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伯特·马亚尔--建筑商设计师与艺术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戴维·P.比林顿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罗伯特·马亚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之一,本传记全面追溯了这位大师不平凡的一生和其同样不平凡的作品。马亚尔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着现代技术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两种对立的工程观念之争——一方强调,工程是依赖普遍性数学原理去理解结构问题的应用学科,另一方则重视工程的设计意义,而后者正是马亚尔所捍卫的。马亚尔认为,结构不仅是实用作品,而且也是艺术作品。对于实用性而言,他的一系列创新具有持久意义,其中包括,混凝土空腹箱形结构体系、混凝土无梁楼盖、混凝土桥面加劲拱以及剪切中心的概念。从美学角度而言,马亚尔将他关于混凝土的三个创新塑造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新形式。本传记通过对这些创新事件的抽丝剥茧,将马亚尔的美学思想与他个人的工作背景及那个时代的专业文脉联系起来,力图向读者多视角、全面地呈现大师的一生。 目录 图表说明 序 致谢 绪论 第1章 学生与设计师(1872—1901) 文化融合:伯尔尼与苏黎世 比利时与德国-瑞士 游戏与规则 苏黎世工程:瑞士合成 里特尔与桥:马亚尔和阿曼 里特尔与设计观 石头与混凝土的对决:苏黎世(1894—1899) 新材料与大众传统 里特尔与大型桥梁 马亚尔与埃内比克 视角的转变:楚奥茨(1899—1901) 楚奥茨:第一次重大创新 楚奥茨桥的设计意义 求婚 一位精神伴侣 共渡苏黎世 第2章 设计师与建筑商(1902—1909) 新公司(1902—1904) 独立 首次成功 圣加仑桥:更合理、更优美 马亚尔与权威之争 第一部杰作:塔瓦纳萨桥(1902—1905) 比尔威尔与楚奥茨 重返楚奥茨 塔瓦纳萨大桥的突破 梅兰、默施与里特尔 再见吧,桥梁(1904—1909) 从巴塞尔到达沃斯 建立声望 建筑商与建筑师 钢筋混凝土的安全性 马亚尔对楼盖的改造 隐墙 苏黎世大学 第3章 建筑商与百万富翁(1909—1914) 一座大桥的设计竞赛(1909—1912) 莱茵费尔登的惊奇 劳芬堡 阿尔堡 桥梁施工的风险 石匠莫泽 洛林桥的设计竞赛 莫泽与马亚尔 开阔视野 成败之争 生意与家庭 沃尔塔街上的赞助人马亚尔 职业冲突 个性与规范:实践还是研究? 教学与理念的冲突 走向俄罗斯 圣彼得堡(1912—1913) 里加(1914) 1914年夏的里加海岸 第4章 战争与革命(1914—1919) 俄罗斯(1914—1916) 八月的沙丘 里加的冬天 撤退:从彼得格勒到乌克兰 哈尔科夫(1915—1916) 玛丽亚在俄罗斯(1914—1916) 顾家的丈夫 玛丽亚 马亚尔和埃德蒙 革命与毁灭 马亚尔的财富 持续的革命 逃离 君士坦丁堡、塞萨洛尼基和家 第5章 学者与设计师(1920—1927) 燃烧的圣火 负债累累 巴黎与日内瓦 疲惫的欧洲人 父亲与女儿 抨击权威:教育和理论(1920—1924) 日内瓦的宣传册 对教育的批判 “剪切中心”大论战 抨击权威:研究与实践(1920—1924) 阿尔卑斯的失利 铆钉之美 罗恩控制的策林格大桥设计竞争 新业务,新形式(1921—1924) 复职 重大创新 基亚索仓库 1924年的基本理念 源自桥梁的复兴(1925—1927) 诗歌般的桥:瓦茨基尔巴赫 戏剧般的桥:沙泰拉尔 小说般的桥:大菲桥 第6章 孤独的设计师(1927—1932) 同事与家人(1927—1930) 教授、编辑和建筑商 隔离和惯例 爱德华·布卢默尔 从塔瓦纳萨到萨尔基那山谷(1927—1930) 莱茵河上的废墟 爬上萨尔基那山谷 萨尔基那山谷桥 萨尔基那山谷大桥的揭幕 萨尔基那山谷大桥和洛林大桥 荒野中的大桥(1930—1931) 克洛斯特斯的曲线桥 失利的比赛和盈利的设计 阿曼与马亚尔 马亚尔在苏黎世的扩张 伯尔尼的小桥 声誉与不幸 建筑师与历史学家 英国人眼中的马亚尔 新生代 乐善好施的好人 岁月不饶人 第7章 相由心生(1932—1934)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工程大会 罗恩与工程大会(1922—1928) 维也纳结构大会(1928) 从维也纳到列日(1930) 巴黎大会(1932) 马亚尔的方法(1932) 朱比亚斯科大桥 特斯桥 罗塞拉本桥 圣加仑的成功 施万巴赫桥(1933) 施万巴赫的设计 使用阶段的设计分析 经济萧条与堤岸坍塌 钢筋混凝土上的杂技(1933—1934) 探索新形式 寻找新方向 政治与游戏 心灵之旅 第8章 大辩论(1934—1938) 锡尔霍兹利体育馆的论战(1933—1935) 马亚尔对马克斯·里特尔 为设计辩护 预应力体操馆 抨击苏黎世 市政当局的回击 新形式与失败的比赛(1935—1936) 小型桥梁的挑战 对设计的思考 韦西桥 “没有文凭的智慧” 骨折的监理 竞赛失利 职业总结:规范、研究与设计(1932—1937) 马亚尔和里特尔 马亚尔与规范委员的辩论 对工程“应用科学”的抨击 当前的问题:形式与公式的整合 马亚尔在德国(1g37—1938) 巴塞尔之争 休息与奖励 全国博览会 桥梁形式与德意志帝国 德国的威胁与道德重塑 第9章 最后的殊荣(1938—1940) 最后一次差旅(1938—1939) 重逢与治疗 桥牌冠军 最后的告别 1939 佩内 权威要挟与一件杰作 最后的桥梁 致大师 权威 第三次苏黎世之行:安息吧 重返日内瓦 自由而宁静 注释 马亚尔设计的主要桥梁 马亚尔的工程项目 马亚尔的文章 关于成本换算的一般说明 中英文索引 译后记 序言 这本传记不仅是对马 亚尔46年职业生涯的总结 ,也是对我自己同样长的 职业生涯的回顾。我发现 马亚尔是偶然的,对他生 活和工作的关注也似乎很 顺理成章,这要归因于我 自身发展的四个阶段,首 先是20世纪40年代末在 普林斯顿大学接受的大学 教育。我参加了一个由学 院院长肯尼思·康迪特 (Kenneth Condit)牵头的 、大概是叫做“基础工程” 的计划,它旨在让参与者 对所有工程领域有一个全 方位的了解,我们也被允 许可以花更多时间选修文 科专业的课程,而数量甚 至超过了文科生。虽然我 最喜欢的课程是音乐、文 学和艺术史,但也有足够 强的工程专业水平来获得 富布赖特奖学金(Fulbright Fellowship)用以研究比利 时的桥梁重建项目。在这 之后,我在比利时卢万大 学(Louvain University)学 习了结构工程,参观了许 多新建且未完工的混凝土 桥梁;更重要的是,还得 到了一位才华横溢且美丽 动人的钢琴家的真爱。婚 后,我们又回到了比利时 。在那里,我的研究方向 是新型结构体系——预应 力混凝土,师从该方向的 先驱人物之一——比利时 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的古斯塔夫·芒 内尔(Gustav Magnel)。 在学术研究之后,我 进入了人生的第二阶段: 回到美国并充分利用预应 力混凝土这种新体系,在 纽约市当了8年的结构设 计师。在那里,我遇到了 两位贵人:奥托。格林瓦 尔德(Otto Gruenwald)和 安东·泰代斯科(Anton Tedesko),前者教会了 我结构分析,后者则鼓励 我学习了另一种新型结构 体系——混凝土薄壳结构 (thin shell concrete structure)。当时我们公 司承接了许多复杂结构设 计,而这些却是大多数工 程师所极力回避的。当然 ,这些设计类型也是马亚 尔工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 分。 在此期间,我对写作 和公开演说的冲动逐渐超 越了对设计的渴望,因此 ,在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 一份工作之后,经过再三 犹豫,我还是欣然接受并 进入了人生的第三阶段: 《马亚尔》一书的筹备工 作。在普林斯顿,工作导 师诺曼·J.佐伦贝格尔 (Norman J. Sollenberger)慢条斯理地 将我送进了学术圈儿,并 建议我与土木工程师罗伯 特·马克(Robert Mark)合 作,当时的马克正在普林 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实 验室进行一个应力分析的 实验项目。于是随后,马 克和我便向美国国家科学 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提交了项目 申请,但由于没有博士学 位,也没有此类研究的过 往履历,所以我们的申请 一直都没有获得批准。然 而天无绝人之路,基金会 的项目评审官员迈克尔· 高斯(Michael Gaus)看出 了我俩的困境,在轻松推 翻了那些平庸的同行评议 后,便批准了我们一笔小 额资助。于是,马克和我 便开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同时也领悟了学术研究 的套路以及在指定期刊上 发表论文的必要性。 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 是建筑师影响力日趋增长 的年代,我也进入了人生 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1966年,我获得了国家 科学基金会奖学金,从而 能够前往荷兰代尔夫特理 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与世界 顶尖的瓦尔纳·科尔特 (Warner Koiter)教授一起 研究薄壳理论。去欧洲之 前,我在普林斯顿聆听了 著名建筑史学家肯尼思· 弗兰姆普敦 (KennethFrampton)的一 系列讲座,其中的两次对 我影响重大:一次是关于 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 Eiffel)及其桥梁与塔楼的 文化背景;而另一次让我 更加向往的则是关于艺术 、建筑和工程学领域中的 荷兰现代主义运动、又称 风格派运动(de Stijl)的主 题。弗兰姆普敦的话令我 眼前一亮,引起了我对荷 兰文化、现代艺术和人工 景观工程的关注,而那时 我们又恰好正在为荷兰泽 国半年的生活收拾行囊。 于是,我再次踏上了 荷兰这片土地。在那里, 我不仅研究了抽象的数学 理论,还研究抽象的艺术 文化,在这种文化里,形 象创意与实用功能紧密相 连。 如果没有弗兰姆普敦 的激励,我便永远也无法 体会到风格派运动的整体 性。而回国后,我比以往 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找到以 学术方式来表达出这种整 体性的途径。我能够体会 到:这种文化运动是值得 尊敬的,一定会给研究性 大学碎片化、专业化的学 术氛围带来一股清流。刹 那间,有关马亚尔的故事 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的不 二之选。 我学习过德语和法语 ,又有旅居欧洲各国的经 历,还有混凝土结构设计 的实践经验,且找到了愿 意合作与学习的同事和学 生,可以说是万事俱备。 接下来,我便开始了对这 位掌握多种语言的瑞士工 程师的研究工作。其实, 早在1947年,他的结构 设计就已经被纽约现代艺 术博物馆奉为经典;在西 格弗里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1941年最有影响 力的巨著《空间·时间·建 筑》(Space,Time and Architecture)一书中,有 关马亚尔的笔墨也毫不吝 啬;而马克斯·比尔(Max Bill)在1949年他那本用三 种语言写成的书中更是对 马亚尔的作品进行了详尽 的描述。 …… 以在这些研究中反复 出 导语 本书作者戴维·比林顿不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更是一位建筑与结构设计专业的畅销书作者。其对马亚尔长达28年的研究总结便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书中长达5万余字的注释更是内容真实、丰富和生动的保证。 这本传记以时间为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从钢筋混凝土诞生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瑞士以及德、法、俄的桥梁及其他建构筑物的工程场景,着重描述了马亚尔的无梁楼盖、桥面加劲拱、剪切中心等设计创新。大量的精美插图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有助于再现历史原貌,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带入感。 后记 1872年,清同治十一 年,瑞士小国降生了一个 男孩——罗伯特·马亚尔 。在马亚尔68年的人生里 ,他用上百个工程项目将 世界混凝土桥梁的早期结 构设计变成了人类的艺术 瑰宝。1991年,马亚尔 的萨尔基那山谷桥被评为 “世界土木工程历史遗迹” ,同年入选的还有我国的 赵州桥。 如果以跨度作为衡量 标准,马亚尔绝不可能站 在桥梁设计大师的前排; 再要穿越到当代,甚至都 评不上一个高级工程师, 因为马亚尔的桥梁很少超 过100米。然而,在那个 我们还留着辫子的岁月里 ,在那个铁筋混凝土还只 被人们用作花盆的背景下 ,他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越 了自己的时代。国内某些 人不认可这位大师,只以 长短论英雄,另外,他们 也会嫌弃祖冲之仅把圆周 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 或者嘲讽鲁迅没有写过长 篇小说。此外,世界上多 数专业人士却不但将罗伯 特·马亚尔看作是成功的 结构设计专家、建筑商, 更愿意视其桥梁设计为作 品而非项目,因为马亚尔 将艺术融入了结构,并得 到了普罗大众与业内精英 的认可,纽约现代艺术博 物馆的展览便是一证。 本书作者戴维·比林顿 不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 授,更是一位建筑与结构 设计专业的畅销书作者。 其对马亚尔长达28年的研 究总结便是这本书的价值 所在,书中长达5万余字 的注释更是内容真实、丰 富和生动的保证。 在翻译到此时,我们 甚至打了退堂鼓,因为注 释内容牵扯大量德文、法 文的缩略语,还让我们想 起了国内视频网站的去片 头片尾功能。坐在经济发 展的高铁上,真有人会去 关注如此密密麻麻的注释 内容吗?但想到比林顿教 授28年的成书艰辛,我们 还是不忍割舍那5万字的 证据。 这本传记以时间为顺 序,向我们展示了从钢筋 混凝土诞生初期到第二次 世界大战前夕的瑞士以及 德、法、俄的桥梁及其他 建构筑物的工程场景,着 重描述了马亚尔的无梁楼 盖、桥面加劲拱、剪切中 心等设计创新。大量的精 美插图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有助于再现历史原貌, 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带入感 。 译稿完成后,总算松 了口气,躺在沙发上想起 了前几年去瑞士的场景: 朋友们坐着越野车,换上 了高铁票。最后又登上了 A380,目标竟然是为了 乘坐瑞士小国的齿轨蒸汽 火车去游览少女峰。大概 在很多人心里,“瑞士”这 两个字好像和全世界的其 他国家都有点儿不同,仿 佛代表一处宁静圣洁的世 外桃源。马亚尔的那些小 桥,如果不是诞生在瑞士 ,恐怕就无人问津了;同 样,这样一本书,如果没 有一个万籁俱寂的环境, 你的品读兴趣就会大打折 扣。恰好,当下的周围好 像给了我们一个契机,让 大家可以静下心来悦读, 您又为何不试一试呢? 本书的翻译工作得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 朋友以及我校土木工程学 院多位师生的帮助,书中 多处德文术语的汉化是在 一位旅德同窗指导下完成 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 错误难免,恳请广大读者 不吝赐教。 译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2020年8月10日 精彩页 第1章 学生与设计师(1872—1901) 文化融合:伯尔尼与苏黎世 比利时与德国-瑞士 19世纪后半叶,培养未来桥梁工程师的理想摇篮无疑当属瑞士的伯尔尼,因为这里的环境会立刻激发出桥梁设计师的想象力。与日内瓦、巴塞尔和苏黎世不同,伯尔尼在运输和贸易上并不处于战略位置,恰恰相反,由于它位于阿勒(Aare)河一个急转弯的正上方,于是便成了一座防守要塞的理想所在,最后一位策林根(Zahringen)公爵于1191年建立了这座堡垒。在1844年之前,这个自然的、孤立的半岛几乎没有一座像样的桥梁。即便到了今天,伯尔尼旧城仍然给人一种要塞的感觉。正是在这里的1872年2月6日。罗伯特·马亚尔出生了。 他的母亲贝尔塔·库普费尔·马亚尔(Bertha Kupfer Maillart,1842—1932,图1)是德国瑞士混血儿,而他的父亲埃德蒙·马亚尔(Edmond Maillart,1834-1874,图2)则是一位比利时人。罗伯特是六个孩子中的第五个,前三个出生在讲法语的日内瓦,后三个出生在讲德语的伯尔尼。因此马亚尔一家在文化上是多元的:一部分来自瑞士本土家庭(库普费尔家族),一部分来自流离失所的比利时家庭(马亚尔家族)。罗伯特于1886年成为瑞士公民。他的曾祖父菲利普·约瑟夫·马亚尔(Phillipe Joseph Maillart,1764-1856)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和画家。 库普费尔家族和马亚尔家族都是加尔文教徒(Calvinists),这种严格的新教背景很可能是罗伯特·马亚尔非凡自律品行的部分原因。罗伯特的父亲在瑞士的法语地区长大,年轻时开始学习神学,大概是想当牧师,但是因为语言障碍则最终进入了银行业。1864年5月21日,他与伯尔尼的贝尔塔·库普费尔结婚,夫妻俩在日内瓦定居。在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全家便搬到了伯尔尼;在那里,又降生了包括罗伯特在内的另外三个孩子。在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出生仅仅七个月后,父亲埃德蒙就突然去世了(1874年4月24日),留下他的遗孀和五个小孩(其中一个女孩已于1873年去世)以及一点钱。父亲去世的时候罗伯特才两岁,因此他对自己的父亲毫无印象。 库普费尔是一个古老而著名的伯尔尼资产阶级家族;贝尔塔的祖辈可以追溯到1550年大伯尔尼的市政委员约翰内斯·库普费尔(Johannes Kupfer)。她的许多亲戚非富即贵,其中不乏部长和商人,贝尔塔父亲的一位堂兄路德维希(Ludwig,1803-1879)还是伯尔尼州的建筑师。虽然贝尔塔只有一个姊妹,但却生长在大家庭里,姑姑、舅舅和堂兄弟始终围绕在身边,以至于当第五个孩子罗伯特受洗时,三位教父教母都是她的家族成员。而丈夫埃德蒙去世后,虽然贝尔塔也变得穷困潦倒,但却还是得到了家族中一位姑妈的经济资助。 罗伯特·马亚尔父亲的母语是法语,而他的母亲说德语;生活中,夫妇通常用法语交谈。罗伯特选择了德语作为自己的母语,这是因为他总是与母亲交谈甚欢。母亲是他的知己,从孩提时代起,罗伯特就对妈妈特别尊重,这也极大地减少了他很多孩子气的不良行为。当看到大哥保罗的不良行为惹得贝尔塔伤心时,罗伯特也感到非常沮丧,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下定决心不让自己对母亲再造成类似的冒犯。 在18世纪之前,伯尔尼一直都是个帝王之都,其领导人皆是通过武力征服了周围的领土。虽然现代的瑞士已经没有了世袭贵族,然而,那些伯尔尼的征服者家族姓氏却增加了一个象征贵族的前缀“冯”(von)。这些所谓贵族的专横跋扈促使库普费尔家族支持了1749年那次失败的叛乱。另一方面,早在988年,马亚尔家族的名字便出现在了列日(Liege)地区的地方志中了。到了1017年,为了取得列日地区的主教职位,让·科莱(Jean Coley),绰号“马亚尔”,指挥着一只胜利之师,然而自己却在战斗中失明了。后来,这个事件被认为是法国版“捉迷藏”游戏的起源,在法语中被称为“Colin Maillard”。战斗中的失明让这位马亚尔既失去了社会地位也失去了家庭财富,长大后的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瑞士社会的边缘,他和弟兄们只能依靠过去的功勋混口饭吃,并且也都只能娶非瑞士籍的女性为伴。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