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美君,浙江天台人,证据法学博士,现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教于浙江省台州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数年。 时常为国际大会、研讨会和讲座担任交传或同传翻译。曾游学于澳大利亚La Tmbe大学法学院、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和东北大学法学院,足迹遍及欧洲许多国家。喜欢随身携带相机随时拍下眼中的美景。现为《检察日报》的《域外反腐》专栏作者。
代表性研究著作为《专家证据制度比较研究》和《中澳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译作为李昌钰的小说《完美谋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溪边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作者:季美君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季美君,浙江天台人,证据法学博士,现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教于浙江省台州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数年。 时常为国际大会、研讨会和讲座担任交传或同传翻译。曾游学于澳大利亚La Tmbe大学法学院、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和东北大学法学院,足迹遍及欧洲许多国家。喜欢随身携带相机随时拍下眼中的美景。现为《检察日报》的《域外反腐》专栏作者。 代表性研究著作为《专家证据制度比较研究》和《中澳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译作为李昌钰的小说《完美谋杀》。 书评(媒体评论) 美君、美文、美图,成就了《小溪边》这部田园 诗般的佳作。在仓促奔忙的人生旅途中,静心阅读这 样的图书,是休憩,更是享受。 ——何家弘 她热爱故乡,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从孩提到成 人,为一家生计献出了难以数计的汗水。勤劳敦厚的 村风与父亲力求完美的基因,造就了她善良坚毅、奋 发图强的性格,敦促她取得如今不斐的成绩,她对故 乡有一种发自心底的爱。 ——许尚枢 美君的散文很朴素、很清纯,不加粉饰,可以说 是原汁原味,就像—个不施粉黛、素面朝天的美人, 有一种天然的风韵。 ——余云叶 后记 《小溪边》这本小书,从起心动念到最后成书, 可以说整整经历了十多年。一直以为身为老农民,身 体向来无恙的父母会永远在小溪边等着我,时不时出 国回来或逢年过节时回去看看他们,陪伴他们几天, 然后带上他们辛勤劳作而得的糯米、大豆、红豆、生 姜、豆腐皮等,匆匆离开,他们会一直送我到路口, 再目送着接我出远门的车消失在后山头的拐弯处。原 来,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时,本想着让弟 媳妇带爸爸到我家来多待一段时间,一方面可以让他 远离那天天忙不完农活的小溪边,享享清福;另一方 面也可借机带他四处看看鲜花锦簇的首都。尽管在此 前,他曾来过京城两回,但每次待的时间都只有一个 星期左右。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会在国庆节期间意 外迷路!这一事件震撼了我,从此就开始有意收集有 关爸爸的种种故事和信息,但直到6年后,他真的离开 我们时,我还是感觉对他了解不够。或许真正认识一 个人,即便是自己最亲的父母,也并非易事! 此书中记录的绝大多数细节都是当时回小溪边时 的所见所闻所感,是随手记录下来的,剩下的是自己 记忆中最为深刻的生活痕迹,加上家人及亲戚朋友村 民们的一些回忆。因整理编辑时结构上的需要而添加 了一些内容或对原来的文字略作修改。书中所配的照 片也基本上是我随时拍下的,因我常吹自己是业余的 “摄影师”。 自从1998年初在伦敦买了自己的第一架佳能相机 后,就一直随身携带——无论我走到哪里。因小文章 写于不同时期,些许内容稍有重复,为保持当年的原 貌,也刻意未作删改,只是在文章末尾标明撰写的时 间。多年来之所以执意要写完这本书,或许是自己虽 早已习惯了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间的坚硬与冷酷,但仍 时常牵挂想念着自己从小长大的小溪边——那里的山 山水水与长辈们那一张张朴实憨厚、饱经风霜的笑脸 ! 这些小文章,反映的是留在小溪边村民记忆中的 一些生活场景和劳动场面,以表达我对故乡的怀念。 而这一切似乎正在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如溪滩地、 祠堂、一个个古香古色的道地、镶嵌着细石子的主路 与弄堂等,还有母亲的父亲于民国三十年时购买的祖 传老屋,也于今年7月份在无风无雨中突然坍塌了。这 可是祖孙三代人日夜生活、留下无数温馨记忆的地方 。父亲曾修缮过好多回,但最后因大家都搬住新屋没 再维修,那老屋的木柱子遭白蚁蛀蚀而倒塌了。事实 上,小书里配插照片中的不少长辈,近几年也已断断 续续离世,村子里的道地也已消失大半。老房子的陆 续倒塌在老家的农村是普遍现象,出游至青山绿水的 娄金岗、小溪坑时,那古老村落里同时代修建样式相 同的房子也已瓦砾遍地,也许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 果?听说如今政府拨巨额资金以修复街头古镇当年的 风貌,但要是当年刚建新大街撤离老街时就着手维修 保护,且不说花费可以节省多少,那不可再生的古建 筑又能完整地保留下多少?!这些古村落将来又要重 走老路?抑或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切都将消失殆尽 ? 小书中记录的桩桩小事,可能会让人感觉好像只 是一些无聊的事情,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但对小溪 边的村民来说,那就是他们数十年来,甚至是几辈人 的生活场景与存在方式,同时也是我童年快乐时光的 美好记忆。我曾跟朋友说:“我花了那么多心思和时 间码下这些文字,可能只有村里的老农民看着会觉得 有点意思,可他们却偏偏又不识字,也不看书。”口J 我还是执意做完了这件事,记录下我儿时,村民们的 那些生活劳作细节,以及父母辈当年的生活方式,以 此感恩父母当年为养育子女多年来的辛勤劳作与悉心 栽培,也期望为那种自耕自足的山村生活留下一点点 文字和图片上的痕迹,以免随着长辈们的陆续离世而 带进泥土……同时,从这些曰常生活琐事的叙述中也 可折射出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一个小山村的变 迁、古老风俗的重现,以及农民世代相习的生活方式 的延续。这些故事,通过土地、庄稼、风景和故事中 的人物,将象征着属于真正江南小山村的乡土气息与 文化生动地传承下去。 在小溪边生活,每日与农田、花鸟和高山为伴, 天气晴朗时,站在九龙桥上(这也是爸妈在炎热的夏 季晚上常去纳凉的地方),看后上顶上白云舒卷、自 由飘逸,就让人对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同时也感慨 自己此生的福分非浅:小时候深得村子里长辈们的关 爱呵护,长大后无论在哪儿学习或工作,每一阶段又 都遇到不少好老师和可交心的朋友、同事。多年来我 一直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除了读博士期间的导师 何家弘教授、陈建福教授外,还有中学时代的老师如 余云叶老师、许尚枢老师、陈建平老师、蔡继顺老师 和柳金康老师等,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人生中该 坚守什么、放弃什么,让我更加豁达透彻地看待生活 、工作与生命……加上家庭和睦安乐、先生宽容体贴 、女儿聪慧独立……总感觉冥冥之中好像有人在帮着 自己,让我这一路走得如此顺畅且常能心想事成…… 感谢每一位曾提携过、帮助过 目录 稻谷飘香 田野风光 溪滩·小路 水稻 大豆 腰芦 小麦 番薯 蔬菜 菜头 摘金针 猪肉 美食 杨梅 夜空 岁月如歌 祠堂 妈妈 妈妈七十岁生日 父亲节 爸爸的“故事” 大姑妈 蚊帐与被子 初夏 鸟儿音乐会 乡村生活 金秋 雪天闲思 过年 雪中国清寺 鞋店 校长的菜园子 雨中游石梁 娄金岗 春节琐记 婆婆 长辈的离世 村支书 长命爷爷 牛 生命的轮回 人生如梦 人活着,就像做梦一样 家 爬山 你了解爸爸吗 游京城 迷路 妈妈远行 你知道我是谁? 假牙 找资料 房契 栽树 洗澡 睡觉 饮食 回家 照顾 信命 抉择 赶路 守灵 送别 望山日 饺饼筒 葬礼 思念 梦 后记 导语 《小溪边》作者季美君挚爱那片祖辈生长的宜居村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她动用了诸多笔墨,以平实的笔触,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连同他们平凡的活动场面,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家庭乡邻与社会的“和合”图。 书中记录的桩桩小事,可能会让人感觉好像只是一些无聊的事情,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但对小溪边的村民来说,那就是他们数十年来,甚至是几辈人的生活场景与存在方式,同时也是作者童年快乐时光的美好记忆。 序言 小溪边——记住“乡愁”的一个典型 长年累月研究故乡文史,很少看文艺作品,冷不 防被季美君的《小溪边》所吸引,乃至为它一掬感动 之泪。 这是一本纪实作品,书中一篇篇短文确如作者所 说的,“以秀丽和美的天台山为背景,记录前丁村人 的日常生活琐事、劳作场景以及在改革开放这一时代 浪潮冲击下,身为社会最底层、最普通农民的种种遭 遇、人生百态与生老病死。”作品确实如此,没有追 求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编造曲折的情节来制造轰动效应 ,却能深深地打动人,唤起人们的深思。根本原因就 在于这位农民的女儿写的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 、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的画面与真实的感受。 作者挚爱那片祖辈生长的宜居村庄,人与人、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动用了诸多笔墨,以平实的笔触, 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连同他们平凡的活动场面。 但也不乏局部的细致描摹。例如,人们一大早醒来, 就能听到五六种鸟儿迥然不同的鸣叫,犹如不同乐器 的演奏——我不由得赞叹她借助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 ,让读者免费欣赏了一场鸟雀音乐会。她对这场特殊 协奏曲的成功描摹不亚于专业作家。 作品人物众多,最突出的无疑是作者的父亲,一 位粗通文墨却写得一手好字、曾经的车间主任,在国 家困难时期毫无怨言地回到老家务农,承担起一个大 家庭的重活脏活,也出售多余的农副产品。后来作者 的哥、弟都在外经商,全靠父亲一个人种着全家二子 二女大小六口人的田地,加上他特别在意庄稼要种得 又大又好,就只能从年头忙到年尾,勤勉劳作直到拿 不动锄头为止。他的人缘特好,连经常去砍柴、挑炭 的大山里的人都信任他,拿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他, 甚至将家底托付给他。他的妻子同样的敦厚、勤劳、 善良、能干,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村里村外盛传着 她那些可圈可点的逸事。靠着他们夫妻俩的勤奋节俭 与琴瑟和鸣,居然度过困难,还成为小村里的殷实人 家。 美君一家老小与亲戚、邻里也都亲如一家地和睦 相处。母亲是当地人,主内,父亲则是从外村“入赘 ”到前丁村的,俗称“倒插门”,旧时是要被村人轻 视的。但他不但没被人瞧不起,还担任了村干部,对 邻居村民关心记挂。他担任生产队经济保管员时,无 论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他尊老爱幼,尽管离开自己 本家多年,但几乎每次赶集市时都会回去看看老母亲 ,逢年过节都会给姐姐哥哥弟弟家的小孩们带去礼物 。正因为如此,邻里村人都将他当作自家人。当他在 北京女儿家意外迷路走失数天时,远近认识的不认识 的人都“总动员”起来没日没夜地帮助寻找。后来父 亲卧病在床,哥哥和弟弟每人轮流半个月照顾,美君 在假期也赶着回去。而在老父去世后,子女们的朋友 、同学、学生甚至特地从京城、山东、浙江赶回来问 候、送别。 凡此种种,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家庭乡邻与社会的 “和合”图。 更难得的是美君父母不受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束 缚,毅然支持她上完高中、大学。工作几年后,美君 又考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没有工资了,但工作 时的一点积蓄加上学校按月发补助费,她生活并不成 问题。可她爸总想着读书会缺钱用,每次回家都问她 要不要钱,有一次还非要塞给她500元不可。想着父亲 挣钱不容易,美君特意等到父亲下午回家才将钱递还 。刹那问,父女俩都不禁泪眼相对,读之令人动容。 后来美君重新工作,探亲离开时都会给父亲一些钱, 他总是开心地说:“全靠你!”此时,“我一生全靠 您”的念想也涌上她的心头。 美君两口子都跟我读过三年高中语文,正如她的 名字所昭示的,长得靓丽,性格中娴静活泼兼而有之 。她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在这个文科高考状元班级 里成绩也名列前茅,可谓品学兼优的才女。她在家里 的表现更为突出,对待终年辛苦忙碌的父母,一如她 父母对待自己的双亲,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女。后来上 大学读博士,住京城,出国留学,归国后成为最高检 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学问多了,地位高了,她却 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农村和务农的村民。她多次带父 母外出旅游,为他们举办生日派对,无论上学、工作 ,一到假日,就尽量抽出时间侍候双亲,参加紧张而 忙碌的“双抢”(夏收夏种),帮助打理家务。 她热爱故乡,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可以说从孩 提到成人,为春华秋实和一家生计献出了难以数计的 汗水。勤劳敦厚的村风与父亲力求完美的基因,造就 了她善良坚毅、奋发图强的性格与如今不斐的成就, 她对故乡有一种发自心底和骨髓的爱。她给这块堪称 她生命摇篮的土地的前丁村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小 溪边”。她说: 喜欢小溪边的生活,最主要的是那个环境可以让 人全身心地放松。每天清晨在鸟儿的歌唱声中醒来后 ,就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尤其是头晚刚下过雨的 早晨,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眼见的一切都是 清清爽爽的:菜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特别是涨了水 的小溪,更是欢快地奔腾着,让人的心也为之雀跃! 邻居们每天来来往往,看到我在院子里待着,都会亲 切地打 内容推荐 季美君著的《小溪边》记录了前丁村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劳作场景以及在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浪潮冲击下,身为社会最基层最普通农民的种种遭遇、生老病死与人生百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