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在工业题材创作上的不懈追求和艺术表现是令人钦佩的。实际上,工业题材小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史中无疑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李云德是中国知名工人作家,他的作品以自己从事和熟悉的地质勘探和矿山为素材,这类作品全国尚属罕见,反映矿山开采的长篇巨著在国内亦属首次。
★“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所收作品皆为名家名作,旨在重温红色经典,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
主要描写了矿工出身的营指挥员焦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率领部队解放了曾生活过多年的辽南孤鹰岭矿区,并担任恢复矿山生产、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任务。矿山党的领导,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政策,领导工人群众,一面对反革命武装和潜藏的匪特进行不懈的斗争,一面紧抓生产,克服了重重困难,不到一年,矿山就沸腾了起来。
这部小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矿山恢复建设时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具有宏大的史诗风格,在中国当代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李云德,作家,辽宁鞍山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校,1952年转业到鞍山钢铁公司工作,历任鞍钢地质勘探公司技术员、党委秘书,鞍钢党委宣传部干事、科长,鞍山市文化局创作组创作员,鞍山市文联副主席。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沸腾的群山》《鹰之歌》《地质春秋》等作品。
一
一九四八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副营长焦昆带领两连解放军,开赴辽南孤鹰岭矿。
阴云遮住太阳,如烟似雾的暮色笼罩着山野。峰峦起伏、蜿蜒连绵的群山,争雄似的一座比一座高。峻峭的孤鹰岭,青虚虚地髙耸于群山之巅。岭上光秃秃的,乱石丛立,峭壁连片,最高峰上有块褐色大石,远远望去,像是一只蹲着的雄鹰。
焦昆对这个矿山很熟,六年前他曾在这里呆过。在前,他在农村铁匠炉学打铁,因为受不了小业主的气,跑到孤鹰岭矿来当矿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解放区实行“三光政策”,把解放区的一些青壮年押到矿山做苦工,当地群众称呼他们为“特殊工人”。焦昆在矿山接触过这些“特殊工人”,了解了一些革命道理和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因此对日寇和汉奸把头的残酷压榨强烈不满。有一天,他乘机殴打了大把头金大马棒,逃出矿山,到胶东参加了八路军。此刻,他望着石峰,内心充满了喜悦,他想:日寇已经滚蛋,蒋匪军也逃走了,矿山终于归到了人民的手里。
拐过山脚,整个矿山都展现在眼前了。六年了,矿山没有改变,石峰仍然高耸,人工开劈的峭壁还是那么几片,洞子也没有增加,只是山上生长了一些灌木丛。但是沿山麓的建筑都垮了,厂房也已大部分倒塌,成片的房屋揭了盖,到处是断垣残壁,破砖烂瓦,蒿草丛生,荒荒凉凉的几乎成了一片废墟。破小火车头和破矿车,没在蒿草里,只露出些铁锈斑斑的头脚。建筑在石崖上的栈桥,只剩下个铁架子,孤零零地耸立着。
焦昆望着矿里的荒凉景象,原有的那种喜悦心情完全消失了,真没想到矿山被破坏得这样惨。
队伍接近矿山了。焦昆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派出一个班前去侦察,其余战士在原地休息。这时,他看见沿着山麓小道走来两个人。头里是个老头,披着破大衣,戴一顶破棉帽,背着工具箱。跟在后面的是个年轻人,扛着口袋。他看出这两个人像是矿工,便迎前几步,问:“老乡,你们是哪里的?”
老头高声回答:“孤鹰岭矿的矿工!”
焦昆听说他们是孤鹰岭矿的矿工,心里很高兴,又往前迎几步问:“老乡,矿里还有蒋匪军吗?”
“没有,他们在昨天上午都跑光啦!”老头加快了脚步,边走边说:“那些王八蛋都是属兔子的,胆小腿长,听说解放军打来了,都吓得夹着尾巴逃跑啦!”老头来到部队跟前,热情地向战士们打招呼:“同志们辛苦啦!”
战士们说:“不辛苦,老乡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