀和恐惧一 组。而每组有一篇主题文章 ,那就是思考、人生、死亡 这三篇,对应着思、生、死 三个最基本的重要问题,用 李天命先生的说法,就是“ 如何思考得确当灵锐”“如何 生存得愉快而有意义”“如何 可以面对死亡而不失宁定安 然”。 最后以下面三句话结束 本书: 1.思者,爱也。 2.生者,寄也。 3.死者,归也。 2017年5月5日 梁光耀书于澳门 精彩页 思考 如果我们能够厘清“自私”这个概念,那就可以消除以上的困惑。根据一般的用法,自私是指损人利己的行为,或者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理会他人的死活,人人都是为了自己不过是自利,但自利不一定是自私。黄同学不自觉地改变了自私的意思,犯了“概念扭曲”的语害。小学时另一个困扰我的问题也是跟字词的意义不清有关,当时我住在公共屋村,第一层楼叫作地下,第二层楼就是二楼,但学校的第二层楼却是一楼;换言之,二楼在我所住的大厦即是第二层楼,而在学校则是指第三层楼,后来才知道只是中西文化叫法的不同,也可以说这是歧义,即同一个词有多过一个以上的意思,困惑也随之消除。 厘清是思考的第一步 其实人生中很多困惑都是源于语意不清,只要澄清有关字词的意义就可解决。当然,亦有不少问题不是单凭厘清意义就可解答,但厘清意义却是解答问题的第一步,例如“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很多人以为这个问题很深奥,原因可能就是根本不明白这个问题的意思,又或者是这个问题有好几个意思,容易令我们在这些不同意思之间游走,以致思考混乱,这正是语意不清所造成的困扰。由此可见,思考的一个要点就是清晰。 善于厘清关键的概念,将大大提升思考的能力。不过,一般来说,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是语句,不是字词或概念,纵使语句是由字词所组成。语句有着不同种类的意义,对批判思考来说,最重要的是认知意义,即具有真假可言的语句,也称为判断,分为三类:分析判断、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分析判断单凭分析语句的意思就可判定其真假,无须验证,例如“红花是红色的”;事实判断的真假要诉诸观察、研究或调查,例如“金属遇热会膨胀”;至于价值判断,则必须提出理由来支持或反对,不单单取决于经验证据,例如“安乐死应该合法”。 明白了判断的三分法之后,就容易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判定语句的真假,不会浪费时间,也不会混淆不同的判断,以致思考混乱。如果分析真句冒充事实判断的话,那就是“空废命题”,犯了“绝对空废”的语害,例如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或者不下雨。”天气预报本应有经验内容,但这句话明显是分析真句,毫无信息可言。有时我们也容易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例如“人有人权”,貌似是事实判断,实质乃价值判断,真正的意思是“人应该有人权”,没有任何经验证据可以证明其为真,我们必须提出理由来支持,如“为了保障人的尊严”。 推论是思考的主体 厘清概念、澄清判断固然重要,不过,推论才是思考的主体。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进行数不清的推论,只是不自觉而已。推论是一种心理活动,如果用语言或文字呈现出来的话,就是论证,论证由前提和结论所组成,从前提推出结论就是推论,而研究论证的学科叫作“逻辑”。狭义的逻辑是指演绎法,广义的逻辑则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涉及必然性的推论,如果前提为真,结论必然为真。例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体,铜是金属,因此铜是导电体。”归纳法涉及概然性的推论,如果前提为真,结论很有可能为真,但并非必然为真。例如:“大部分癌症晚期患者都活不过五年,A是癌症晚期患者,所以A很有可能活不过五年。”明白了演绎和归纳的分别,对提升思考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容易识别错误的推论。 所谓错误推论是指前提推不出结论,并不是说前提为假,很多人会将这两点混淆,并且倾向先判定前提的真假,反而少注意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有些人还以为若前提为真,结论就必定成立。评价论证时,要将这两步区分清楚,第一步是判断论证的强度,即前提对结论的支持程度,暂时不需理会前提的真假,我们先假设前提为真,然后看前提对结论的支持程度;第二步才判定前提的真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避免以上先判断前提真假所产生的问题;第二是若发觉前提不足以支持结论的话,也用不着进行第二步,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因为有时判定前提的真假要花很大的功夫。 错误的推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提跟结论不相关,完全不能支持结论;另一种是前提跟结论有相关性,但不足以支持结论。很多错误的推论都可归入谬误,谬误即不正确的思考方式,例如之前提到的歧义就容易引致错误的推论,那是混淆了字词的不同意思。例如:“烹饪是一种艺术,艺术是艺术史家研究的对象;因此,烹饪是艺术史家研究的对象。”这个推论看似合理,但明显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艺术有两个不同的意思,第一个前提的艺术是指一种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技巧,第二个前提的艺术则是指艺术品,以为它们是同一个意思就会导致错误的推论。 P1-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